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歸的五雷正法修練到了至關重要之時,一顆通靈印便隨即出現,隻見柔和的青光瀉照其身,來為他加持一些助力。


    修行者的印璽信鑒,又叫法印!


    印,或稱“印綬”、“印信”、“印璽”、“印鑒”、“印章”,代表著一個人所擁有的才智、權力、地位、祿報、威信和成就,故被術數命理學家納為重要的格局要素及參數。


    法印,又稱為“天鑒”、“天璽”、“天信”、“神印”、“神信”、“仙鑒”、“仙信”、“人皇帝璽”、“聖真籙信”、“印篆”、“符印”、“玉璽”等,象征著天地人三界之中神仙、聖、真、靈、王等上位規則製定者的權威、尊榮、法力、神通與能量。


    印,執政所持信也。


    《上清靈寶大法》道:“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亦執政者所持信也。”


    道門修行者行法施術時所用的印璽信鑒,均名為法印,或呈有形之態、或為無形之狀。


    有形的法印,多是將道門的圖、紋、符、篆、籙等圖文,以桃木、朱砂石、玉石鐫刻而成,或以銅、金、銀等金屬鑄造而成。


    代表法物有:道經師三寶印、靈寶大法師印、太上道祖律令法印、上清天樞院印、都天大法印、天地神印、三界混元總攝萬神印、九龍神印、天師印、通靈印、九天玄女印、城隍印、番天印等。


    無形的法印是以罡步、咒語、法訣和指法為印。二者同樣具有驅動神鬼之力、增強自身能量、改變事物運行軌跡的功能效用,為道門曆來珍重的至寶,廣泛用於上表、呈章、書符、施咒、籙、繪紋、製篆等齋醮、科儀、法事活動。


    《靈寶玉鑒》卷一雲:“法者之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猶德禮之有政刑以導之齊之也。


    故章表奏申關牒符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印則各有師傳者,欲天地神祇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此乃“法印照處,魅邪滅亡”的好處。


    古也有“王侯曰璽,列侯至中二千石曰章,其餘曰印,此世印也。隆古盛時,人鬼各安其所,陰陽不雜其倫,故道之用,惟見於修道煉本,以致輕舉飛升。


    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日晦,邪偽交馳,上下返覆,於是出法以求其弊,表章以達其忱,付降印篆以為信誌。


    故用印之義近同世俗,亦道運因時損益者也”之說。


    法印與道門的“道”、“一”、“精”、“炁”、“神”等核心觀念相合,具有相當的神聖性、超越性和功效力。論曰:“印者,可易曉也,上士以印為道,道托印以行之,而印者如燧珠之艾炷耳。”


    可見,法印乃是道的體現,用印即是行道。


    夜不歸習五雷正法,又有通靈印相助,但他也知道,他修道一生中最重要的最難的一關還是如何斬三屍。


    道門認為“生可惜也,死可畏也”,曆來十分重視具有濟世活人之功效的醫術,作為道門問道修仙之重要途徑的斬三屍,其過程與內容也體現了與醫藥養生學千絲萬縷的聯係。


    三屍又叫三屍神或三屍蟲,也叫“三彭”或“三蟲”,具體包括上屍三蟲,中屍三蟲,下屍三蟲,所以稱為“三屍九蟲”。


    三屍蟲中之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或言上屍稱彭踞,中屍稱彭躓,下屍稱彭矯。


    九蟲則指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和蜣蟲。


    三屍是先天就伏於父母胞胎中的,並且隨著人的降生而與生俱來,《太上三屍中經》曰:“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夜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


    三屍九蟲之惡,不僅言人過失,引人出現過失,同時還是人體的糟踐者。道教以治三屍為成仙之要,斬得三屍,即證金仙的觀念在道教徒心目中根深蒂固。


    《太上三屍中經》說:“蛔蟲長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蟲貫心人死。白蟲長一寸,相生甚多,長者五寸,躁人五髒,多即殺人,兼令人貪食煩滿。胇蟲令人多咳嗽。胃蟲令人吐嘔不喜。膈蟲令人多涕唾。赤蟲令人腸鳴虛脹。蜣蟲令人動止勞劇,則生惡瘡顛癡,癰癤疽瘺,癬疥癇癩,種種動作。”記錄了三屍戕害人體引發疾病的症狀。


