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教他心齋法?”
“以世才聰明心境,可以做成心齋,隻是需要取舍,棄一些身學。如此反讓他學問消瘦。”
“建元你心急了,豈能讓他一頓吃下司徒心學?”
東湖艮園,山頂風亭。
兩湖君家攀談今夜授學之事。
胥君聞相君提前傳授劉彥‘齋心術’,一念就想到其中弊端, 言語帶著三分責怪。
他傳授劉彥‘成仁之術’,雖無師徒之名,卻有提攜恩情,已把劉世才視為繼學之人。
相建元授其‘心齋’,在他看來是拔苗助長,稍有不慎就毀壞世才大好根基。
相君含笑解釋說:“兄所言利弊,我自知曉,他亦知曉。”
“我傳法之前, 探問過他身中所學, 他所學之中有一門儒道觀想法,名曰《書屋觀》”
“此法甚妙,乃借道家觀想法而行齋心術,於心齋之境內,修養身中之所學。”
“正因為他通得此法,我才敢傳授‘齋心術’,叫他做心齋。”
“世才養心做齋,定然會發覺二法相通,那時雙法合用,也許會有其效。”
“至於身學如何取舍,是否該丟棄,他自會有考量。”
“仁兄非世才,安知他不知?”
相君此番話說完。
胥君拂須笑道:“建元果然是司徒門生,善用心術, 授法前就‘算計’好了。”
<a href="http://m.ahzww.org" id="wzsy">ahzww.org</a>
“好, 我就看他來後有何變化,是否如你所言。”
相君顛袖端茶, 請西湖君用茶。
兩人笑談之時,園門進來一眾男女,為首者是劉彥。
七郡主和三郡主並行左右,身後是阿九、雪珠、粉珠。
二君於高山之上觀下方書生,各都明眸轉變,神靈靈光閃動。
原因無他,隻因劉世才魂氣見長!
前日他觀胥君風骨,魂身得一骨形。
今日再看其骨形之中,又見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氣’。
眼下形與氣施加其魂,魂體不但有骨,並且神氣充盈,猶如添了血肉,與昨日判若兩人。
不止兩位湖主發現端倪。
其他王妃、公主、郡主、小姐、丫鬟、侍婢皆看出‘君子意氣風發’,上下透著‘堂堂正正之風’。
李憐雲自語:“今日公子魂身何來這等雄壯之風氣?”
長公主接話:“許是這兩日又有所悟,莫不是得了‘君子六氣’之中的‘風氣’?”
除她們,幾位王妃也在觀書生魂兒,思量評談, 所言都不得其妙。
隻有艮山之上, 兩位儒門先達看出這位後學身上所顯真、奇、妙。
相君與劉彥上下對視,越發滿意這位師弟, 笑問胥君:“如何?”
胥君拂須稱讚:“道義加身,風骨入形,令師真是得了一位好傳人,將來他必能‘君心化龍’。”
相君顧山下笑道:“仁兄不是也得了一位好繼學?世才速速上山來,我與先生各有疑惑,隻等你來解。”
劉彥聞聲望去,對著兩湖女卷一拱手,便趨步登山見二君。
眾女卷個都好奇,匯聚到山下聽講。
“胥先生,師兄。”
劉彥見麵各行一禮,現在他眼裏已無神明,禮畢道:“我也有些疑問,欲請教師兄和先生。”
二君相視一笑。
胥君說:“那就我倆先問,你後問。我問世才,今日心齋,可有丟棄身中所學?”
劉彥答:“學生吝惜舊學,不忍丟棄它們,隻把它們請出來,又放了回去。”
相君問:“你從何處請出來身學,又把它們放回何處去?”
劉彥道:“我踏入心境後,見空虛處有一所書屋,是我舊日觀想存書之所。身中所學皆在其中。”
“我思書屋不夠大,便想再添二層,想到‘經香閣’,想以‘經閣’替換‘書屋’存書。”
“此念一生出,我喚出屋中身學,對書屋禮上一柱香……”
“而後,我於神思構想經閣,借‘觀想書屋之法’,再加一些靈思巧心,最終如願造出一座六丈尊經閣。”
“此閣立在我心境,我心愉悅,如得心居,似悟道理。”
“我遵循心念,去尋求這個道理,把精神置於經閣內,見自身天地,明悟了【經意】和【六經大義】。”
“我見六經大義,是為匡扶天下正道之學。”
“欣喜激發自身道義,暗發心願為聖賢繼學,以身載道,以道築閣,尊天下經意。”
“此誓對心而發,卻引經閣震鳴,後我身道義合入經閣,道義從此不在虛無,成為可見之閣體。”
一氣說到此處,他快語爽然說:“此閣立成讓我大感寬心,對於前路不再有擔憂……,最後千卷身學都搬入了新家。”
“今日所獲,大體如此。”
說完,山上山下一片安靜,二君麵貌添彩,眾女或明或疑。
“好!”
