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是早已經勵誌北伐了的,為了實現可以見人的和不可以見人的遠大誌向,桓溫並不介意親冒矢石,以身犯險。


    在西征成漢勝利之後,東晉確實擁有著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北伐良機,期間也組織了兩次之多的北伐戰爭,然而領軍北伐者,並不是桓溫。


    當時的北方局勢極其混亂,349年,後趙皇帝石虎去世,為爭奪皇位,石虎的兒子們先後將屠刀揮向了自家兄弟,後趙陷入內亂之中。經過一係列血腥殺戮,冉閔勝出,建立漢人政權——冉魏。此後,中原漢人和內遷的胡族進行了一場事關民族存亡的大血戰,《滅漢檄》、《殺胡令》伴隨著屍山血海遝至紛來。在此期間,冉閔曾以冉魏皇帝的名義向東晉發出進軍中原的邀請。遠在遼東的前燕也趁機南下,於352年消滅冉魏,逐鹿中原。


    鎮守荊州的桓溫並沒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閑情雅致,也決不願意跳出功名利欲之外,在群雄逐鹿的亂世做一個悠閑的看客。“笑看風與雲”的情操,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或願意擁有。滅亡成漢後的幾年時間裏,桓溫屢次上書朝廷要求北伐,並且積極部署兵力,全力備戰。


    然而,每次在他的北伐行將施行之際,卻總有另一隻友軍舉起北伐的大纛,率先出擊,將桓溫晾在一邊。


    已經獲得了西征成漢的勝利,如果北伐再取得成功,桓溫的威名不僅會響徹東晉的大街小巷,街角旮旯,甚至會在百姓的心中獲得永生。司馬家族是以軍隊起家謀權篡位而立國的,對於相似情況下的桓溫,不得不防,不敢不防。那時景象,是司馬家族的榮光,也是夢靨,並不願意場景再現。功勳顯赫的桓溫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東晉世家大族和朝廷(當權者司馬昱)極力壓製。


    349年,在桓溫數次上書請求北伐之後,褚裒(chupou)率軍北伐。


    代陂一戰,後趙軍擊敗褚裒部將王龕並將其俘虜,北伐失敗。投奔北伐軍的晉朝遺民二十餘萬陷入絕境,孤立無援,被後趙騎兵盡數屠戮,褚裒羞憤而死。


    350年,在數次上書要求北伐之後,桓溫決心效法西征成漢時做法,拜表輒行。大軍進駐武昌,並沿江而下,司機北伐。但司馬昱勸阻了桓溫的行動,因為要“思寧國而後圖外”,因為桓溫此舉為“異常之舉”。因為朝廷已經派遣了殷浩率軍北伐,無餘力支撐桓溫的軍事行動。桓溫隨即退軍還鎮,坐看殷浩成敗。


    殷浩是名士,視金錢如糞土,待功名似浮雲。朝野推崇備至,時人譽之:出仕則江東興,歸隱則天下亡。殷浩是隱士,盛名之下,果斷放棄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祿,在荒山野嶺深林裏隱居了十年。當然,換來的結果是名聲更盛。司馬昱曾寫信給殷浩:再不出來當官,置天下蒼生何?


    東晉的天空下,地球如果少了殷浩,大概不會再轉動了……。


    司馬昱之所以啟用殷浩,正是為了利用殷浩之盛名和西征之後聲威大振的桓溫相抗衡。但桓溫並不看好殷浩,因為其幼年時曾經和殷浩進行過一段不怎麽愉快的玩耍,殷浩總是撿他玩膩了丟棄的玩具。而且這樣評價殷浩領兵:“阿源(殷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明明是治理一方的文官,卻要讓他領兵行征戰之事,怎麽能做得好?


