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座山,那群人
其實,那座山並不是一座山,……兩座!
在《三國誌》及《晉書》中有記載:“依鮮卑山,依山為號”;《魏書》中記載為“大鮮卑山”。據史學家考證,鮮卑山即今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又中旗的蒙格罕山;大鮮卑山則位於發現有嘎仙洞的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
具體是哪一座,早已經沒有辦法搞清楚,也沒有必要為之深究。總之,有那麽一群人,幾經遷徙後漂泊到了鮮卑山(或者大鮮卑山)腳下,走得累了,原本隻是想小憩一會兒,然而一不小心小憩變成了小住,小住又成了久住,久住之後便賴著不走了,進而依山為號,成為我們在此所說的那個傳奇的民族——鮮卑。
對於鮮卑這個詞,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鮮者,少也;卑者,陋也。鮮卑,人數稀少且下賤的意思。
就像匈奴要帶個奴字一樣,毋庸置疑,鮮卑這個稱號是作為中央之國的那些人們對某個非我族類者的蔑稱。然而很久很久以後,久到作為一個民族鮮卑已經消失,這個蔑稱卻依然存在。在那些晦澀難懂的史書中,在布滿灰塵的書頁裏,記載著的關於鮮卑的故事,無論言語是仇恨還是讚美,“鮮卑”始終鮮活,栩栩如生,甚至於光彩奪目!
我是在看電視劇《天龍八部》時知道鮮卑的,那時候年紀還小,在鄰居家十四寸凱歌牌黑白電視機前匆忙瞟過的第一眼就迷上了“神仙姐姐”,然後認識了表哥慕容複,知道了他的鮮卑族種。後來神仙姐姐拍到了劉亦菲那個版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段譽也是鮮卑人!現在也才剛剛搞清楚,原來,身為江南美人的神仙姐姐祖籍遼東,鮮卑人士。
回想起來,和大理段氏的王子相比,慕容複豈不就是個屌絲?光複大燕的口號就仿佛和現在大街上某個賣豬肉的肉販子拿著殺豬刀一邊切著豬肉一邊叫囂祖上是朱元璋一樣。開玩笑可以,當真也行,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
……神仙姐姐真是太精明!
對於那群人的來曆,歸結起來共有四種說法:東胡說、東夷說、山戎說、逃亡漢人說。眾說紛紜的背後,其實是對鮮卑族始終無法探究的神秘的揣測。每一種說法,都是一個滿是傳奇色彩的故事,或真或假,已經不再重要,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漫漫曆史長河中,永遠有鮮卑光輝燦爛的一頁。後世所有的璀璨榮耀都掩蓋不了它躲在曆史塵封的角落裏所散發出的光芒。
東胡說
大約在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那會兒,中原大地的戰火正燒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匈奴人也在打仗!有一個叫冒頓的匈奴人,用響箭殺死了他的寶馬,他的愛姬,他的親生父親,進而搶到單於大位。這是一個很出名的曆史事件,後世有無數人爭相效仿,並冠以一個特殊的名號,“行冒頓事”!雖然冒頓的事有很多,比如:“白登之圍”,比如給大漢的呂太後寫情書之類!轟動當時,震爍今古!然而,“行冒頓事”始終是特指。
後來,這個冒頓單於打敗了一個叫“東胡”的部落,消滅了東胡王,俘虜掠奪了東胡的百姓和財產,占領了東胡人的土地。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殘存的東胡人就跑到鮮卑山下歇腳去了。然後就出現了開篇關於“那群人”的介紹。
東夷說
《國語·晉語》有雲:“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成王,周成王是也!與鮮卑守燎,和鮮卑敵對之意,既然敵對,自然不能結盟!其實這是一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話,然而對此的注釋不普通:鮮卑,東夷國!於是,今天我們就有了這樣的說法,鮮卑,源於東夷。
山戎說:
《史記集解》引東漢服虔雲:“山戎、北狄,蓋今鮮卑。”
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生活在兩千年前的草原上的人們並不能夠像中原農耕民族那般穩固,能夠祖祖輩輩耕耘播種,世世代代傳承延續。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讓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正應了這樣一句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草原依舊,人流如歌,來了一撥又走了一撥,並不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一季幹旱,一場雪災,足以讓脆弱的草原更換一個族種。山戎固然是山戎,北狄自然是北狄,鮮卑也肯定是鮮卑,同樣的地點,不同的是人。
逃亡漢人說:
《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
站在一個漢民族主義者的立場,多希望它是真的,然而真的是假的。沒有考證,但在此我可以斷定。
雖然有嚴酷的法令,雖然大秦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大秦是文明的,大秦的人們是文明的,修長城逃竄到塞外的那些中原的人們依然是文明的,他們的血液裏流淌著的是華夏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落後與原始隻會讓它更加熠熠生輝罷了!五百年的塞外生活真的能讓他們退化回茹毛飲血的時代?
