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在《經》中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


    隻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


    《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在道門中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


    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


    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門思想的各個方麵,如在自身修煉方麵,道門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


    再如,曆代道門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門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鬆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門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在大自然中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關係中。


    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


    道門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采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天地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麽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是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之法。道門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


    《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


    “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道門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


    道門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和諧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至於每一個修道者,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就是修道,這就是德行。


    因為修道不一定要出家!


    太上老君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欲觀察道的微妙玄通的境界,有欲可觀察道的邊界規律,後麵又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就說明了,修道不論紅塵還是出家,不過是利弊之間的抉擇,而不是隻有出家才能修道,人要追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


    為出世的法,便去打坐,三年五載,坐破了蒲團,幾曾見些兒念絕,半刻忘情。兩個五,還是十也。


    自古仙人皆忠孝,未曾有逃離世俗,拋卻父母,獨修成仙。在各自的作為當中,盡心竭力,遵紀守法,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就是修道,這就是德行。


    萬事萬物何曾離道,凡事行到極處就是道。


    如果對生活有萬般的不滿,對社會有著千種的抱怨,連自己的心性都降服不了,出了家也無非是虛度光陰。


    何況身在世俗生活,享受這各種便利,複雜的人情關係,真要一朝出家,粗茶淡飯,清心寡欲未過三天就要過不去了。


    關於道觀生活的一場夢。


    出家住觀,不是有幻想中多麽美好。


    每天固定的作息時間,每日不輟的早晚功課,粗茶淡飯的夥食,幾乎沒有太多娛樂手段,也沒有觥籌交錯的娛樂活動。


    倘若出家在山裏或偏遠的道觀,還要有更多的勞動與磨練,居住環境也不過將將好而已。


    當人住在一個抬頭看見點點星光,身下不過一床草席的房間裏時,不知有多少一時衝動的青年會堅持得下去。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


    在和諧的社會裏,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


    在曆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不斷的政治理想。


    和諧也是華夏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民眾的共同夢想。


    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道門關注是天、地、人全麵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


    可以看出,道門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並不是要在道德製高點對誰批判,對誰品頭論足,而是要真正的腳踏實地,麵對現實,麵對自己的內心。


    人有出家向道之心,難能可貴。


    道門不是要拒絕,而是希望更多人正確的引導有心出家的人,真正的以慈悲心無量度人。


    可以說做一個道士簡單,做一個合格的道士太難,無論是在家出家,自己能戰勝自己才是強者。


    這個所謂的凡俗世界最能磨練人們,清淨無為的道觀同樣能洗滌人們的身心,隻要麵對現實,不要再盲目的跟風。


    對於那些有興趣接觸道教的青年人,要踏實的學習經典,認真的打磨自己的心。


    對於剛出家的青年道士,更希望能虛心學習,不要沉迷在教門內的口舌之爭。


    相信很多人已見過好多這樣的事。


    至於道士打坐,便是為了摘下內心浮躁,回歸自己真正的歸處。


    曾經有道士帶十二位村民進入洞穴探險,不想入洞後不久外麵就下起了暴雨。


    洪水灌入溶洞,上漲的水位淹沒了起伏曲折的道路,他們被困洞中,出不來了。


    道士和村民們就此與外界失聯。


    洞穴潛水,是難度極大的救援,能救的人鳳毛麟角。


    而被困人所在的洞穴,結構極其複雜,最窄的地方隻有四十公分,潛水也無法通過,大大增加了救援的難度。


    漆黑封閉的洞穴環境,不斷上漲的水位,與外界失聯的焦慮……


    饑餓、寒冷、無助、恐懼,漸漸把村民們的感官包圍。


    他們之中,年齡最小的才十六歲,年齡最大的三十七歲,道士也不過四十一歲。


    時間慢慢的過去,一天、兩天、三天、五天、七天……很難想象,在空氣稀薄的洞穴裏,他們如何挨過一天又一天。


    進入溶洞的第十天,救援的村民潛水在距溶洞入口四公裏處終於發現了這群村民。


    黑暗中,救援的村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村民們在黑暗中打坐。


    沒有死亡,沒有走散,沒有慌亂,十三個人,全都在!


    意外!驚喜!感動!


    整整十天,他們在洞穴中打坐習定、保持體力,平靜的等待救援。


    這是奇跡,後來十三人全部出洞。


    在洞穴中,曾經做過十年修行人的道士教村民們打坐冥想,以保持沉著冷靜,克服恐懼和憂慮,並且盡可能保存體力。


    打坐入定或許是村民們活下來的關鍵因素。


    通過減慢心率、呼吸和新陳代謝平靜下來,同時降低皮質醇水平、氧氣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有利於保持體能。


    禪坐,是修行的一種方式,又稱打坐、靜坐、冥想。


    在打坐中,人的身心會達到平衡,也就是身體和心理會發生變化,從內分泌的協調到身體及精神的清淨。


    村民們在黑暗的環境中等待救援,身體和精神的清淨對他們保持冷靜、保存體力至關重要。


    先不管修道問題,隻要腿一盤,手收攏來結手印,心髒的工作就減輕了。


    人們心髒是一個幫鋪,隨時收縮舒張,但兩腿一盤兩手一收,人體四肢向外消耗放射的功能就減少了,因此心髒工作可以緩慢。


    這也是為什麽十三人在僅有一點點食物的情況下,能在洞裏堅持十天。


    在第十八天村民全部出洞後,檢查身體並無大礙,隻是人均瘦了一些而已。


    可見,是打坐讓他們減少了四肢向外消耗放射的功能,從而保持了心髒的緩慢供血,保存了身體的能量。


    自古以來,華夏道門就強調一個“靜”字。


    靜從何來?定下心來,打坐。


    打坐,不僅能調理人體氣血、抵禦疾病、增強人的體質,還能釋放壓力、消除煩惱、清空雜念,讓大腦保持在靜定的狀態,提高決策力。


    打坐,是收攝心念專注一境,持之以恒的靜定。


    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危困之中,都能幫助人更好的安放自己的身心。


    無論是誰,隻要想“靜”下來,都可以修習打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