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問俘虜得知首領是智音和尚,楊誌看了看傷了車東星的镔鐵匕首,不由得感慨萬分,作為法泓大師的得意弟子,智音和尚的武功確實不弱,誰又能想到,他也是個有身份的人;匕首上的漢字並不難辨認,李士寧三個字明明白白,按照楊誌的猜測,智音和尚恐怕進青岩寺之前,就是李士寧的人。
楊誌寫完奏折,就和沈衝一起去見了耶律延禧,昨夜全陽子和宗辯聯手將耶律延禧從地道救出,然後用霹靂雷炸死金五,然後就把耶律延禧送到州衙,交給王老誌負責,時立愛和宗辯始終不離左右。楊誌要沈衝一起,是為了將來朝中有人責問,可以有一個證人。
耶律延禧現在已經緩過神來,坐在太師椅子上,正在看大宋的邸報;說實話,耶律延禧有點怕楊誌,眼前的年輕人幾乎是一手為大宋打下雲中這塊地盤,遼國、金國、西夏都是吃了大虧,多少人以為楊誌運氣,但是昨夜蕭忽古全軍覆沒,說明楊誌靠的不是運氣。
楊誌也是滿腹感慨,第一次在上京見到耶律延禧的時候,耶律延禧雖然不堪,還是有一點梟雄氣概,但是眼前的耶律延禧,除了怒氣和不甘,再無往日的氣魄,遼國和天下真的離他越來越遠。楊誌躬身施禮道:“前輩可好?”
楊誌一聲前輩,不再稱呼耶律延禧國主,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作為大宋的官員,耶律延禧手下發動了政變,對於耶律延禧的安排,一切等待汴梁的最後決定。耶律延禧緩緩點頭說:“楊誌你真的算無遺策,在驛館的床下還有一條地道,人心真的是險惡。”
楊誌聽出來耶律延禧不滿,頷首道:“晚輩也是沒有辦法,這條通道是為了朝中顯貴逃生所用,要是前輩無恙,我也不想用,隻是沒想到蕭忽古等人如此決絕,為了報仇不惜十萬人百萬人而死。在晚輩眼裏,這就是錯,練武也好,做官也好,都是為了更多的人過得更好,為一人謀害百萬人,這就是錯,蕭前輩不如周侗,不如元狄。”
沈衝和時立愛都是飽讀史書的人,第一次聽到楊誌的理論,心中都是一愣,瞬間想到楊誌思維的可怕,人與人是不同的;可是兩人偏偏無法反駁,儒學講究仁愛和舍身取義,楊誌的觀點也不能完全說是錯。時立愛低聲道:“楊誌,現在金城之亂平息,避免了一場浩劫。”
楊誌搖頭道:“連蕭忽古和金八爺這樣的人都放不下,幽州那邊放不下的人恐怕更多。後麵還會有變,時先生,我恐怕要食言了,不會放你離開金城,以你的性格,回到幽州難免會被金人利用,我不能冒這個險,也不想派人去殺了你。等宋金大戰爆發,我會上報朝廷,讓朝廷決定你的去留。”
時立愛冷笑道:“危言聳聽。”
楊誌擔心的是幽州那邊也會有變動,但是兩地的消息傳遞並不通暢,如果李綱、王安中等人再忽視一些,恐怕金城的消息傳到汴梁,幽州的消息還沒有傳到大同。不過楊誌不會和時立愛細說,於是笑道:“如果有人殘害百姓,要你出來做官擺平這一切,時先生,你是做還是不做?”
