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名叫朱俊。”</p>
“我與你添個表字。”</p>
“尹文子曰:千人才為俊,萬人才為傑……”</p>
“你尚幼,不可稱‘俊傑’,當持謙而求學,表字就叫【潛山】。”</p>
“潛者,隱於水下,《易》曰【潛】為乾卦之龍,若能立誌,變化金鱗。”</p>
“山者,地之高聳,《易》曰【山】為艮,艮山有堅守之寓意,不動如山,學業可固。”</p>
“潛山二字合並,則高山藏於地下,象征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p>
“即《易》六十四卦中的【艮山謙】。”</p>
“想從小人成為君子,不僅要讀書明理,還當正心持謙。”</p>
“此謙卦,我亦再用。”</p>
……</p>
天上小雨收,屋簷滴嗒。</p>
朱家正房內眾人圍坐,劉彥端坐首位,與身前童兒‘說字解意’。</p>
小童朱俊聽著教誨,眼看先生,話中道理傳入耳中,使他腦思明亮,心兒雀躍。</p>
說到最後,劉彥顯笑點指問:“你可記住了?”</p>
朱俊朗聲道:“弟子記住了。”</p>
平兒接問:“你叫什麽名字?”</p>
朱俊愣神轉瞬說:“我叫朱俊,字潛山,我叫朱潛山。”</p>
童兒清澈回答響徹茅屋,以劉彥為首等眾人逐笑顏開。</p>
朱翁激動含淚,老身抖擻而起,壓著孫兒扣頭,作揖道:“奉義大恩如山,小孫拜得膝前,老朽死也瞑目了。”</p>
劉彥起身阻攔長者行大禮,顧看其孫:“此子天生靈秀,聲亮如鶴,善教可成俊才。”</p>
“我兩家今日結下一場善緣,應該同喜。”</p>
“令孫朱俊,我暫收作記名弟子,賜下表字是為約定。”</p>
“他想為我親傳弟子,承我絕學,需當過考試。”</p>
“天下大舉,三年一考,我就以此為定。”</p>
“朱俊今年六歲,等他九歲時,我再當麵考問,過了我就留在身邊。”</p>
“太公意下如何?”</p>
朱翁滿麵紅潤,抱拳禮笑:“聽憑先生做主。”</p>
劉彥點頭又看一旁農曼曼:“家中尚有事,小生先告辭,就讓香娘隨我回府,一來取銀子,二來認認門。”</p>
朱翁愣神,不料奉義看得見香娘,想到坊間那些傳言後,猛地心中了然!</p>
他拱手說:“老朽有言在先,隻要奉義願教我孫兒,我便相贈楠木,豈敢讓奉義再使銀子?”</p>
劉彥一笑,高二出聲道:“我賢弟善緣,豈是一棵枯木能換的?老人家莫把今日事看作一場買賣。”</p>
“我賢弟乃是一番斟酌、考量、明察,才收朱俊為記名弟子,賜他【潛山】。”</p>
“不是為你家香楠木。”</p>
朱翁尋聲不見人,慌得拱手作揖,眼看奉義,噎得說不出話。</p>
劉彥對高二道:“二姐誤會朱翁。那楠木是朱家最寶貴的東西,重如性命,又有香娘恩義在其中,非金銀可以稱量,與我善緣對等。”</p>
又對朱翁道:“二姐話也對,小生收徒不與楠木牽扯。”</p>
“朱家對香娘有恩,香娘當報答朱翁。”</p>
“我使銀子,意在讓她厚報朱家恩義,亦可貼補朱翁家用。”</p>
“讀書頗費銀兩,筆墨紙硯書籍都要使銀子,但憑朱翁出力,難以維持下去,有了這筆銀子家境可得小康。”</p>
“不妨思量置辦良田,弄些會做的營生,過好日子。”</p>
“朱翁不可以多費筋骨力,要保存好身體,才能見孫兒成才。”</p>
他一番善勸,道理通明,朱翁兩眼湧熱淚,方領教君子仁厚。</p>
說著話,劉彥出堂屋,眼望天空雲開處,領著平兒、沉煉拜別離開。</p>
籬笆門口聚著不少鄉人,見劉奉義後各有目敬,拱手施禮。</p>
眾人目送著他們牽馬離去,荀娘子、高二姐、農曼曼隱身隨後。</p>
出來進鄉小路,劉彥轉對身旁貂兒道:“我和心遠要去縣衙,就由娘子帶著她回府領銀兩……”</p>
“母親若要見,就領她見老夫人。”</p>
荀娘子點頭領記,舉臂推送郎君上馬,駐足等高二、農曼曼近身。</p>
“你可知,我郎君為何在朱翁麵前叫你香娘?而不呼真名?”</p>
曼曼聞問,回話說:“先生為我遮掩,意是讓我報答全恩,留住朱家教導潛山。”</p>
高二笑接言:“妹妹果然聰慧,那你是何意?等銀子交到朱翁手裏,你恩情就算是報了,可以離去。”</p>
