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朱允常的先頭部隊被殺退之後,那些瓦剌人便將騎兵遺留在那裏的馬匹,弓箭,全部牽回了村子裏。然後用陣亡步兵的盾牌和鎧甲,武器,堆出了一道拒馬牆。
這牆是用來防弓箭以及騎兵的。而至於那些收繳的馬匹。並不是用來帶走的,而是用來吃的。
那些戰馬就是最後的後備軍糧。這些人知道他們以及被包圍了。至於什麽時候衝出去,這是個未知數。他們需要儲存夠足夠的食物。
雖然在遊牧民族的心中,戰馬如同家人一般,但是這是戰爭,戰爭是殘酷的,在戰爭中是不能留存感情的。
至於那些村民們這些瓦剌人也還留著他們。因為他們會是很好的交換籌碼。而且這些漢人村民也是很好的護身符。
或者讓他們做衝鋒時的擋箭牌,做第一批犧牲的人。
隻不過沒有食物和水給他們。
朱允常圍困了這些瓦剌人兩天,在此期間他曾經試過夜襲,短途衝刺。
朱允常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那就是放火燒掉村莊,然後占據製高點,瓦剌騎兵如果分散的話,各個擊破,如果集體衝鋒的話,那麽就合圍他們。
隻是因為村子裏還有村民,他不能這麽做,如果他放火燒村了,那麽這些瓦剌人死定了。不過他來這裏就毫無意義了。他來這裏就是營救村民,消滅入侵者的。
當兩日半之後,朱允常接受了副將的建議,讓出了一條路,放瓦剌騎兵離開了。
當然這些瓦剌騎兵也是知趣的,他們沒有帶走什麽。況且他們也帶不走什麽了。撤退時攜帶物資的話,會加重戰馬的負擔,這很容易被敵人追趕上。
而再去到村子裏的時候,那些村民們有很多已經被凍餓而死了。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女人,孩子。有一些姑娘們遭到了奸~汙自盡了。
雖然救出了一小部分村民,趕走了瓦剌人。但朱允常也陷入了深深地自責之中。
一方麵是村民們的傷亡,另外一方麵便是自己部隊的傷亡。
在這兩天的戰鬥中,朱允常的部隊發動了五次進攻,而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這些遊牧民族的胡人們,並不像書中記載的那般沒腦子,他們具有很強的攻防轉換意識。他們一旦發現對方的攻擊受挫,便會馬上轉入反擊。
這讓朱允常吃了大虧,戰後朱允常清點了一下人數,這一次他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對方陣亡一百零三人。
朱允常這一邊,騎兵陣亡八十五人,受傷二十五人,重傷二十人。
而步兵的陣亡三百一十八人,受傷兩百七十人,這受傷的其中還是因為撤退的時候被己方踩踏受傷的。
村民的傷亡不計。
雖然成功驅逐了瓦剌的騎兵,但是朱允常不得不承認,他的第一次指揮戰敗了。
這個陣亡數幾乎快要達到一比四。
那些他兩天前還點名慰問過的士兵,今天就變成了冰冷的死人。
雖然那個時候的朱允常不是第一次麵對死亡了,但是他的心性遠不如現在這般堅強,那一次他哭了,而且哭的很難看。
沒有人去責怪他,追究他的指揮責任,也沒有人去安慰他。
不過朱允常卻也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在那之後他仔細的研究了瓦剌人的戰法。
對於瓦剌人的戰術,他有深刻的了解,瓦剌人的生活特性是逐水草而居,而他們不像漢人一般居住在固定的房屋之中,而是住在可以隨時拔起遷移的氈帳之中。
這樣的話,會讓對方擁有很強的機動性,哪怕是你搞好了偵查找到了對方的位置,但是在你的部隊來臨前,他們隨時可以遷徙離開。
讓你撲個空,讓你打不著。
而且在草原大漠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很容易迷失方向,蒙古部族們可以依靠自身豐富的草原生存經驗去辨別位置。但是漢人的士兵們卻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一旦激戰一晝夜後很容易迷失方向。