    “三屍”就是寄生在人體內的害蟲。


    “三”表示這種害蟲數目巨大,“屍”則是這些寄生蟲的名字。


    上屍寄居在腦後的玉枕穴裏,是一種藍綠色的蠕蟲,長二寸,會引起人頭部強烈的脹痛感。


    中屍居住在背部中央夾脊穴一帶,脊椎兩側,是蠕蟲的一種,比上屍略短粗,頭部有一些須狀的觸手,一旦中屍偏離背脊,寄主就會受到駝背的困擾。


    下屍生活在尾閭**,有決定人類生死的能力。


    下屍是血紅色的,渾身長著細密的短毛,裹在厚厚的黏液裏。


    關於它的形狀,一種說法是與蠶相似,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如同長到五個月大的胎兒。


    三屍除了寄生蟲的屍體解釋之外,還被認為是人體邪氣所化。


    《雲笈七簽》卷八十一曰:“其三屍者,托陰氣以為靈”,又曰:“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


    無論靈或鬼,都是道門中極為常見的名詞,其本質也就是天地間異於陰陽之氣的邪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醫學中認為人體之所以得病,便是因為外邪入侵所致,而三屍作為人體邪氣,便不難理解為何道教認為人體所得種種疾病皆因三屍而起。


    三屍危害人體,道教因此有了種種殺滅三屍的方法,並以斬三屍為得證金丹的基本前提。這些方法主要包括:


    一、藥物


    如何斬滅三屍,道書中提到了眾多的藥物和藥方,常見的包括黃精、丹砂、茯苓、白芷、桃葉(一雲桃根)、蕪荑等。


    《雲笈七簽》中記載了諸多藥方,如:“三月三日取桃葉,一雲桃根,搗取汁七升,以大醋一升同煎,令得五六分,先食,頓服之。隔宿無食,即屍蟲俱下。”


    也有“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屍蟲”之說。


    考其藥性,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之功。


    丹砂味甘性寒,主治身體五髒百病,養精神,安魂益氣,輕身,使人精力旺盛,不易衰老,殺精魅邪惡鬼,通血脈,止煩渴,悅澤人麵,鎮心,主屍疰抽風,解胎毒痘毒,驅邪虐。


    茯苓味苦性平,能夠安魂養神,調髒氣,除腎邪。白芷則味辛性溫,可以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散胃、腸、肺三經之邪,而以胃經為主。


    桃葉味苦性平,可除屍蟲,去瘡毒,治惡氣。


    蕪荑味辛性平,主治五髒邪氣,散毒化石,殺蟲散瘀。


    不難看出,這些道教中用來殺三屍的藥物,都具有一定殺蟲驅邪散瘀的藥效,其醫學底蘊也正在於此。


    二、行氣


    醫學雖無法具體解釋氣在人體中的功用,但行氣對人體的益處卻早已為世人所共識。


    行氣同時是道門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 之說。


    養生術至關重要的有“三事”:“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炁、服一大藥便足,亦不用多也”,指出“人得天地之氣以生”,得氣則生,失氣則死。足見道教對行氣的重視。


    三、符咒


    符咒包括符籙和咒術,是道門的重要法術之一。


    除三屍之咒術符籙有《上玄滅欲斬屍變景流光玉符》。


    上曰“當於色欲之門,北向銜刀,請一杯清水,麵臨水上,師於弟子後,叩齒九通,咒曰:上屍青欲,自號彭倨,變化九種,鳥頭蛇軀。混沌無心,或沉或浮。貪欲滋美,華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過咎。斷人命根,氣散神遊。放浪三宮,小蟲無劬。真人甲乙,佩籙帶符。色欲已斷,死路已除。”


    “元始有命,請斬屍頭。三台監形,,速出無留。滅根絕種,勿使遺餘。甲乙練真,三宮清虛。五帝監映,太一定書。北元沐浴,冠帶行疇。”


    “飛度天界,流景玉輿。遁變上清,乘空遨遊。畢,取所銜刀,師以繞弟子頭結九過,下所卷玉符,埋於色欲門下,以杯水灌上。行此之道,上屍即滅,色欲自除,身過天徒之界,形魂無複苦惱之患。”


    道門在施符念咒的科儀當中,自身就已經暗含了清潔消毒之類的衛生防病措施,而其符籙的製作材料為具有消毒殺菌功能的丹砂、桃木之類。


    在念咒驅三屍的同時,對人本身也進行了一次心理暗示,它首先要求念咒者心平氣和,清除雜念和種種妄想,排解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其次要求念咒者誠心誠意,信賴符咒殺滅三屍的能力。


    三屍蟲本就會使人心煩意亂,念誦符咒的過程恰好克製了這些不良的情緒。


    四、禁忌


    上屍好寶物,中屍好五味,下屍好色欲,道門據此要求信徒遠離酣食厚味,不要貪圖享樂,毫無節製地縱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