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白露過後,鬆柏坡上的糜子、穀子已經成熟。遠看鬆柏坡,一條條黃色紫色的飄帶相間,纏滿山腰。近看鬆柏坡,黃色的是糜子,彎彎的糜穗齊刷刷垂下來;紫色的是穀子,半人高的莖杆像一副副魚竿,釣著黃橙橙的穀穗。莊稼人看在眼裏,喜在眉梢,唱在嘴裏,樂在心裏。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吃一塹長一智。遭遇******以後,政策規定每口人劃給六分自留地,各家自己耕種,打下糧食歸己。吃了土地劃片的苦頭,鬆柏峪人再也不把土地當作累贅了,牛國璧、俞打豹自作主張把土壤肥力最好,離家最近的鬆柏坡劃成自留地。家家都把自留地看作天心地膽,精心務藝,耕地下種不能使喚隊上的牲口,就互相變工,或靠親戚鄰人幫忙。自留地裏幾乎都種穀子、糜子等秋田,沒有人願意種小麥。小麥雖然中吃,秋天下種,來年春天鋤一次草,也不費工,但是產量低。穀子穀雨後下種,青苗長出後就得拔草,長到足夠大時還要間苗、培土,田間管理很費事,但是產量是小麥的兩倍以上。糜子的產量雖然不及穀子,比麥子還是高出不少,也沒有種穀子費工。餓怕了的莊稼人是這樣算賬的,不好吃比餓肚子強,莊稼人最不惜可的就是力氣!最不在乎的就是身體!能務弄過來的人種穀子,務弄不過來的人種糜子。
秋田長勢喜人,麻雀也來與人爭食。一隻麻雀吃不了多少,成群結隊的麻雀吃掉的就不是個小數字了。這些天天幹少雨,成熟的糧食一粒粒都像要蹦出禾穗的樣子,經麻雀這樣一鬧騰,又得糟蹋不少。這些小生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列為“四害”之一,成為消滅的對象。命令一出,華夏大地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人雀大戰,可憐麻雀,差點絕種。後來,它又被平反,列為保護的對象。隻是幾年的功夫,劫後餘生的麻雀就繁殖到捕殺以前的規模。麻雀喜歡集體出動捕食,成百上千的麻雀群一旦落在誰家的自留地上,片刻功夫,這塊地就會被連吃帶糟蹋掉一半。
糧食來之不易,粒粒都是救命丹啊!古老的辦法又開始采用,俞炳義在一件用十字架撐起的爛衣服上戴頂破草帽。起初還管用,時間一久,麻雀發現了破綻,專吃草人處的糧食,吃鼓嗉子後,站在十字架上用嘴梳理羽毛,再也用不著像站在糜穀穗上那樣搖搖擺擺地擔驚受怕了。牛國鼎把一串鈴鐺掛在地頭,大風吹來時,靠鈴鐺的響聲驚走麻雀。但是沒有風時,麻雀照樣無動於衷。於是,一個特殊的活路——“照雀兒”(趕麻雀)便應運而生。大人們忙著幹集體活兒掙工分,憑工分分糧食,騰不出手,照雀兒的活就交給惠萍、致祥、歲旺、亞男這幫小孩。小孩們站在自家的地頭,遇有大群麻雀來犯時,幾個孩子協同作戰,一邊呼喊,一邊用土塊追打,不讓麻雀有立足之地。麻雀也變換著手法,化整為零,三三兩兩潛伏在地裏,一聲不響地吃糧食。亞男用自製的撂鞭子(一種防守麻雀的農具,將小土塊夾在鞭子上打出去,可以增大射程)打出土塊,隻要土塊沒有落在身邊,麻雀還是不飛。別低估麻雀的智力,它也是靠這片土地生存的精靈,也眼睜睜地指望著吃幾天飽肚子呢!這些孩子中,就數亞男年齡大,知道的多。她說,麻雀屁股上長著一塊疼骨,有危險來臨時,疼骨會隱隱作痛,麻雀就飛走了。