胥君抖擻胡須近身說:“今後那經閣便是你存經、存道之所,萬不可將其拆毀,也不要輕易視於他人。”
“需把經閣藏起來,如諸子經香閣一般,隱藏虛境之內。”
“要學會適時而發,適時而顯。”
“你現在心境經閣,可容多少卷學問?”
劉彥不假思索道:“可以容納萬卷。”
胥君轉對相君道:“建元此番心術用的甚對,對於世才不可等閑視之,我卻把他看低了。”
相君含笑指劉彥說:“我這師弟本是金鱗,我弄心術隻是推他下水,他自家悟一門神通。以後你那《書屋觀想》,要改名為《經閣觀》了。”
劉彥一笑分看二君道:“我是誤打誤撞,三分天意成全,三分先生師兄教導,三分貴人仙家授法,一分在我個人。”
“我有一問想請教。”
“我今日之築閣,所得所悟這些,可有先例?是何等境界?”
二君知他疑惑。
胥君解惑道:“你今日所得乃是【大明經】和【固道形】。”
“簡而言之可視作【明經固道】,這非是初入真學一篇文章寄托文道可比的。”
“養出真學明光,點亮心竅明燈,隻是【小明經】。”
“通達【經】之義,才是【大明經】。”
“而所謂‘固道形’,則是把無形之道,鑄成有形之體。乃孟學入真境後,養出一丈白錦才能修得。”
“蜀山孟學劍宗‘固道形’,就是養一柄‘心劍’懸於心境內,而後養心劍,便是養道義了。”
“世才入學孔孟雙成,今日該得此【明經固道】。”
“但在你之前,卻無此先例,你乃大周三百年,第一個並得‘明經固道’之士。”
“你那座經閣不但合了孔孟,也合了身道,以後修學大可不必分什麽孔孟之道。”
“故此,你才大感寬心,不對前路擔憂。”
劉彥眉心起明光,胥君解惑讓他神思通達,施一禮答謝這位先達。
胥君受用,笑對相君說:“你我和世才都已解疑,該行正禮了。”
……
“以世才聰明心境,可以做成心齋,隻是需要取舍,棄一些身學。如此反讓他學問消瘦。”
“建元你心急了,豈能讓他一頓吃下司徒心學?”
東湖艮園,山頂風亭。
兩湖君家攀談今夜授學之事。
胥君聞相君提前傳授劉彥‘齋心術’,一念就想到其中弊端, 言語帶著三分責怪。
他傳授劉彥‘成仁之術’,雖無師徒之名,卻有提攜恩情,已把劉世才視為繼學之人。
相建元授其‘心齋’,在他看來是拔苗助長,稍有不慎就毀壞世才大好根基。
相君含笑解釋說:“兄所言利弊,我自知曉,他亦知曉。”
“我傳法之前, 探問過他身中所學, 他所學之中有一門儒道觀想法,名曰《書屋觀》”
“此法甚妙,乃借道家觀想法而行齋心術,於心齋之境內,修養身中之所學。”
“正因為他通得此法,我才敢傳授‘齋心術’,叫他做心齋。”
“世才養心做齋,定然會發覺二法相通,那時雙法合用,也許會有其效。”
“至於身學如何取舍,是否該丟棄,他自會有考量。”
“仁兄非世才,安知他不知?”
相君此番話說完。
胥君拂須笑道:“建元果然是司徒門生,善用心術, 授法前就‘算計’好了。”
<a href="http://m.ahzww.org" id="wzsy">ahzww.org</a>
“好, 我就看他來後有何變化,是否如你所言。”
相君顛袖端茶, 請西湖君用茶。
兩人笑談之時,園門進來一眾男女,為首者是劉彥。
七郡主和三郡主並行左右,身後是阿九、雪珠、粉珠。
二君於高山之上觀下方書生,各都明眸轉變,神靈靈光閃動。
原因無他,隻因劉世才魂氣見長!
前日他觀胥君風骨,魂身得一骨形。
今日再看其骨形之中,又見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氣’。
眼下形與氣施加其魂,魂體不但有骨,並且神氣充盈,猶如添了血肉,與昨日判若兩人。
不止兩位湖主發現端倪。
其他王妃、公主、郡主、小姐、丫鬟、侍婢皆看出‘君子意氣風發’,上下透著‘堂堂正正之風’。
李憐雲自語:“今日公子魂身何來這等雄壯之風氣?”
