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安城因為大笨鍾這個新東西的出現而鬧的沸沸揚揚的時候,上海縣那邊也熱鬧非凡。


    經過了這段時間的發展,上海縣已經有點樣子了。


    至少一排排的平房,已經圍著上海縣縣衙開始分布開來。


    不少勳貴世家的船隊,也已經開始從事捕魚業了。


    雖然還沒有掙多少錢,但是至少是不用擔心虧本。


    最讓劉仁軌感到高興的是上海縣的人口數量,已經正式的超過了十萬人。


    這個增加速度,是非常誇張的。


    要知道這個年代的大唐,大部分的縣,其實都還沒有十萬人呢。


    也就是上海縣這邊大量的捕撈了海魚,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吃飽肚子的問題。


    去上海縣,有肉吃。


    去上海縣,有錢掙。


    去上海縣,發家致富。


    在這些口號的宣傳下,附近州縣許多貧苦百姓都拖家帶口的來到了上海縣。


    為了安置這些來到上海縣的“流民”,劉仁軌這段時間幾乎都忙得腳不著地。


    好在這些人的要求很低,隻要有個落腳的地方,不餓死,他們就滿足了。


    這樣就簡單了。


    利用混泥土和青磚快速的修建一批房屋,把大通鋪搞出來,立馬就可以安置大量的人手。


    進一步來說,可以修建一批獨立的小平房,分配給願意進入到各個作坊或者出海的人員。


    造船作坊,曬鹽作坊,水泥作坊,青磚作坊……


    各種各樣的作坊,倒是可以吸收一大批的人手。


    “劉縣令,曬鹽作坊那邊昨天已經正式出鹽了,您要不要過去看一看?”


    上官儀這段時間也覺得如夢似幻。


    本來作為渭水書院的一名學員,突然之間被安排跟著劉仁軌來到上海縣。


    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他自己都沒有想明白是怎麽回事。


    不過到了上海縣之後,事情太多了。


    他也沒有心情想那麽多。


    各種各樣的新式捕魚方法,讓他看到了上海縣發展的希望。


    之後將作監和工部的人員過來開始修建造船作坊等各種各樣的作坊,更是讓他看到了上海縣的發展潛力。


    而當上海縣的人口在幾個月內就突破十萬人的時候,他就更加清楚,自己的希望就在上海縣了。


    “終於出鹽了?太好了!走,我們過去看一看!”


    鹽巴不是很起眼,但卻是生活不可缺少的。


    雖然青海城那邊因為茶卡鹽湖的原因,大量的出產精鹽。


    但是從青海城運輸到上海縣的話,運輸成本比鹽巴本身的生產成本都還要高。


    如果隻是用來食用,百姓們倒也勉強還能接受。


    但是如果大規模的購買用來醃製鹹魚的話,那就有點不劃算了。


    雖然海魚跟河魚的情況不同,價格不應該相提並論。


    但是如果你海魚的價格比河魚高太多的話,那就不是那麽回事了。


    百姓們肯定是舍不得花費更多的錢財去購買的。


    所以利用海水來搞海水曬鹽作坊,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一方麵,海水曬鹽的成本不會比茶卡鹽湖那邊高,大家基本上是平分秋色。


    甚至規模搞的大的話,海邊的鹽巴是要更加便宜的。


    再加上這裏的鹽巴又節約了運輸成本,可以說是對捕魚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這個作坊還真是神奇,要說海水是鹹的,以前也有人煮鹽,但是總是有點苦味。


    可是這個曬鹽作坊確是有辦法讓海鹽變得不苦澀。


    假以時日,鹽業也有可能成為我們上海縣的一個全新支柱產業啊。”


    雖然劉仁軌到了上海縣之後,對於曬鹽作坊也是非常的重視。


    但是按照之前的定位,大家還真的沒有把曬鹽當成是最主要的產業。


    不過,有時候,驚喜卻是來的那麽突然。


    “這個曬鹽作坊出來之後,我們的捕魚業算是穩了。


    上官,你安排人準備一下,明天我要帶著船隊再次的出海。”


    劉仁軌想到自己師父當初傳授自己捕魚技巧的時候,專門提到的一個項目,心中頗為期待。


    同樣是出海,捕捉對象不同的話,期待感似乎也完全不同啊。


    “啊?劉縣令,您還要親自出海嗎?現在我們上海縣出海捕魚的船隊已經有不少。


    捕獲回來的海魚已經完全可以解決現階段的吃飯問題了。


    我覺得陸地上更加需要你來指揮呢。”


    雖然到現在為止,上海縣這裏出海捕魚沒有出過意外。


    但是畢竟是出海。


    不可能一點風險都沒有。


    所以上官儀其實是不想看到劉仁軌親自出海的。


    萬一有了什麽意外,那自己的前途也泡湯了。


    “這一次我出海是去捕魚,也不是捕魚,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劉仁軌賣了一個關子,眼神中卻是充滿了期待。


    ……


    “伯父,那曬鹽作坊出產的鹽巴,我親自品嚐過了,一點也嚐不出來這是海鹽。


    你說我們有沒有可能也在上海縣附近購買一塊海域,然後修建屬於我們自己的曬鹽作坊?”


    在上海縣的一處院子裏頭,鄭海東跟鄭誌華正在商量著事情。


    作為滎陽鄭氏的代表,他們在上海縣已經待了一段時間了。


    也算是親自見證了上海縣的快速發展。


    這讓他們都對上海縣的前途充滿了信心。


    家族這一次安排他們來這裏發展,也算是下對了旗啊。


    “那個曬鹽作坊我也看過了,單單作坊本身,好像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人家也不介意我們去參觀,裏麵的布局一目了然。


    雖然那些布局很是巧妙,非常有利於海水蒸發。


    但是我覺得這並不是人家最關鍵的技術。”


    鄭誌華的眼光很是犀利。


    別人參觀了曬鹽作坊,重點會放在溝壑遍布的曬鹽場。


    但是他卻是敏銳的察覺到,這不是人家的核心競爭力。


    要不然的話,這個曬鹽作坊,不至於到現在才有人搞。


    “如何讓海水曬出來的鹽巴不會發苦、發澀,這才是最主要的吧。”


    鄭海東也不差。


    很是直接的接過了話題。


    “是啊,這一點,我們沒有任何的把握能夠掌握,但是卻是曬鹽作坊能否成功的關鍵。”


    “如果我們製作一批初級的海鹽賣給人家的曬鹽作坊,你說他們收不收?”


    “啊?”


    鄭誌華愣了一下。


    這個方案,自己還真是沒有想過呢。


    “我覺得可以試一試,畢竟上海縣對於海鹽的需求很大。


    而曬鹽作坊需要大量的人手,如果有人幫忙製作初級的鹽巴的話,他們應該還是很樂意的。


    不過估計掙不到大錢。”


    “隻要規模上去了,哪怕是利潤小一點,也是一個不錯的生意啊。


    再說了,指不定哪天我們就可以自己直接生產精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山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山堂並收藏大唐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