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道理,還不是看重吳乞買的承諾,要做宰相嗎?”虞仲文的嘴角露出一絲嘲諷說:“那他可曾考慮到了我們的安全?”
康公弼略略皺眉,沉思片刻,臉上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說:“我們很快就能趕到渤海,就能看見那個謎底。雲中那邊根本想不到,耶律延禧的價值就是不讓楊誌等人關注幽州的事情,給大宋添堵;高公和張覺關係莫逆,想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一萬多人。”
康公弼的意思很明顯,高企弓恐怕還準備勸說張覺投奔金國;虞仲文猶豫了片刻,說道:“畫蛇添足,原本張覺恐怕還能裝聾作啞,如果我們繞城而走,甚至當作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但是高公一旦投遞書信,張覺就必須表態,要不然張覺日後就要日日擔心高公再耍什麽陰謀詭計,你說他會怎麽做?”
“他是大宋的都統製,還能怎麽做?”康公弼又望了一眼隊伍,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攔住我們?還是扣押高公?”
烈日當頭,隻要脫離了樹蔭,就有被烤的感覺,再也沒有心思看桃林和柳河的美景;田間有忙碌的農人,風從柳河徐徐吹來,稍稍減緩了空氣中的燥熱;隊伍中有人吹起了胡笳,有人在放聲高歌,心中壓抑已久的苦悶情緒終於爆發。角號嘹亮,奔放而豪邁的歌聲伴隨著爽朗的歡笑回蕩隊伍中。
兩匹快馬從前麵飛馳而來,是派去探路的人,全都是康公弼的親信,兩人到了康公弼麵前稟告:“康公、虞大人,在預定的地點沒有發現高公的隊伍,也沒有見到任何來接應的人。”
高企弓那一路有三千多人,虞仲文和康公弼頓時緊張起來,額頭上汗水涔涔,眼裏更是露出驚愕之色;平州說起來是大宋的途徑,可是就在平州的背麵,金人隔著柳河與大宋相望,騎兵越過柳河到接應的地點連一個時辰都不要,就算大隊人馬不方便,派上幾個來聯係的人應該是易如反掌。
沒有人接應,是金國沒有派人來,還是派來的人出了事;難道高企弓和張琳安排送信的人在途中遭到劫殺,未能把信送到金國?這不可能,先不說送信的人都是以一當十的好手,就算出了事,沒有回信高企弓怎麽會同意出發,除非是高企弓另有打算。難道和雲中一樣,也是借刀殺人,任由我等自生自滅?
康公弼心亂如麻,揮手叫上來兩個親信,低聲吩咐了幾句;兩人立刻分開,一個換了匹駿馬,快馬揚鞭朝東而去,另一個則跑到隊伍的前麵連聲高呼,叫大隊減慢速度,小心戒備,所有人都拿出武器,準備作戰。
再行十幾裏路到了陽山口,就聽見戰鼓聲響,一陣激昂的馬嘶,跟著蹄聲如雷,從山道和附近的鬆林、山丘後麵冒出大隊的宋軍,塵土飛揚;宋軍連詢問都沒有,就直接吹響了攻擊的號角,數以千計的騎兵風馳電摯,揮舞著兵器和弓箭,如離弦長箭一般直殺過來。大隊人馬驚駭欲絕,康公弼更是肝膽俱裂,目露絕望之色。
雖然說這些原來的遼人都可以算是控弦之士,其中不乏原來遼國的精騎,但畢竟不能與軍中悍卒相比,一般的老百姓對付小股敵人還可以,與真正的軍隊作戰,純粹就是自取死路。要不然女真也不會靠著一萬多人起家,幾年之間就橫掃大遼,差不多滅了遼國。
康公弼清楚自己的實力,自己能不能安然抵達金國,最終還要落在金人的身上,可是現在金國的接應人沒有,宋軍為了上來;虞仲文厲聲咆哮:“康公,金人在哪?高公到底在哪?宋人已經殺上來了,如此嚴陣以待,我們根本沒有抵禦之力。”
“相信我,一定要相信我。”康公弼瞬間失去了往日的強幹,兩眼呆呆地望著撲上來的宋軍,不知道是安慰虞仲文,還是安慰他自己:“我和吳乞買有十幾年的交情,他曾發過誓,會來接應我們。我相信他,我至死都相信他……”