時立愛一時語塞,仔細一想汗流浹背,他清楚自己性格上的優點和缺點,自己要是遇到楊誌描述的場景,恐怕十有八九會抱著為百姓著想去做官,壓根不會管什麽原則,其實就是和楊誌前麵為了多數人的觀點一樣;楊誌等人都看到時立愛臉色陰晴不定,楊誌淡淡地說:“君子可以欺其方,時先生不必擔憂,楊某不屑於用這種手段,隻是不想你成為大宋的敵人。”
沈衝也想明白了,隻能當做不知,安慰耶律延禧說:“下官古桐園主事沈衝,楊誌已經把你的保護職責交給我了。”
蕭忽古、金大、金五、金八、銀一、銀二、智音和尚和十四位燕雲殿閣主一戰身亡,一千六百多契丹勇士報銷,金城一夜之間轟動天下。詳細的奏折到了汴梁,朝廷上下再次變色,從沈衝、王橫、楊誌等人不同的奏折可以看到,王老誌並沒有出手,楊誌就在神霄派的幫助下大功告成。
何訴唏噓道:“謀定而後動,蕭忽古死掉不冤。”
杜萬徹搖頭說:“楊誌還是藏了半句沒說,遼國隻有國主和燕雲殿主才知道所有燕雲殿成員的真實身份,楊誌是在等朝廷的決定,看是不是從耶律延禧嘴裏問出名單。”
宋徽宗一愣,轉向元狄問:“真的有這樣的說法?”
元狄點頭說:“燕雲殿的主力差不多損失殆盡,但是還是有幾名高手活著,另外就是燕雲殿在大宋和金國還有不少潛伏的人員,拿到名單就可以為我所用,或者一一清除。”
太子趙桓立即說:“可派李綱去金城,宣布朝廷旨意,拿到名單。”
太尉童貫不同意說:“耶律延禧可由朝廷封王,到了京城,感恩之下自然什麽都會說,那樣才不會勉強,才會說出來是實情。李綱前去,隻會讓耶律延禧心生不滿。”
宋徽宗曉得兩人之爭隻是為了掌控的權力,就問何訴:“楊誌是什麽態度?”
何訴苦笑道:“沈衝說,楊誌已經將此事交給了沈衝,正在加緊編練人馬,準備應戰。”
“應戰誰?”趙桓被童貫氣得夠嗆,厲聲問道;何訴陪笑道:“王橫在銀一銀二身上發現了金國的腰牌,楊誌判斷能力金國參與了這件事,金城失敗,肯定還會在其他地方故計重施,為的就是挑起戰火。”
“他瘋了,金國現在都沒有主事的人,阿骨打在閉關,吳乞買還在病中。”趙桓現在真的氣不打一處來,想著日後自己登基,一定要把童貫、楊誌這些裝神弄鬼的家夥趕出朝堂。杜萬徹低聲道:“如果那些消息是假的,金國故意放出來的假消息。”
門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梁師成差不多是跑進來的,稟告說:“平州失守。”
楊誌寫完奏折,就和沈衝一起去見了耶律延禧,昨夜全陽子和宗辯聯手將耶律延禧從地道救出,然後用霹靂雷炸死金五,然後就把耶律延禧送到州衙,交給王老誌負責,時立愛和宗辯始終不離左右。楊誌要沈衝一起,是為了將來朝中有人責問,可以有一個證人。
耶律延禧現在已經緩過神來,坐在太師椅子上,正在看大宋的邸報;說實話,耶律延禧有點怕楊誌,眼前的年輕人幾乎是一手為大宋打下雲中這塊地盤,遼國、金國、西夏都是吃了大虧,多少人以為楊誌運氣,但是昨夜蕭忽古全軍覆沒,說明楊誌靠的不是運氣。
楊誌也是滿腹感慨,第一次在上京見到耶律延禧的時候,耶律延禧雖然不堪,還是有一點梟雄氣概,但是眼前的耶律延禧,除了怒氣和不甘,再無往日的氣魄,遼國和天下真的離他越來越遠。楊誌躬身施禮道:“前輩可好?”
