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再遠些的草場,朱允常就會趁著春秋兩季刮起南風的時候命令部隊去割草。
以自己的草場為邊界,然後割出三十丈寬的空白草場。將這些草運回城堡當做草料,然後放火。
割出白地的目的是怕風向改變後,大火燒到自己的草場。
每當刮起南風的時候,朱允常就會派出騎兵前往對方的草場放火。
火勢在南風的吹拂下,馬上便為衝天大火。有點時候火勢三五天都不會熄滅。而明君的士兵們則是坐在城堡上,吃著烤全羊,啃著麵餅,喝著燒酒,然後看著大火朝北方彌漫。
直到最後瓦剌人的草場變成白茫茫光禿禿的一片。
當然朱允常的陰損之處還遠不止如此,遊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朱允常隻是燒了草而已,還有水源。
對於自己力所能及的水源,朱允常將那些河道強行改道,將原來的河道封堵,讓河水流入自己挖的河道,小的水源用來灌溉農田和草場。
至於大的,朱允常將它改成了護城河。從而搶奪那些遊牧民族的水源。
至於那些觸及不到的,朱允常做的就有點絕了。
朱允常命令部隊將那些得了瘟疫死去的士兵和馬的屍體用車拉到瓦剌人的水源那裏。
然後將這些病死的屍體扔到裏麵,從而汙染掉瓦剌人的水源。
不過這個辦法並不是朱允常最先想到的,而是他從典籍中看到的一個典故,那就是霍去病。
衛青與霍去病舅甥兩人是大漢朝的股肱之臣。
而霍去病更是曆史上的軍事天才,他一生從未有過敗績。但是這樣的一位將星卻隻活了二十三歲。
原因就是匈奴人對他發動的瘟疫戰。
而行軍紮營的地方必須是有水源的,這一點漢朝的馬謖就已經證明了營寨與水源地的重要性。
霍去病便在水源旁安營紮寨,但匈奴單於聽從了漢人太監中行說的建議。將病死的馬匹,士兵的屍體扔到了水源之中,汙染了水源,霍去病的部隊因為喝了這些帶有病菌的水,從而染病。
霍去病本人也因為這一點喪命。
朱允常便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雖然瓦剌人和匈奴人沒有什麽直接的關係。但同為遊牧民族,生活習慣上還是很相同的。所以朱允常便利用了這一點。
就在幾天前,朱允常在和樓雲閑聊的時候說起了這些事。
樓雲雖然不太讚成朱允常使用這些陰損,有損德行的毀滅性做法。但是不得不說,他確是用了最為正確有效的辦法。
就是這些好主意,讓瓦剌和韃靼人直到這麽多年都沒有形成最為有效的戰鬥力。
不過朱允常並沒有因為這些沾沾自喜,而是一直將瓦剌人視為最大的威脅與對手。
而樓雲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今天他才和太子談起了這些事情。
對於瓦剌人的凶殘樓雲沒有見過,不過樓雲也是在鬼穀研習過六韜三略這些兵書的。
雖然他不喜歡戰爭,但是卻也不反對戰爭。
因為他記得一句話“國家雖大,好戰必亡。國家雖安,忘戰必危。”
隻不過他從鬼穀出來後,便是混跡江湖的日子,沒有人去讓他掌兵,或者是當權。
而之後他的身邊圍繞的也都是,秋雨鈴,林洛瑤,南宮璃這些女孩子們。
女孩子們對於這些事是沒有什麽興趣的。
而和女孩子談論軍事是很容易被嫌棄的。
能和朱允常談天說地,暢所欲言,樓雲很高興。
雖然他不想做什麽將軍,但是能學有所用,這種感覺是非常好的。
樓雲繼續著剛剛的問題,他說道:“瓦剌人雖然與韃靼人同為北元部族,但是卻不同,我從大哥的口中得知,瓦剌人的無論是戰鬥能力,還是軍事紀律都遠勝韃靼人。”
“而且韃靼人和瓦剌人的關係並不好,韃靼人的所處的位置也不是個好位置,他在我們與瓦剌人之間。”
“大哥一直將瓦剌人視為心腹大患。”
太子知道他所指的大哥是誰,能有這番見解的,朝中沒有其他人,除了自己的那個弟弟漢王朱允勖外,便隻有雍王朱允常了。
