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栒:栒樹,古人常用其樹幹部分的木材製作拐杖。2芍藥:多年生草本花卉,初夏開花,與牡丹相似,花朵大而美麗,有白、紅等顏色。3鱯:鱯魚,體態較細,灰褐色,頭扁平,背鰭、胸鰭相對有一硬刺,後緣有鋸齒。4黽:蛙的一種,身體同蝦蟆相似而小一些,皮膚青色。
【譯文】
再向北一百裏,是座山,山上有玉石、青色碧玉,山中的樹木大多是栒樹,而草以芍藥、芎{最多。洧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鱯魚和黽蛙。
【原文】
又北百二十裏,曰鬆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一百二十裏,是座鬆山。陽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北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百二十裏,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出於其陽,而東流注於泰陸之水;泜水出於其陰,而東流注於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泜澤。
【譯文】
再向北一百二十裏,是座敦與山,山上不生長花草樹木,蘊藏著金屬礦物和玉石。溹水從敦與山的南麵流出,然後向東流入泰陸水;泜水從敦與山的北麵流出,然後向東流入彭水;槐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泜澤。
【原文】
又北百七十裏,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洧水。
【譯文】
再向北一百七十裏,是座柘山,山南麵出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北麵出產鐵。曆聚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北流入洧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於皋澤,其中多礨石1。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大澤。
【注釋】
1礨石:礨的本義是地勢突然高出的樣子,這裏指河道中的大石頭高出水麵許多,顯得突兀。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維龍山,山上出產碧玉,山南麵有金屬礦物,山北麵有鐵。肥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皋澤,水中有很多高聳的大石頭。敞鐵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北流入大澤。
【原文】
又北百八十裏,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虖沱。
【譯文】
再向北一百八十裏,是座白馬山,山南麵有很多石頭和玉石,山北麵有豐富的鐵,還多出產黃銅。木馬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北流入虖沱水。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虖沱。
【譯文】
再向北二百裏,是座空桑山,沒有花草樹木,冬天夏天都有雪。空桑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虖沱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其鳴自。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水。液女之水出於其陽,南流注於沁水。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泰戲山,不生長花草樹木,到處有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羊,卻長著一隻角一隻眼睛,眼睛在耳朵的背後,叫作,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虖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漊水。液女水發源於這座山的南麵,向南流入沁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虖沱;鮮於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沱。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石山,山中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濩濩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虖沱;鮮於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虖沱。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童戎之山。皋塗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液水。
【譯文】
再向北二百裏,是座童戎山。皋塗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漊液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高是山。滋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虖沱。山中的樹木大多是棕樹,草大多是條草。滱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陸山,多美玉。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陸山,有很多優良玉石。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二百裏,是座沂山。般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北百二十裏,曰燕山,多嬰石1。燕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注釋】
1嬰石:一種像玉一樣的帶有彩色條紋的漂亮石頭。
【譯文】
向北一百二十裏,是座燕山,出產很多的嬰石。燕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山行五百裏,水行五百裏,至於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1,其鳥多鶹2。曆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有師魚3,食之殺人。
【注釋】
1橐:就是駱駝。2鶹:即鵂鶹,也叫作橫紋小鴞,頭和頸側及翼上覆羽暗褐色,密布棕白色狹橫斑。3師魚:即鯢魚。
【譯文】
再向北走五百裏山路,又走五百裏水路,便到了饒山。這座山不生長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山中的野獸大多是駱駝,而禽鳥大多是鵂鶹鳥。曆虢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師魚,人吃了它的肉就會中毒而死。
【原文】
又北四百裏,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豲,其鳴自。
【譯文】
再向北四百裏,是座乾山,沒有花草樹木,山南麵蘊藏著金屬礦物和玉石,山北麵蘊藏著鐵,但沒有水流。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牛卻長著三隻腳,叫作豲,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原文】
