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真人不認為自己在修道方麵能走多遠,但在傳授徒弟方麵,他不想誤人子弟,除了要教道與德,還要授尋真養生之術。養生之二,是寬容,因為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麵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
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隻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
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三、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
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麵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正是因此提倡大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
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四、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無求便是安心法,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
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
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五、調適精神是養生金鑰匙
調適精神,就是要保持心胸開闊,心情舒暢。
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難免遇到不如意之事,對此有兩種態度:一是積極的態度,胸襟開闊,心平氣和,處之泰然,采取各種辦法化解矛盾;一種是消極態度,生氣動怒,這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傷害感情,僵化關係,激化矛盾,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
在道門養生學中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說。
道門認為“大怒傷肝”“怒則氣上”,生氣動怒會引起肝髒功能失調,使氣機紊亂,氣血運行失於流暢,肝氣上逆,最容易引發頭暈頭痛、胸肋脹痛、目赤口苦、耳鳴耳聾、鼻腔充血、消化不良等症狀,甚至會引發昏厥而導致“氣死人”的事情發生。
道門理論有七情五誌,任何一種情緒波動過度,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所以有“憂傷肺、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恐傷腎”之說。
比如“思傷脾”,即思慮過度,脾氣鬱結,久則傷正,運化失常,出現食少納呆、消化不良等症,人常會變得麵黃肌瘦,高興過度也一樣。
了解到情誌過及的危害,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調攝心理,不以得到而喜,不以失去而悲,保持心情平和,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正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夜不歸認為丘山真人不一定是合格的修行者,但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師尊。
他懂的東西很多,不僅教會了他修道養生,還傳授了道門修煉的九大宗旨,這可是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這修行秘密一告訴夜不歸後,便成了丘山真人留給他的最後遺產。
丘山真人說首先隻要先證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修練,使人生更加圓滿,把有限生命溶化到無盡的宇宙裏邊。這就是道家所說的長生久視最高境界。
那麽如何清靜?如何把貪欲去除?達至修道成真?
隻要遵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能認真的修、認真的行,就能得到仙果。
九大宗旨為:
一、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養德,外在修持。內功,內在修煉,是心性。
太上老君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一點是讓人行善積德,在修行過程當中,“積德成仙”。
不是說從自己內修就能成仙,那麽內在修煉及外在功德做多做大也可成仙。
“聖者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這是說明人們外在的行功,這人好,對他亦好,這人不好,對他也是好的,不管有信與否,都要有信於他。這是人們外在的行持。
人們外在的行持,要講的是:不要執著於我行善積德,那是執著心又起了念,本身“貪”字沒去掉,人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起了念,就是想執著去做好事。
行善是要抱著無心的狀態去做,就是在行持在修持,要成仙必須行一千三百大善,執著做好事,那就是念。
若是無念是無心的去做,隻要本身能夠做到,要發善心,就行了。
就是從日常生活當中,要一點一滴的去把它當成習慣,人們就在這規矩裏邊走,始中是在行善。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性命雙修”,那就是內外兼修。修練性功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為,同樣的也會帶來對人們修行功夫精進。如果人們一直這樣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覺中,人們的內功外功每天就會在精進。
反之,如果說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內功修的再好,沒有外在的德行,也是不行的。
修道不分貧賤富貴,不是有錢有權就能修成,無錢無權就修不成,道法麵前是人人平等的。
修道者不是說權貴者來了,就離開宮觀去迎接他,貧窮人來了,就高高在上,這些都不行,要一視同仁。
道門有一句話是“道不外傳“。
傳道一切都是緣分,巨富不賣道,街頭送予人,這是送有緣人,否則有錢也不行。
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一句話“三千功滿八百行”,欲成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二、道無經不傳,師無經不明。
道門是以道、經、師為三寶,因為道才立經,因經而載道,既載道又明道。
若不看,不明白,是不入道的,修行好了,方才入大道。
大道無欲就是太上老君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無欲者靜,真心清靜道為宗。
人無欲無念,接下來開智慧,方可參悟大道,主要是自修。
經,是指誦悟先輩留下的精華,印證其修,人們自己修了然後印證先輩留下的東西,和先輩講的一樣不一樣,這是經。
師,就是師傳,所謂說師傳是要師尊指名道要,徒弟讀了經悟不開,這些經是師尊曾經讀過修練過,然後不明白去請問他,他跟你講他自己的心得體會,他有體悟過才行,剛開始入門的時候,一定要師尊告訴你才行,否則人家問你道你講不上來。