    殷浩的北伐以前鋒將領姚襄在進軍途中的臨陣倒戈而告終,前後曆時兩年,兩次出擊均遭慘敗,損兵折將、勞民傷財,除此之外,沒有成就。在桓溫的強烈要求下,殷浩被廢為庶人。


    怪不得殷浩寧願隱居!還是回去那荒山野嶺深林中居住吧,但是,再不稱之為隱居。


    兩次北伐的失敗大大打擊了東晉中央政府的權威,褚裒和謝氏(殷浩北伐,以謝尚為安西將軍)勢力均受到嚴重削弱,從此之後,東晉各勢力中,能夠擔任北伐大任者,隻剩桓溫一人。


    欲取之,先予之。並不是每一次的爭奪都要拚個頭破血流,因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在其任而不稱其職者,並不能搪塞以對。所以爭取,是為了讓三軍將士免受一將無能之累。


    西征的勝利也讓桓溫明白,隻有戰爭和勝利,才是他突破門閥士族的禁錮,進而獲取更高權力的唯一途徑,否則,將永遠在東晉門閥世家的重重封堵之下,仰他人鼻息。


    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桓溫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北伐時機。然而,時光荏苒,北方局勢已經趨於平靜,前燕入主中原,前秦也已經抵定關中,屬於他的北伐時機,已經逝去。


    但北伐還是要繼續的,即使已不具備了所有有利的外部條件,隻要恢複河山的夢還在。


    出擊!


    這是魏晉大寫的風骨。


    354年四月,長安城外,灞上。


    初夏的暖風拂過桓溫冷峻的臉龐,並未給他帶來些許溫暖,身披戰甲策馬而立的桓溫凝視著遠處巍峨的長安城牆,麵色凝重、神情複雜,一言不發。城內的符健雖隻剩下六千老弱,但城外卻遊蕩著雷弱兒率領的三萬精銳秦軍,苻萇的敗兵也在逐步收攏並與雷弱兒會合。厚重古老的長安城,仿佛一戰可定,卻又仿佛堅不可摧。桓溫回頭望了一眼軍營中鬥誌高昂卻疲憊不堪的晉軍將士,遲遲下不了進攻的決心。


    這是桓溫的第一次北伐,北伐軍有步騎四萬,梁州刺史司馬勳、前涼秦州刺史王擢各自率軍攻打前秦西部,策應北伐。


    在偏師取得攻克上洛、俘獲前秦荊州刺史郭敬的勝利之後,354年四月,桓溫主力在藍田縣與前秦太子苻萇展開激戰。此戰,前秦苻生參戰,其人勇猛非常,猶如常山趙子龍附體,單騎突陣,前後斬殺晉軍將領數十人,北伐軍將士肝膽俱裂。但是在桓溫的率領下,晉軍仍然取得了最終勝利。與此同時,桓衝也在白鹿原擊敗前秦丞相苻雄。桓溫隨即進軍長安,駐軍灞上。


    這是一場對後世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戰鬥,苻生在戰鬥中的表現告訴我們:凶殘,如果用對了地方,也可以稱之為英勇。……桓溫也用行動告訴我們:雖然被嚇壞了,但隻要團結起來,還是可以打敗對手的,即使他是惡魔一般的存在。


    當是時,前秦首都長安危若累卵,晉軍北伐形勢一片大好,三輔之民歸之如潮,百姓簞食壺漿者不計其數。更有年老者望著晉軍旗幟,老淚縱橫:“不圖今日複見官軍!”軍民一家,場麵感人,士氣振奮。


    承平日久了,生活太過幸福美滿、安逸富足,我們舉目皆兄弟,處處是同胞。根本無法體會那些在異族鐵蹄下苟活的人們見到祖國軍隊時的心情。“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是時代最為悲慘的哭泣。桓溫的到來,給了那些西晉遺民以希望:異族的奴役不會永遠,“我們”終究是會打回來的。


    然而,桓溫駐軍灞上之後並未渡過灞水攻擊長安,而是與前秦軍展開對峙。


    數萬大軍,千裏深入,披荊斬棘,浴血奮戰,到了馬上就要成功的時候突然止步不前,讓人費解,引人遐想。


    於是很多人給出了解釋:桓溫的北伐是為了獲取聲望而不是收複關中,數次勝利之後,北伐目的已經達到,無意再行進軍。


    當時,有個叫王猛的人來到了桓溫的軍營,關於他的到來,史書中有頗為詳細的描述,如下:


    “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麵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溫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裏,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溫默然無以酬之。


    “默然無以酬之”成了桓溫北伐動機不純的最大把柄,惹來了當時人和現代人千百年的非議。也正是因為桓溫的止步不前,讓“三秦豪傑”心生疑惑,對戰爭勝負持觀望態度,“未有至者”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畢竟,在不能確定北伐必勝之前,沒有世家大族願意把家族的興衰壓寶在突然出現的晉軍手裏,即使他們是“自己人”。神州陸沉已經很多年了,誰不是誰的匆匆過客?