“康公,不要妄想了,在做大事的人眼裏,每個人都是可以放棄的,我們之所以去渤海,不正是看到宋金必定開戰,早早地投靠一個贏家。”虞仲文看到康公弼依舊在絕望中希冀僥幸,黯然長歎:“隻是你我都沒有算到,我們變成了開戰的理由,上天已經拋棄了我,算是對你我背叛大遼和幽州的懲罰,不會發生奇跡,你我認命吧。”
虞仲文和康公弼對視一眼,哪怕康公弼再想爭辯,也明白虞仲文說的才是真的,金國正需要撕毀合約的借口,今天這裏的襲擊,還不知道是大宋和金國哪一個安排的,哪怕就是張覺犯了糊塗,也可能是金人在背後推波助瀾,自己成了犧牲的棋子,哪會有什麽救兵。
東去的遼人雖然做了殊死的反抗,隻不過是給宋軍增添了一些阻礙與傷亡,對整個事態的發展並沒有什麽改變;廝殺聲越來越近,遼人開始四散逃離,宋軍殺向康公弼馬車的同時,也開始追殺逃跑的遼人。康公弼已經能看清楚宋軍的長相,再也不存任何僥幸的心理,平州的宋軍其實就是原來的遼軍,現在卻因為自己與高企弓等人的圖謀,不得不殺族人。
平原上血流成河,遠處莊稼地的農夫遠遠地端坐在田埂間,麻木地注視著戰場,這些年遼東殺來殺去,差不多已經是習慣了;當戰場平靜下來,驟然間刮起了狂風,卷過莽莽大地,宋軍的大纛在空中獵獵狂舞,紅色的宋字在呼嘯翻卷的幡旄映襯下氣勢恢宏。高永昌冷漠地注視著滿地的屍體,聽取著身邊副將的匯報。
副將認識虞仲文和康公弼,確認兩人已經死亡,高永昌淡淡地說:“把屍體全部燒了,帶著耳朵回去報功。”
幾縷濃濃的黑煙嫋嫋而起,證明生命的遠逝,一群野狗在鬆林邊上猛烈的吠叫,可是畏懼宋軍不敢過來。
康公弼略略皺眉,沉思片刻,臉上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說:“我們很快就能趕到渤海,就能看見那個謎底。雲中那邊根本想不到,耶律延禧的價值就是不讓楊誌等人關注幽州的事情,給大宋添堵;高公和張覺關係莫逆,想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一萬多人。”
康公弼的意思很明顯,高企弓恐怕還準備勸說張覺投奔金國;虞仲文猶豫了片刻,說道:“畫蛇添足,原本張覺恐怕還能裝聾作啞,如果我們繞城而走,甚至當作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但是高公一旦投遞書信,張覺就必須表態,要不然張覺日後就要日日擔心高公再耍什麽陰謀詭計,你說他會怎麽做?”
“他是大宋的都統製,還能怎麽做?”康公弼又望了一眼隊伍,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攔住我們?還是扣押高公?”
烈日當頭,隻要脫離了樹蔭,就有被烤的感覺,再也沒有心思看桃林和柳河的美景;田間有忙碌的農人,風從柳河徐徐吹來,稍稍減緩了空氣中的燥熱;隊伍中有人吹起了胡笳,有人在放聲高歌,心中壓抑已久的苦悶情緒終於爆發。角號嘹亮,奔放而豪邁的歌聲伴隨著爽朗的歡笑回蕩隊伍中。
兩匹快馬從前麵飛馳而來,是派去探路的人,全都是康公弼的親信,兩人到了康公弼麵前稟告:“康公、虞大人,在預定的地點沒有發現高公的隊伍,也沒有見到任何來接應的人。”
高企弓那一路有三千多人,虞仲文和康公弼頓時緊張起來,額頭上汗水涔涔,眼裏更是露出驚愕之色;平州說起來是大宋的途徑,可是就在平州的背麵,金人隔著柳河與大宋相望,騎兵越過柳河到接應的地點連一個時辰都不要,就算大隊人馬不方便,派上幾個來聯係的人應該是易如反掌。
沒有人接應,是金國沒有派人來,還是派來的人出了事;難道高企弓和張琳安排送信的人在途中遭到劫殺,未能把信送到金國?這不可能,先不說送信的人都是以一當十的好手,就算出了事,沒有回信高企弓怎麽會同意出發,除非是高企弓另有打算。難道和雲中一樣,也是借刀殺人,任由我等自生自滅?