又北五百裏,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州在尾上,其名曰羆。
【譯文】
再向北五百裏,是倫山。倫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麋鹿,肛門卻長在尾巴上麵,叫作羆。
【原文】
又北五百裏,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蒲夷之魚1。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注釋】
1蒲夷之魚:古人認為就是冉遺魚,它的形體似蛇,有六隻腳,眼睛像馬的眼睛,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做噩夢。
【譯文】
再向北五百裏,是座碣石山。繩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蒲夷魚。這座山上出產玉石,山下還有很多青石碧玉。
【原文】
又北水行五百裏,至於雁門之山,無草木。
【譯文】
再向北行五百裏水路,便到了雁門山,這裏沒有花草樹木。
【原文】
又北水行四百裏,至於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裏,無草木,有金玉。
【譯文】
再向北行四百裏水路,便到了泰澤。在泰澤中屹立著一座山,叫作帝都山,方圓一百裏,不生長花草樹木,有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北五百裏,曰於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1。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注釋】
1:急風的樣子。
【譯文】
再向北五百裏,是座於毋逢山,從山上向北可以望見雞號山,從那裏吹出的風如強勁的風。從於毋逢山向西可以望見幽都山,浴水從那裏流出。這座於毋逢山中有一種大蛇,紅色的腦袋,白色的身子,發出的聲音如同牛叫,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大旱災。
【原文】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於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麵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1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2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注釋】
1藻:聚藻,一種香草。茝:香草,屬於蘭草之類。2載:通“戴”。
【譯文】
總計北方第三列山係的開始,自太行山起到毋逢山止,一共四十六座山,途經一萬二千三百五十裏。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馬一樣的身子,人一樣的麵孔。祭祀這些山神都是把用作祭品的藻和茝之類的香草埋入地下。另外十四座山的山神是豬一樣的身子,卻佩戴著玉製飾品。祭祀這些山神都用祀神的玉器,不埋入地下。還有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豬一樣的身子卻長著八隻腳和蛇一樣的尾巴,祭祀這些山神要用一塊玉璧祭祀後埋入地下。總共四十四個山神,都要用精米來祭祀。參加這項祭祀活動的人都吃未經火烤的食物。
【原文】
右北經之山誌,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裏。
【譯文】
以上是北方山係的記錄,總共八十七座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裏。
1栒:栒樹,古人常用其樹幹部分的木材製作拐杖。2芍藥:多年生草本花卉,初夏開花,與牡丹相似,花朵大而美麗,有白、紅等顏色。3鱯:鱯魚,體態較細,灰褐色,頭扁平,背鰭、胸鰭相對有一硬刺,後緣有鋸齒。4黽:蛙的一種,身體同蝦蟆相似而小一些,皮膚青色。
【譯文】
再向北一百裏,是座山,山上有玉石、青色碧玉,山中的樹木大多是栒樹,而草以芍藥、芎{最多。洧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鱯魚和黽蛙。
【原文】
又北百二十裏,曰鬆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一百二十裏,是座鬆山。陽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北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百二十裏,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出於其陽,而東流注於泰陸之水;泜水出於其陰,而東流注於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泜澤。
【譯文】
再向北一百二十裏,是座敦與山,山上不生長花草樹木,蘊藏著金屬礦物和玉石。溹水從敦與山的南麵流出,然後向東流入泰陸水;泜水從敦與山的北麵流出,然後向東流入彭水;槐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泜澤。
【原文】
又北百七十裏,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洧水。
【譯文】
再向北一百七十裏,是座柘山,山南麵出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北麵出產鐵。曆聚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北流入洧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於皋澤,其中多礨石1。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大澤。
【注釋】
1礨石:礨的本義是地勢突然高出的樣子,這裏指河道中的大石頭高出水麵許多,顯得突兀。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維龍山,山上出產碧玉,山南麵有金屬礦物,山北麵有鐵。肥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皋澤,水中有很多高聳的大石頭。敞鐵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北流入大澤。
【原文】
又北百八十裏,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虖沱。
【譯文】
再向北一百八十裏,是座白馬山,山南麵有很多石頭和玉石,山北麵有豐富的鐵,還多出產黃銅。木馬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北流入虖沱水。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虖沱。
【譯文】