每到這個季節,最受歡迎的人要算柳知秋了。柳知秋給俞世昌家做長工時,練就了一手絕活——放鷂子,人稱鷂子客。七月中旬,柳知秋背著幹糧,去關山深處買回兩三個月大的雛鷂,黑乎乎的身子,如同鴿子一般大小,兩隻鼓出在眼眶外的黃呦呦的眼睛,不斷旋轉著視角,注視著聞訊趕來觀看的惠萍和她的夥伴們。鷂子專吃麻雀,掏麻雀的事兒有亞男、歲旺、致祥、惠萍這幫小孩,自然不用發愁。進入下旬,是訓練鷂子的關鍵時期,亞男他們不能再和鷂子接觸了,隻能在一旁觀看。柳知秋在雛鷂腿上拴上一段繩子,手中拿著剝去頭頂皮毛的麻雀,一邊呼喚鷂子,一邊扥繩子。鷂子被扥到他戴皮手套的左手上,隻叨一兩嘴麻雀腦殼,就丟開了。他不斷重複這樣的動作,變換著發布各種指令,讓雛鷂熟悉他的聲音。鷂子腿上的繩子逐漸加長,他與鷂子的直線距離越來越遠,直到“哎”地呼喚一聲,鷂子能迅速地飛到他的左手為止。接下來又在關嚴門窗的房子裏放飛麻雀,誘導鷂子練習捕捉。柳知秋特意給孩子們在紙糊的窗口開了個小洞,讓他們輪流觀看。鷂子捕住麻雀時,柳知秋迅速從鷂子爪下取出麻雀,撕掉頭上的羽毛,讓鷂子嚐嚐鮮,裝入專用食袋裏。鷂子不能吃飽,一旦吃飽就會忘乎所以,懶的捕麻雀了。鷂子更不能肥胖,一旦肥胖就“起黃”——一去不回。為了防止鷂子起黃,每天晚上要喂蘸過黃連水的麻雀毛團,毛團會吸附鷹子嗉子內的脂肪,次日清晨排出體外。經過七至十天的訓練,鷂子才能上手。
柳知秋頭戴一頂有些發黃的草帽,右手握著長杆,左手架著鷂鷹,來到鬆柏坡。隨著“哎!”地一聲呐喊,那隻鷂鷹敏捷的身子騰空而起,在空中打著旋兒,兩隻圓溜溜的眼睛放光,鎖定目標後,“嗖”地一下,像離弦的利箭衝向目標。被鎖定的那隻麻雀來不及起飛,已經成了鷂鷹的戰利品。鷂鷹抓著自己的獵物,飛到柳知秋的左手上。主人讓它吃掉麻雀的腦髓,急忙將麻雀收入食袋。又一聲呼喊,被吊起胃口的鷂子再次刺向天穹,尋找新的目標。不像聽到小孩的聲音那樣慢慢騰騰,欲飛又止,麻雀聽到柳知秋的聲音聞風喪膽,立即驚叫著離開鬆柏坡,向故裏河南岸的牡丹嘴飛去。
柳知秋在鬆柏坡走了走,這是給麻雀一個下馬威,震懾作用大於捕捉。照雀兒的孩子們立即鬆泛下來,憑經驗,他這一走動,鬆柏坡就能安靜大半天。柳知秋也掏出旱煙鍋,借坐在地頭抽煙的功夫舒展腿腳。
“老柳伯!”一見柳知秋有了空,惠萍親熱地跑過來。惠萍喜愛小動物,柳伯常用紅膠泥給她捏些小動物,讓她愛不釋手。柳知秋愛撫地摸著她的頭,從插袋裏摸出一個小雞, “柳伯捏雞捏狗的本事都是你爸小時候,逗他玩練出來的。”
“柳伯偏心,光知道給惠萍捏小雞,給我捏個鬆鼠!掏雀兒子時我出的力最多!” 幾個小孩都簇擁過來,亞男嘟囔著說。
“哎,泥捏的再好看也是死的,柳伯還有法子抓活的!”柳知秋掏出早已預備好的各色馬尾毛,分給每人幾根,教給他們套鬆鼠的方子,就忙著去牡丹嘴那邊趕麻雀了。幾個小孩按照柳知秋教的方子:將馬尾打個活結,拴在鬆鼠經常出沒的地方,等鬆鼠上鉤。
