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髒腑所屬的經脈,又稱十二正經,具有運行氣血、聯接髒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


    十二正經循行規律: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規律:


    一、手之三陰胸走手,手之三陽手走頭,足之三陽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腹。


    二、陽經會於頭,陰經會胸腹。


    三、手陽、陰經會於手,足陽、陰經會於足。


    陰經,陽經在手、臂、足、腿上的運行規律是:


    一、內側:手、足太陰在前(大指向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間。


    二、外側:手、足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間。


    三、陽經中隻有胃經在腹部有其經絡,因胃經是脾的作用之所在,把營養貫通前後。


    十二正經運行順序、流注、表裏及其屬性。


    十二正經的運行順序及經絡起始:


    一、在十二經中,隻有肺經是起自於上、中、下三焦,走至大拇指少商穴,是全身之氣集中起來開始運轉的。


    二肺經運行時間是寅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是光明即將到來的時候。


    上古之人把寅時當作一天的開始,十二經的運行是從寅時手太陰肺經開始的。


    手太陰肺經於手陽明大腸經同屬金,大腸經屬陽金,肺經屬陰金,這兩經相互表裏,相互製約。


    從治病的角度來說若肺上有火,要瀉大腸以治肺,若大腸非常軟弱、滑腸不留穀、泄瀉、便溏就要瀉肺陰,點列缺、合穀,從陰上治陰,從陽上治陽。


    一天最好的時辰是四個:子、午、卯、酉。


    二、手陽明大腸經卯時開始運行,卯時是生時,起於商陽終於迎香。肺滋潤了大腸,大腸生腎水,從大腸補腎水,這是醫的學理論。


    老年人體虛血壓高不能補人參,補不進去,要想強腎,怎麽補?


    從大腸經補,大腸是陽金,金生水,陽金生陰水,治療膀胱的病要從肺經去治。


    三、足陽明胃經是辰時運行,大太陽對太陽,陽明對陽明,少陽對少陽,厥陰對厥陰,太陰對太陰,少陰對少陰,是非常規律的。足陽明胃經起於承泣,然後下行至足二趾的厲兌。


    四、足太陰脾經是巳時運行,脾經起於足大趾外側之隱白,沿小腿內側上行,經衝門穴入腹,終於心火之大包。


    一般急性腹瀉的原因是脾氣不歸,就可以點揉隱白穴五分鍾,胃經與脾經相表裏,胃是脾經的作用之所在。


    五、手少陰心經是午時運行,起於心中,自極泉至小指之少衝穴,其作用是運營血液。


    六、手太陽小腸經是未時運行,起於小指之少澤,沿臂外側上肩,入缺盆,聯絡心髒,沿食營下行到胃部,連屬小腸。


    一支脈從鎖骨上行至麵頰至外眼角和入聽宮上顴骨、至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心髒和小腸經相互表裏,有如胃的作用,脾去發揮,以及大腸起的作用,肺去發揮,還有膀胱起的作用,腎去發揮。


    七、足太陽膀胱經是申時運行,從睛明起上頭,從頭後沿脊椎兩側至腿後的正中線下行,至小趾外側之至陰。


    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是最多的,經絡也是最長的,它的背俞穴能治許多病,如頭痛、惡心、嘔吐等。


    隻要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健全,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健全,二便正常,心血、腎水正常,這兩條經絡正常,人體基本就健康。


    如果看一個病人是否有救,要看二便是否通暢,大便是由小腸經主,小腸與心經相表裏。


    小便是由膀胱經主,與腎經相表裏。二便通暢說明心、腎功能正常,病人可治。


    如果一個病人手在亂抓亂顫,那是膀胱經斷了,就沒救了。


    大夫一般抓病人脈是從三處:寸、關、尺;跗陽;太陽。隻要有一條經絕就不好治了。


    八、足少陰腎經是酉時運行,脈起小趾之下,斜出湧泉,從內踝出由腿內側上行,由股內側後緣至長強,由脊柱入腎,從腎直行的經脈向上經肝和橫隔進入肺中,一支脈從肺出,絡於心,流注於胸中經於俞府穴。


    九、手厥陰心包經是戌時運行,在這個時辰內,心包經的病好治,心包經起始於胸中,向下過橫隔至腹絡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脈從胸出經腋下天池穴上行至腋窩沿上臂內側行至掌中到中指指端中衝穴,從掌中出一支脈自勞宮穴出至無名指之關衝穴,接手少陽三焦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是亥時運行,屬三焦經的病好治,它是主升降平衡的。


    三焦經起自於關衝穴,沿手臂外側上行達肩入鎖骨上窩,散絡於心包,從膻中出支脈上行鎖骨至項,沿耳後,一支入耳中,出耳前至目外眥之絲竹空。


    糖尿病之類要從三焦治,肥胖病從瀉三焦治,三焦經對身體的髒腑調衡作用相當好,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脾胃、肝、胰腺,下焦是腎、大腸、小腸。