雖然太子與漢王是主要的競爭對手,但漢王確是一個戰爭的瘋子。
他簡直就是為了戰爭而生的,他喜歡戰爭,就如同他喜歡女人一樣。
雖然是一奶同胞,但是漢王卻十分的好戰。他一直將瓦剌和韃靼視為眼中釘,如果讓他成為皇帝的話,窮兵黷武,大明朝就有動蕩,甚至是民不聊生的危險。
現在的百姓們需要的安定的生活,緩慢的休養生息,而不是再度對外擴張的戰爭。
對於上一次戰爭的終止是因為瓦剌和韃靼人願意接受明朝的冊封,從而做明朝的附屬國。
對於這件事,滿朝上下所有的看法都是見好就收,因為國庫支撐不起那麽大的軍費開支。
當然太子的看法也是這樣的。
不過以漢王為首的兵部要員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極力痛斥言官們的禍國殃民,武官集團認為這是一舉鏟除瓦剌和韃靼的大好時機。
他們力主一勞永逸的方針,從根本上瓦解瓦剌人與韃靼人。充分占領瓦剌和韃靼所處的草場以及土地。
然後讓他們再也沒有威脅明王朝的力量。對明王朝對武的實力。
而且漢王還搬出了嶽飛與秦檜的故事。
痛斥以太子為首的言官們不顧大局的做法,他們認為如果這次不斬草除根的話,那麽將來養虎為患,瓦剌和韃靼會成為懸在大明朝脖頸上的一把尖刀。
畢竟大明的國都京城距離對方的領土不過在咫尺之間。
而以漢王為首兵部的武將們甚至向皇帝提出了遷都的要求,他們主張將皇都從現如今的北京重新遷都到金陵或者洛陽,開封。
從而避開這些遊牧民族的鋒芒。國都是一個國家的咽喉,如果國都淪陷的話,那麽對於整個國家的士氣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而武將們甚至搬出了靖康之恥這件事,來勸諫皇帝。
對於戰爭的和與戰,那個時候的朝廷展開了一場大辯論,文臣與武將們分為兩派互相打口水仗,互相上書勸諫皇帝。
而那次朱允常也罕見的站在了漢王的那一邊。他也認為這是一舉消滅瓦剌和韃靼,鏟除威脅的好機會。
(本章完)
以自己的草場為邊界,然後割出三十丈寬的空白草場。將這些草運回城堡當做草料,然後放火。
割出白地的目的是怕風向改變後,大火燒到自己的草場。
每當刮起南風的時候,朱允常就會派出騎兵前往對方的草場放火。
火勢在南風的吹拂下,馬上便為衝天大火。有點時候火勢三五天都不會熄滅。而明君的士兵們則是坐在城堡上,吃著烤全羊,啃著麵餅,喝著燒酒,然後看著大火朝北方彌漫。
直到最後瓦剌人的草場變成白茫茫光禿禿的一片。
當然朱允常的陰損之處還遠不止如此,遊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朱允常隻是燒了草而已,還有水源。
對於自己力所能及的水源,朱允常將那些河道強行改道,將原來的河道封堵,讓河水流入自己挖的河道,小的水源用來灌溉農田和草場。
至於大的,朱允常將它改成了護城河。從而搶奪那些遊牧民族的水源。
至於那些觸及不到的,朱允常做的就有點絕了。
朱允常命令部隊將那些得了瘟疫死去的士兵和馬的屍體用車拉到瓦剌人的水源那裏。
然後將這些病死的屍體扔到裏麵,從而汙染掉瓦剌人的水源。
不過這個辦法並不是朱允常最先想到的,而是他從典籍中看到的一個典故,那就是霍去病。
衛青與霍去病舅甥兩人是大漢朝的股肱之臣。
而霍去病更是曆史上的軍事天才,他一生從未有過敗績。但是這樣的一位將星卻隻活了二十三歲。
原因就是匈奴人對他發動的瘟疫戰。
而行軍紮營的地方必須是有水源的,這一點漢朝的馬謖就已經證明了營寨與水源地的重要性。
霍去病便在水源旁安營紮寨,但匈奴單於聽從了漢人太監中行說的建議。將病死的馬匹,士兵的屍體扔到了水源之中,汙染了水源,霍去病的部隊因為喝了這些帶有病菌的水,從而染病。
霍去病本人也因為這一點喪命。
