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是最後才知道消息的。


    他和邱成文通過話了以後,就悶在辦公室裏做研究,希望能想出半拓撲後續的方向,單純的思考當然不會有進展。


    後來打開電腦查看郵件消息的時候,才發現了一大堆的新郵件,都是熟悉的人來詢問那篇博客研究的內容。


    王浩意識到有點不對勁,帶著疑惑去看了一下新聞,才知道歐洲核子組織進行的新實驗,實驗結論證實了自己的研究。


    國內輿論已經非常火爆了。


    不管是學術媒體還是官方媒體,又或者是一些地區性的小媒體,全部加入了報道新聞的行列中。


    這種國際輿論震動的場麵,自然會吸引大量的記者來采訪。


    平時也有很多記者希望能采訪到王浩,西海大學一直對於媒體采訪進行管控,突然出現好多記者過來采訪,學校那邊也特別打來電話詢問。


    朱建榮、楊海燕則是一起找了過來,他們一個是科技處的主任,一個是宣傳部的主任,自然要關心王浩最新的研究。


    “記者采訪?”


    王浩聽到消息倒是不意外,隻是有些驚訝媒體的反應速度。


    “對,外麵很多記者要采訪你,還有一些大媒體,包括北疆電視台,甚至還有中-央的記者。”朱建榮苦笑的說道,“你的那個研究發布的太低調了,怎麽直接發在博客上了?”


    “投稿頂刊也過不了。”


    王浩搖頭道,“這次真的是運氣。我也沒想到,歐洲那邊的實驗恰好證實了我的研究。”


    這是實話。


    王浩之所以覺得是個小研究,就是因為他自己也不清楚是否能夠驗證。


    雖然已經給定了能量區間範圍,但因為不清楚具體影響有多大,也就不知道具體多少數據才能夠驗證結論。


    比如,一個地球的大範圍,隻是一棵樹受到了影響,自然是不可能察覺到的。


    他的研究隻是劃定了範圍,確定湮滅力在這個範圍下有影響,具體有多大影響並不清楚,自然也很難說是否能夠驗證。


    另外,能量區間範圍內有數據異常,歐洲核子組織肯定會公開消息,也就不用特別去實驗驗證了。


    王浩實在是沒有想到,這麽快就能夠得到驗證,他也感到很驚訝、很激動,被驗證絕對是非常意外的。


    朱建榮、楊海燕一起確定了舉辦新聞發布會,王浩會公開接受采訪以後,就離開去準備發布會了。


    實驗室的人都進了辦公室,他們都恭喜了王浩的新成果。


    有些熟悉的人,語調顯得有些怪異。


    比如,張誌強。


    張誌強的恭喜是這樣的,“王浩,恭喜你又完成了一個能發表在博客的小研究,這個研究還真是小啊,隻是全世界都知道了。”


    王浩哈哈一笑,不在意的說道,“確實,我都很驚訝。”


    羅大勇則是道,“我們對於研究大小的理解完全不一樣。”


    張誌強滿是讚同的點頭,他們極少的站在了統一戰線。


    王浩沒有太多時間扯皮打趣,閑聊了幾句以後,看看時間就去參加新聞發布會了。


    這次的新聞發布會並不是提問,而是王浩對於研究作出解釋,他當然知道外界關心的是什麽,“我的研究是從楊-米爾斯方程開始的。”


    “具體內容,因為之前沒有整理好,我沒有在博客上公開。”


    “最初都是數學分析,後續則是對於結果進行研究,我是在湮滅理論成立的基礎上進行的分析。”


    “如果湮滅理論是成立的,那麽根據我的計算,質子對撞發生以後,處在85gev~260gev能量區間的粒子,就會發生偏移和跳轉,所以對應區間才會出現數據缺失的情況。”


    “我不確定具體影響有多大,而且,湮滅理論並沒有得到物理界的認可,所以隻是把研究發表在了博客上。”


    “現在得到了實驗驗證,我也感到很意外,但這是個好消息,證明我的研究是正確的。”


    王浩簡單的介紹完以後,就到了記者的提問時間。


    第一個被點到的記者問道,“歐洲核子組織的新實驗驗證了你的研究,這是否說明湮滅理論是正確的?”


