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收斂神情,回到禦榻,望著諸葛亮,從容問道:“相父,不知可有外援?”
諸葛亮沉吟片刻,說道:“臣與孟子度(孟達字)有書信來往。自從曹丕病故,子度在曹魏並不如意, 有回國之念。或許可為外援。”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議論紛紛。孟達是季漢叛逃曹魏官職最大一人,而且是帶東三郡歸降,對大漢造成的影響頗深。
東三郡是指上庸郡、房陵郡、西城郡。東三郡皆是當初漢中東部三縣,因靠近前線由縣升格為郡。東三郡雖然地處偏遠,但是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若對大漢而言,隻是割據益州的話,東三郡價值不大,但是有興複之意, 則是相當重要。
東三郡的南邊是益州的巴東、巴西二郡。因此,如果上庸三郡被曹魏占據的話,那麽,這將對蜀漢造成一定的威脅。另外東三郡北邊是關中,西邊則是漢中。沔水(漢水)從漢中經流向東三郡,漢中順流而下則可抵達東三郡,是故大漢對其支援相對便捷。
經過孟達叛逃後,原本漢中可向西、東、北三麵出擊,但現在唯有北上、西出二路。
劉禪則是不由踱步起來。在劉禪的北伐計劃中,諸葛亮西出隴右,黃權作疑兵出褒斜道,東吳為外援。
孟達此人,劉禪一直心中有些不喜。
孟達與法正、李嚴三人為友,老劉入蜀後, 對三人十分器重, 孟達也忠心相報。但先是攻伐東三郡時,手下士卒殺害諸葛亮姐夫蒯祺, 而且隨後出現劉封欺壓孟達一事,而且又因不出兵救援關羽,導致關羽身死。諸多原因之下,孟達遂叛逃至曹魏。
“相父以為如何?”劉禪停下腳踱步,皺眉而問諸葛亮。
“臣以為可也,孟子度若能起兵相助,魏國則不疑我大漢北伐目的。”諸葛亮拱手答道。
“李卿以為如何?”劉禪又把目光投向李嚴,問道。
旁觀眾人許久的李嚴聞言後,拱手看向站在階上的劉禪,沉聲道:“國家,子度若能攜東三郡歸附,則漢中東翼無憂也。況且子度亦有樂毅之量,歸附大漢,則對漢興複有益。”
當然李嚴也抱有私心,如果孟達回國,以他與自己的關係在大漢朝廷的話語權必然能夠擴大。
聞言後,劉禪還是繼續踱步,心思不定, 曆史上孟達舉兵, 被司馬懿迅速所敗,根本沒有發揮用處。如果以他為外援還是不夠穩定,還是必須以東吳出兵為外援。
劉禪又念及第一次北伐,事關季漢國運,成則破局成功,有機會一統天下;敗則被困蜀地,所做一切化為泡影。
此時原本看戲的劉琰,站出憤然說道:“國家,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複之人,如何能為外援。”
劉禪停下踏步,聞聲望去,卻見麵露憤色的劉琰。劉禪頓時無語,國事安能如此簡單對待。
劉禪準備出言嗬斥時,頓時收斂心情,劉琰此言雖然不符合政治,但卻符合常人所思。
<a id="wzsy" href="http://www.xiashuba.com">xiashuba.com</a>
此時的劉禪反而靜下心來,思索其間利弊。殿中頓時陷入寂寞,眾人等候劉禪發言。
劉禪倒不是不想接納孟達,而是思索如何能將孟達此事,大漢能在其中取利。而且自己也必須表達出,自己對孟達接納之心。
劉禪停下腳步,跪坐禦榻,心中定計,沉聲說道:“衛尉不知孟子度叛逃事情原委,今後子度叛逃一事不可再談。”
頓了頓,劉禪看向諸葛亮說道:“子度歸國所憂之事,相父與李卿書信相勸,朕亦會寫信與子度。”
“至於以子度為外援一事,朕以為子度兵少恐怕不能以助我大漢北伐。是故朕欲遣使出使東吳,望吳王孫權出兵相助我大漢。”劉禪繼續說道。
聞言諸葛亮麵露難色。能讓東吳出兵相助最好不過,但以孫權無利不起早性格,恐難說服其出兵。即使說服成功,孫權恐怕也隻會出動小股部隊應付了事。
諸葛亮思慮半晌,拱手說道:“國家,吳王若能出兵恐怕也是騷擾曹魏邊境,難以調動其中軍(洛陽禁軍)出動。對我大漢出兵隴右幫助不大,甚至不如子度舉兵相應。子度雖兵少,但其近在魏國腋下。”
劉禪沒有回答諸葛亮所言,而是澹澹笑問:“諸位可知孫權近些年所思何物?”
