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過度追求口腹之欲而導致膳食不合理,會造成營養不良或熱量過剩,隨之而來的就是肥胖症、動脈硬化、骨質疏鬆症等各種病症發病率的激增。


    而酗酒、通宵玩樂這些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人身體的元氣,與道門清靜無為、仙道貴生的思想相違背,無形中也與三屍神對人體的戕害相暗符。


    五、守庚申


    守庚申是殺三屍最重要的途徑,乃是綜合了上述四項要素的係統活動。其具體做法,首先是在平時就要“絕粒為宗”,“服氣為本”,“齋戒為先”。


    在庚申之日,先擇一靜室,安置床榻,並清淨心意,齋戒存想,以求得神氣的外助內補。


    靜室需“好土香泥,泥飾明密高敞,床褥厚暖,衾枕新潔,不得使雜人穢汙,輒到其中”。


    地須深鋤二尺,篩去滓礫,除去穢物,增添好土,搗踏平實,再揚細土,拍踏使之緊實平穩,然後掃灑幹淨。


    然後在室內備一香台焚香,每焚一次,則念玄元無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呼三一、三元五髒六靈、一身之神,冥心叩齒,靜默思之也,通宵達旦。


    若身體疲倦難忍,也可以伏床小睡數覺,但不能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


    守庚申時忌諱與異性說笑共處,吃“葷膩、五辛、留滯、冷滑之物”,忌入一切穢惡之處,忌爭是非,忌欺罔,此為“太一真君五誡,誠心依之,克獲神應”。


    夜不歸知道,人的心靈若是清靜無染,即使身處困苦的境界,也不會有眾多的煩憂;一個人的心靈若是不安煩亂,即使天天身在深山老林,也是如同身處鬧市,不得安寧。


    因此,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真正的清靜,不在它方,也並不遙遠,就是一顆幹幹淨淨的心。


    人一味追求擁有財富、名利,遲早會被身外之物所擁有。


    一味追逐遙不可及的奢望而不珍惜身邊幸福,等你恍然大悟之時,就是人生快要結束之日。


    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人,幸福來得實實在在,不然,你會被貪婪洗劫一空。


    順境和逆境,好事和壞事,都是成就的助力,都是修行中必須的過程。


    就像人要有兩隻腳才能行走,靠一隻腳很難。我們總想追求順境,逃避逆境,順利了就高興,有坎坷就難過,這叫動心。


    其實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什麽都一樣。


    好事壞事,順境逆境,在哪個境界中都一樣,這叫平等。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得與失、榮與辱、起與落,這些東西,在乎的越多,心裏就會越痛苦。舍棄的越多,內心就會越清靜。


    分擔別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溫暖,可以得到別人溫暖的饋贈。這就是愛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無愛、閑得無聊,這些都是增長煩惱的根源。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性本善,上進之心,人皆有之。然人當有所必為,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


    至於求道修丹最大的阻礙,夜不歸也四條。


    第一為功利境,又可稱為凡夫境。


    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境。


    能用存養省察正心養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以致聖人。


    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欲而存天理,去人心而存道心。


    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蒙蔽,為名利所陷,生於斯,死於斯,代代相傳,愈陷愈深,靈命喪盡,幾難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脫功利境界者。


    凡在功利之境中者,陷於舍得交換,因其欲得故而要舍,其目的性明確,若不能得,則不會去舍,一切行為在於交易,舍與得亦在等價交換,與大道交換與天地交易,故去道遠矣。


    一旦其舍不能換來預想之得,則心生憤恨,嗔懟他人,甚至詛咒,仁義道德在此刻轟然倒塌,人心之中再無敬畏,活潑潑一副滿口道義的小人嘴臉,即所謂假仁假義,俗世中惡言此類人等則為“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者即是如此。


    道門所言此類人為行仁義,行字在前,仁義在後,故“行”在內心主觀,我欲去行也。


    通過學道明道而知,人若要得天道所酬,當多做仁義之事以讚算籌。故強迫自己去做仁義之事,以舍為籌碼易其所欲得,其行為與達道者無異但其心性修養境界則天壤之別耳!


    第二為道德境


    由功利境進而進入道德境,主在能解脫功利境界、無止境界之束縛,盡心盡性,立德養氣以修道,使氣質變化超世獨立,動心起念不墮凡俗觀念中,保其本性靈根全其天真即是全真。


    人皆有聖性,返璞歸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聖性,擴而充之,上登聖境。


    道德境界心性修養較之功利境界高出不知凡幾,行事出言未曾思考斟酌率性而發本性而行,但事事言言無一不和道德仁義,無心去行道德但處處符合道德,此所謂道德行、仁義行,此處行在後麵,與功利境相較少了交易,得與不得與其無關,舍才是關鍵所在。


    舍出之物之言之行,不再關心是否有得,得到所酬也不再分析是何處之舍,一行一動不求回報不再存交易心,此時即為道德境中人,便在此境界中潛修不改可成聖人。


    第三乃神人境


    此境界超越道德境界,丹道派稱之為真人境界,於超凡入聖後,自聖人起修,向上邁進一步,而超聖入神,久而久之可以期待神化登真。


    此一段功夫除變化氣質外尚需變化心性,其著手處在於人心與天心合一,人性與天性同流。


    何謂天心?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心者,俱在於此。


    一曰能行,行變化而生生不息,一曰能健,天不私覆,不以個人好惡而降恩澤,而是普降恩澤於世間,不再擇其善惡美醜遠近親疏,無欲無求無意無念無人無我無物無相。


    人心能和欲此,即天人合一。在此境界中人,尚需超思想、超知見,超信仰,超生死。


    第四乃造化境


    最上一層則為造化境界,即超神入化之境。


    太上老君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指此。


    道門丹道派在超聖入神後尚有超神入化一步功夫,在丹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修出出神功夫後,尚需修煉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功夫,之後更有粉碎虛空羽化為徒(徒,即上與造物者為徒之謂)的功夫。


    至此境界據傳可變化形骸,變化萬有,變化天地之能,無時空、無相對、無絕對、無形相、無聖亦無神,無生也無死之大法。


    渾而為一,至此便可人與道和,故也稱之為“人道合一”。


    長生不死者,非形體不死,實乃其神不死,其化機與生機不死。


    天地之大德曰生,神人之大德曰化,天地生生不息,其生也出於無,更入於無;神人化化不已,其化也出於無極而入於無極。


    修我之生化以應宇宙之生化,據宇宙之生化而養我之生化,則宇宙天地生生不息則我自生生不息;宇宙天地之不滅而我亦不滅!


    然而修道者不計其數,能得此境界者鳳毛麟角,可見人心難修,人性難修,人身亦難修也。


    紅塵世人限於功利境不能破繭而出,則為修道修丹最大阻礙,破名障,破利障、破欲障,即可衝破功利境之枷鎖,進入道德境,道德境難在持之以恒永不退轉,難在能破知見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