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劉武上次入長安時,坐著天子之車駕,可是無比之風光,等著天子劉啟冊立其為皇太弟。
但還沒高興幾天,便出了那流言之事,搞得劉武是焦頭爛額,不僅未坐上皇太弟的寶座,卻還險些遭天子之不喜。
回了梁國之後,竇太後是愛之深,責之切。更是數次差人送來信件申斥劉武。
固此,劉武才算是老實了一陣子,將天子所賜之車駕旌旗盡皆存入了梁國府庫之中。
上次劉武能躲過一劫還要多虧了韓安國想出了去求劉嫖之策。因此,此次再入長安,劉武便令韓安國與張羽兩人一同隨自己到長安去。
有此一文一武保駕護航,劉武才算是安心。
臨行之前,劉武更是先將此二人盡皆召入了梁國之宮殿之中。
然推杯換盞之間,劉武便先問韓安國道:“丞相以為,陛下詔書中所言之文王寶鼎可信否?”。
劉武有此一問,也是想起了當年先帝之時那新垣平之事,簡直與此是如出一轍。
“臣下聽聞,皇長子在汾陰挖出寶鼎之時,與寶鼎一同出世的還有眾多簡牘、龜甲,且譯此簡牘之文者乃是申公,那可是天下聞名之飽學之士,當不會有假”。
原本劉武還有些興奮,此次入長安,定要再向那皇太弟之位發起衝擊。然聽到此處,劉武是有些心憂,自那吳楚叛亂過後,劉武便視劉榮為自己做漢家天子的大敵。
此次劉榮搞了這一出,又搞出來個高皇帝托夢而得汾陰文王寶鼎,這可是令劉榮在朝中與民間大刷了一把名聲。
如此,梁王劉武怎會不憂之。
韓安國望著劉武滿臉憂慮之色,自然是看出了劉武心中所想。
當即一拱手,韓安國便說道:“大王,以臣之見,大王不必如此心憂,老子有言,‘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大王與皇長子隻是一時相爭之高低,固大王不必憂之”。
聞此細思之下,劉武坦然笑道:“聖人之人當真玄妙,孤當信之!”。
“以臣之見,陛下此次召天下諸侯王盡皆入長安而去,定然是隻因這寶鼎之事!”。
韓安國如此說,韓安國有些疑惑道:“那還有何事?”。
“大王當知之,吳楚叛亂平定至今不過數月,然吳楚、膠西、膠東、淄川五國十郡之地可還在懸,朝臣們以竇嬰、袁盎為首者支持天子再行封王,而晁錯等人可都是支持將此五國廢之,將此十郡納入朝廷”。
聞此,劉武是止不住的點頭,這卻是一大事。
接著韓安國也是嗬嗬一笑道:“大王此時當效法兩人,如此大事可成矣”。
“哦?其為何人?”。
“一者,便是越王勾踐,當年越國險些便要遭吳國滅國,然勾踐攜妻向夫差投降,整日住在闔閭一石屋之中,為夫差養馬,如此越國才得以保存。
兩年之後,夫差才放勾踐歸國,如此勾踐便在其國臥薪嚐膽,終滅夫差雪仇。
如此大王當學勾踐而藏拙,懂得隱忍。”。
言畢,便又道:“這之二便是立我大漢天下之高皇帝,當年高皇帝與項羽爭霸,難有一勝。彭城一戰,五十萬大軍敗於項羽之手,然高皇帝並未因此而喪誌,終將項羽滅之而建漢!