眾人又是困惑不解,唯有諸葛亮、鄧芝二人若有所思。
劉禪嘴角上揚,眼神明亮而深邃地將目光投向鄧芝,緩緩說道:“鄧卿出使東吳數次,可知吳王所思何物。”
鄧芝捏須沉吟,隱約間知道何物,但始終琢磨不透,隻差一步頓悟。
“鄧卿,今年是東吳黃武幾年?”劉禪澹澹說道。
猶如一道驚雷閃過,鄧芝突然明白,拱手說道:“孫權近年所思不過稱帝一事。”
諸葛亮麵露驚訝,猛然抬頭望向劉禪,作為經常寫信給陸遜、諸葛瑾的諸葛亮,了解東吳政治格局,同樣也了解孫權需要稱帝缺乏法理。
曹丕稱帝是由漢獻帝禪讓;劉備稱帝乃是自己為漢室宗親,光複漢室自然有責;而孫權是漢臣為身份占據江東,後是魏臣身份占據荊、揚、交三州之地,孫權自然沒有法理稱帝。
鄧芝此言落,結合劉禪之前言語,眾人皆知劉禪是何心思,滿殿寂然。
眾人忍不住瞧向一臉平靜的大漢天子,但看不出深淺,隨後又將目光移向諸葛亮,但諸葛亮此時已經將神情收斂起來,眾人不知何意。
此議,在此之前,可是一點風聲都沒透露過。對此,群臣對此表情不一,陷入沉默,大家都不太敢對劉禪欲讓孫權稱帝之事,發表意見。
諸葛亮不發表言語,則是考慮劉禪提議是否可行,作為優秀政治家的他,早已經將這些釋懷。大義之事,永遠都隻是錦上添花之物。
但劉琰卻最先坐不住,不管如何,他不能讓劉禪肆意亂來,起身直接道:“國家不可。”
諸葛亮沉吟片刻,說道:“臣與孟子度(孟達字)有書信來往。自從曹丕病故,子度在曹魏並不如意, 有回國之念。或許可為外援。”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議論紛紛。孟達是季漢叛逃曹魏官職最大一人,而且是帶東三郡歸降,對大漢造成的影響頗深。
東三郡是指上庸郡、房陵郡、西城郡。東三郡皆是當初漢中東部三縣,因靠近前線由縣升格為郡。東三郡雖然地處偏遠,但是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若對大漢而言,隻是割據益州的話,東三郡價值不大,但是有興複之意, 則是相當重要。
東三郡的南邊是益州的巴東、巴西二郡。因此,如果上庸三郡被曹魏占據的話,那麽,這將對蜀漢造成一定的威脅。另外東三郡北邊是關中,西邊則是漢中。沔水(漢水)從漢中經流向東三郡,漢中順流而下則可抵達東三郡,是故大漢對其支援相對便捷。
經過孟達叛逃後,原本漢中可向西、東、北三麵出擊,但現在唯有北上、西出二路。
劉禪則是不由踱步起來。在劉禪的北伐計劃中,諸葛亮西出隴右,黃權作疑兵出褒斜道,東吳為外援。
孟達此人,劉禪一直心中有些不喜。
孟達與法正、李嚴三人為友,老劉入蜀後, 對三人十分器重, 孟達也忠心相報。但先是攻伐東三郡時,手下士卒殺害諸葛亮姐夫蒯祺, 而且隨後出現劉封欺壓孟達一事,而且又因不出兵救援關羽,導致關羽身死。諸多原因之下,孟達遂叛逃至曹魏。
“相父以為如何?”劉禪停下腳踱步,皺眉而問諸葛亮。
“臣以為可也,孟子度若能起兵相助,魏國則不疑我大漢北伐目的。”諸葛亮拱手答道。
“李卿以為如何?”劉禪又把目光投向李嚴,問道。
旁觀眾人許久的李嚴聞言後,拱手看向站在階上的劉禪,沉聲道:“國家,子度若能攜東三郡歸附,則漢中東翼無憂也。況且子度亦有樂毅之量,歸附大漢,則對漢興複有益。”
當然李嚴也抱有私心,如果孟達回國,以他與自己的關係在大漢朝廷的話語權必然能夠擴大。