曼曼眼眸思慮,說:“小奴可去,但無處容身。殺親之仇也無力去報。”</p>
“我遵先生提議,留在朱家,教導潛山。”</p>
“他年紀尚幼,若是少人管叫,就怕三年中學壞,辜負先生厚望。”</p>
荀娘子放出畫舫,上船牽引她道:“你的確會用易理,此時該用‘否卦’和‘屯卦’,安心在一處積蓄,守住氣運。”</p>
“遇到我家郎君,即是你的造化,把恩義報答圓滿,你就能【否極泰來】。”</p>
農曼曼被她一點撥,心中更通透,欠身答謝。</p>
高二在旁說:“我家學堂,也有一女通《易經》,以後你二人可以結交。”</p>
曼曼鬼眸閃動,好奇問:“先生修易學嗎?”</p>
貂兒說:“郎君暫不修《易》,但知道易理,以《謙卦》修身正心。”</p>
“今日賜朱俊【潛山】表字,乃寄以厚望。”</p>
曼曼點頭明白。</p>
今日一見奉義,如見高山藏地,也看到君子氣勢之大。</p>
她心知留在朱家能得三分蔭庇,所以打消離去之念。</p>
一盞茶不到,畫舫飛入臨安城,落在劉府右宅後院。</p>
書房作畫、學畫的聞紫青、戚少卿看見,出門相迎。</p>
荀舫主略引薦一二,留下農曼曼暫候,穿牆入主宅內院,見老夫人回稟‘北鄉之行’。</p>
劉氏聽完農小姐身世,心生憐憫,招來正房相見。</p>
後吩咐阿九取三十兩金,讓曼曼帶回去給朱翁,又安排人相送。</p>
等劉彥縣衙回來,農曼曼帶著金子已回北鄉,母子正房敘話。</p>
劉氏直誇兒郎此事辦得好,說:“聽聞那顆楠木能做三口棺材,我隻用一口。另外兩口,不如一口朱翁,一口給福安。”</p>
</p>
“福安為我家辛勞,應該厚待。”</p>
“此外,為娘還有一想,就是火葬。”</p>
“我既入東山穀,就要一視同仁,不能因我身貴而壞規矩。”</p>
“王子犯法還與庶民同罪。”</p>
劉彥點頭心敬母親,不假思索道:“孩兒就遵照娘親之意。”</p>
“娘親還有何心願,盡可與孩兒講。”</p>
“我縣今年歲末要辦燈會,不如我家也做幾盞。”</p>
劉氏一聽興致勃勃,叫來阿九、桃花眾女一同商計。</p>
全家人齊聚一堂歡談起‘劉府花燈樣式’。</p>
……</p>
“我與你添個表字。”</p>
“尹文子曰:千人才為俊,萬人才為傑……”</p>
“你尚幼,不可稱‘俊傑’,當持謙而求學,表字就叫【潛山】。”</p>
“潛者,隱於水下,《易》曰【潛】為乾卦之龍,若能立誌,變化金鱗。”</p>
“山者,地之高聳,《易》曰【山】為艮,艮山有堅守之寓意,不動如山,學業可固。”</p>
“潛山二字合並,則高山藏於地下,象征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p>
“即《易》六十四卦中的【艮山謙】。”</p>
“想從小人成為君子,不僅要讀書明理,還當正心持謙。”</p>
“此謙卦,我亦再用。”</p>
……</p>
天上小雨收,屋簷滴嗒。</p>
朱家正房內眾人圍坐,劉彥端坐首位,與身前童兒‘說字解意’。</p>
小童朱俊聽著教誨,眼看先生,話中道理傳入耳中,使他腦思明亮,心兒雀躍。</p>
說到最後,劉彥顯笑點指問:“你可記住了?”</p>
朱俊朗聲道:“弟子記住了。”</p>
平兒接問:“你叫什麽名字?”</p>
朱俊愣神轉瞬說:“我叫朱俊,字潛山,我叫朱潛山。”</p>
童兒清澈回答響徹茅屋,以劉彥為首等眾人逐笑顏開。</p>
朱翁激動含淚,老身抖擻而起,壓著孫兒扣頭,作揖道:“奉義大恩如山,小孫拜得膝前,老朽死也瞑目了。”</p>
劉彥起身阻攔長者行大禮,顧看其孫:“此子天生靈秀,聲亮如鶴,善教可成俊才。”</p>
“我兩家今日結下一場善緣,應該同喜。”</p>
“令孫朱俊,我暫收作記名弟子,賜下表字是為約定。”</p>
“他想為我親傳弟子,承我絕學,需當過考試。”</p>
“天下大舉,三年一考,我就以此為定。”</p>
“朱俊今年六歲,等他九歲時,我再當麵考問,過了我就留在身邊。”</p>
“太公意下如何?”</p>
朱翁滿麵紅潤,抱拳禮笑:“聽憑先生做主。”</p>
劉彥點頭又看一旁農曼曼:“家中尚有事,小生先告辭,就讓香娘隨我回府,一來取銀子,二來認認門。”</p>
朱翁愣神,不料奉義看得見香娘,想到坊間那些傳言後,猛地心中了然!</p>
