《愚公移山》是《列子》裏麵的一個故事。它並不是曆史故事,但它對華夏曆史的影響卻比絕大多數曆史故事都更加深遠。


    初次看到它的時候,你是不是隻是覺得它是一個跟鐵杵磨針那樣的一個勵誌故事?嗬,如果這樣想,你就錯了。


    讓我們翻開《列子》,看看這個故事原來是怎麽講的吧!


    說是太行山和王屋山,原來不是在現在的地方,而是在河南、河北之間的地方。山北麵住著一個有點一根筋的老頭(愚公可不是傻老頭的意思,他可不傻),快到九十歲了。他就在山腳下居住,深感道路迂回,出入不便。


    於是某一天,他召集家庭會議。老頭說:“我與你們竭盡全力把南麵這山平了,一直通到河南南麵,怎麽樣?”還挺民主的哈!


    家人什麽反應呢?雜然相許。雖然七嘴八舌了一通,但最後還是同意了。隻有老太太表達了異議,“憑你的能力,連一座小丘陵都平不了,又能把這兩座大山怎麽樣?還有土石都放到什麽地方呢?”


    這個問題還沒等老頭回答,就有子孫們七嘴八舌。“扔到渤海邊上。”“扔到隱土(地名)北麵。”


    誒,你發覺沒有。老頭這一根筋的遺傳力量還蠻強大。他設立一個願景,立馬全家跟著走。老太太估計也是年輕時腦袋不太靈光,才肯嫁給他。


    於是愚公率領子孫能夠挑擔的三個人,上山開石挖土。再用簸箕運到渤海邊上。


    這時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不是智叟哦,而是鄰居寡婦家的小男孩,多大呢?剛剛換牙。蹦蹦跳跳地來幫忙來了。而且也跟著他們這一行四人,跑了一趟渤海。寒來暑往,才跑了一個來回。


    不要小看這個小孩哦!這可是國家的未來哦!而且這個小孩的思維一定是正常的。反正那時也不用念書,閑著也是閑著,有機會來一趟渤海旅遊,見見世麵,為嘛不去?


    這時我們的反派配角終於華麗登場了。河灣上住著的一個聰明的老頭。智叟,意思是聰明的老頭吧!不過我沒看出他哪裏聰明,懂得審時度勢罷了。用時下的話說,情商高,叫情叟還差不多。


    他肯定最討厭愚公這種不識時務的人。要是沒有這種人,不早就天下太平了。於是他笑著來阻攔愚公說:“太過分了!”


    你們看到他笑著來阻攔愚公,是不是認為智叟在笑話愚公。錯了!


    剛才說什麽來著?智叟情商高是吧!這種人多數都有個特點,虛偽。而且他們總覺得自己有那種道德義務去糾正那些不合自己三觀的行為。至於笑隻是為了表示禮貌罷了。此時他真正的心理狀態應該是:忿而止之曰:“太過分了!”


    下麵的話就更不客氣。“你也太不明步了!就憑你這把老骨頭,剩的這口氣,連山上一棵草都動不了,還想把土石怎麽樣?”


    說好的禮貌呢?怎麽一張嘴就露餡了。不用問,以前這倆老頭沒少拌嘴。而且一定每一次智叟都沒占著便宜。


    我們腦補一下愚公此時的心理反應。你懂個屁!你知道我在做什麽?就瞎在這bb。反正我也不能告訴你。好了,注意素質。講道理,我就給你講講道理。


    於是愚公長歎一聲(你笑,我歎息),“你呀!你心的頑固,真是頑固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還不如人家寡婦和小孩呢!我死了,不是還有兒子嗎?還有孫子嗎?孫子還會有兒子,後麵還會有兒子,還會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而山卻不會長個,還怕它不平麽?”


    智叟沒電了!他是被愚公的論證折服了?還是沒找到辯論的突破口。都不是。他是被氣得說不出話來。他當時一定想破口大罵,不過他情商高,道德高,不能跟這種胡攪蠻纏的人一般見識,於是不理他了。


    後麵的情節有意思了。山神聽說了,害怕他們不停地挖下去。就把這件事上報了天帝。天帝感念他的決心,於是派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把山挪走了,放到它現在該在的地方。


    你可能會說,解讀了半天,沒看到解讀出什麽新意啊!別急,號稱會飛的列子老師可不是吃素的。他不會平白無故寫這麽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的。我們得從細處著眼。細思極恐,對吧!


    愚公什麽時候製定的開山計劃?九十歲對吧?那他前麵九十年幹什麽去了?他都沒覺得出門不方便嗎?還是說他突然得了妄想症或者阿爾茨海默症。肯定不是,他清醒得很。


    他從外麵搬來的?不可能。他既然能搬來,那搬走就是了。


    所以隻有一種可能,前麵的九十年,他沒少整這事。要不然怎麽他一號召,子孫都上呢?都讓他洗腦了。但都沒有成功。


    而這一次,他成功了。


    很多人解讀這個故事,往往割裂這個故事的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展現愚公不屈不撓的意誌,後半部分表達樸素的美好願望。嗬嗬!


    愚公成功的代價是什麽呢?一年的時間,一次與自己子孫還捎帶著鄰家小孩的快樂自費旅行。除此之外呢?在辯論中擊敗了老對手智叟,爭到了話語權。並在一路上把自己包裝成了網紅。


    怎麽看,他的所有成本都像是白賺。而他就在這白賺之間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很多人看這個故事,都把目光集中在“帝感其誠”幾個字上麵。認為是愚公的誠心感動了上帝(不是god)。其實這幾個字就是個官樣文章,沒有什麽意義。不信你去看看正史裏麵對於帝王的描寫。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那位養著寵物蛇的山神的態度。懼其不已也。用了一個“懼”字。他居然害怕了。怕什麽呢?他一個當官的還怕老百姓?


    就像智叟說的,愚公那把老骨頭連山上一根草都動不了。即便他在有生之年搬下幾塊石頭,就不信他的子孫真的會接著去做。山神又害怕什麽呢?


    因為愚公正在把它演變成一個公共事件。看到那個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沒?今年是一個嚐到旅遊的甜頭,明年可就不一定是幾個。大人即使不好意思跟老頭一起去瘋,總得有人看護孩子吧!


    不能不說,這位山神是極有遠見的(比後事那些對老百姓訴求特別麻木的官吏強多了)。他預見到了不久之後可能發生的可怕場景。漫山遍野的閑散人員都來看愚公的熱鬧,順手都從山上拔一根毛走。那可是影響形象的啊!叫天帝知道了,還不把他撤了。


    愚公用正確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訴求。他要求的是他的合法權益,他的行為沒有侵犯他人的利益,他也沒有向天帝去告山神的狀(他未必沒這樣幹過。不過一來他見不到天帝,二來山神也不會讓他見到)。


    總之,他以合法的方式獲得了大眾的支持,向當權者施加了壓力。最後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明白了吧!如果你還不明白,那你這輩子真就這樣了。


    隻是可憐愚公到了九十高齡,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和無奈了!


    好了,今天發得晚了!


    下一次我們開始講春秋五霸的故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靈之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岱之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岱之鄰並收藏心靈之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