康公弼心亂如麻,揮手叫上來兩個親信,低聲吩咐了幾句;兩人立刻分開,一個換了匹駿馬,快馬揚鞭朝東而去,另一個則跑到隊伍的前麵連聲高呼,叫大隊減慢速度,小心戒備,所有人都拿出武器,準備作戰。
再行十幾裏路到了陽山口,就聽見戰鼓聲響,一陣激昂的馬嘶,跟著蹄聲如雷,從山道和附近的鬆林、山丘後麵冒出大隊的宋軍,塵土飛揚;宋軍連詢問都沒有,就直接吹響了攻擊的號角,數以千計的騎兵風馳電摯,揮舞著兵器和弓箭,如離弦長箭一般直殺過來。大隊人馬驚駭欲絕,康公弼更是肝膽俱裂,目露絕望之色。
雖然說這些原來的遼人都可以算是控弦之士,其中不乏原來遼國的精騎,但畢竟不能與軍中悍卒相比,一般的老百姓對付小股敵人還可以,與真正的軍隊作戰,純粹就是自取死路。要不然女真也不會靠著一萬多人起家,幾年之間就橫掃大遼,差不多滅了遼國。
康公弼清楚自己的實力,自己能不能安然抵達金國,最終還要落在金人的身上,可是現在金國的接應人沒有,宋軍為了上來;虞仲文厲聲咆哮:“康公,金人在哪?高公到底在哪?宋人已經殺上來了,如此嚴陣以待,我們根本沒有抵禦之力。”
“相信我,一定要相信我。”康公弼瞬間失去了往日的強幹,兩眼呆呆地望著撲上來的宋軍,不知道是安慰虞仲文,還是安慰他自己:“我和吳乞買有十幾年的交情,他曾發過誓,會來接應我們。我相信他,我至死都相信他……”
“康公,不要妄想了,在做大事的人眼裏,每個人都是可以放棄的,我們之所以去渤海,不正是看到宋金必定開戰,早早地投靠一個贏家。”虞仲文看到康公弼依舊在絕望中希冀僥幸,黯然長歎:“隻是你我都沒有算到,我們變成了開戰的理由,上天已經拋棄了我,算是對你我背叛大遼和幽州的懲罰,不會發生奇跡,你我認命吧。”
虞仲文和康公弼對視一眼,哪怕康公弼再想爭辯,也明白虞仲文說的才是真的,金國正需要撕毀合約的借口,今天這裏的襲擊,還不知道是大宋和金國哪一個安排的,哪怕就是張覺犯了糊塗,也可能是金人在背後推波助瀾,自己成了犧牲的棋子,哪會有什麽救兵。
東去的遼人雖然做了殊死的反抗,隻不過是給宋軍增添了一些阻礙與傷亡,對整個事態的發展並沒有什麽改變;廝殺聲越來越近,遼人開始四散逃離,宋軍殺向康公弼馬車的同時,也開始追殺逃跑的遼人。康公弼已經能看清楚宋軍的長相,再也不存任何僥幸的心理,平州的宋軍其實就是原來的遼軍,現在卻因為自己與高企弓等人的圖謀,不得不殺族人。
平原上血流成河,遠處莊稼地的農夫遠遠地端坐在田埂間,麻木地注視著戰場,這些年遼東殺來殺去,差不多已經是習慣了;當戰場平靜下來,驟然間刮起了狂風,卷過莽莽大地,宋軍的大纛在空中獵獵狂舞,紅色的宋字在呼嘯翻卷的幡旄映襯下氣勢恢宏。高永昌冷漠地注視著滿地的屍體,聽取著身邊副將的匯報。
副將認識虞仲文和康公弼,確認兩人已經死亡,高永昌淡淡地說:“把屍體全部燒了,帶著耳朵回去報功。”
幾縷濃濃的黑煙嫋嫋而起,證明生命的遠逝,一群野狗在鬆林邊上猛烈的吠叫,可是畏懼宋軍不敢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