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故事一樣,每每在關鍵時刻、關鍵節點上,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改變事物的原先的進程。占據著廣袤蒙古草原的鮮卑人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和發展,終於孕育出了一個帶領他們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大人物——檀石槐。


    檀石槐並不是慕容家族的成員,並且,相當遺憾的是,根據史書上的記載顯示:檀石槐不是人養的!


    那年月還沒有大學,茫茫草原連本書都甭想找到,放羊娃出身的檀石槐的父親隻有一條出人頭地的路:當兵。於是,娶了媳婦沒幾天,檀石槐的父親就騎上戰馬挎起弓箭“保衛祖國和人民”去了,風餐露宿,鐵馬金戈,快意男兒豪情萬丈,不知不覺中,足足有三年沒回家。


    當檀石槐的父親得到探親機會,懷揣著激動地心情和三年來浴血奮戰搶來的金銀珠寶去見他嬌美溫柔可愛的妻子的時候,掀開自家帳篷的門簾,探進頭去,驚奇的發現:兒子滿月了!


    誰的?


    媳婦的解釋很牽強:走在路上聽到電閃雷鳴的聲音,抬起頭想看看天氣情況,不小心一塊冰雹掉進了嘴裏,滑溜溜甜絲絲,味道還不錯,也就吞下了肚,沒多久就懷了孕,十個月後,生了!就是這麽簡單。


    您信不信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檀石槐的父親信了,由原先的準備殺掉變成了將檀石槐扔掉,至於檀石槐的媽媽,肯定是被原諒了的,從她能夠及時通知娘家人把孩子撿去撫養就可以看出,何止是被原諒了,那是相當受寵!


    檀石槐的父親當時應該很難受很想哭!喜當爹的人們,大多並不歡喜!


    史書中關於鮮卑的故事是由漢人筆墨寫成,檀石槐的這一段多多少少反映了當時鮮卑社會的婚嫁情況:和諸多草原部落類似,鮮卑女子在出嫁前有一定的性自由,而且婚嫁保持有掠女的傳統。也就是說,男子如果要成婚,一般以強搶為先,然後再以牛羊為聘禮,為妻家服役,服役滿三年後方可帶妻子自由離去。也就是說,娶媳婦是可以先打暈了扛走再回丈母娘家善後的。


    於是,檀石槐的身世之謎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們可以得出的定論是,檀石槐他爸一定不是他爸!


    檀石槐是在姥姥家長大的。


    通常,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然而檀石槐生活得很輕鬆,雖沒有父母的寵愛,但也沒有長者的白眼和同齡人的欺淩,因為他:勇健絕人!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膽子大,長得壯!屬於那種不僅能打架而且敢打架的一類!


    檀石槐十四五歲時,外祖父家的牛羊被一個部族首領搶走,勇健絕人的檀石槐隻身匹馬前去追趕,一場大戰之後(一個打十個的那種,不知道是怎麽打的),檀石槐奪回全部被搶牛羊。自此之後,檀石槐深受部落中人們敬畏和信服。這是古今中外都通用的道理:拳頭硬的人有威信!


    長大後的檀石槐依然勇健絕人,智略更加絕人!能夠在部落管理中製定法令,審理訴訟案件,沒有人敢違犯,於是被推舉為部落首領。


    鮮卑統一大業,從檀石槐開始!


    在這個世間,但凡能夠開創一番功業者,如果不是老爹或者老丈人家背景深厚,大多需要自身有些非凡的本領:比一般人結實那麽一點點,比普通人聰明那麽一點點,甚至是比別人運氣好上那麽一點點,……能夠在險惡的戰場環境中贏得生存,能夠在詭異的算計裏略占先機。然後,可以攬四方英才,開基立業,成就功勳。


    智勇絕人的檀石槐具備了這些條件。


    在檀石槐的率領之下,他的部落日益強大,鮮卑各部歸之如潮。檀石槐建立起了一個鮮卑人的大聯盟,將鮮卑歸於一統!


    自古以來,功莫大於一統,始皇一統,書同文,車同軸,創中華萬年一家之局麵。在隨後的兩千年裏,華夏民族磨難重重,曆經藩鎮、諸侯割據,飽受異族侵擾欺淩,但終歸一統的大趨勢始終沒有改變。


    鮮卑的統一固然不能和“六王畢,四海一”相提並論,然而卻做到了消除部落紛爭,還各部落間一段和平與安寧,檀石槐難道不是鮮卑人的始皇帝嗎?


    隻是中華還在繼續,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鮮卑,早已湮滅!


