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歸的師尊丘山真人一直認為修道是一件最樸素的事情。


    他認為修道,一開始人們的目的隻是想方設法延年益壽,達到所謂的“仙”的境界。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人們的目標產生了變化,最樸素的仙道文化遭受到了強列的衝擊。


    人們樸素的仙道觀念,轉變為一種對於神通、法術的追求。


    傳統的修仙方式已不能滿足修道之士們日益膨脹的欲望,於是乎,各種各樣的法術修煉,成為了大多數人修煉的目標。


    而丘山真人的目的就是重新找回樸素的修道方式。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簡”“天機一決”等話語表明了“道”的樸素,但是,作為修道者,應該具有廣博的學識,因為“一決天機”需要有深厚的學識來理解。


    否則,就是給了修道者道法真訣,他仍然不知,甚至會懷中抱著真訣,口中感歎是旁門法假。


    那麽,究竟什麽才是最樸素的道法呢?人們不得不探尋道教功修的真諦。


    許多年來,人們的修道方法就是內丹術。


    記得曾經有修道者說內丹術不如他的地仙術好,丘山真人卻不敢苟同。


    眾人都知道,無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內丹術是道門先輩智慧的結晶,不能因為修道者的修煉成就,作為仙術的衡量標準。


    內丹術作為千餘年來道門修煉學的最高峰,是有著身後的修練養生經驗作為依據的。


    首先,道門的內丹術在道學的層麵上,對道門的修煉進行了本質性的闡釋。而這個本質性的闡釋,使得人們在修行的途中少了諸多疑惑,為修煉者鋪平了道路。


    其次,作為道門最古老的修煉方法,它最注重傳承問題,如果沒有師道傳承,即使得到了全套修煉方法,也屬枉然。


    但是,內丹術,作為升仙之捷徑,針對傳承問題,反而更加的寬鬆,不管師傳如何,隻要修道者擁有真訣,能篤信道法,刻苦修行,便都能得到一定的收獲。


    但是,為什麽有修道者會說內丹術不好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功效。


    是不是真的內丹術的功效不如古仙之術?


    不是這樣的,隻是由於多數修道者中,許多人忘記了那種靈魂深處的亙古傳承的樸素。


    太上老君曾揭示修道之途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實,修道本就是一種自然而然之事情,但是大多數人修道,確實是為了修道而修道。


    莫為修道而修道,


    修道本是自然成,


    若能通曉修道事,


    衣食住行在其中。


    許多求道者,抱著金碗去求道,還說別人道門保守。由於修道功法太易得到,導致許多修道者今天練這個功,明天練那個功,不能專心而一,不將道法當成珍貴的東西。


    更有許多修道者,隻看不練,曆代丹經,由於門徑不同,其中名詞,術語自然有所差別,更由於派別傳承,導致功法的發展方向不同,所以,許多修道者拘泥於“理法不通”,而不能刻苦修煉,從而好高騖遠。


    更有甚者,一味追求所謂的神功道術,對於一些基本的東西置之不理,不屑一顧,這樣的道學風氣下怎會有大成就呢?


    或許有人會問究竟什麽才是真正的“樸素道教”?


    其實,真正的“樸素道教”就是“真”。修道,又叫修仙,修真。


    那麽,究竟什麽才是真?丘山真人認為“仙道貴生,仙道樂生”,這就是真。


    人們修道以致長生成仙,就是要求人們以積極和超脫的生活態度來生活。


    人的生命乃是由天地的靈秀之氣而化生,得之不易,應該格外珍惜。


    有些修道者常說別人將生命浪費在了功名利祿之上,其實他自己的修道又何嚐不是將生命浪費在了打坐修煉之上?


    修道主要由心性品德的修養和身形性命的修煉兩個方麵,而心性品德的提高,是修煉物質生命的基礎。


    修養心性的品德標準,是學修“道”一樣的德行,去除一切私心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養,這就是修道養生。


    同時修道者還應廣行善舉,利物濟人,積功累德,生命的修煉則是以品德修養為根基,通過一定順應養生之道的練功方法來促進生命的健康長久,最後達到神形同一而得到成仙。


    反觀許多修道者,將打坐苦悟作為人生最重要之事,早上天不亮就起身打坐,晚上熬到子時打坐,甚至出現許多“夜不倒丹”的現象。


    冬練三伏,夏練三暑,他們的生活除了打坐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


    那麽他們修的究竟是什麽?


    丘山真人認為這是“心魔”。


    因為他們的生活本就不符合養生規律,單憑打坐練氣就能長生?這是癡人說夢!


    其實真正的修道,應該修的是一種生活處世態度,外加一點養生法則,而不是神通、法術。


    道門不外傳的修心方法,即養生之法。


    道門養生學對人的精神活動與疾病的密切關係,有著很多精辟的論述。如《素問》中“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憂傷肺”“暴樂暴喜,始樂後喜,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等,就說明情緒可以導致疾病,影響健康。


    養生有五難,名不去為一難,喜怒不去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不去為五難。


    這些論述,都明確指出心理情緒的變化是影響養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認為,元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髒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會導致情誌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所謂的“百病始於心”,實際上人們的精神麵貌即心理和心靈不僅決定人們的健康,還決定人們的做事、家庭、人際適應和生活的方方麵麵,而這些又與人們的心情、心態、喜怒哀樂憂思、飲食、睡眠息息相關,進而與各種危險因素息息相關,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況下並不能發病,但人的情緒的異常,就可以表現出多種病態,引發多種疾病,生活中就有許多這種故事,對人們很有啟發。


    心理養生的方法主要有:


    一、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


    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鬆之感。


    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


    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