固此,若大王能學得此二人之善,便可成大事也。
且以臣之見,陛下此次定會將那吳楚、膠西等十郡之地收歸朝廷,如此,整個山東之地間的諸侯王便再不能連成一片,亦再不可能有機會連兵再反朝廷”。
然韓安國之言,卻隻說了一半,另一半卻是隻字未言之。
那便是自此之後,整個漢家天下所有的諸侯國便隻剩下一郡之地,而隻有梁國一國坐擁兩大郡,四十八城。
且梁國之地對整個漢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之地,梁國正處在關東至關中之咽喉要道之上,自梁國向東不出兩百裏便是滎陽與洛陽,往半日便可直扣函穀。
然劉武即便是天子劉啟的親弟弟,天子劉啟最終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定然會想法設法的打壓梁國。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cc">xiaoshuting.cc</a>
而聞此劉武是大喜,“寡人得丞相便如文王得薑尚,高皇帝得張子房”。
“不敢當大王之謬讚”。
然韓安國為劉武是也算是盡心盡力,但劉武哪裏是能藏拙之人,劉武向來都是稍微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人。
若是他早知如此,哪裏還會上次到長安時用那樣的排場………………
梁王如此緊張,天下卻還有更為緊張之諸侯王,那便是原本在曆史上參與了吳楚七國之亂兵敗陣亡,而此時卻未參與且還活著的趙王劉遂。還有與曆史上一樣,被張釋之奪了兵權被軟禁在其王宮中的淮南王劉安。
劉遂原本是要參與謀反的,但是其調兵之令還未下,程不識之塞上駐軍便已逼近趙國之境,更是與竇嬰所率之滎陽駐軍互為犄角,然趙國雖也有數萬軍卒,但其與程不識所率領的精銳邊軍可是差的遠呢,固此,劉遂是動也不敢稍後,全程觀海般的看完了整個吳楚叛亂。
但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救河間定然是早已惡了天子,也必然是知道了自己當時的想法。
固此,當劉遂接到詔書之時,就像是接到了天子劉啟的賜死詔書一般,自然連聲歎息,此刻似乎除了老老實實的去長安,別無他法。
逃亡匈奴?自上次與匈奴相約引匈奴騎兵共擊關中,然等到整個叛亂被平定也未見到匈奴一兵一卒到來。如此,劉遂是徹底看透了匈奴人,不論日常送給匈奴人多少銅鐵,其也不會因此而助自己,在匈奴人眼中唯有利益是真格的,什麽仁義守信,完全是不存在的。
說不定匈奴那軍臣單於還會為了利益將自己賣給天子劉啟………………
騎兵造反?那便更是癡人說夢,此時天下大安,就自己這手中不過數萬之軍卒,估計還打不到梁國便要被剿滅。
如此,看著手中這詔書,趙王劉遂歎息道: “難道我也要像父王一般慘死長安”。
…………
………………………………………………………
再說淮南王劉安,原本當然是想趁吳楚一般造反為自己的父親淮南厲王劉長報仇,然其正要整頓軍隊領兵出戰,卻被早已年近七旬的張釋之給忽悠了。
張釋之是身穿戰甲而入淮南王府,信誓旦旦的對劉安言道:“大王,臣請戰為大王親率大軍起兵清君側!”。
張釋之到淮南國數年,是將淮南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且劉安自然是知道張釋之是因何才會被驅逐出朝堂。
若不是天子劉啟,這名聞天下的張廷尉說不得還會更進一步。
俗語道: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
如此想來,劉安便信了張釋之所言,傻傻的將淮南國之兵符交給了張釋之。
然張釋之拿起兵符一出王宮大門到了軍營,便立即下令將營中士卒盡皆集結,以大王與太子重病為由,令淮南國之中尉領兩千軍卒將其王宮包圍。
如此,淮南王劉安是徹底傻眼了,一直到了吳楚五國兵敗,劉濞自殺的消息消息傳至淮南國,張釋之才算是鬆了一口氣,將軍卒撤回營中。
堂而皇之的又將其手中的兵符又交給了劉安。
氣的劉安當時便想一劍殺了張釋之,但其手握在劍柄之上,顫抖了半天,也未能將劍拔出。