不可能!
然而傳說猶在,了慰於無!
好了,不管它是從哪個犄角旮旯裏蹦躂出來的民族,鮮卑,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並不是一開始就偉大!
參天大樹成長為參天大樹之前,無一不是一株孱弱的樹苗,甚而一顆螞蟻般大小的種子!因為倔強,所以成長。飽經風雨之後,無懼風雨,一柱擎天!
鮮卑,正是如此。
初次被世人知悉的鮮卑是作為匈奴人的“小弟”來到中原人民麵前的,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犯漢朝邊境,從此被中原王朝所知悉,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以前的那些歲月,誰知道呢!可能,一直在歇腳吧!
後來,鮮卑人的“大哥”走了——西遷。公元91年,漢帝國聯合南匈奴打敗北匈奴人,迫使北匈奴西遷。
不過鮮卑人沒走,存留下來的鮮卑人趁機占領了原本屬於匈奴人的蒙古草原,並吞並匈奴餘種十餘萬落,鮮卑開始從弱小走向強盛,迎來了從“小弟”變為“大哥”的機會。
其實,那座山並不是一座山,……兩座!
在《三國誌》及《晉書》中有記載:“依鮮卑山,依山為號”;《魏書》中記載為“大鮮卑山”。據史學家考證,鮮卑山即今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又中旗的蒙格罕山;大鮮卑山則位於發現有嘎仙洞的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
具體是哪一座,早已經沒有辦法搞清楚,也沒有必要為之深究。總之,有那麽一群人,幾經遷徙後漂泊到了鮮卑山(或者大鮮卑山)腳下,走得累了,原本隻是想小憩一會兒,然而一不小心小憩變成了小住,小住又成了久住,久住之後便賴著不走了,進而依山為號,成為我們在此所說的那個傳奇的民族——鮮卑。
對於鮮卑這個詞,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鮮者,少也;卑者,陋也。鮮卑,人數稀少且下賤的意思。
就像匈奴要帶個奴字一樣,毋庸置疑,鮮卑這個稱號是作為中央之國的那些人們對某個非我族類者的蔑稱。然而很久很久以後,久到作為一個民族鮮卑已經消失,這個蔑稱卻依然存在。在那些晦澀難懂的史書中,在布滿灰塵的書頁裏,記載著的關於鮮卑的故事,無論言語是仇恨還是讚美,“鮮卑”始終鮮活,栩栩如生,甚至於光彩奪目!
我是在看電視劇《天龍八部》時知道鮮卑的,那時候年紀還小,在鄰居家十四寸凱歌牌黑白電視機前匆忙瞟過的第一眼就迷上了“神仙姐姐”,然後認識了表哥慕容複,知道了他的鮮卑族種。後來神仙姐姐拍到了劉亦菲那個版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段譽也是鮮卑人!現在也才剛剛搞清楚,原來,身為江南美人的神仙姐姐祖籍遼東,鮮卑人士。
回想起來,和大理段氏的王子相比,慕容複豈不就是個屌絲?光複大燕的口號就仿佛和現在大街上某個賣豬肉的肉販子拿著殺豬刀一邊切著豬肉一邊叫囂祖上是朱元璋一樣。開玩笑可以,當真也行,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
……神仙姐姐真是太精明!