    王浩的回答隻說了七個字,“我堅信是正確的。”


    他很清楚,即便歐洲核子組織新實驗的結果,恰好證實了自己的研究,但距離證明湮滅理論還有很遠。


    一個新理論想要被接受,可不是一次實驗結果能說明的。


    這是新理論,而不是單純的發現。


    比如,希格斯理論。


    希格斯理論很早被很多物理學家認可,是因為它有一套完善的理論,並且符合以往的粒子物理研究,和許多理論都能夠對接上,並且還補足了粒子產生的問題。


    簡單來說,希格斯理論是宇宙大爆炸論的補充和完善。


    希格斯理論不隻是預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還包含最重要的希格斯場論,並聯係了宇稱不守恒問題以及大爆炸理論,並和楊-米爾斯理論一起成為了粒子標準模型的理論基礎構架。


    許多物理學家都參與了希格斯理論的研究,包括很重要的彼得-希格斯、利昂-來德曼、弗朗索瓦-恩格勒,等等。


    當一套理論非常完善的時候,即便還沒有確定是正確的,也能夠得到物理學界的認可。


    湮滅理論則不同。


    王浩連基礎的數學構架都沒有完成,就隻是提出了湮滅力的存在,並給出一些簡單的定義,距離完善理論還有很遠的道路。


    有記者站起來繼續問道,“王教授,能說說這個研究,你是用多久完成的嗎?”


    好多人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


    去年的時候,王浩還在研究超導機製,並完成了很重要的‘超導定律’,怎麽就突然就轉到了楊-米爾斯方程以及粒子物理了?


    王浩搖頭道,“很不順利,用了差不多有一個月才有了成果。”


    現場突然變得安靜下來。


    記者們和其他人都不知道該怎麽麵對這個答桉。


    一個月?很不順利?


    王浩解釋道,“最初我根本不知道從哪裏入手,粒子物理的研究是非常複雜的,當牽扯到一大堆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找到研究方向。”


    “我有學生叫丁誌強,他提醒了我,可以拋開物理的研究,隻做數學分析,後來研究才順利了很多。”


    其他人聽了以後,心情也沒有任何改觀。


    有個記者繼續問道,“王教授,你下一步會繼續完善湮滅理論嗎?”


    王浩點頭道,“我會考慮。”


    他隻是會考慮而已。


    王浩很清楚完善湮滅理論的難度,因為等於是引入了一種新的力,就需要構造非常複雜的體係。


    其實研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湮滅力是引力的微觀表現形勢,但卻和電磁力、強力以及弱力格格不入,它的表現形勢似乎是完全獨立的。


    這就很難聯係現有的微觀理論,去進行底層數學體係的構造。


    一切都是新的東西,一切都要慢慢的研究。


    采訪結束。


    媒體把新聞發布出去以後,很快就引起了新一輪的輿論。


    王浩的工作並沒有結束,他收到了很多的郵件,還有一些人直接打電話過來,目的都是非常相似的,就是希望他能夠公開自己的研究。


    他在博客上發表的內容並不完全,很多學者希望能看到完善的內容。


    王浩也是準備這麽做的。


    既然研究已經被實驗證實了,自然就沒有發表的問題了。


    他已經收到了好幾家頂級學術期刊的發表邀請,其中包括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自然》,還有合作比較多的《數學新進展》。


    其他期刊的發表邀請,王浩是暫時不考慮的。


    一則是,合作比較少。


    二則是影響力相對就小了一些。


    王浩分別看了三家學術期刊的邀請,有些苦惱的歎道,“這個研究不知道該發表在什麽期刊上啊?”


    選擇,是很困難的。


    《科學》、《自然》,都是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


    《數學新進展》則是合作比較多,他和布魯斯-普利策也是老朋友了,而且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數學內容,發表在數學期刊上也是沒問題的。


    張誌強有些疑惑的問道,“投稿《數學新進展》不就好了,你們不是經常有合作嗎?現在國際上都有這麽多報道,估計審稿也很容易吧?”


    他還以為王浩是因為‘以湮滅理論成立為假設,擔心審稿不過關’。


    王浩愣愣的張了張嘴,還是繼續重複了一遍,“我隻是……不知道該發表在什麽期刊上啊?”


    他說完才意識到,好像和剛才說的一樣?