地方諸侯國的丞相、中尉等人,皆是由朝廷所委任之,即便是諸侯王對其有意見不滿意,最多也隻能上書天子參奏丞相之過。固此,若是殺了身為淮南國丞相的張釋之,劉安自己也是必死無疑。
且劉安此人雖然不是個治國理政的好材料,但其在文學方麵的才學,放眼整個漢家皇室,數十年來即便是當年博覽群書,拜大儒浮丘伯學儒的楚元王劉交也是比不了。
若放在後世,想必也隻有那南唐後主劉煜可與其比肩。
劉安更是黃老之學的堅定擁護者,此時其已開始撰寫的《淮南子》便是先秦至漢,整個道家黃老之學的匯總,
然在劉安心中,自然也是憧憬古時聖王治世的那種情形,如此對於可比肩三皇五帝的周文王,劉安怎會不會崇敬之。
固此當他接到詔書得知劉榮所在汾陰得之寶鼎乃是文王所鑄之時,自然是心如死灰。
暗自歎息道:“難道劉啟一係做天子難道是天定之事?”,此刻連在劉安心中埋藏了許久的起兵造反為父報仇的想法都有些動搖了。
過了許久,其才又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也罷!也罷!待我入長安一觀,便知!”。
……………………………………………………………………
當然像是河間王、齊王這般忠心朝廷之諸侯王,收到天子之詔時,自然與劉安、劉遂不同,心中是高興不已,還想著天子劉啟這是不是要來個表彰大會。
“想來陛下是想起了孤之功勞,這是要孤入宮領平叛之賞”。
如此是越想越高興,最終不論是憂慮,還是害怕,亦是高興之諸侯王都是做上了到長安而去的車駕。
但還沒高興幾天,便出了那流言之事,搞得劉武是焦頭爛額,不僅未坐上皇太弟的寶座,卻還險些遭天子之不喜。
回了梁國之後,竇太後是愛之深,責之切。更是數次差人送來信件申斥劉武。
固此,劉武才算是老實了一陣子,將天子所賜之車駕旌旗盡皆存入了梁國府庫之中。
上次劉武能躲過一劫還要多虧了韓安國想出了去求劉嫖之策。因此,此次再入長安,劉武便令韓安國與張羽兩人一同隨自己到長安去。
有此一文一武保駕護航,劉武才算是安心。
臨行之前,劉武更是先將此二人盡皆召入了梁國之宮殿之中。
然推杯換盞之間,劉武便先問韓安國道:“丞相以為,陛下詔書中所言之文王寶鼎可信否?”。
劉武有此一問,也是想起了當年先帝之時那新垣平之事,簡直與此是如出一轍。
“臣下聽聞,皇長子在汾陰挖出寶鼎之時,與寶鼎一同出世的還有眾多簡牘、龜甲,且譯此簡牘之文者乃是申公,那可是天下聞名之飽學之士,當不會有假”。
原本劉武還有些興奮,此次入長安,定要再向那皇太弟之位發起衝擊。然聽到此處,劉武是有些心憂,自那吳楚叛亂過後,劉武便視劉榮為自己做漢家天子的大敵。
此次劉榮搞了這一出,又搞出來個高皇帝托夢而得汾陰文王寶鼎,這可是令劉榮在朝中與民間大刷了一把名聲。
如此,梁王劉武怎會不憂之。
韓安國望著劉武滿臉憂慮之色,自然是看出了劉武心中所想。
當即一拱手,韓安國便說道:“大王,以臣之見,大王不必如此心憂,老子有言,‘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大王與皇長子隻是一時相爭之高低,固大王不必憂之”。
聞此細思之下,劉武坦然笑道:“聖人之人當真玄妙,孤當信之!”。
“以臣之見,陛下此次召天下諸侯王盡皆入長安而去,定然是隻因這寶鼎之事!”。
韓安國如此說,韓安國有些疑惑道:“那還有何事?”。
“大王當知之,吳楚叛亂平定至今不過數月,然吳楚、膠西、膠東、淄川五國十郡之地可還在懸,朝臣們以竇嬰、袁盎為首者支持天子再行封王,而晁錯等人可都是支持將此五國廢之,將此十郡納入朝廷”。
聞此,劉武是止不住的點頭,這卻是一大事。
接著韓安國也是嗬嗬一笑道:“大王此時當效法兩人,如此大事可成矣”。
“哦?其為何人?”。
“一者,便是越王勾踐,當年越國險些便要遭吳國滅國,然勾踐攜妻向夫差投降,整日住在闔閭一石屋之中,為夫差養馬,如此越國才得以保存。
兩年之後,夫差才放勾踐歸國,如此勾踐便在其國臥薪嚐膽,終滅夫差雪仇。
如此大王當學勾踐而藏拙,懂得隱忍。”。
言畢,便又道:“這之二便是立我大漢天下之高皇帝,當年高皇帝與項羽爭霸,難有一勝。彭城一戰,五十萬大軍敗於項羽之手,然高皇帝並未因此而喪誌,終將項羽滅之而建漢!