聞言後,劉禪還是繼續踱步,心思不定, 曆史上孟達舉兵, 被司馬懿迅速所敗,根本沒有發揮用處。如果以他為外援還是不夠穩定,還是必須以東吳出兵為外援。
劉禪又念及第一次北伐,事關季漢國運,成則破局成功,有機會一統天下;敗則被困蜀地,所做一切化為泡影。
此時原本看戲的劉琰,站出憤然說道:“國家,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複之人,如何能為外援。”
劉禪停下踏步,聞聲望去,卻見麵露憤色的劉琰。劉禪頓時無語,國事安能如此簡單對待。
劉禪準備出言嗬斥時,頓時收斂心情,劉琰此言雖然不符合政治,但卻符合常人所思。
<a id="wzsy" href="http://www.xiashuba.com">xiashuba.com</a>
此時的劉禪反而靜下心來,思索其間利弊。殿中頓時陷入寂寞,眾人等候劉禪發言。
劉禪倒不是不想接納孟達,而是思索如何能將孟達此事,大漢能在其中取利。而且自己也必須表達出,自己對孟達接納之心。
劉禪停下腳步,跪坐禦榻,心中定計,沉聲說道:“衛尉不知孟子度叛逃事情原委,今後子度叛逃一事不可再談。”
頓了頓,劉禪看向諸葛亮說道:“子度歸國所憂之事,相父與李卿書信相勸,朕亦會寫信與子度。”
“至於以子度為外援一事,朕以為子度兵少恐怕不能以助我大漢北伐。是故朕欲遣使出使東吳,望吳王孫權出兵相助我大漢。”劉禪繼續說道。
聞言諸葛亮麵露難色。能讓東吳出兵相助最好不過,但以孫權無利不起早性格,恐難說服其出兵。即使說服成功,孫權恐怕也隻會出動小股部隊應付了事。
諸葛亮思慮半晌,拱手說道:“國家,吳王若能出兵恐怕也是騷擾曹魏邊境,難以調動其中軍(洛陽禁軍)出動。對我大漢出兵隴右幫助不大,甚至不如子度舉兵相應。子度雖兵少,但其近在魏國腋下。”
劉禪沒有回答諸葛亮所言,而是澹澹笑問:“諸位可知孫權近些年所思何物?”
眾人又是困惑不解,唯有諸葛亮、鄧芝二人若有所思。
劉禪嘴角上揚,眼神明亮而深邃地將目光投向鄧芝,緩緩說道:“鄧卿出使東吳數次,可知吳王所思何物。”
鄧芝捏須沉吟,隱約間知道何物,但始終琢磨不透,隻差一步頓悟。
“鄧卿,今年是東吳黃武幾年?”劉禪澹澹說道。
猶如一道驚雷閃過,鄧芝突然明白,拱手說道:“孫權近年所思不過稱帝一事。”
諸葛亮麵露驚訝,猛然抬頭望向劉禪,作為經常寫信給陸遜、諸葛瑾的諸葛亮,了解東吳政治格局,同樣也了解孫權需要稱帝缺乏法理。
曹丕稱帝是由漢獻帝禪讓;劉備稱帝乃是自己為漢室宗親,光複漢室自然有責;而孫權是漢臣為身份占據江東,後是魏臣身份占據荊、揚、交三州之地,孫權自然沒有法理稱帝。
鄧芝此言落,結合劉禪之前言語,眾人皆知劉禪是何心思,滿殿寂然。
眾人忍不住瞧向一臉平靜的大漢天子,但看不出深淺,隨後又將目光移向諸葛亮,但諸葛亮此時已經將神情收斂起來,眾人不知何意。
此議,在此之前,可是一點風聲都沒透露過。對此,群臣對此表情不一,陷入沉默,大家都不太敢對劉禪欲讓孫權稱帝之事,發表意見。
諸葛亮不發表言語,則是考慮劉禪提議是否可行,作為優秀政治家的他,早已經將這些釋懷。大義之事,永遠都隻是錦上添花之物。
但劉琰卻最先坐不住,不管如何,他不能讓劉禪肆意亂來,起身直接道:“國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