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牧,你說話還是那麽的直白啊!”陸吾笑著道。


    力牧嗬嗬一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羅睺領著三千魔神耀武揚威,洶洶而來,又豈能長久!”


    “仙人的本性難移,要做自己心的主人,隻能靠自律。我聽說你修行的方式很特別,你為了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洞府中放了兩個罐子,分別裝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內心有什麽不好的念頭,言行有什麽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你就不斷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你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罐中黃豆越積越多,黑豆越來越顯得微不足道。憑著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竟不斷修煉自己、完善自我。”赤鬆子欣賞的道。


    力牧謙虛的道:“可我比你還是差太遠了。聽說你未得道前,有一年夏天與很多人一起逃難。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饑渴難耐。這時路邊恰好有一棵很大的梨樹,結滿了清甜的梨子。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爬上樹摘梨吃,隻有你端坐樹下不為所動。眾人覺得奇怪,便問你。你卻說梨樹不是自己的,怎麽可以亂摘!眾人笑,道‘時局大亂,人人逃難,梨樹的主人早不知哪裏去了,你還管這幹啥?’這時你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來:‘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就是自律,這就是高貴。試想如果我也處在那樣的處境下,我是否能把持得住不上樹?”


    “世人都為一點利益你爭我奪、頭破血流,人們都為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他們都以為自己得了、賺了。可從沒想想,自己這樣,和那些隻知填飽肚子而一切不管不顧的動物有何區別?越是細微處,越見真修養。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可以做自己這顆心的主啊!”力牧感慨的道。


    “這就是自律,是最高的修身。所謂‘君子常責己,小人多責人’就是這個意思。自律,就是以律人的標準、以律人的心態去律己。‘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自律是一種風度,也是一份超越。”


    大鴻也走了過來,道:“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禮,大驚易失態,大哀易失顏,大樂易失察,大懼易失節。自律需要有勇氣、骨氣和底氣,俗人說:‘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正足以率人’,隻有從嚴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原則和規矩,紮紮實實履行好每一件事,才能養成自律的習慣。”


    鬼容區號大鴻,黃帝大臣,他曾經著有《鬼容區兵法》三篇。


    傳說,大鴻經常在具茨山訓練黃帝的軍隊,後來人們就把他練兵的山峰稱為大鴻山,屯兵的地方叫大鴻寨。


    大鴻與常先、風後是一齊來的。


    常先,有妹常儀,又名常羲,皆軒轅帝之臣。


    常先發明了很多狩獵工具。


    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


    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


    有一天,牧亥正在馴馬,有個名叫力齊的年輕人,無意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出咚咚的響聲。


    力齊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力齊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聲音像雷鳴一般。


    牧亥的馬聽到這聲音,一受驚,衝出木欄,全部跑掉了。抆亥氣衝衝地趕來,一把抓住力齊就打,邊打邊問力齊敲的是什麽。


    這時,常先趕來,把兩人勸開,問明了情況,才恍然大悟。


    原來,力齊敲的就是他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常先叫力齊趕快幫他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裏麵是空的,他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出咚咚的響聲。


    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頭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聽。


    他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決定再做一個。他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把裏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隻手就可以拿動。


    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作“鼓”。


    哪知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隻好改用野牛皮。


    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凶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


    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


    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就在此時,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路過這棵大樹時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適合的皮子而發愁。


    她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說話,隻好托夢給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裏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隻有一隻足;身子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出現,海洋上不是刮風便是下雨;兩隻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夔牛。雷澤有一隻雷獸,它整天無憂無慮,喜歡仰麵躺臥,以爪擊腹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


    九天玄女還說:“用夔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忙把夢裏的事告知黃帝。黃帝聽罷,命應龍、大鴻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


    不幾天就將夔牛和雷獸捉拿回來殺掉,然後按常先的設計,五十天就蒙成夔牛大鼓八十麵,做成雷獸鼓槌一百六根。


    在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把八十麵夔牛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的軍隊衝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八十麵大鼓一齊擂動,蚩尤的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黃帝軍隊乘著鼓聲發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野。


    從此,鼓就成為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後就把它叫作“戰鼓”。


    風後是黃帝臣子,主司天文,預測風雨。


    他生於海隅之地,務農自耕,精於《易》數,明於天道,甘貧,隱逸為樂。


    風後是黃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後人稱他為“開辟首相”。


    風後發明的指南車以及陣法天下無雙,幫助黃帝統一中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著名的是《風後八陣兵圖》。《八陣兵圖》,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該圖共分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它八幅為八個陣式,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它對後代的軍事史、軍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在涿鹿之戰,黃帝與蚩尤各自擺開了陣勢,一時間,大風、大雨伴著大霧接踵而至。


    先是黃帝的大臣風後用指南車指引部脫離險境,接著黃帝之女女魃出陣,驅散風雨,用號角聲、擂鼓聲等擾亂兵,采取變化多端的戰術,取得勝利,最後斬殺蚩尤,分解首,異地而葬。


    風後發明指南車,是有故事的。


    那是黃帝和蚩尤作戰的三年,進行了七十二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


    黃帝也急忙讓旱魃施展法術,製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


    黃帝十分著急,隻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


    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


    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隻好親自去找。


    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隻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的道:“都什麽時候了,你怎麽還在這裏睡覺?”


    風後慢騰騰地坐起道:“我哪裏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


    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道:“你看,為什麽天上的北鬥星鬥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采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鬥星的原理,製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


    黃帝一聽笑著道:“原來你躺在這裏就是想的這個。”


    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


    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製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


    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


    風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隻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麽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


    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戰勝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