“致祥,快來看,套住鬆鼠了!”惠萍和致祥家的自留地連畔,她和致祥一起下的套先套住鬆鼠,邊喊邊朝自家的穀地跑去。
“等著我,別急,鬆鼠咬人哩!”慌亂之中,致祥踩倒幾棵自家的穀子,來到惠萍家的地裏。一個拖著長尾巴的鬆鼠,趴在穀穗上吃得正歡,一不留神,前爪伸進馬尾圈套。它急於擺脫圈套,越是掙紮,爪子上的馬尾勒得越緊,灰褐色的背上一道道黑色的斑紋好像也在喘著粗氣,兩隻受到驚嚇的眼睛滴溜溜亂轉,注視著來人。
與人爭食的不隻是麻雀,還有斑鳩、鴿子、野雞等飛禽,也有鬆鼠、田鼠、狐狸、獾豬等走獸。飛禽隻是吃飽肚子,走獸更是技高一籌,吃飽肚子還不算,還要攢冬糧。就是這個小小的鬆鼠,憑小嘴噙,趕在糜穀上場前,能裝滿一個容納七、八斤糧食的小洞。孩子們對它的憎惡不亞於麻雀。致祥按在鬆鼠的頸項上,解開它小腿上的馬尾結,拴上一段繩子,才交給惠萍。
“我有鬆鼠啦!”惠萍拉著繩子,鬆鼠爬上她的肩膀,憨態可掬。
“鬆鼠是我的!”牛亞男也想要鬆鼠。
“明明是我們下的套,咋說是你的呢?”惠萍申辯說。
“你們下的套?你說,你們的馬尾是黑的還是紅的?”牛歲旺家的自留地和亞男家的交界,他給堂姐幫腔。
惠萍說不清自己下的套是黑還是紅,“這是我家的地!”
“你家地裏的鬆鼠也是你家的?”亞男說。
“誰下的套就是誰家的。”惠萍說。
“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你給鷂子掏了幾隻麻雀?”亞男說。
“惠萍膽子小,我掏得最多!”致祥給惠萍幫腔。
“你才多大一點,夠得著麻雀窩?哪一次不是站在我肩膀上的?”亞男說。
談判毫無進展,一場唇槍舌戰開始了。那邊先喊大人的名字,“俞炳義,李曉梅!李曉梅,俞炳義!”
這邊也不示弱,“牛國璧,牛國鼎!牛國鼎,牛國璧!”
“破鞋,破鞋,惠萍娘是個破鞋!”亞男可著嗓子喊。
惠萍不知道“破鞋”是什麽,幹瞪著眼在那裏著急。
“老倒豬,老倒豬!”致祥低聲教她。
“老倒豬,老倒豬!”惠萍鸚鵡學舌般可著嗓門喊起來。
“惠萍,你是歲旺占下的媳婦,過門後我就是你姐。你罵老倒豬,老倒豬是我爺爺,將來也是你爺爺。你這樣罵,小心雷神爺殛頭!”牛亞男講開了道理。
“惠萍是歲旺媳婦,惠萍娘就是歲旺丈母娘,你也要叫姨娘哩!你罵‘破鞋’,就不怕雷神爺殛頭?”惠萍嘴裏沒有詞兒,致祥親自上陣。
“曆反!曆反!”亞男教著歲旺,歲旺不知所雲地重複了一遍又一遍。
這邊的致祥壓根兒不明白他們嘴裏說什麽,忍不住笑了。
罵仗罵到對方被逗樂的地步,讓牛歲旺懊惱不已。他跑進自己搭建的用來遮風避雨的草棚,取出麻鞭——一種孩子們自製的玩具,糜穀地裏,套種著大麻,大麻的果實可以食用,莖杆表麵上的纖維可以擰成繩子。孩子們搓下果實磕掉,剝下莖杆上的纖維搓成麻繩,又將多股麻繩合成足有一丈多長的麻鞭。歲旺用力揚起手中的麻鞭,在半空打個撅,然後甩在地埂上,“啪!”震得山穀回響,“啪!”
這是“對麻鞭”,打嘴仗的最後一出。歲旺手裏揮著麻鞭,嘴裏喊著,“你罵我,我不喘,你媽x上戳鞭杆!”
致祥也不示弱,高高舉起自己的麻鞭, “啪”、“啪”作響,“你罵我,我不言,你媽x上戴鐵環!”