楊誌一聲前輩,不再稱呼耶律延禧國主,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作為大宋的官員,耶律延禧手下發動了政變,對於耶律延禧的安排,一切等待汴梁的最後決定。耶律延禧緩緩點頭說:“楊誌你真的算無遺策,在驛館的床下還有一條地道,人心真的是險惡。”
楊誌聽出來耶律延禧不滿,頷首道:“晚輩也是沒有辦法,這條通道是為了朝中顯貴逃生所用,要是前輩無恙,我也不想用,隻是沒想到蕭忽古等人如此決絕,為了報仇不惜十萬人百萬人而死。在晚輩眼裏,這就是錯,練武也好,做官也好,都是為了更多的人過得更好,為一人謀害百萬人,這就是錯,蕭前輩不如周侗,不如元狄。”
沈衝和時立愛都是飽讀史書的人,第一次聽到楊誌的理論,心中都是一愣,瞬間想到楊誌思維的可怕,人與人是不同的;可是兩人偏偏無法反駁,儒學講究仁愛和舍身取義,楊誌的觀點也不能完全說是錯。時立愛低聲道:“楊誌,現在金城之亂平息,避免了一場浩劫。”
楊誌搖頭道:“連蕭忽古和金八爺這樣的人都放不下,幽州那邊放不下的人恐怕更多。後麵還會有變,時先生,我恐怕要食言了,不會放你離開金城,以你的性格,回到幽州難免會被金人利用,我不能冒這個險,也不想派人去殺了你。等宋金大戰爆發,我會上報朝廷,讓朝廷決定你的去留。”
時立愛冷笑道:“危言聳聽。”
楊誌擔心的是幽州那邊也會有變動,但是兩地的消息傳遞並不通暢,如果李綱、王安中等人再忽視一些,恐怕金城的消息傳到汴梁,幽州的消息還沒有傳到大同。不過楊誌不會和時立愛細說,於是笑道:“如果有人殘害百姓,要你出來做官擺平這一切,時先生,你是做還是不做?”
時立愛一時語塞,仔細一想汗流浹背,他清楚自己性格上的優點和缺點,自己要是遇到楊誌描述的場景,恐怕十有八九會抱著為百姓著想去做官,壓根不會管什麽原則,其實就是和楊誌前麵為了多數人的觀點一樣;楊誌等人都看到時立愛臉色陰晴不定,楊誌淡淡地說:“君子可以欺其方,時先生不必擔憂,楊某不屑於用這種手段,隻是不想你成為大宋的敵人。”
沈衝也想明白了,隻能當做不知,安慰耶律延禧說:“下官古桐園主事沈衝,楊誌已經把你的保護職責交給我了。”
蕭忽古、金大、金五、金八、銀一、銀二、智音和尚和十四位燕雲殿閣主一戰身亡,一千六百多契丹勇士報銷,金城一夜之間轟動天下。詳細的奏折到了汴梁,朝廷上下再次變色,從沈衝、王橫、楊誌等人不同的奏折可以看到,王老誌並沒有出手,楊誌就在神霄派的幫助下大功告成。
何訴唏噓道:“謀定而後動,蕭忽古死掉不冤。”
杜萬徹搖頭說:“楊誌還是藏了半句沒說,遼國隻有國主和燕雲殿主才知道所有燕雲殿成員的真實身份,楊誌是在等朝廷的決定,看是不是從耶律延禧嘴裏問出名單。”
宋徽宗一愣,轉向元狄問:“真的有這樣的說法?”
元狄點頭說:“燕雲殿的主力差不多損失殆盡,但是還是有幾名高手活著,另外就是燕雲殿在大宋和金國還有不少潛伏的人員,拿到名單就可以為我所用,或者一一清除。”
太子趙桓立即說:“可派李綱去金城,宣布朝廷旨意,拿到名單。”
太尉童貫不同意說:“耶律延禧可由朝廷封王,到了京城,感恩之下自然什麽都會說,那樣才不會勉強,才會說出來是實情。李綱前去,隻會讓耶律延禧心生不滿。”
宋徽宗曉得兩人之爭隻是為了掌控的權力,就問何訴:“楊誌是什麽態度?”
何訴苦笑道:“沈衝說,楊誌已經將此事交給了沈衝,正在加緊編練人馬,準備應戰。”
“應戰誰?”趙桓被童貫氣得夠嗆,厲聲問道;何訴陪笑道:“王橫在銀一銀二身上發現了金國的腰牌,楊誌判斷能力金國參與了這件事,金城失敗,肯定還會在其他地方故計重施,為的就是挑起戰火。”
“他瘋了,金國現在都沒有主事的人,阿骨打在閉關,吳乞買還在病中。”趙桓現在真的氣不打一處來,想著日後自己登基,一定要把童貫、楊誌這些裝神弄鬼的家夥趕出朝堂。杜萬徹低聲道:“如果那些消息是假的,金國故意放出來的假消息。”
門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梁師成差不多是跑進來的,稟告說:“平州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