    張誌強也聽愣了。


    他仔細琢磨了一下,還是有些不理解,轉過頭問向羅大勇,“你聽懂他的話了嗎?”


    羅大勇正站在窗邊,半仰著頭盯著天邊的雲,好半天才回了一句,“我們的境界已經不同了。”


    “什麽?”


    張誌強忍不住吐槽一句,“還境界不同,你當是修仙啊!”


    ……


    王浩不斷忙著回郵件。


    有些郵件隻是看一下,有些郵件則是要回複的。


    比如,迪迪埃-馬約爾。


    迪迪埃-馬約爾恭喜王浩最新的成果,順便吐槽了他有成果不找自己,“我前一陣子還和你說過,有什麽想法一定要告訴我,結果你隻是在你們國家的一個網站發布了新的研究內容。”


    馬約爾確實很鬱悶。


    他覺得自己是最接近驗證王浩研究的人。


    如果能提前知道王浩的研究,他一定會認真帶領團隊去做特別驗證,而不是靠核子組織一起研究驗證。


    王浩則是回了幾句話,“我也感到很意外,但即便告訴你也晚了,當時你已經準備參與實驗工作了。”


    即便馬約爾相信王浩的研究,他即將參加新實驗的數據分析工作,也不可能有時間專門去驗證王浩的結論。


    這個結論也不是一個團隊能夠驗證的。


    然後是邱成文。


    邱成文也發來了郵件,是說修改一下數學家大會的報告,“你做這個最新研究的報告就好了楊-米爾斯方程,被實驗驗證的研究,肯定很轟動。”


    邱成文和王浩已經很熟了,對方的語氣也就和朋友說話一樣。


    王浩回了一個字,“好。”


    對麵的邱成文馬上受到了消息,內容隻有短短的一個字,卻讓他感到非常的期待。


    現在物理學界都在關注王浩的研究,他的研究能夠在華人數學家大會上發表,肯定會吸引大量的頂尖物理學家。


    到時候,也肯定會有很多物理學家,來特別參加華人數學家大會。


    王浩一個人、一個報告就成了招牌。


    “今年的華人數學家大會,肯定會吸引很多頂尖學者吧?”


    邱成文已經開始期待了。


    ……


    在完成了回郵件的工作以後,王浩都感覺有些疲憊,但他還是帶著疲憊,完成了最後一項工作--選雜誌。


    選擇,總是困難的。


    王浩還是更偏向於《自然》、《科學》,因為《自然》、《科學》的影響力比較大,也不局限於數學內容。


    但是,布魯斯-普利策最早發來郵件,而且還是他的老朋友了,發表在《自然》、《科學》上,感覺不好向老朋友交代。


    人情,也是要考慮的方麵。


    王浩仔細考慮了一下,想了一個很好的主意。


    他決定用擲色子的方式進行決斷,還讓張誌強、羅大勇一起幫忙拍了視頻。


    視頻中。


    王浩坐在辦公桌前,手裏拿著個色子,到鏡頭前展示了一下,並說道,“我很難決定把論文投稿到哪一家學術期刊,所以用擲色子的方式來做選擇。”


    “所以,這是上帝的決定!”


    “1、2,代表《科學》;3、4,代表《自然》,5、6代表《數學新進展》。”


    “好吧,現在開始。”


    王浩說著回到了辦公桌前,鏡頭也給到了辦公桌。


    然後他投擲了色子。


    色子掉落在辦公桌上,滾動了好幾下,最後數字變成了‘3’。


    王浩帶著遺憾的口氣說道,“我真希望上帝給出的數字是5和6,隻可惜,是3,我必須尊重上帝的選擇。”


    “3,代表《自然》。”


    他說的語氣還帶著歎息,仿佛是沒有投稿《數學新進展》有多麽的遺憾。


    等完成了拍攝以後,他就把視頻發給了布魯斯-普利策,隨後才搖頭歎氣道,“沒辦法啊,最後結果是‘3’,隻能投稿給《自然》雜誌了。”


    張誌強用力扯著嘴角,說道,“我們可是整整幫你拍了三次,還上帝?上帝都要被氣哭了……”


    王浩不在意的說道,“所以我才說上帝,他不是中國的神靈,管不到我。”


    “你說的——”


    “……真特麽有道理!”


    (求月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