固此,若大王能學得此二人之善,便可成大事也。
且以臣之見,陛下此次定會將那吳楚、膠西等十郡之地收歸朝廷,如此,整個山東之地間的諸侯王便再不能連成一片,亦再不可能有機會連兵再反朝廷”。
然韓安國之言,卻隻說了一半,另一半卻是隻字未言之。
那便是自此之後,整個漢家天下所有的諸侯國便隻剩下一郡之地,而隻有梁國一國坐擁兩大郡,四十八城。
且梁國之地對整個漢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之地,梁國正處在關東至關中之咽喉要道之上,自梁國向東不出兩百裏便是滎陽與洛陽,往半日便可直扣函穀。
然劉武即便是天子劉啟的親弟弟,天子劉啟最終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定然會想法設法的打壓梁國。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cc">xiaoshuting.cc</a>
而聞此劉武是大喜,“寡人得丞相便如文王得薑尚,高皇帝得張子房”。
“不敢當大王之謬讚”。
然韓安國為劉武是也算是盡心盡力,但劉武哪裏是能藏拙之人,劉武向來都是稍微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人。
若是他早知如此,哪裏還會上次到長安時用那樣的排場………………
梁王如此緊張,天下卻還有更為緊張之諸侯王,那便是原本在曆史上參與了吳楚七國之亂兵敗陣亡,而此時卻未參與且還活著的趙王劉遂。還有與曆史上一樣,被張釋之奪了兵權被軟禁在其王宮中的淮南王劉安。
劉遂原本是要參與謀反的,但是其調兵之令還未下,程不識之塞上駐軍便已逼近趙國之境,更是與竇嬰所率之滎陽駐軍互為犄角,然趙國雖也有數萬軍卒,但其與程不識所率領的精銳邊軍可是差的遠呢,固此,劉遂是動也不敢稍後,全程觀海般的看完了整個吳楚叛亂。
但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救河間定然是早已惡了天子,也必然是知道了自己當時的想法。
固此,當劉遂接到詔書之時,就像是接到了天子劉啟的賜死詔書一般,自然連聲歎息,此刻似乎除了老老實實的去長安,別無他法。
逃亡匈奴?自上次與匈奴相約引匈奴騎兵共擊關中,然等到整個叛亂被平定也未見到匈奴一兵一卒到來。如此,劉遂是徹底看透了匈奴人,不論日常送給匈奴人多少銅鐵,其也不會因此而助自己,在匈奴人眼中唯有利益是真格的,什麽仁義守信,完全是不存在的。
說不定匈奴那軍臣單於還會為了利益將自己賣給天子劉啟………………
騎兵造反?那便更是癡人說夢,此時天下大安,就自己這手中不過數萬之軍卒,估計還打不到梁國便要被剿滅。
如此,看著手中這詔書,趙王劉遂歎息道: “難道我也要像父王一般慘死長安”。
…………
………………………………………………………
再說淮南王劉安,原本當然是想趁吳楚一般造反為自己的父親淮南厲王劉長報仇,然其正要整頓軍隊領兵出戰,卻被早已年近七旬的張釋之給忽悠了。
張釋之是身穿戰甲而入淮南王府,信誓旦旦的對劉安言道:“大王,臣請戰為大王親率大軍起兵清君側!”。
張釋之到淮南國數年,是將淮南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且劉安自然是知道張釋之是因何才會被驅逐出朝堂。
若不是天子劉啟,這名聞天下的張廷尉說不得還會更進一步。
俗語道: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
如此想來,劉安便信了張釋之所言,傻傻的將淮南國之兵符交給了張釋之。
然張釋之拿起兵符一出王宮大門到了軍營,便立即下令將營中士卒盡皆集結,以大王與太子重病為由,令淮南國之中尉領兩千軍卒將其王宮包圍。
如此,淮南王劉安是徹底傻眼了,一直到了吳楚五國兵敗,劉濞自殺的消息消息傳至淮南國,張釋之才算是鬆了一口氣,將軍卒撤回營中。
堂而皇之的又將其手中的兵符又交給了劉安。
氣的劉安當時便想一劍殺了張釋之,但其手握在劍柄之上,顫抖了半天,也未能將劍拔出。
地方諸侯國的丞相、中尉等人,皆是由朝廷所委任之,即便是諸侯王對其有意見不滿意,最多也隻能上書天子參奏丞相之過。固此,若是殺了身為淮南國丞相的張釋之,劉安自己也是必死無疑。
且劉安此人雖然不是個治國理政的好材料,但其在文學方麵的才學,放眼整個漢家皇室,數十年來即便是當年博覽群書,拜大儒浮丘伯學儒的楚元王劉交也是比不了。
若放在後世,想必也隻有那南唐後主劉煜可與其比肩。
劉安更是黃老之學的堅定擁護者,此時其已開始撰寫的《淮南子》便是先秦至漢,整個道家黃老之學的匯總,
然在劉安心中,自然也是憧憬古時聖王治世的那種情形,如此對於可比肩三皇五帝的周文王,劉安怎會不會崇敬之。
固此當他接到詔書得知劉榮所在汾陰得之寶鼎乃是文王所鑄之時,自然是心如死灰。
暗自歎息道:“難道劉啟一係做天子難道是天定之事?”,此刻連在劉安心中埋藏了許久的起兵造反為父報仇的想法都有些動搖了。
過了許久,其才又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也罷!也罷!待我入長安一觀,便知!”。
……………………………………………………………………
當然像是河間王、齊王這般忠心朝廷之諸侯王,收到天子之詔時,自然與劉安、劉遂不同,心中是高興不已,還想著天子劉啟這是不是要來個表彰大會。
“想來陛下是想起了孤之功勞,這是要孤入宮領平叛之賞”。
如此是越想越高興,最終不論是憂慮,還是害怕,亦是高興之諸侯王都是做上了到長安而去的車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