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居然擔心你的敵手,是不是太過於好心了?本座自有想法,還論不到你來誡勉。”羅睺說著,終於開始認真起來。
對手是太上道祖,他不能再輕鬆應對了。
嶽垚站在高台上,居高臨下的看著東皇爵、東皇冕、東方修己、黃穆元、黃穆然為他找來的九十名優秀的先天境精英,道:“其實修仙極易,能做到以下三點,便可過逍遙的仙人生活。”
“一、‘從簡’以享受生活。人生在世的根本其實不是繁,而是要簡。簡就是要‘簡易’、‘簡約’,就是要抓住主要的本質的東西。簡的原則就是要少思、安閑、輕鬆。”
“曾有上仙總結:道門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這或可說是對道門從簡精神最合適的概括。由此而來,從簡便成為道門應物處事的重要指導思想。”
“‘至道不繁’,從簡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個輕鬆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沒有那麽的機關和算計,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至於‘簡則益生’,也就是說從簡而行才能健康心身。以簡處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二是要明白什麽是無益於生的;三是要安閑無累。對於如何做到以簡處事,真人則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保持了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
“簡單生活即由心靈的虛閑開始,拋棄不必要的牽絆,讓思想自由地飛翔,與‘道’同遊。日常生活也應是以簡易為好,天天美味大餐於身體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誠如司馬真人所說:蔬食弊衣,足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後生全哉!”
“從簡的另一方麵就是要‘崇儉抑奢’,這也是道門的傳統美德,太上道祖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謂‘儉’,即節約,這其中包括對物質追求的節製和個人貪欲的抑製。道祖認為,沉溺於聲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製於名韁利鎖,不僅會大大地損害身體,更會妨礙體悟大道。因此,他倡導‘少私寡欲’,恬淡儉嗇,節製物質欲望和個人私欲。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貪欲,甘於恬淡,順乎道義而有所節製,乃是儉之德。”
“‘簡’才能達到輕鬆,放鬆人們的心情。少一些煩惱,少一些憂鬱,多一些開心,多一些快樂,像雲一樣逍遙。有人曾預言:有史以來,人類將首次麵對一個真正永恒的問題——如何利用忙碌以外的自由與閑暇,過快樂、智慧的美好生活。有不少人為了得到奢華的生活可以忙碌幾年、幾十年,卻舍不得花費幾個時辰享受生活。舍棄物質而重精神,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似乎很難讓人做出選擇,仙人逍遙的道門思想,可以讓人們從中尋找解開困惑的鑰匙。”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的貪婪也在快速膨脹,世間出現了許多貪腐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脹促使他們絞盡腦汁爭奪名利財富、貪圖榮華富貴,其下場必定是可悲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一旦失去則不可複得。懂得了這一道理,便不會為聲色財富這些個人私欲所牽累,自然能夠在實踐中做到去奢去貪,崇儉節欲,從內心深處認同儉樸廉潔等道德要求,將其化為自身的品德。由此通過確立珍愛生命這一價值取向,來調節人們的需求結構,從而淡化人們對於一己之私欲的過分貪求,淡化小我,不為物累,以求得心靈的安和,實現肉體健康和精神自由,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實現體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嶽垚停了停,又接著道:“二、‘從樸’以真愛生活。‘樸’的本質是質樸而無華,像生命之初的嬰兒一樣。道門講‘抱樸’,就是去除後天之偽,複歸於嬰兒,複歸於樸素之道。也就是要求學道者持守質樸無華的本真,這樣才能與道合一,達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走向這種複歸之路的關鍵則是‘少私寡欲’,即所謂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有人將此闡釋為‘清心釋累,絕慮忘情’,認為是修道的必經之路。卸下心靈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窮理’;拋開俗事紛擾,才能‘盡性’;擯棄了一己私欲,最終能‘造道’。道教所倡導的‘抱樸’,依托於人們對於生命的珍惜和熱愛而得以實現。真愛生活是一種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正是這種能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使世人更為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樸純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與天同壽。保持恬淡無欲、清靜素樸的思想,不過分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不為個人的私欲而絞盡腦汁,不為個人的得失算計而心神不安,始終保持一種‘安時而處順’、‘知足而常樂’的高尚情操,養成一種‘與人無忤、與物無爭’的曠達胸懷,才是‘返樸歸真’的真諦所在。”
“《經》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質樸,心意專一,各樂稱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無文也’之句,意在批評世人品行邪惡,頌揚上古之人的質樸。在人們經常慨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今,尤其需要這種返樸歸真的境界。返歸淳樸,即不要用人為的東西去毀滅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求名聲而成為名聲的犧牲品。”
“三、‘從和’以快樂生活。‘和’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理念。‘和’的意義,一是要通,二是要順,三是要悅,四是要包容。通則和諧,和則相生。所謂通就是通暢、通達,古人曾說:道之言通,通無所通,而無所不通。天地萬物的自然運化生長,展現的是道通萬物的自然和諧。《道經》中說:道以通達為義。所謂‘道以通達為義’,就是既要自通還要通他。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知道,道路暢通則人行通達,水流暢通則潤澤萬物,貨物暢通則人心穩定,人之血脈暢通則無病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通無礙,隻有心通才減少煩惱與憂苦,也隻有排除煩惱與憂苦才有順心如意。在道門看來,通則無礙,通則和諧,通則安定,通則太平,通則繁榮。”