朱允常便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雖然瓦剌人和匈奴人沒有什麽直接的關係。但同為遊牧民族,生活習慣上還是很相同的。所以朱允常便利用了這一點。
就在幾天前,朱允常在和樓雲閑聊的時候說起了這些事。
樓雲雖然不太讚成朱允常使用這些陰損,有損德行的毀滅性做法。但是不得不說,他確是用了最為正確有效的辦法。
就是這些好主意,讓瓦剌和韃靼人直到這麽多年都沒有形成最為有效的戰鬥力。
不過朱允常並沒有因為這些沾沾自喜,而是一直將瓦剌人視為最大的威脅與對手。
而樓雲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今天他才和太子談起了這些事情。
對於瓦剌人的凶殘樓雲沒有見過,不過樓雲也是在鬼穀研習過六韜三略這些兵書的。
雖然他不喜歡戰爭,但是卻也不反對戰爭。
因為他記得一句話“國家雖大,好戰必亡。國家雖安,忘戰必危。”
隻不過他從鬼穀出來後,便是混跡江湖的日子,沒有人去讓他掌兵,或者是當權。
而之後他的身邊圍繞的也都是,秋雨鈴,林洛瑤,南宮璃這些女孩子們。
女孩子們對於這些事是沒有什麽興趣的。
而和女孩子談論軍事是很容易被嫌棄的。
能和朱允常談天說地,暢所欲言,樓雲很高興。
雖然他不想做什麽將軍,但是能學有所用,這種感覺是非常好的。
樓雲繼續著剛剛的問題,他說道:“瓦剌人雖然與韃靼人同為北元部族,但是卻不同,我從大哥的口中得知,瓦剌人的無論是戰鬥能力,還是軍事紀律都遠勝韃靼人。”
“而且韃靼人和瓦剌人的關係並不好,韃靼人的所處的位置也不是個好位置,他在我們與瓦剌人之間。”
“大哥一直將瓦剌人視為心腹大患。”
太子知道他所指的大哥是誰,能有這番見解的,朝中沒有其他人,除了自己的那個弟弟漢王朱允勖外,便隻有雍王朱允常了。
雖然太子與漢王是主要的競爭對手,但漢王確是一個戰爭的瘋子。
他簡直就是為了戰爭而生的,他喜歡戰爭,就如同他喜歡女人一樣。
雖然是一奶同胞,但是漢王卻十分的好戰。他一直將瓦剌和韃靼視為眼中釘,如果讓他成為皇帝的話,窮兵黷武,大明朝就有動蕩,甚至是民不聊生的危險。
現在的百姓們需要的安定的生活,緩慢的休養生息,而不是再度對外擴張的戰爭。
對於上一次戰爭的終止是因為瓦剌和韃靼人願意接受明朝的冊封,從而做明朝的附屬國。
對於這件事,滿朝上下所有的看法都是見好就收,因為國庫支撐不起那麽大的軍費開支。
當然太子的看法也是這樣的。
不過以漢王為首的兵部要員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極力痛斥言官們的禍國殃民,武官集團認為這是一舉鏟除瓦剌和韃靼的大好時機。
他們力主一勞永逸的方針,從根本上瓦解瓦剌人與韃靼人。充分占領瓦剌和韃靼所處的草場以及土地。
然後讓他們再也沒有威脅明王朝的力量。對明王朝對武的實力。
而且漢王還搬出了嶽飛與秦檜的故事。
痛斥以太子為首的言官們不顧大局的做法,他們認為如果這次不斬草除根的話,那麽將來養虎為患,瓦剌和韃靼會成為懸在大明朝脖頸上的一把尖刀。
畢竟大明的國都京城距離對方的領土不過在咫尺之間。
而以漢王為首兵部的武將們甚至向皇帝提出了遷都的要求,他們主張將皇都從現如今的北京重新遷都到金陵或者洛陽,開封。
從而避開這些遊牧民族的鋒芒。國都是一個國家的咽喉,如果國都淪陷的話,那麽對於整個國家的士氣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而武將們甚至搬出了靖康之恥這件事,來勸諫皇帝。
對於戰爭的和與戰,那個時候的朝廷展開了一場大辯論,文臣與武將們分為兩派互相打口水仗,互相上書勸諫皇帝。
而那次朱允常也罕見的站在了漢王的那一邊。他也認為這是一舉消滅瓦剌和韃靼,鏟除威脅的好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