    十一、足少陽膽經是子時運行,起始於目外眥之童子髎穴,向上到頭角後向下至耳後之風池,分二支脈。


    一支走出耳前至童子髎至人迎—頰車至缺盆,一支從耳後至頸旁走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交三焦經後入缺盆。


    主幹從缺盆下走腋窩,沿胸側過季脅與支脈會於骨寬下沿大腿外側下直至足,經臨泣至第四趾之竅陰,又從臨泣出一支沿足背至大趾大敦穴接足厥陰肝經。


    統領全身的神——無英神居於膽,人們常說的某人膽小,嚇破了膽,是說突然受了驚嚇,腎上腺分泌失常,腎恐造成驚厥,人腦中有九神:眼神、耳神……


    心有心神,肺有肺神。


    主管人體髒器諸神的神就是無英神,無英居於膽。


    子時膽經運行在子時練功是在命時練功,是守命,可以是生命延續。


    十二、足厥陰肝經是醜時運行,是足厥陰肝經的運行時間,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敦,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從腿內側上行達腹中,挾胃旁屬肝、絡膽,上橫隔散布脅肋,循喉後進鼻連接目係上前額與督脈交會於巔頂。


    支係從肝過膈入肺接手太陰肺經。


    寅時,手太陰肺經又開始運行,一天十二個時辰,十二正經不停的順序運行。


    經絡流注順序及相互表裏關係。


    經絡流注順序如表中實線標示的方向,手陰經入手陽經→足陽經入足陰經→手陰經……


    從上表中可見陽明對陽明,太陰對太陰,太陽對太陽,少陰對少陰,少陽對少陽,厥陰對厥陰,非常有規律的運行。


    陰經、陽經在手、臂,足、腿上運行規律如前所述。


    十二經一共組成六對髒腑表裏關係。


    五行屬性:


    人體五髒的五行所屬是這樣: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內五行相生由火起,心屬火,火生土(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腎),水生木(肝),木生火。


    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從“製心”入手是最關鍵的。


    心中保持平和的狀態,坦坦然然,這時心火下降,像太陽普照大地一樣,地氣自然上升與天氣相合,這種狀態就是“火生土”。


    脾土的陽氣上升化為津液,來滋潤肺金。這就是“土生金”。


    肺氣清,氣血即化成陽水。陽水就是腎水,這就是“金生水”。


    腎水充滿,元精積足,肝氣舒暢,這是“水生木”。


    肝木得水潤,肝氣平和,自然心火下降,這是“木生火”。


    就這樣五行圓轉,周而複始,身體自然健康長壽。


    人體五行相生則百病不生。


    如上表中所表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髒屬陰,腑屬陽,如:手太陰肺經屬陰金,手陽明大腸經屬陽金,人們記住了這些規律、關係,就可以自我調理。


    哪條經絡運行的通,人就不會有感覺,哪條經絡不通,它要通過去,就有了感覺,疼痛、酸楚……


    人就可以按其運行方向按摩、點揉、輕輕拍打,自我疏通經絡,自行調理。


    所謂金、木、水、火、土,這叫五才,有五個方麵的作用,五行有順、逆之說,順五行者生,逆者死。


    順五行是:水、木、火、土、金,這是氣功家的排行,五行是五才規律地運行起來。


    一般五行家排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


    一、木,代表上升。太陽的上升,象征著春天,所以春天治肝病較好,肝氣上升象征著身體健康,是升發的顏色,綠,我們一般說青色,它既代表綠色也代表生命。


    二、火,象征熊熊燃燒的太陽的狀況。火心要虛,火心實則亡,火特熱,燃燒,中空,代表向上升發,顏色紅,心的功能是供給營養的。


    三、土,平穩、厚重、平衡。是最高尚的,也是最低下的,永久的,長遠,緩慢的。居於中,顏色黃,脾髒就有這種作用,整個生命都是由脾供營養,木生於土、克土。


    四、金,沉重,下降,蕭瑟,顏色白,“萬物蕭蕭而寒冷”。金具有橫掃一切的殺氣,金克木,金主疼痛,肺屬金,所以入肺經的藥可止疼痛。


    骨傷藥止疼痛,可以和治肺經的藥相通,和治婦科藥相通:止血、活血、陣痛,肺主一年的更新由始。


    五、水,平穩、柔和、屬涼,能滋土、滅火,是向上的,其特性是“水載舟覆舟”的兩重性,可因它而生,也可因它而亡。顏色黑,腎屬水,人會因腎而生,因腎而死,腎津人生,腎枯人死。


    黑色代表不消停、深遠是一切顏色的終歸和開始。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味:酸、苦、甘、辛、鹹。


    方位:東、南、中、西、北。


    五髒: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