“所謂順就是順應大勢,也就是要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若水一樣順勢而行。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乃天地自然之常勢,人應當順應其變化。白天應當勞作,晚間應當休息,也是自然之常理。所謂悅就是保持與營造和悅的心態和處境,人之心身和悅,才能神清氣爽,健康常在。家庭有和悅才能和睦,小孩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成長,才有快樂,才能得到健康發展。所謂包容就是要寬容地對待他人,以有容乃大的胸懷,容納不同的東西,像大海一樣能容納萬川河水,並賦予其生機。和所包含的以上四個方麵,引導著世人快樂地生活。具體當從以下三方麵來促進。”
“第一、當以人自身的‘和’為基礎。天下是由人組成的,要維護天下的和平與和諧,人們首先要保持自己個人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道門認為,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的纏繞和貪求欲望之心過度,從而產生煩惱與焦慮,產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之感歎,而之所以‘苦短’,是因為人們為‘煩惱’所纏繞。而‘煩惱’實際上起於‘妄心’。”
“《經》中曰: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心身,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隻有人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欲,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像水一樣,無我而又能堅持自我,在心靈的深處樹立起和諧和平的信念,從而健全人的心身,維護和諧,促進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各種生命自得其樂。”
“第二、當以人與天下的和諧為現實追求。追求人與天下的和諧,要求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要寬容他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要求人們要充分理解他人。正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派別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追求人與天下的和諧,首先是要促進家庭的和諧。這便是道門強調的‘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以做到‘室家合和、天垂福慶’”。
“其次,要以慈愛之心靈和誠信之行為對待他人。天下和諧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幫助和誠信友愛的基礎上。富有者應幫助貧窮者,而不是使貧窮者越來越貧窮;不同人群之間應增進交流,促進理解。”
“通過交流,既能發現彼此之間的共同之處,從而堅信天下文化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同時,人們又能深入的了解彼此之間的相異處,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第三、當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追求。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隻有確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們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天下的和諧,人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道門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於‘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人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不要隨意作踐自然、毀壞自然。”
“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以促進三界更加和諧和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三界的生機。《經》中教導人們說,應‘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要順應世界萬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為的強製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麵貌,因勢利導,無為而無不為。”
對手是太上道祖,他不能再輕鬆應對了。
嶽垚站在高台上,居高臨下的看著東皇爵、東皇冕、東方修己、黃穆元、黃穆然為他找來的九十名優秀的先天境精英,道:“其實修仙極易,能做到以下三點,便可過逍遙的仙人生活。”
“一、‘從簡’以享受生活。人生在世的根本其實不是繁,而是要簡。簡就是要‘簡易’、‘簡約’,就是要抓住主要的本質的東西。簡的原則就是要少思、安閑、輕鬆。”
“曾有上仙總結:道門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這或可說是對道門從簡精神最合適的概括。由此而來,從簡便成為道門應物處事的重要指導思想。”
“‘至道不繁’,從簡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個輕鬆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沒有那麽的機關和算計,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至於‘簡則益生’,也就是說從簡而行才能健康心身。以簡處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二是要明白什麽是無益於生的;三是要安閑無累。對於如何做到以簡處事,真人則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保持了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
“簡單生活即由心靈的虛閑開始,拋棄不必要的牽絆,讓思想自由地飛翔,與‘道’同遊。日常生活也應是以簡易為好,天天美味大餐於身體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誠如司馬真人所說:蔬食弊衣,足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後生全哉!”