當年衛青,李廣北擊匈奴的時候就出過這樣的事情。“李廣難封”的典故便是來源於此。就是因為漠北之戰李廣迷失路途,所以錯過了這場可以揚名立功的大戰。
對於這種情況曆朝曆代的漢軍便是用指南車,而當初李靖北擊突厥的時候便是用指南車來辨別方向。
而且漢軍不適合在草原作戰,這樣長此下去會吃大虧。
但朱允常也是個無所不用其極的人。
對於瓦剌人這種機動性強,戰力勇猛的部族,朱允常想到了一個非常陰損的辦法。
為了防止瓦剌人,韃靼人的劫掠,朱允常將邊城的許多村莊進行了合並。可以形成規模的就成為城,修築城牆,架設重弩。
不能形成的就內遷,遷入長城防線以內。
而且對於邊城的生計產業,朱允常便讓那些人去放牧。
軍隊在那裏養馬,而百姓們就去那裏放牛牧羊。為的就是強占瓦剌人的水草。
而且朱允常會派重兵看護那些馬匹和放羊的民眾們,讓他們安心的放牧。
而放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牧草全部被吃光。
之後朱允常使用了三國時期曹操的一個辦法,那就是軍屯製。過度放牧破壞了草場後,朱允常就在合適的地方開墾耕地,種植糧食。
然後招募當地的莊勇為“民兵”,在那些地方建設可以抵抗騎兵的城堡,而且高聳的城堡也可以當做前線的瞭望塔,觀察來敵的動向。在沒有仗打的時候他們就是百姓,但是戰端一起他們就是兵。這樣瓦剌人再度劫掠的時候,他們也有反抗的能力。
這樣既解決了瓦剌人的擄掠問題,而當地的部隊也能自給自足,不需要朱允常再去調撥軍糧,收成好的時候,隴西等地甚至還能貼補鳳翔一些。
而至於最後的一招則是較為陰損了。
雖然屯田放牧,但是這些卻有距離限製。如果太遠的話,會成為送到瓦剌人嘴邊的肥肉。
對於這個問題,朱允常將這些地方進行了網格式的管理,對於長城之外的那些肥美的草場朱允常不想放棄。
他以草原為基礎,以網格的形勢修築起了很多的城堡。對草原進行了有效的分割。如果某個地方遭到瓦剌人的攻擊的話,該城堡就會點起狼煙,然後其他城堡的軍隊就會前往馳援。
對於這個辦法,朱允常稱之為“囚籠戰法”。
(本章完)
這牆是用來防弓箭以及騎兵的。而至於那些收繳的馬匹。並不是用來帶走的,而是用來吃的。
那些戰馬就是最後的後備軍糧。這些人知道他們以及被包圍了。至於什麽時候衝出去,這是個未知數。他們需要儲存夠足夠的食物。
雖然在遊牧民族的心中,戰馬如同家人一般,但是這是戰爭,戰爭是殘酷的,在戰爭中是不能留存感情的。
至於那些村民們這些瓦剌人也還留著他們。因為他們會是很好的交換籌碼。而且這些漢人村民也是很好的護身符。
或者讓他們做衝鋒時的擋箭牌,做第一批犧牲的人。
隻不過沒有食物和水給他們。
朱允常圍困了這些瓦剌人兩天,在此期間他曾經試過夜襲,短途衝刺。
朱允常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那就是放火燒掉村莊,然後占據製高點,瓦剌騎兵如果分散的話,各個擊破,如果集體衝鋒的話,那麽就合圍他們。
隻是因為村子裏還有村民,他不能這麽做,如果他放火燒村了,那麽這些瓦剌人死定了。不過他來這裏就毫無意義了。他來這裏就是營救村民,消滅入侵者的。
當兩日半之後,朱允常接受了副將的建議,讓出了一條路,放瓦剌騎兵離開了。
當然這些瓦剌騎兵也是知趣的,他們沒有帶走什麽。況且他們也帶不走什麽了。撤退時攜帶物資的話,會加重戰馬的負擔,這很容易被敵人追趕上。
而再去到村子裏的時候,那些村民們有很多已經被凍餓而死了。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女人,孩子。有一些姑娘們遭到了奸~汙自盡了。
雖然救出了一小部分村民,趕走了瓦剌人。但朱允常也陷入了深深地自責之中。
一方麵是村民們的傷亡,另外一方麵便是自己部隊的傷亡。
在這兩天的戰鬥中,朱允常的部隊發動了五次進攻,而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這些遊牧民族的胡人們,並不像書中記載的那般沒腦子,他們具有很強的攻防轉換意識。他們一旦發現對方的攻擊受挫,便會馬上轉入反擊。