白露過後,鬆柏坡上的糜子、穀子已經成熟。遠看鬆柏坡,一條條黃色紫色的飄帶相間,纏滿山腰。近看鬆柏坡,黃色的是糜子,彎彎的糜穗齊刷刷垂下來;紫色的是穀子,半人高的莖杆像一副副魚竿,釣著黃橙橙的穀穗。莊稼人看在眼裏,喜在眉梢,唱在嘴裏,樂在心裏。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吃一塹長一智。遭遇******以後,政策規定每口人劃給六分自留地,各家自己耕種,打下糧食歸己。吃了土地劃片的苦頭,鬆柏峪人再也不把土地當作累贅了,牛國璧、俞打豹自作主張把土壤肥力最好,離家最近的鬆柏坡劃成自留地。家家都把自留地看作天心地膽,精心務藝,耕地下種不能使喚隊上的牲口,就互相變工,或靠親戚鄰人幫忙。自留地裏幾乎都種穀子、糜子等秋田,沒有人願意種小麥。小麥雖然中吃,秋天下種,來年春天鋤一次草,也不費工,但是產量低。穀子穀雨後下種,青苗長出後就得拔草,長到足夠大時還要間苗、培土,田間管理很費事,但是產量是小麥的兩倍以上。糜子的產量雖然不及穀子,比麥子還是高出不少,也沒有種穀子費工。餓怕了的莊稼人是這樣算賬的,不好吃比餓肚子強,莊稼人最不惜可的就是力氣!最不在乎的就是身體!能務弄過來的人種穀子,務弄不過來的人種糜子。
秋田長勢喜人,麻雀也來與人爭食。一隻麻雀吃不了多少,成群結隊的麻雀吃掉的就不是個小數字了。這些天天幹少雨,成熟的糧食一粒粒都像要蹦出禾穗的樣子,經麻雀這樣一鬧騰,又得糟蹋不少。這些小生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列為“四害”之一,成為消滅的對象。命令一出,華夏大地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人雀大戰,可憐麻雀,差點絕種。後來,它又被平反,列為保護的對象。隻是幾年的功夫,劫後餘生的麻雀就繁殖到捕殺以前的規模。麻雀喜歡集體出動捕食,成百上千的麻雀群一旦落在誰家的自留地上,片刻功夫,這塊地就會被連吃帶糟蹋掉一半。
糧食來之不易,粒粒都是救命丹啊!古老的辦法又開始采用,俞炳義在一件用十字架撐起的爛衣服上戴頂破草帽。起初還管用,時間一久,麻雀發現了破綻,專吃草人處的糧食,吃鼓嗉子後,站在十字架上用嘴梳理羽毛,再也用不著像站在糜穀穗上那樣搖搖擺擺地擔驚受怕了。牛國鼎把一串鈴鐺掛在地頭,大風吹來時,靠鈴鐺的響聲驚走麻雀。但是沒有風時,麻雀照樣無動於衷。於是,一個特殊的活路——“照雀兒”(趕麻雀)便應運而生。大人們忙著幹集體活兒掙工分,憑工分分糧食,騰不出手,照雀兒的活就交給惠萍、致祥、歲旺、亞男這幫小孩。小孩們站在自家的地頭,遇有大群麻雀來犯時,幾個孩子協同作戰,一邊呼喊,一邊用土塊追打,不讓麻雀有立足之地。麻雀也變換著手法,化整為零,三三兩兩潛伏在地裏,一聲不響地吃糧食。亞男用自製的撂鞭子(一種防守麻雀的農具,將小土塊夾在鞭子上打出去,可以增大射程)打出土塊,隻要土塊沒有落在身邊,麻雀還是不飛。別低估麻雀的智力,它也是靠這片土地生存的精靈,也眼睜睜地指望著吃幾天飽肚子呢!這些孩子中,就數亞男年齡大,知道的多。她說,麻雀屁股上長著一塊疼骨,有危險來臨時,疼骨會隱隱作痛,麻雀就飛走了。
