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想來想去,本章開篇第一句隻能這麽寫。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窮奢極欲、窮兵黷武的石虎必然會窮盡全力壓榨在他統治下的窮苦大眾們。沒辦法,兵要從百姓中出,錢要從百姓中拿,所有的戰略物資都要靠老百姓來供給。休息養民的政策並不適合馬上治國的石虎,很多很多的暴政,我們已經不能全部知曉,隻能透過幾個事例,以求窺其一斑而已。
舉例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個問題,打架輸了會怎麽樣?有出息的人會從地上爬起來,吐口痰,罵兩聲,恨恨的瞅兩眼,然後去買一本武功秘籍,比如《如來神掌》之類,回家練上兩天以後接著打!一般情況下,這時候揮出去的王八拳總是會有些進步!當然,想要獲勝其實也是有快捷方式的,比如把家裏的菜刀拿出來。俗話說的好,功夫再高也怕菜刀!隻要你有砍下去的勇氣。
石虎就是回家拿菜刀去了!一把竭盡民力鑄成的菜刀。
340年九月,為了攻打前燕,石虎以“五丁取三、四丁取二”的比例征發司、冀、青、徐、幽、並、雍七州民眾。
您可能對這樣的概念沒什麽感觸,那麽我來告訴您,在中國古代兵書上對征兵比例是有過闡述的,兵家認為,五丁取一即是窮兵黷武!或許,我們可以做一道這樣的算術題:假設石虎時代的人們可以活到六十歲,按照年齡段我們把它分成五份,一份1到12歲,一份49到60歲。剩下的就是那五分之三了,不是嗎?然後,然後我可以不說了。
連同原有部隊,石虎集結了足足五十萬大軍。另外有船隻一萬艘,穀物一千一百萬斛。
為了對抗慕容恪的騎兵突襲(已經敗了兩回了),石虎收繳後趙境內全部馬匹用以擴充騎兵,共得馬四萬多匹。對於那些私藏馬匹的人們,石虎明確規定:不交者處以腰斬。腰斬……是個相當殘忍的刑罰,行刑時將人從腰部斬為兩段,並不會馬上死。刑場若是離家比較近,受刑人員再比較有毅力,應該能堅持到爬回家!
時間到了342年,後趙的戰爭還在繼續,石虎征調人口的比例由四丁取二、五丁抽三變成了三丁取二。也是在那一年,石虎營建洛陽、長安兩處宮殿,隻營建宮殿一事,被征發服徭役者就高達四十多萬。
這是一份出死力沒工錢的活計,而且三餐自理,周末不休息,國慶節也不放假。過年想回家探親的人們,唯一能被接受的方式叫“魂歸故裏”!沉重的苛捐雜稅與徭役之下,釀成的結果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其實我本想用“民不聊生”一詞來形容的,不過突然發現,這竟是對後趙繁榮昌盛的讚美了,於是棄之,引用曹操的詩來做個描述吧!更貼切些!
其實古代的人們繁衍後代的速度還是挺快的!畢竟,那時候,當夜幕來臨,祖國大地到處黑漆漆的一片。沒有酒吧和會所,連飯店都打烊了,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鑽進被窩投入到創造人類的偉大事業當中去。隻要有一口飯吃,勞動人民們總還是樂此不倦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實隻要存留下希望的種子,用不了多長時間,勤勞質樸的中國的老百姓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辛勤耕耘讓荒涼的大地處處充滿人的生機。
而這,竟不能夠!人殺的太多了,差一點滅了這希望的種子。
《晉書》中記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當時西晉總人口數大約兩千萬左右,大量南遷的同時,留在北方的人們遭受著持續的迫害和屠殺,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裏,北方人民的命運隻能用“悲慘”一詞來形容。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沒有安全感,更沒有尊嚴。
精壯的男人們會被石虎征去打仗、蓋房子,一去不複返;年輕的女人們會被石虎……,一去不複返。
每天都被殺戮和掠奪,每天都被淩辱和鄙視。恰應了那樣的一首詩:如果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是奴隸!”對那時的人們,我想,這足以形容了。
看,這是奴隸!