這讓朱允常吃了大虧,戰後朱允常清點了一下人數,這一次他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對方陣亡一百零三人。
朱允常這一邊,騎兵陣亡八十五人,受傷二十五人,重傷二十人。
而步兵的陣亡三百一十八人,受傷兩百七十人,這受傷的其中還是因為撤退的時候被己方踩踏受傷的。
村民的傷亡不計。
雖然成功驅逐了瓦剌的騎兵,但是朱允常不得不承認,他的第一次指揮戰敗了。
這個陣亡數幾乎快要達到一比四。
那些他兩天前還點名慰問過的士兵,今天就變成了冰冷的死人。
雖然那個時候的朱允常不是第一次麵對死亡了,但是他的心性遠不如現在這般堅強,那一次他哭了,而且哭的很難看。
沒有人去責怪他,追究他的指揮責任,也沒有人去安慰他。
不過朱允常卻也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在那之後他仔細的研究了瓦剌人的戰法。
對於瓦剌人的戰術,他有深刻的了解,瓦剌人的生活特性是逐水草而居,而他們不像漢人一般居住在固定的房屋之中,而是住在可以隨時拔起遷移的氈帳之中。
這樣的話,會讓對方擁有很強的機動性,哪怕是你搞好了偵查找到了對方的位置,但是在你的部隊來臨前,他們隨時可以遷徙離開。
讓你撲個空,讓你打不著。
而且在草原大漠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很容易迷失方向,蒙古部族們可以依靠自身豐富的草原生存經驗去辨別位置。但是漢人的士兵們卻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一旦激戰一晝夜後很容易迷失方向。
當年衛青,李廣北擊匈奴的時候就出過這樣的事情。“李廣難封”的典故便是來源於此。就是因為漠北之戰李廣迷失路途,所以錯過了這場可以揚名立功的大戰。
對於這種情況曆朝曆代的漢軍便是用指南車,而當初李靖北擊突厥的時候便是用指南車來辨別方向。
而且漢軍不適合在草原作戰,這樣長此下去會吃大虧。
但朱允常也是個無所不用其極的人。
對於瓦剌人這種機動性強,戰力勇猛的部族,朱允常想到了一個非常陰損的辦法。
為了防止瓦剌人,韃靼人的劫掠,朱允常將邊城的許多村莊進行了合並。可以形成規模的就成為城,修築城牆,架設重弩。
不能形成的就內遷,遷入長城防線以內。
而且對於邊城的生計產業,朱允常便讓那些人去放牧。
軍隊在那裏養馬,而百姓們就去那裏放牛牧羊。為的就是強占瓦剌人的水草。
而且朱允常會派重兵看護那些馬匹和放羊的民眾們,讓他們安心的放牧。
而放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牧草全部被吃光。
之後朱允常使用了三國時期曹操的一個辦法,那就是軍屯製。過度放牧破壞了草場後,朱允常就在合適的地方開墾耕地,種植糧食。
然後招募當地的莊勇為“民兵”,在那些地方建設可以抵抗騎兵的城堡,而且高聳的城堡也可以當做前線的瞭望塔,觀察來敵的動向。在沒有仗打的時候他們就是百姓,但是戰端一起他們就是兵。這樣瓦剌人再度劫掠的時候,他們也有反抗的能力。
這樣既解決了瓦剌人的擄掠問題,而當地的部隊也能自給自足,不需要朱允常再去調撥軍糧,收成好的時候,隴西等地甚至還能貼補鳳翔一些。
而至於最後的一招則是較為陰損了。
雖然屯田放牧,但是這些卻有距離限製。如果太遠的話,會成為送到瓦剌人嘴邊的肥肉。
對於這個問題,朱允常將這些地方進行了網格式的管理,對於長城之外的那些肥美的草場朱允常不想放棄。
他以草原為基礎,以網格的形勢修築起了很多的城堡。對草原進行了有效的分割。如果某個地方遭到瓦剌人的攻擊的話,該城堡就會點起狼煙,然後其他城堡的軍隊就會前往馳援。
對於這個辦法,朱允常稱之為“囚籠戰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