    對於桓溫停止進軍的原因,其實還有這樣一種解釋:


    其一,長安城的守軍並不是孤軍,遊離在城外的苻萇、苻雄的敗軍加上雷弱兒的三萬精兵,軍隊數量並不比晉軍少,甚至在晉軍之上。守軍極有可能是苻健的誘餌,作為統帥,桓溫必須考慮久攻不下時被城外秦軍腹背襲擊的情況。


    其二,即使能夠迅速攻克長安,在當時形勢下,也有可能導致北伐軍在攻克長安後被周邊秦軍包圍的形勢,造成困守孤城的局麵。要知道,在長安城外伺機而動的秦軍實力並不比晉軍弱小。


    其三,桓溫在等待另一支北伐軍的到來,此刻,司馬勳正從子午穀奔襲長安,桓溫在等待兩麵夾擊情況的出現,然後雙方合兵一處,圍困長安,進而切斷長安守軍糧草,逼其出戰。這樣要比桓溫孤軍奮戰更有把握些。


    可惜,北伐軍進攻步伐的停止,給前秦創造了布局反擊的時間。在雙方對峙期間,戰場形勢發生變化。司馬勳雖攻破陳倉,但在子午穀被主動出擊的苻雄擊敗,致使桓溫兩麵夾擊的戰略企圖破產。隨後,苻雄軍攜勝利之勢,在白鹿原再敗桓溫,北伐軍損失達上萬人,桓溫軍士氣受挫。堅守長安的苻健在固守之餘,實行堅壁清野政策,麥熟之際,派遣部隊搶先收割長安附近麥子,致使桓溫就食於敵計劃落空,北伐軍糧草不繼,陷入缺糧困境。


    354年六月,先機盡失的桓溫攜關中三千餘家南歸。前秦軍乘勝追擊,屢敗晉軍,至潼關時晉軍傷亡以萬計。桓溫退兵之後,負責策應的司馬勳退回漢中,前涼王擢退回略陽。


    在抵抗前秦追兵的戰鬥中,北伐軍射傷前秦太子苻萇,不久,苻萇即因箭傷發作而死,這也算是桓溫的意外收獲。


    第一次北伐至此結束。


    桓溫先勝後敗,損失戰士以萬計,然而卻帶給了人們戰勝北軍光複中原的希望。也讓前秦認識到:晉軍之威武雄壯,並不在己之下;晉軍之赫赫軍威,同樣能摧枯拉朽。


    那年金戈鐵馬,兩軍再次碰撞之際,才有了“草木皆兵”的故事流傳。


    那個向桓溫發表了一番見解和牢騷的王猛,並沒有和桓溫同進退、共榮辱,在桓溫兵敗撤退之際,王猛選擇了留下,等待著尋找一位真正屬於他的主人,演繹一段絲毫不次於桓溫的傳奇故事。屬於君王的謀士,並不願做將軍的幕僚。我們後話再說。


    在桓溫帶回來的平民當中,有一老婦曾是劉琨婢女,一見桓溫便潸然淚下:“公甚似劉司空。”這讓一向以劉琨自喻的桓溫大喜過望,忙整冠以問。老婦答道:“麵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桓溫大為失望,為此不高興好多天。


    或許,桓溫的北伐若是成功,老婦人的話便不會那般刻薄了。當年那時,劉琨並沒有今日此時桓溫的實力。


    桓溫的第二次北伐因羌族叛將姚襄而起。


    其實,姚襄心裏很委屈,雖然以前是後趙將領,但後趙滅亡之後便隨父親姚弋仲歸降了東晉,忠心事主,並無二心,在姚弋仲去世之後即率部南歸,為東晉戍守一方。殷浩北伐期間,姚襄是作為先鋒領軍出征的,率先接敵,第一個拋頭顱、灑熱血,勝則全軍跟進,共同摘取勝利果實;敗則斷後阻擊,用鮮血和生命為他人鋪平回家的路。姚襄無怨無悔。


    作為北伐軍主帥的大名士殷浩並不信任姚襄,一直以來做事都很講究的殷浩對其一點兒都不講究,不僅派軍隊襲擊姚襄,還多次派刺客對其實施刺殺,但刺殺失敗之後依然讓姚襄做自己的前鋒將軍,古怪至極,個中隱情就不得而知了。據說後來有刺客對殷浩的做法實在看不下去,到了姚襄軍營後就把殷浩派其前來執行刺殺任務的事告訴了姚襄,姚襄盛情款待刺客,待之如故友。


    ……羌人姚襄,何其坦蕩,名士殷浩,如此戚戚!