我們可以想象後趙的人口數量了,我們更可以想象後趙的綜合國力了。然而,戰爭還在繼續,石虎掠奪的命令並不會因為民生凋敝而停止。
青州地方官員上報,濟南平陵城有一尊石雕老虎一夜間從城北移到了城東南。沿途還發現一條由一千多隻(不知道怎麽數出來的)狐、狼的腳爪子踩出來的小路。
如果這事出現在《聊齋》裏,我多半會欣喜若狂的觀賞一番,因為很有創意。如果這事出現在君臣間的奏折上,我多半會詫異,扯!誰會信這樣的鬼話?
石虎信,不管這事是真是假,石虎都會趁機把它包裝打扮成真的,而且要活靈活現!因為他想要南征了,他需要這樣的故事忽悠住所有的支持和反對他的人,“所謂石虎,就是朕。自西北遷徙到東南,表明天意想讓朕蕩平江南。現在敕令各州軍隊明年全部會齊,朕將親自統領六師,以遵循天命。”
大臣們很高興,陛下高興了大家也就都高興。誰會戳破真相告訴石虎其實是青州官員們自己搬的?隻有海瑞吧!隻是他不存在於亂世求活的臣子當中,也著實沒必要為如此君王盡忠竭智,以命相諫。大臣們在恭賀之餘寫了一篇《皇德頌》,內容已經不知了,但我猜想,此種文章大體和馬屁文沒什麽兩樣,定是把石虎和堯舜禹湯比較一番,然後得出一個石虎比他們更勝一籌的結論,僅此而已。必須要提一下,在文章最後,署名的大臣有一百零七人。
一團和氣,一派祥和!
石虎,決定南征。
然後,老百姓的苦日子就再次開始了。每一次戰爭,出錢出力的是他們,戰死沙場的是他們,忍受戰後所有創傷的還是他們,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石虎明確命令:所有被征調的士卒每五人出車一輛,牛二頭,米十五斛,絹十匹,不備者斬首。
即使在今天這個物質充盈的社會,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而言,石虎所要的東西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活不下去了,其實早就活不下去了,在石虎第一次大肆掠奪民脂民膏的時候!而這次,已經不記得是第幾回,後趙的百姓們賣兒賣女,完了還要賣掉自己,尚不足以供給軍需!
投河的有之,河水為之斷流;上吊的有之,上吊者遠近相望!您能想象那樣的慘景嗎?世界末日來臨!
怎麽可能沒有人反抗!當財物被石虎掠奪一空,當妻女被石虎肆意玩弄,當所有活下去的希望都被石虎剝奪。那麽,唯一能幹的、該幹的,就是反抗!