這師是指修行過練過包括經文、科儀,包括道門最高境界、金丹大法都在裏邊。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麵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
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隻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
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三、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
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麵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正是因此提倡大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
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四、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無求便是安心法,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
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
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五、調適精神是養生金鑰匙
調適精神,就是要保持心胸開闊,心情舒暢。
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難免遇到不如意之事,對此有兩種態度:一是積極的態度,胸襟開闊,心平氣和,處之泰然,采取各種辦法化解矛盾;一種是消極態度,生氣動怒,這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傷害感情,僵化關係,激化矛盾,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
在道門養生學中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說。
道門認為“大怒傷肝”“怒則氣上”,生氣動怒會引起肝髒功能失調,使氣機紊亂,氣血運行失於流暢,肝氣上逆,最容易引發頭暈頭痛、胸肋脹痛、目赤口苦、耳鳴耳聾、鼻腔充血、消化不良等症狀,甚至會引發昏厥而導致“氣死人”的事情發生。
道門理論有七情五誌,任何一種情緒波動過度,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所以有“憂傷肺、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恐傷腎”之說。
比如“思傷脾”,即思慮過度,脾氣鬱結,久則傷正,運化失常,出現食少納呆、消化不良等症,人常會變得麵黃肌瘦,高興過度也一樣。
了解到情誌過及的危害,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調攝心理,不以得到而喜,不以失去而悲,保持心情平和,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正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夜不歸認為丘山真人不一定是合格的修行者,但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師尊。
他懂的東西很多,不僅教會了他修道養生,還傳授了道門修煉的九大宗旨,這可是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這修行秘密一告訴夜不歸後,便成了丘山真人留給他的最後遺產。
丘山真人說首先隻要先證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修練,使人生更加圓滿,把有限生命溶化到無盡的宇宙裏邊。這就是道家所說的長生久視最高境界。
那麽如何清靜?如何把貪欲去除?達至修道成真?
隻要遵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能認真的修、認真的行,就能得到仙果。
九大宗旨為:
一、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養德,外在修持。內功,內在修煉,是心性。
太上老君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一點是讓人行善積德,在修行過程當中,“積德成仙”。
不是說從自己內修就能成仙,那麽內在修煉及外在功德做多做大也可成仙。
“聖者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這是說明人們外在的行功,這人好,對他亦好,這人不好,對他也是好的,不管有信與否,都要有信於他。這是人們外在的行持。
人們外在的行持,要講的是:不要執著於我行善積德,那是執著心又起了念,本身“貪”字沒去掉,人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起了念,就是想執著去做好事。
行善是要抱著無心的狀態去做,就是在行持在修持,要成仙必須行一千三百大善,執著做好事,那就是念。
若是無念是無心的去做,隻要本身能夠做到,要發善心,就行了。
就是從日常生活當中,要一點一滴的去把它當成習慣,人們就在這規矩裏邊走,始中是在行善。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性命雙修”,那就是內外兼修。修練性功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為,同樣的也會帶來對人們修行功夫精進。如果人們一直這樣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覺中,人們的內功外功每天就會在精進。
反之,如果說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內功修的再好,沒有外在的德行,也是不行的。
修道不分貧賤富貴,不是有錢有權就能修成,無錢無權就修不成,道法麵前是人人平等的。
修道者不是說權貴者來了,就離開宮觀去迎接他,貧窮人來了,就高高在上,這些都不行,要一視同仁。
道門有一句話是“道不外傳“。
傳道一切都是緣分,巨富不賣道,街頭送予人,這是送有緣人,否則有錢也不行。
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一句話“三千功滿八百行”,欲成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二、道無經不傳,師無經不明。
道門是以道、經、師為三寶,因為道才立經,因經而載道,既載道又明道。
若不看,不明白,是不入道的,修行好了,方才入大道。
大道無欲就是太上老君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無欲者靜,真心清靜道為宗。
人無欲無念,接下來開智慧,方可參悟大道,主要是自修。
經,是指誦悟先輩留下的精華,印證其修,人們自己修了然後印證先輩留下的東西,和先輩講的一樣不一樣,這是經。
師,就是師傳,所謂說師傳是要師尊指名道要,徒弟讀了經悟不開,這些經是師尊曾經讀過修練過,然後不明白去請問他,他跟你講他自己的心得體會,他有體悟過才行,剛開始入門的時候,一定要師尊告訴你才行,否則人家問你道你講不上來。
這師是指修行過練過包括經文、科儀,包括道門最高境界、金丹大法都在裏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