“從簡的另一方麵就是要‘崇儉抑奢’,這也是道門的傳統美德,太上道祖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謂‘儉’,即節約,這其中包括對物質追求的節製和個人貪欲的抑製。道祖認為,沉溺於聲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製於名韁利鎖,不僅會大大地損害身體,更會妨礙體悟大道。因此,他倡導‘少私寡欲’,恬淡儉嗇,節製物質欲望和個人私欲。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貪欲,甘於恬淡,順乎道義而有所節製,乃是儉之德。”
“‘簡’才能達到輕鬆,放鬆人們的心情。少一些煩惱,少一些憂鬱,多一些開心,多一些快樂,像雲一樣逍遙。有人曾預言:有史以來,人類將首次麵對一個真正永恒的問題——如何利用忙碌以外的自由與閑暇,過快樂、智慧的美好生活。有不少人為了得到奢華的生活可以忙碌幾年、幾十年,卻舍不得花費幾個時辰享受生活。舍棄物質而重精神,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似乎很難讓人做出選擇,仙人逍遙的道門思想,可以讓人們從中尋找解開困惑的鑰匙。”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的貪婪也在快速膨脹,世間出現了許多貪腐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脹促使他們絞盡腦汁爭奪名利財富、貪圖榮華富貴,其下場必定是可悲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一旦失去則不可複得。懂得了這一道理,便不會為聲色財富這些個人私欲所牽累,自然能夠在實踐中做到去奢去貪,崇儉節欲,從內心深處認同儉樸廉潔等道德要求,將其化為自身的品德。由此通過確立珍愛生命這一價值取向,來調節人們的需求結構,從而淡化人們對於一己之私欲的過分貪求,淡化小我,不為物累,以求得心靈的安和,實現肉體健康和精神自由,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實現體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嶽垚停了停,又接著道:“二、‘從樸’以真愛生活。‘樸’的本質是質樸而無華,像生命之初的嬰兒一樣。道門講‘抱樸’,就是去除後天之偽,複歸於嬰兒,複歸於樸素之道。也就是要求學道者持守質樸無華的本真,這樣才能與道合一,達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走向這種複歸之路的關鍵則是‘少私寡欲’,即所謂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有人將此闡釋為‘清心釋累,絕慮忘情’,認為是修道的必經之路。卸下心靈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窮理’;拋開俗事紛擾,才能‘盡性’;擯棄了一己私欲,最終能‘造道’。道教所倡導的‘抱樸’,依托於人們對於生命的珍惜和熱愛而得以實現。真愛生活是一種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正是這種能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使世人更為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樸純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與天同壽。保持恬淡無欲、清靜素樸的思想,不過分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不為個人的私欲而絞盡腦汁,不為個人的得失算計而心神不安,始終保持一種‘安時而處順’、‘知足而常樂’的高尚情操,養成一種‘與人無忤、與物無爭’的曠達胸懷,才是‘返樸歸真’的真諦所在。”
“《經》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質樸,心意專一,各樂稱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無文也’之句,意在批評世人品行邪惡,頌揚上古之人的質樸。在人們經常慨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今,尤其需要這種返樸歸真的境界。返歸淳樸,即不要用人為的東西去毀滅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求名聲而成為名聲的犧牲品。”
“三、‘從和’以快樂生活。‘和’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理念。‘和’的意義,一是要通,二是要順,三是要悅,四是要包容。通則和諧,和則相生。所謂通就是通暢、通達,古人曾說:道之言通,通無所通,而無所不通。天地萬物的自然運化生長,展現的是道通萬物的自然和諧。《道經》中說:道以通達為義。所謂‘道以通達為義’,就是既要自通還要通他。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知道,道路暢通則人行通達,水流暢通則潤澤萬物,貨物暢通則人心穩定,人之血脈暢通則無病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通無礙,隻有心通才減少煩惱與憂苦,也隻有排除煩惱與憂苦才有順心如意。在道門看來,通則無礙,通則和諧,通則安定,通則太平,通則繁榮。”
“所謂順就是順應大勢,也就是要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若水一樣順勢而行。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乃天地自然之常勢,人應當順應其變化。白天應當勞作,晚間應當休息,也是自然之常理。所謂悅就是保持與營造和悅的心態和處境,人之心身和悅,才能神清氣爽,健康常在。家庭有和悅才能和睦,小孩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成長,才有快樂,才能得到健康發展。所謂包容就是要寬容地對待他人,以有容乃大的胸懷,容納不同的東西,像大海一樣能容納萬川河水,並賦予其生機。和所包含的以上四個方麵,引導著世人快樂地生活。具體當從以下三方麵來促進。”
“第一、當以人自身的‘和’為基礎。天下是由人組成的,要維護天下的和平與和諧,人們首先要保持自己個人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道門認為,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的纏繞和貪求欲望之心過度,從而產生煩惱與焦慮,產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之感歎,而之所以‘苦短’,是因為人們為‘煩惱’所纏繞。而‘煩惱’實際上起於‘妄心’。”
“《經》中曰: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心身,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隻有人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欲,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像水一樣,無我而又能堅持自我,在心靈的深處樹立起和諧和平的信念,從而健全人的心身,維護和諧,促進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各種生命自得其樂。”
“第二、當以人與天下的和諧為現實追求。追求人與天下的和諧,要求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要寬容他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要求人們要充分理解他人。正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派別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追求人與天下的和諧,首先是要促進家庭的和諧。這便是道門強調的‘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以做到‘室家合和、天垂福慶’”。
“其次,要以慈愛之心靈和誠信之行為對待他人。天下和諧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幫助和誠信友愛的基礎上。富有者應幫助貧窮者,而不是使貧窮者越來越貧窮;不同人群之間應增進交流,促進理解。”
“通過交流,既能發現彼此之間的共同之處,從而堅信天下文化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同時,人們又能深入的了解彼此之間的相異處,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第三、當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追求。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隻有確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們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天下的和諧,人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道門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於‘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人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不要隨意作踐自然、毀壞自然。”
“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以促進三界更加和諧和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三界的生機。《經》中教導人們說,應‘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要順應世界萬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為的強製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麵貌,因勢利導,無為而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