無數的人選擇了反抗,無數的人因為反抗而被殺死。從沒有“隻罪首惡脅從勿論”的說法,天性凶殘的石虎用屠刀回應著民眾為了活下去而進行的掙紮。
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出使後趙的成漢的使者用他的見聞記載了後趙地獄般的慘景:沿途的樹上掛滿了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了漢人的頭顱;堆積如山的屍骨被頗具藝術性的做成了“屍觀”;數萬反抗將士的屍體被棄之荒野飼喂野獸。曾經富饒的都城成了廢墟,繁華的街市成了墳場。衣冠華夏的發祥地,成了石虎圈養野獸的狩獵場。
繁重的徭役、血腥的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得北方漢人銳減。漢家兒郎幾被屠戮殆盡,江淮以北“遍地胡夷”。那時那地,再難見半點漢家顏色。
注:屍觀又稱京觀,始於漢代黃巾起義中,官府將被鎮壓的黃巾軍將士的屍體堆積成塔狀,以顯示軍威並震懾不法,使百姓不敢起兵反抗。我們常說“堆屍如山”,即是京觀。
我想來想去,本章開篇第一句隻能這麽寫。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窮奢極欲、窮兵黷武的石虎必然會窮盡全力壓榨在他統治下的窮苦大眾們。沒辦法,兵要從百姓中出,錢要從百姓中拿,所有的戰略物資都要靠老百姓來供給。休息養民的政策並不適合馬上治國的石虎,很多很多的暴政,我們已經不能全部知曉,隻能透過幾個事例,以求窺其一斑而已。
舉例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個問題,打架輸了會怎麽樣?有出息的人會從地上爬起來,吐口痰,罵兩聲,恨恨的瞅兩眼,然後去買一本武功秘籍,比如《如來神掌》之類,回家練上兩天以後接著打!一般情況下,這時候揮出去的王八拳總是會有些進步!當然,想要獲勝其實也是有快捷方式的,比如把家裏的菜刀拿出來。俗話說的好,功夫再高也怕菜刀!隻要你有砍下去的勇氣。
石虎就是回家拿菜刀去了!一把竭盡民力鑄成的菜刀。
340年九月,為了攻打前燕,石虎以“五丁取三、四丁取二”的比例征發司、冀、青、徐、幽、並、雍七州民眾。
您可能對這樣的概念沒什麽感觸,那麽我來告訴您,在中國古代兵書上對征兵比例是有過闡述的,兵家認為,五丁取一即是窮兵黷武!或許,我們可以做一道這樣的算術題:假設石虎時代的人們可以活到六十歲,按照年齡段我們把它分成五份,一份1到12歲,一份49到60歲。剩下的就是那五分之三了,不是嗎?然後,然後我可以不說了。
連同原有部隊,石虎集結了足足五十萬大軍。另外有船隻一萬艘,穀物一千一百萬斛。
為了對抗慕容恪的騎兵突襲(已經敗了兩回了),石虎收繳後趙境內全部馬匹用以擴充騎兵,共得馬四萬多匹。對於那些私藏馬匹的人們,石虎明確規定:不交者處以腰斬。腰斬……是個相當殘忍的刑罰,行刑時將人從腰部斬為兩段,並不會馬上死。刑場若是離家比較近,受刑人員再比較有毅力,應該能堅持到爬回家!
時間到了342年,後趙的戰爭還在繼續,石虎征調人口的比例由四丁取二、五丁抽三變成了三丁取二。也是在那一年,石虎營建洛陽、長安兩處宮殿,隻營建宮殿一事,被征發服徭役者就高達四十多萬。
這是一份出死力沒工錢的活計,而且三餐自理,周末不休息,國慶節也不放假。過年想回家探親的人們,唯一能被接受的方式叫“魂歸故裏”!沉重的苛捐雜稅與徭役之下,釀成的結果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其實我本想用“民不聊生”一詞來形容的,不過突然發現,這竟是對後趙繁榮昌盛的讚美了,於是棄之,引用曹操的詩來做個描述吧!更貼切些!
其實古代的人們繁衍後代的速度還是挺快的!畢竟,那時候,當夜幕來臨,祖國大地到處黑漆漆的一片。沒有酒吧和會所,連飯店都打烊了,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鑽進被窩投入到創造人類的偉大事業當中去。隻要有一口飯吃,勞動人民們總還是樂此不倦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實隻要存留下希望的種子,用不了多長時間,勤勞質樸的中國的老百姓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辛勤耕耘讓荒涼的大地處處充滿人的生機。
而這,竟不能夠!人殺的太多了,差一點滅了這希望的種子。
《晉書》中記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當時西晉總人口數大約兩千萬左右,大量南遷的同時,留在北方的人們遭受著持續的迫害和屠殺,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裏,北方人民的命運隻能用“悲慘”一詞來形容。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沒有安全感,更沒有尊嚴。
精壯的男人們會被石虎征去打仗、蓋房子,一去不複返;年輕的女人們會被石虎……,一去不複返。
每天都被殺戮和掠奪,每天都被淩辱和鄙視。恰應了那樣的一首詩:如果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是奴隸!”對那時的人們,我想,這足以形容了。
看,這是奴隸!