長公主接話:“許是這兩日又有所悟,莫不是得了‘君子六氣’之中的‘風氣’?”
除她們,幾位王妃也在觀書生魂兒,思量評談, 所言都不得其妙。
隻有艮山之上, 兩位儒門先達看出這位後學身上所顯真、奇、妙。
相君與劉彥上下對視,越發滿意這位師弟, 笑問胥君:“如何?”
胥君拂須稱讚:“道義加身,風骨入形,令師真是得了一位好傳人,將來他必能‘君心化龍’。”
相君顧山下笑道:“仁兄不是也得了一位好繼學?世才速速上山來,我與先生各有疑惑,隻等你來解。”
劉彥聞聲望去,對著兩湖女卷一拱手,便趨步登山見二君。
眾女卷個都好奇,匯聚到山下聽講。
“胥先生,師兄。”
劉彥見麵各行一禮,現在他眼裏已無神明,禮畢道:“我也有些疑問,欲請教師兄和先生。”
二君相視一笑。
胥君說:“那就我倆先問,你後問。我問世才,今日心齋,可有丟棄身中所學?”
劉彥答:“學生吝惜舊學,不忍丟棄它們,隻把它們請出來,又放了回去。”
相君問:“你從何處請出來身學,又把它們放回何處去?”
劉彥道:“我踏入心境後,見空虛處有一所書屋,是我舊日觀想存書之所。身中所學皆在其中。”
“我思書屋不夠大,便想再添二層,想到‘經香閣’,想以‘經閣’替換‘書屋’存書。”
“此念一生出,我喚出屋中身學,對書屋禮上一柱香……”
“而後,我於神思構想經閣,借‘觀想書屋之法’,再加一些靈思巧心,最終如願造出一座六丈尊經閣。”
“此閣立在我心境,我心愉悅,如得心居,似悟道理。”
“我遵循心念,去尋求這個道理,把精神置於經閣內,見自身天地,明悟了【經意】和【六經大義】。”
“我見六經大義,是為匡扶天下正道之學。”
“欣喜激發自身道義,暗發心願為聖賢繼學,以身載道,以道築閣,尊天下經意。”
“此誓對心而發,卻引經閣震鳴,後我身道義合入經閣,道義從此不在虛無,成為可見之閣體。”
一氣說到此處,他快語爽然說:“此閣立成讓我大感寬心,對於前路不再有擔憂……,最後千卷身學都搬入了新家。”
“今日所獲,大體如此。”
說完,山上山下一片安靜,二君麵貌添彩,眾女或明或疑。
“好!”
胥君抖擻胡須近身說:“今後那經閣便是你存經、存道之所,萬不可將其拆毀,也不要輕易視於他人。”
“需把經閣藏起來,如諸子經香閣一般,隱藏虛境之內。”
“要學會適時而發,適時而顯。”
“你現在心境經閣,可容多少卷學問?”
劉彥不假思索道:“可以容納萬卷。”
胥君轉對相君道:“建元此番心術用的甚對,對於世才不可等閑視之,我卻把他看低了。”
相君含笑指劉彥說:“我這師弟本是金鱗,我弄心術隻是推他下水,他自家悟一門神通。以後你那《書屋觀想》,要改名為《經閣觀》了。”
劉彥一笑分看二君道:“我是誤打誤撞,三分天意成全,三分先生師兄教導,三分貴人仙家授法,一分在我個人。”
“我有一問想請教。”
“我今日之築閣,所得所悟這些,可有先例?是何等境界?”
二君知他疑惑。
胥君解惑道:“你今日所得乃是【大明經】和【固道形】。”
“簡而言之可視作【明經固道】,這非是初入真學一篇文章寄托文道可比的。”
“養出真學明光,點亮心竅明燈,隻是【小明經】。”
“通達【經】之義,才是【大明經】。”
“而所謂‘固道形’,則是把無形之道,鑄成有形之體。乃孟學入真境後,養出一丈白錦才能修得。”
“蜀山孟學劍宗‘固道形’,就是養一柄‘心劍’懸於心境內,而後養心劍,便是養道義了。”
“世才入學孔孟雙成,今日該得此【明經固道】。”
“但在你之前,卻無此先例,你乃大周三百年,第一個並得‘明經固道’之士。”
“你那座經閣不但合了孔孟,也合了身道,以後修學大可不必分什麽孔孟之道。”
“故此,你才大感寬心,不對前路擔憂。”
劉彥眉心起明光,胥君解惑讓他神思通達,施一禮答謝這位先達。
胥君受用,笑對相君說:“你我和世才都已解疑,該行正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