他拱手說:“老朽有言在先,隻要奉義願教我孫兒,我便相贈楠木,豈敢讓奉義再使銀子?”</p>
劉彥一笑,高二出聲道:“我賢弟善緣,豈是一棵枯木能換的?老人家莫把今日事看作一場買賣。”</p>
“我賢弟乃是一番斟酌、考量、明察,才收朱俊為記名弟子,賜他【潛山】。”</p>
“不是為你家香楠木。”</p>
朱翁尋聲不見人,慌得拱手作揖,眼看奉義,噎得說不出話。</p>
劉彥對高二道:“二姐誤會朱翁。那楠木是朱家最寶貴的東西,重如性命,又有香娘恩義在其中,非金銀可以稱量,與我善緣對等。”</p>
又對朱翁道:“二姐話也對,小生收徒不與楠木牽扯。”</p>
“朱家對香娘有恩,香娘當報答朱翁。”</p>
“我使銀子,意在讓她厚報朱家恩義,亦可貼補朱翁家用。”</p>
“讀書頗費銀兩,筆墨紙硯書籍都要使銀子,但憑朱翁出力,難以維持下去,有了這筆銀子家境可得小康。”</p>
“不妨思量置辦良田,弄些會做的營生,過好日子。”</p>
“朱翁不可以多費筋骨力,要保存好身體,才能見孫兒成才。”</p>
他一番善勸,道理通明,朱翁兩眼湧熱淚,方領教君子仁厚。</p>
說著話,劉彥出堂屋,眼望天空雲開處,領著平兒、沉煉拜別離開。</p>
籬笆門口聚著不少鄉人,見劉奉義後各有目敬,拱手施禮。</p>
眾人目送著他們牽馬離去,荀娘子、高二姐、農曼曼隱身隨後。</p>
出來進鄉小路,劉彥轉對身旁貂兒道:“我和心遠要去縣衙,就由娘子帶著她回府領銀兩……”</p>
“母親若要見,就領她見老夫人。”</p>
荀娘子點頭領記,舉臂推送郎君上馬,駐足等高二、農曼曼近身。</p>
“你可知,我郎君為何在朱翁麵前叫你香娘?而不呼真名?”</p>
曼曼聞問,回話說:“先生為我遮掩,意是讓我報答全恩,留住朱家教導潛山。”</p>
高二笑接言:“妹妹果然聰慧,那你是何意?等銀子交到朱翁手裏,你恩情就算是報了,可以離去。”</p>
曼曼眼眸思慮,說:“小奴可去,但無處容身。殺親之仇也無力去報。”</p>
“我遵先生提議,留在朱家,教導潛山。”</p>
“他年紀尚幼,若是少人管叫,就怕三年中學壞,辜負先生厚望。”</p>
荀娘子放出畫舫,上船牽引她道:“你的確會用易理,此時該用‘否卦’和‘屯卦’,安心在一處積蓄,守住氣運。”</p>
“遇到我家郎君,即是你的造化,把恩義報答圓滿,你就能【否極泰來】。”</p>
農曼曼被她一點撥,心中更通透,欠身答謝。</p>
高二在旁說:“我家學堂,也有一女通《易經》,以後你二人可以結交。”</p>
曼曼鬼眸閃動,好奇問:“先生修易學嗎?”</p>
貂兒說:“郎君暫不修《易》,但知道易理,以《謙卦》修身正心。”</p>
“今日賜朱俊【潛山】表字,乃寄以厚望。”</p>
曼曼點頭明白。</p>
今日一見奉義,如見高山藏地,也看到君子氣勢之大。</p>
她心知留在朱家能得三分蔭庇,所以打消離去之念。</p>
一盞茶不到,畫舫飛入臨安城,落在劉府右宅後院。</p>
書房作畫、學畫的聞紫青、戚少卿看見,出門相迎。</p>
荀舫主略引薦一二,留下農曼曼暫候,穿牆入主宅內院,見老夫人回稟‘北鄉之行’。</p>
劉氏聽完農小姐身世,心生憐憫,招來正房相見。</p>
後吩咐阿九取三十兩金,讓曼曼帶回去給朱翁,又安排人相送。</p>
等劉彥縣衙回來,農曼曼帶著金子已回北鄉,母子正房敘話。</p>
劉氏直誇兒郎此事辦得好,說:“聽聞那顆楠木能做三口棺材,我隻用一口。另外兩口,不如一口朱翁,一口給福安。”</p>
</p>
“福安為我家辛勞,應該厚待。”</p>
“此外,為娘還有一想,就是火葬。”</p>
“我既入東山穀,就要一視同仁,不能因我身貴而壞規矩。”</p>
“王子犯法還與庶民同罪。”</p>
劉彥點頭心敬母親,不假思索道:“孩兒就遵照娘親之意。”</p>
“娘親還有何心願,盡可與孩兒講。”</p>
“我縣今年歲末要辦燈會,不如我家也做幾盞。”</p>
劉氏一聽興致勃勃,叫來阿九、桃花眾女一同商計。</p>
全家人齊聚一堂歡談起‘劉府花燈樣式’。</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