我們可以想象後趙的人口數量了,我們更可以想象後趙的綜合國力了。然而,戰爭還在繼續,石虎掠奪的命令並不會因為民生凋敝而停止。
青州地方官員上報,濟南平陵城有一尊石雕老虎一夜間從城北移到了城東南。沿途還發現一條由一千多隻(不知道怎麽數出來的)狐、狼的腳爪子踩出來的小路。
如果這事出現在《聊齋》裏,我多半會欣喜若狂的觀賞一番,因為很有創意。如果這事出現在君臣間的奏折上,我多半會詫異,扯!誰會信這樣的鬼話?
石虎信,不管這事是真是假,石虎都會趁機把它包裝打扮成真的,而且要活靈活現!因為他想要南征了,他需要這樣的故事忽悠住所有的支持和反對他的人,“所謂石虎,就是朕。自西北遷徙到東南,表明天意想讓朕蕩平江南。現在敕令各州軍隊明年全部會齊,朕將親自統領六師,以遵循天命。”
大臣們很高興,陛下高興了大家也就都高興。誰會戳破真相告訴石虎其實是青州官員們自己搬的?隻有海瑞吧!隻是他不存在於亂世求活的臣子當中,也著實沒必要為如此君王盡忠竭智,以命相諫。大臣們在恭賀之餘寫了一篇《皇德頌》,內容已經不知了,但我猜想,此種文章大體和馬屁文沒什麽兩樣,定是把石虎和堯舜禹湯比較一番,然後得出一個石虎比他們更勝一籌的結論,僅此而已。必須要提一下,在文章最後,署名的大臣有一百零七人。
一團和氣,一派祥和!
石虎,決定南征。
然後,老百姓的苦日子就再次開始了。每一次戰爭,出錢出力的是他們,戰死沙場的是他們,忍受戰後所有創傷的還是他們,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石虎明確命令:所有被征調的士卒每五人出車一輛,牛二頭,米十五斛,絹十匹,不備者斬首。
即使在今天這個物質充盈的社會,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而言,石虎所要的東西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活不下去了,其實早就活不下去了,在石虎第一次大肆掠奪民脂民膏的時候!而這次,已經不記得是第幾回,後趙的百姓們賣兒賣女,完了還要賣掉自己,尚不足以供給軍需!
投河的有之,河水為之斷流;上吊的有之,上吊者遠近相望!您能想象那樣的慘景嗎?世界末日來臨!
怎麽可能沒有人反抗!當財物被石虎掠奪一空,當妻女被石虎肆意玩弄,當所有活下去的希望都被石虎剝奪。那麽,唯一能幹的、該幹的,就是反抗!
無數的人選擇了反抗,無數的人因為反抗而被殺死。從沒有“隻罪首惡脅從勿論”的說法,天性凶殘的石虎用屠刀回應著民眾為了活下去而進行的掙紮。
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出使後趙的成漢的使者用他的見聞記載了後趙地獄般的慘景:沿途的樹上掛滿了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了漢人的頭顱;堆積如山的屍骨被頗具藝術性的做成了“屍觀”;數萬反抗將士的屍體被棄之荒野飼喂野獸。曾經富饒的都城成了廢墟,繁華的街市成了墳場。衣冠華夏的發祥地,成了石虎圈養野獸的狩獵場。
繁重的徭役、血腥的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得北方漢人銳減。漢家兒郎幾被屠戮殆盡,江淮以北“遍地胡夷”。那時那地,再難見半點漢家顏色。
注:屍觀又稱京觀,始於漢代黃巾起義中,官府將被鎮壓的黃巾軍將士的屍體堆積成塔狀,以顯示軍威並震懾不法,使百姓不敢起兵反抗。我們常說“堆屍如山”,即是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