    353年,北伐進軍途中,姚襄倒戈反晉,迅速打敗了殷浩的北伐軍,並縱橫淮河地區,在盱眙(xuyi)建立根據地。354年,姚襄占領陳留,其勢力範圍已經可以直接威脅建康的安危,後由於部將勸說,率軍北上,轉據許昌。在得知東晉叛將周成占領洛陽後,356年,姚襄率軍攻打洛陽,企圖以洛陽為根基,進而占領關右地區,以圖天下。


    嚴峻形勢下,東晉升任桓溫為征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諸軍事,率軍討伐姚襄。


    桓溫第二次北伐開始。


    356年八月,北伐軍到達伊水,久圍洛陽而不克的姚襄隨即撤圍,率兵迎戰桓溫。


    伊水之戰,桓溫識破姚襄詐降之計,親臨戰陣,披甲督戰。晉軍結陣向前,大敗姚襄,斬首數千,姚襄僅率千餘人逃走。隨後,叛將周成向晉軍投降,北伐軍收複洛陽。


    當時,軍中盛傳姚襄已死。許、洛百姓聞之,無不望北而泣。


    當時,弘農楊亮自姚襄處投奔桓溫,對戰敗而逃的姚襄做出如下評價:神明器宇,堪比孫策,然而雄略武勇,恐在孫策之上。


    357年,姚襄被前秦將領鄧羌所殺,時年二十七歲。


    收複故都洛陽後,桓溫拜謁並修複先皇陵寢,數次上書東晉朝廷,要求還都洛陽。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隨著歲月流逝,老一代中原遺民漸漸消亡,年輕一代並沒有切身的亡國之痛,北伐的“人和”優勢正在淡化,此次進軍洛陽是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前秦正在忍受符生的苛政折磨;前燕慕容氏內部不穩,慕容俊在幽、冀一帶疲於奔命;而東晉經過數年修養生息,國力大增,正是還都的大好時機。


    但是,建康城中的東晉君臣早已忘記南渡時“唯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的誓言。


    江南的大宅子已經建起來了,各處產業也早已經豐碩,完全適應江東生活的東晉君臣一心偏安,不敢也不願返回故地。認為遷都洛陽是“驅踧於窮荒之地……離墳賁墓,棄生業……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


    總之,好日子已經過上了,除了桓溫,大家都不想走。


    桓溫隻能徒然歎息:“永結根於南垂,廢神州於龍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歎息!”


    無奈之下,桓溫攜周成及三千餘家平民南歸。


    第二次北伐至此結束。


    由於前燕的擴張,司、青等四州隨即得而複失,北伐成果沒能保住。


    第二次北伐收複了洛陽,趕走了姚襄,達到了預期戰果,桓溫聲威大振。《世說新語》中載:“簡文作撫軍時,嚐與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正是在此時發生。桓溫的聲威,已經達到可以和當時尚在主政的簡文帝司馬昱“無大無小”了。固是謙辭,卻也是寫照。


    北伐的成功加深了朝廷對桓溫的忌憚,永和十二年(356)第二次北伐結束,升平四年(360年)朝廷才因功加封桓溫為南郡公,桓溫既沒能掌控朝堂,也沒有獲得豫州、徐州的控製權,這為桓溫的第三次北伐埋下伏筆。


    不可否認,對更高權力的追求,是桓溫北伐目的之一。戰場上為祖國披堅執銳的將軍,同樣也夢想著出將入相,萬戶封侯。投筆從戎去,萬裏覓封侯。這並不是桓溫的過錯,恰是他的動力所在。


    關乎根本利益之所在,才會迸發出洪荒之力的英勇。


    第二次北伐成果的喪失,也讓桓溫深刻認識到國力不足的無奈。數萬將士浴血拚殺的輝煌戰果,卻因為後續力量不足而拱手讓人,這是桓溫後來實行“土斷”的直接原因。


    國與國的戰爭,歸根結底是綜合國力的角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再歎崢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再歎崢嶸並收藏泣血征程之五胡亂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