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隻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它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其功能有:一、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二、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八脈:
任脈,行於腹麵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
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係。
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係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八脈裏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故流傳下來一首“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銳眥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係,陰蹺照海膈喉嚨。
奇經八脈交錯的循行分布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麵。
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
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係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督脈與六陽經有聯係,稱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係,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衝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係,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帶脈約束聯係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係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裏;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
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當十二經脈及髒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衝、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
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係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難經》中曰:“凡此八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就是說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其特點如下:
一、奇經八脈不隸屬於髒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
五髒主人之一身,六腑固守五髒,經脈為髒腑之隧道,才可謂有行與體,精與神,猶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之理。
二、奇經八脈除任、督二脈有自己的獨立腧穴外,其他六條經脈的腧穴都寄附於十二正經與任、督脈之中。
三、奇經八脈的循行錯綜於十二經脈之間,而且與正經在人體多處相互交會,因而奇經八脈有涵蓄十二經氣血和調節十二經盛衰的作用。
當十二經脈及髒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難經》中把十二經脈比作“溝渠”,把奇經八脈喻作“湖澤”,即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功能。
循行路線:
督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督脈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症。
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
任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麵部,進入目眶下,即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
任脈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
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
衝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上行於脊柱內;其外行者經氣衝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
衝脈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
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衝;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穀、幽門。
帶脈循行:起於季脅部的下麵,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橫行繞身一周。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
帶脈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
陰維脈循行:起於小腿內側,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會於頸部。
陰維脈主要病候:心痛,憂鬱。
交會腧穴:築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
陽維脈循行:起於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後,合於督脈。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疼。
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
陰蹻脈循行:起於足舟骨的後方,上行內踝的上麵,直上沿大腿內側,經過陰部,向上沿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上經人迎的前麵,過顴部,到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蹻脈相會合。
陽蹻脈主要病候:多眠、癃閉,足內翻等證。
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陽蹻脈循行: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沒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
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
在醫學實踐中,診斷和治療都要運用奇經八脈的理論,尤其是針灸、推拿與氣功都直接作用於奇經八脈。
如有關外感熱病、神經係統疾患、胸腹腰背部之疾患以及一些髒腑疾患等,既要依八脈而辨證,又要選入歸奇經之藥配方治療。
氣功中練功之“大小周天”皆以奇經八脈為核心。
推拿按摩同樣不離任督二脈及陰陽。
脈,故古稱為“按”。
最突出的是針灸,既可以在八脈上進行切診,又是選取治療穴位的方法。
尤其任督二脈有所轄獨立腧穴,各穴治療範圍皆不同,多為臨床常用重點穴位。
除此之外,奇經八脈交會於十二經脈在四肢末端有八穴,命名為“交經八穴”,今通稱為“八脈交會穴”。
初時依分經辨證選配此八穴,稱為“陰四針、陽四針”,其療效顯著,後在按時取穴中用此八穴,依奇經八脈納入於八卦而按時序方位取穴,稱作“奇經納卦法”,通稱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獨樹一幟。
華夏醫學從無科室之分,陰陽五行乃相生相克猶水能浮舟亦能複舟之理。分科隻會害人,為之屠夫也。
奇經八脈固然重要,可它為人體表,是陰生陽固之意,陰不生哪來之陽,再以中藥之裏來講,藥之五性是以陰五髒之治,而不是藥五性治其表。
開通奇經,人就會感到周身經絡氣血通暢,精力充沛。
開通奇經八脈法,乃是傳統性命雙修養生功法之要程。
曆代祖師奉為絕秘,在各丹經、道書中均無泄露。
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靈仙人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之根,一氣之祖。
其功能有:一、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二、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八脈:
任脈,行於腹麵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
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係。
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係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八脈裏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故流傳下來一首“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銳眥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係,陰蹺照海膈喉嚨。
奇經八脈交錯的循行分布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麵。
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
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係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督脈與六陽經有聯係,稱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係,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衝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係,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帶脈約束聯係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係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裏;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
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當十二經脈及髒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衝、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
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係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難經》中曰:“凡此八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就是說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其特點如下:
一、奇經八脈不隸屬於髒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
五髒主人之一身,六腑固守五髒,經脈為髒腑之隧道,才可謂有行與體,精與神,猶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之理。
二、奇經八脈除任、督二脈有自己的獨立腧穴外,其他六條經脈的腧穴都寄附於十二正經與任、督脈之中。
三、奇經八脈的循行錯綜於十二經脈之間,而且與正經在人體多處相互交會,因而奇經八脈有涵蓄十二經氣血和調節十二經盛衰的作用。
當十二經脈及髒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難經》中把十二經脈比作“溝渠”,把奇經八脈喻作“湖澤”,即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功能。
循行路線:
督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督脈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症。
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
任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麵部,進入目眶下,即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
任脈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
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
衝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上行於脊柱內;其外行者經氣衝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
衝脈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
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衝;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穀、幽門。
帶脈循行:起於季脅部的下麵,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橫行繞身一周。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
帶脈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
陰維脈循行:起於小腿內側,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會於頸部。
陰維脈主要病候:心痛,憂鬱。
交會腧穴:築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
陽維脈循行:起於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後,合於督脈。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疼。
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
陰蹻脈循行:起於足舟骨的後方,上行內踝的上麵,直上沿大腿內側,經過陰部,向上沿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上經人迎的前麵,過顴部,到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蹻脈相會合。
陽蹻脈主要病候:多眠、癃閉,足內翻等證。
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陽蹻脈循行: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沒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
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
在醫學實踐中,診斷和治療都要運用奇經八脈的理論,尤其是針灸、推拿與氣功都直接作用於奇經八脈。
如有關外感熱病、神經係統疾患、胸腹腰背部之疾患以及一些髒腑疾患等,既要依八脈而辨證,又要選入歸奇經之藥配方治療。
氣功中練功之“大小周天”皆以奇經八脈為核心。
推拿按摩同樣不離任督二脈及陰陽。
脈,故古稱為“按”。
最突出的是針灸,既可以在八脈上進行切診,又是選取治療穴位的方法。
尤其任督二脈有所轄獨立腧穴,各穴治療範圍皆不同,多為臨床常用重點穴位。
除此之外,奇經八脈交會於十二經脈在四肢末端有八穴,命名為“交經八穴”,今通稱為“八脈交會穴”。
初時依分經辨證選配此八穴,稱為“陰四針、陽四針”,其療效顯著,後在按時取穴中用此八穴,依奇經八脈納入於八卦而按時序方位取穴,稱作“奇經納卦法”,通稱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獨樹一幟。
華夏醫學從無科室之分,陰陽五行乃相生相克猶水能浮舟亦能複舟之理。分科隻會害人,為之屠夫也。
奇經八脈固然重要,可它為人體表,是陰生陽固之意,陰不生哪來之陽,再以中藥之裏來講,藥之五性是以陰五髒之治,而不是藥五性治其表。
開通奇經,人就會感到周身經絡氣血通暢,精力充沛。
開通奇經八脈法,乃是傳統性命雙修養生功法之要程。
曆代祖師奉為絕秘,在各丹經、道書中均無泄露。
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靈仙人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之根,一氣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