每到這個季節,最受歡迎的人要算柳知秋了。柳知秋給俞世昌家做長工時,練就了一手絕活——放鷂子,人稱鷂子客。七月中旬,柳知秋背著幹糧,去關山深處買回兩三個月大的雛鷂,黑乎乎的身子,如同鴿子一般大小,兩隻鼓出在眼眶外的黃呦呦的眼睛,不斷旋轉著視角,注視著聞訊趕來觀看的惠萍和她的夥伴們。鷂子專吃麻雀,掏麻雀的事兒有亞男、歲旺、致祥、惠萍這幫小孩,自然不用發愁。進入下旬,是訓練鷂子的關鍵時期,亞男他們不能再和鷂子接觸了,隻能在一旁觀看。柳知秋在雛鷂腿上拴上一段繩子,手中拿著剝去頭頂皮毛的麻雀,一邊呼喚鷂子,一邊扥繩子。鷂子被扥到他戴皮手套的左手上,隻叨一兩嘴麻雀腦殼,就丟開了。他不斷重複這樣的動作,變換著發布各種指令,讓雛鷂熟悉他的聲音。鷂子腿上的繩子逐漸加長,他與鷂子的直線距離越來越遠,直到“哎”地呼喚一聲,鷂子能迅速地飛到他的左手為止。接下來又在關嚴門窗的房子裏放飛麻雀,誘導鷂子練習捕捉。柳知秋特意給孩子們在紙糊的窗口開了個小洞,讓他們輪流觀看。鷂子捕住麻雀時,柳知秋迅速從鷂子爪下取出麻雀,撕掉頭上的羽毛,讓鷂子嚐嚐鮮,裝入專用食袋裏。鷂子不能吃飽,一旦吃飽就會忘乎所以,懶的捕麻雀了。鷂子更不能肥胖,一旦肥胖就“起黃”——一去不回。為了防止鷂子起黃,每天晚上要喂蘸過黃連水的麻雀毛團,毛團會吸附鷹子嗉子內的脂肪,次日清晨排出體外。經過七至十天的訓練,鷂子才能上手。
柳知秋頭戴一頂有些發黃的草帽,右手握著長杆,左手架著鷂鷹,來到鬆柏坡。隨著“哎!”地一聲呐喊,那隻鷂鷹敏捷的身子騰空而起,在空中打著旋兒,兩隻圓溜溜的眼睛放光,鎖定目標後,“嗖”地一下,像離弦的利箭衝向目標。被鎖定的那隻麻雀來不及起飛,已經成了鷂鷹的戰利品。鷂鷹抓著自己的獵物,飛到柳知秋的左手上。主人讓它吃掉麻雀的腦髓,急忙將麻雀收入食袋。又一聲呼喊,被吊起胃口的鷂子再次刺向天穹,尋找新的目標。不像聽到小孩的聲音那樣慢慢騰騰,欲飛又止,麻雀聽到柳知秋的聲音聞風喪膽,立即驚叫著離開鬆柏坡,向故裏河南岸的牡丹嘴飛去。
柳知秋在鬆柏坡走了走,這是給麻雀一個下馬威,震懾作用大於捕捉。照雀兒的孩子們立即鬆泛下來,憑經驗,他這一走動,鬆柏坡就能安靜大半天。柳知秋也掏出旱煙鍋,借坐在地頭抽煙的功夫舒展腿腳。
“老柳伯!”一見柳知秋有了空,惠萍親熱地跑過來。惠萍喜愛小動物,柳伯常用紅膠泥給她捏些小動物,讓她愛不釋手。柳知秋愛撫地摸著她的頭,從插袋裏摸出一個小雞, “柳伯捏雞捏狗的本事都是你爸小時候,逗他玩練出來的。”
“柳伯偏心,光知道給惠萍捏小雞,給我捏個鬆鼠!掏雀兒子時我出的力最多!” 幾個小孩都簇擁過來,亞男嘟囔著說。
“哎,泥捏的再好看也是死的,柳伯還有法子抓活的!”柳知秋掏出早已預備好的各色馬尾毛,分給每人幾根,教給他們套鬆鼠的方子,就忙著去牡丹嘴那邊趕麻雀了。幾個小孩按照柳知秋教的方子:將馬尾打個活結,拴在鬆鼠經常出沒的地方,等鬆鼠上鉤。
“致祥,快來看,套住鬆鼠了!”惠萍和致祥家的自留地連畔,她和致祥一起下的套先套住鬆鼠,邊喊邊朝自家的穀地跑去。