    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以後,分鮮卑為中、東、西三部,從右北平以東,直至遼東,連接夫餘、濊貊[huimo]等二十多個城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直至上穀郡的十多個城邑,為中部;從上穀郡以西,直至敦煌郡、烏孫等二十多個城邑,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屬檀石槐。


    草原的生存法則是狼的法則,無數的綿羊用生命詮釋著弱肉強食的真理。敢於一個人毆打一群人的檀石槐,自然不會是一隻沉默的羔羊。


    統一鮮卑各部之後,檀石槐全麵出擊,南掠東漢,北拒丁零,東擊夫餘,西進烏孫,完全占領匈奴人原先的地盤,其疆域東西長達一萬四千多裏,南北寬七千多裏,山川水澤和鹽池都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成為名符其實的草原霸主。


    大漢帝國,根本治不了它!


    說說鮮卑和大漢的兩次戰事。


    率先動手的自然是鮮卑,這幾乎成為慣例了,畢竟,自給自足的大漢子民沒有鮮卑的牛馬依然可以活下去,而鮮卑牧民卻必須要去搶漢人的布匹和陶罐,還有鐵鍋和糧食。


    166年,鮮卑數萬騎兵入漢北部九郡,漢中朗將張奐督大軍退之。


    就後來事件的發展可以看出,鮮卑人此戰的損失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強大的漢帝國在戰後居然提出了和親!……當一個國家的男人無法有效抵禦外辱的時候,也就隻好把和平的希望建立在女人的胸脯上了。這種事,他們幹的輕車熟路!當然,不僅僅是和親,加官進爵也是必須的(封王)。


    檀石槐不受!


    不受的原因隻有一個,華而不實的封賞沒有搶劫來得多。攻破一座城池,裏麵所有的一切都屬於自己,布匹、錢糧、女人和奴隸,想搶啥就搶啥!皇帝的女兒身上難不成比別的女人多長了稀罕物件?那就更要不得了!


    從那以後,鮮卑各部對東漢邊境的侵擾更為頻繁。


    公元177年,東漢靈帝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騎兵萬餘人,分別從高柳(今山西陽高)、雲中郡(今內蒙托克托東北)、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出塞,分三路進攻鮮卑。漢軍出塞二千餘裏,鮮卑首領檀石槐命東、中、西三部大人率眾分頭迎戰,大敗漢軍,漢軍死者十之七八。


    打敗漢軍的意義是重大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安定的生存環境,更多的物質(搶來的)保障,等等等等。


    最重要的是,各部落對檀石槐更高的認同感。


    在檀石槐帶領下的鮮卑發展勢頭非常之好,不僅對外戰爭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國內沒有了爭端,各部落間和諧並幸福地生活著。應該說,檀石槐是個不僅能在軍事上確立地位而且能夠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人,比如統一鮮卑,協調好各部關係;比如曾經出兵抓來倭國漁夫教授鮮卑人捕魚(那時候鮮卑人還不會捕魚),從此,鮮卑人的餐桌上增加了一份頗具營養的大餐——魚肉,大大緩解了鮮卑人的糧食壓力。


    隻是好景不長,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


    鮮卑人擴張的腳步戛然而止!


    檀石槐死後,鮮卑分裂,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雲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布於代郡、上穀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幹小集團,散布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


    後檀石槐時代,鮮卑族中勢力最強、影響最為巨大的是軻比能集團。


    關於軻比能,實在是那個時代小人物成長為大人物的勵誌典範。一個出身平凡的牧民家的孩子,連哪天生的都不記得!卻靠著與眾不同的品質(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被推舉為部落首領,雖然他的部落很小,在鮮卑的大家庭中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然而這個小部落卻在軻比能的帶領下成長起來,逐漸走向強大。


    軻比能所處的時代恰逢亂世,那是一個絕好的發展時機,卻也是生不逢時的,因為那個時代不僅僅有諸葛亮和周瑜,還有曹操、劉備,即使是他最初的鄰居袁紹,那都是強大到一塌糊塗不可招惹的存在!上天給了他生逢亂世借機發展壯大的機會,卻斷絕了他進取中原逐鹿天下的可能。


    在和曹魏毗鄰的過程中,依靠著戰與和的反複,軻比能尋求著屬於自己的最大利益,聽從曹操號令,奉過曹丕的聖旨(進攻蜀漢),還被曹丕封為“附義王”。也曾經獨自在北部邊境和曹魏將領多次開戰,嚴重威脅魏國北部邊境。直至被魏國刺客殺死。


    軻比能集團是鮮卑人建立的第二個強大的鮮卑政權,威行鮮卑各部,控弦之士十餘萬騎,對曹魏北部邊境構成嚴重威脅。然而軻比能遇刺身亡之後,該政權即行崩潰,鮮卑各部再次陷入分裂、相互混戰,各部落進入獨立發展時期。


    我們本篇所要講的鮮卑慕容家族就是在這樣一個沉浮不定的曆史環境中逐漸發展壯大,從白山黑水的原始森林裏一步一步走到世人麵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再歎崢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再歎崢嶸並收藏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