再向北二百裏,是座空桑山,沒有花草樹木,冬天夏天都有雪。空桑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虖沱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其鳴自。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水。液女之水出於其陽,南流注於沁水。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泰戲山,不生長花草樹木,到處有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羊,卻長著一隻角一隻眼睛,眼睛在耳朵的背後,叫作,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虖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漊水。液女水發源於這座山的南麵,向南流入沁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虖沱;鮮於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沱。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石山,山中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濩濩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虖沱;鮮於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虖沱。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童戎之山。皋塗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液水。
【譯文】
再向北二百裏,是座童戎山。皋塗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漊液水。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高是山。滋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虖沱。山中的樹木大多是棕樹,草大多是條草。滱水也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三百裏,曰陸山,多美玉。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三百裏,是座陸山,有很多優良玉石。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譯文】
再向北二百裏,是座沂山。般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北百二十裏,曰燕山,多嬰石1。燕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注釋】
1嬰石:一種像玉一樣的帶有彩色條紋的漂亮石頭。
【譯文】
向北一百二十裏,是座燕山,出產很多的嬰石。燕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原文】
又北山行五百裏,水行五百裏,至於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1,其鳥多鶹2。曆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有師魚3,食之殺人。
【注釋】
1橐:就是駱駝。2鶹:即鵂鶹,也叫作橫紋小鴞,頭和頸側及翼上覆羽暗褐色,密布棕白色狹橫斑。3師魚:即鯢魚。
【譯文】
再向北走五百裏山路,又走五百裏水路,便到了饒山。這座山不生長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山中的野獸大多是駱駝,而禽鳥大多是鵂鶹鳥。曆虢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師魚,人吃了它的肉就會中毒而死。
【原文】
又北四百裏,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豲,其鳴自。
【譯文】
再向北四百裏,是座乾山,沒有花草樹木,山南麵蘊藏著金屬礦物和玉石,山北麵蘊藏著鐵,但沒有水流。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牛卻長著三隻腳,叫作豲,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原文】
又北五百裏,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州在尾上,其名曰羆。
【譯文】
再向北五百裏,是倫山。倫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麋鹿,肛門卻長在尾巴上麵,叫作羆。
【原文】
又北五百裏,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蒲夷之魚1。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注釋】
1蒲夷之魚:古人認為就是冉遺魚,它的形體似蛇,有六隻腳,眼睛像馬的眼睛,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做噩夢。
【譯文】
再向北五百裏,是座碣石山。繩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蒲夷魚。這座山上出產玉石,山下還有很多青石碧玉。
【原文】
又北水行五百裏,至於雁門之山,無草木。
【譯文】
再向北行五百裏水路,便到了雁門山,這裏沒有花草樹木。
【原文】
又北水行四百裏,至於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裏,無草木,有金玉。
【譯文】
再向北行四百裏水路,便到了泰澤。在泰澤中屹立著一座山,叫作帝都山,方圓一百裏,不生長花草樹木,有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北五百裏,曰於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1。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注釋】
1:急風的樣子。
【譯文】
再向北五百裏,是座於毋逢山,從山上向北可以望見雞號山,從那裏吹出的風如強勁的風。從於毋逢山向西可以望見幽都山,浴水從那裏流出。這座於毋逢山中有一種大蛇,紅色的腦袋,白色的身子,發出的聲音如同牛叫,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大旱災。
【原文】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於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麵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1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2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注釋】
1藻:聚藻,一種香草。茝:香草,屬於蘭草之類。2載:通“戴”。
【譯文】
總計北方第三列山係的開始,自太行山起到毋逢山止,一共四十六座山,途經一萬二千三百五十裏。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馬一樣的身子,人一樣的麵孔。祭祀這些山神都是把用作祭品的藻和茝之類的香草埋入地下。另外十四座山的山神是豬一樣的身子,卻佩戴著玉製飾品。祭祀這些山神都用祀神的玉器,不埋入地下。還有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豬一樣的身子卻長著八隻腳和蛇一樣的尾巴,祭祀這些山神要用一塊玉璧祭祀後埋入地下。總共四十四個山神,都要用精米來祭祀。參加這項祭祀活動的人都吃未經火烤的食物。
【原文】
右北經之山誌,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裏。
【譯文】
以上是北方山係的記錄,總共八十七座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