對於那群人的來曆,歸結起來共有四種說法:東胡說、東夷說、山戎說、逃亡漢人說。眾說紛紜的背後,其實是對鮮卑族始終無法探究的神秘的揣測。每一種說法,都是一個滿是傳奇色彩的故事,或真或假,已經不再重要,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漫漫曆史長河中,永遠有鮮卑光輝燦爛的一頁。後世所有的璀璨榮耀都掩蓋不了它躲在曆史塵封的角落裏所散發出的光芒。
東胡說
大約在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那會兒,中原大地的戰火正燒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匈奴人也在打仗!有一個叫冒頓的匈奴人,用響箭殺死了他的寶馬,他的愛姬,他的親生父親,進而搶到單於大位。這是一個很出名的曆史事件,後世有無數人爭相效仿,並冠以一個特殊的名號,“行冒頓事”!雖然冒頓的事有很多,比如:“白登之圍”,比如給大漢的呂太後寫情書之類!轟動當時,震爍今古!然而,“行冒頓事”始終是特指。
後來,這個冒頓單於打敗了一個叫“東胡”的部落,消滅了東胡王,俘虜掠奪了東胡的百姓和財產,占領了東胡人的土地。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殘存的東胡人就跑到鮮卑山下歇腳去了。然後就出現了開篇關於“那群人”的介紹。
東夷說
《國語·晉語》有雲:“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成王,周成王是也!與鮮卑守燎,和鮮卑敵對之意,既然敵對,自然不能結盟!其實這是一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話,然而對此的注釋不普通:鮮卑,東夷國!於是,今天我們就有了這樣的說法,鮮卑,源於東夷。
山戎說:
《史記集解》引東漢服虔雲:“山戎、北狄,蓋今鮮卑。”
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生活在兩千年前的草原上的人們並不能夠像中原農耕民族那般穩固,能夠祖祖輩輩耕耘播種,世世代代傳承延續。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讓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正應了這樣一句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草原依舊,人流如歌,來了一撥又走了一撥,並不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一季幹旱,一場雪災,足以讓脆弱的草原更換一個族種。山戎固然是山戎,北狄自然是北狄,鮮卑也肯定是鮮卑,同樣的地點,不同的是人。
逃亡漢人說:
《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
站在一個漢民族主義者的立場,多希望它是真的,然而真的是假的。沒有考證,但在此我可以斷定。
雖然有嚴酷的法令,雖然大秦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大秦是文明的,大秦的人們是文明的,修長城逃竄到塞外的那些中原的人們依然是文明的,他們的血液裏流淌著的是華夏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落後與原始隻會讓它更加熠熠生輝罷了!五百年的塞外生活真的能讓他們退化回茹毛飲血的時代?
不可能!
然而傳說猶在,了慰於無!
好了,不管它是從哪個犄角旮旯裏蹦躂出來的民族,鮮卑,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並不是一開始就偉大!
參天大樹成長為參天大樹之前,無一不是一株孱弱的樹苗,甚而一顆螞蟻般大小的種子!因為倔強,所以成長。飽經風雨之後,無懼風雨,一柱擎天!
鮮卑,正是如此。
初次被世人知悉的鮮卑是作為匈奴人的“小弟”來到中原人民麵前的,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犯漢朝邊境,從此被中原王朝所知悉,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以前的那些歲月,誰知道呢!可能,一直在歇腳吧!
後來,鮮卑人的“大哥”走了——西遷。公元91年,漢帝國聯合南匈奴打敗北匈奴人,迫使北匈奴西遷。
不過鮮卑人沒走,存留下來的鮮卑人趁機占領了原本屬於匈奴人的蒙古草原,並吞並匈奴餘種十餘萬落,鮮卑開始從弱小走向強盛,迎來了從“小弟”變為“大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