“等著我,別急,鬆鼠咬人哩!”慌亂之中,致祥踩倒幾棵自家的穀子,來到惠萍家的地裏。一個拖著長尾巴的鬆鼠,趴在穀穗上吃得正歡,一不留神,前爪伸進馬尾圈套。它急於擺脫圈套,越是掙紮,爪子上的馬尾勒得越緊,灰褐色的背上一道道黑色的斑紋好像也在喘著粗氣,兩隻受到驚嚇的眼睛滴溜溜亂轉,注視著來人。
與人爭食的不隻是麻雀,還有斑鳩、鴿子、野雞等飛禽,也有鬆鼠、田鼠、狐狸、獾豬等走獸。飛禽隻是吃飽肚子,走獸更是技高一籌,吃飽肚子還不算,還要攢冬糧。就是這個小小的鬆鼠,憑小嘴噙,趕在糜穀上場前,能裝滿一個容納七、八斤糧食的小洞。孩子們對它的憎惡不亞於麻雀。致祥按在鬆鼠的頸項上,解開它小腿上的馬尾結,拴上一段繩子,才交給惠萍。
“我有鬆鼠啦!”惠萍拉著繩子,鬆鼠爬上她的肩膀,憨態可掬。
“鬆鼠是我的!”牛亞男也想要鬆鼠。
“明明是我們下的套,咋說是你的呢?”惠萍申辯說。
“你們下的套?你說,你們的馬尾是黑的還是紅的?”牛歲旺家的自留地和亞男家的交界,他給堂姐幫腔。
惠萍說不清自己下的套是黑還是紅,“這是我家的地!”
“你家地裏的鬆鼠也是你家的?”亞男說。
“誰下的套就是誰家的。”惠萍說。
“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你給鷂子掏了幾隻麻雀?”亞男說。
“惠萍膽子小,我掏得最多!”致祥給惠萍幫腔。
“你才多大一點,夠得著麻雀窩?哪一次不是站在我肩膀上的?”亞男說。
談判毫無進展,一場唇槍舌戰開始了。那邊先喊大人的名字,“俞炳義,李曉梅!李曉梅,俞炳義!”
這邊也不示弱,“牛國璧,牛國鼎!牛國鼎,牛國璧!”
“破鞋,破鞋,惠萍娘是個破鞋!”亞男可著嗓子喊。
惠萍不知道“破鞋”是什麽,幹瞪著眼在那裏著急。
“老倒豬,老倒豬!”致祥低聲教她。
“老倒豬,老倒豬!”惠萍鸚鵡學舌般可著嗓門喊起來。
“惠萍,你是歲旺占下的媳婦,過門後我就是你姐。你罵老倒豬,老倒豬是我爺爺,將來也是你爺爺。你這樣罵,小心雷神爺殛頭!”牛亞男講開了道理。
“惠萍是歲旺媳婦,惠萍娘就是歲旺丈母娘,你也要叫姨娘哩!你罵‘破鞋’,就不怕雷神爺殛頭?”惠萍嘴裏沒有詞兒,致祥親自上陣。
“曆反!曆反!”亞男教著歲旺,歲旺不知所雲地重複了一遍又一遍。
這邊的致祥壓根兒不明白他們嘴裏說什麽,忍不住笑了。
罵仗罵到對方被逗樂的地步,讓牛歲旺懊惱不已。他跑進自己搭建的用來遮風避雨的草棚,取出麻鞭——一種孩子們自製的玩具,糜穀地裏,套種著大麻,大麻的果實可以食用,莖杆表麵上的纖維可以擰成繩子。孩子們搓下果實磕掉,剝下莖杆上的纖維搓成麻繩,又將多股麻繩合成足有一丈多長的麻鞭。歲旺用力揚起手中的麻鞭,在半空打個撅,然後甩在地埂上,“啪!”震得山穀回響,“啪!”
這是“對麻鞭”,打嘴仗的最後一出。歲旺手裏揮著麻鞭,嘴裏喊著,“你罵我,我不喘,你媽x上戳鞭杆!”
致祥也不示弱,高高舉起自己的麻鞭, “啪”、“啪”作響,“你罵我,我不言,你媽x上戴鐵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