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人原有常格宜破,乃能引心入理,熱心去則冷心來,人心絕則道心見。


    此人所以撇功名勢利,棄兒女家園也,頂真學道,要把道當為貴貨,乃有效驗。


    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


    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


    存心者,堅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灌溉,務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


    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


    世有學道數月,而不見其寸進者,為無真心向道也。


    人若有心於道,自然無事於心;人若心重於道,自然心輕於事;人若心濃於道;自然心淡於事。


    守其性兮不散亂,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雜念之擾哉!


    理勝欲則存,欲勝理則亡。


    潛心於淵,神不外遊;心牽於事,火動於中,必搖其精。


    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


    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遊,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


    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遊,精不妄動,常熏蒸於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大道從“中”字入門,所謂“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


    功夫須兩層做:第一尋身中之中,人雲“守中製外”,夫守中者,須要回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不即不離,此尋身中之中也。


    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喜怒哀樂之未發,此未發時,不聞不見,賊慎幽獨,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氣慧,到此方見本來麵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


    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後人欲易淨,天理複明,千古聖賢仙道,皆以此為第一步功夫。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長工夫者。


    凝神調息,隻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


    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


    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


    修煉不知玄關,無論其它,隻此便如入暗室一般,從何下手?


    玄關者,氣穴也。


    氣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


    古仙雲:“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須煉不神神。”


    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


    總要無人心,有道心,將此道心返入虛無,昏昏默默,存於規中,乃能養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


    人能從此處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時,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係住息,在丹田中婉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於丹田。


    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遊於泥丸,旋複降下絳宮,而下丹田。


    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


    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是要勤虛煉耳。


    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


    古雲:“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後天呼吸。


    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


    真息一動,玄關即不遠矣。


    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經》中“致虛極,守靜篤”二句,可渾講亦可析講。


    渾言之,隻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


    析言之,則虛是虛無,極是中極,靜是安靜,篤是專篤。


    猶言致吾神於虛無之間,而準其中極之地,守其神於安靜之內,必盡其專篤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覓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


    真心之性格最寬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


    以真心理書,千條一貫;以真心尋道,萬殊一本。


    然人要用他應事,就要養得他壯大,就要守得他安閑,然後勞而不勞,靜而能應。


    丹訣雲,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後複求安,求安即生悟也。


    誰雲鬧中不可取靜耶?


    遊方枯坐,固非道也。


    然不遊行於城市雲山,當以氣遊行於通身關竅內乃可,不打坐於枯木寒堂,須以神打坐於此身妙竅中乃可。


    學道以丹基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養親,做幾年高士醇儒,然後入山尋師,了全大道。


    彼拋家絕妻、誦經焚香者,不過混日之徒耳,烏足道!


    保身以安心養腎為主,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則坎水不外湍。


    火不外熒,則無神搖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湍,則精智涸之症,而腎愈澄。


    腎澄則命火不上衝,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卻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養神養氣之際,神即為收氣主宰。


    收得一分氣,使得一分寶,收得十分氣,使得十分寶。


    氣之貴重,世上凡珍玉,雖極富不換一分,道人何必與世上爭利息乎?


    利多生忿恚,忿恚屬火,代辦火種,忿恚一生,氣隨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連母帶予一齊飛散。


    故養氣以戒忿恚為切,欲戒忿恚,仍以養心養神為切。


    功名多出於意外,不可存幹祿之心。學也,祿在其中矣。


    修道亦然,不可預貪效驗,每逢打坐,必要心靜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隻要抱住內呼吸做功夫。


    煉心之法,自小及大。


    如今三伏大炎,一盞飯可也,再求飽不可也;一片涼可也,再求大涼不可也;數點蚊不足畏也,必求無蚊不能也。


    自微及巨,當前即煉心之境。


    從苦中求甘、死裏求生,此修道之格論也。


    金丹之道,雖曰易知難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為行之地也。


    知苟不正,行於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雲口訣!


    學道之士,須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藥物也。


    毋逞氣質之性,毋運思慮之神,毋使呼吸之氣,毋用交感之精。


    然真精動於何時,真神生於何地,真氣運於何方,真性養於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晰者,而細言之也。


    氣慧者神自清,氣即人身之時神表也,有何難知?特患心不靜定耳。


    進氣是修道第一步要緊工夫,若不靜心細參,則不能知終知始,如何使得下手?


    懵懂下手,知此不知彼,心中忙了又忙,遂時時有瑣碎之心,而不團聚,故本一心分作數心,何能一心做工夫?


    凡學道總要誠一,一槍下馬,免得另來打戰。


    凡下手打坐,須要心神兩靜,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


    其功夫隻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於中自形於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