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李光地慌了(求訂閱!)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觀 作者:臨江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上,此次海戰失禮,或許真如姚總督在奏折中所描述的那樣,偽明船堅炮利,就像紅毛夷的夾板船和新式火炮,福建水師的確打不過,非戰之罪!”納蘭明珠稍稍為福建水師說話</p>
納蘭明珠的一番說辭,得到了一些漢臣擁護,西洋戰船的厲害,早些年在明朝時便是見過,甚至像紅衣大炮,弗朗機炮也都是彷照西洋,而康熙似乎也有所緩解,不過這次的戰敗,總歸是要找一個人,來堵住悠悠眾口。</p>
“皇上,如今重要的是下一步的防海計劃,不過對於施琅,此僚改殺,不殺不足以穩軍心!”施琅必須背大鍋,無論是索額圖還是納蘭明珠,都達成了共識。</p>
眼見施琅要被定罪,利益相關的內閣大學士李光地不得不出來說話。</p>
施琅一死,他家也沒了。</p>
“皇上,此次戰敗非施琅一人之罪,施琅還留有作用,不如讓其戴罪立功,鞏固福建海防。”李光地趴在地上,懇求道。</p>
這話索額圖聽了就不開心,大夥都沒提你那安溪湖頭李家族的事,你還想保住施琅,真是不識好歹。</p>
“皇上,福建大敗,朝廷數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罪將施琅不殺,不足以堵住天下眾生悠悠之口。”</p>
索額圖態度堅決,一定要將施琅明正典刑。</p>
“皇上,求您再給施琅一次機會,偽明海匪最想看到的就是大清賜死施琅提督,親者痛,仇者快!”</p>
李光地聲嘶力竭,他的哀嚎讓康熙十分為難。</p>
康熙與李光地關係十分親密。</p>
李光地其人在康熙一朝尤為獲寵,他不僅獲得了“三賜禦匾”的殊榮,還被康熙帝視為“朋友”,引為“知己”,成為最受信任的漢臣。</p>
後來,李光地病逝時,康熙情難自已,十分悲痛地說:“知之(李光地)最真,無有如朕者;知朕,變無過於光地者”。</p>
</p>
意思是說,天底下最了解李光地的,沒人比得過他康熙,而最了解他康熙的,數來數去也隻有李光地。</p>
“你可想好了,再給施琅一次機會,你全家和湖頭李族再無保全可能!”康熙嚴厲說道。</p>
意思就是,這次隻要處死施琅,之前李光地的軍令狀,他康熙可以看在情麵上,一筆劃掉。</p>
但是你要是頭鐵,下次可就沒這好事了。</p>
一聽此,李光地更來勁,再次趴在地上:“求皇上再給施提督一次機會,再有失敗,任憑皇上處置。”</p>
此等局麵,康熙左右為難,殺了就痛快,不殺也有道理。</p>
良久,乾清宮中,傳來了康熙的聲音,為了大清全局考慮,施琅得殺!</p>
“賜施琅毒酒,留全屍,索額圖,你負責聯係紅毛夷和佛朗機人,與他們合作,大清要從西洋購置新式戰船,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p>
康熙痛定思痛,顯然,這次大敗仗深深刺痛了他的神經。</p>
“另,萬正色暫任福建水師提督,兼陸路提督,重建水師由他負責。”</p>
矮子裏挑高個,福建可用之人也隻有他了。</p>
康熙真的後悔之前沒聽他的話,說的真有道理。</p>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p>
“施琅由內閣大學士李光地推舉,亦有過錯,念其勞苦功高,降為協辦大學士,罰三年俸祿。”康熙高高舉起,輕輕放下。</p>
李光地深受感動,保住家族了,頓時痛哭流涕,跪伏在地,連連磕頭。</p>
如此好奴才,康熙怎麽會舍得殺掉他。</p>
湖塗湖塗,奴才雖好,但太過孟浪,哪有拿全家性命幹事的!</p>
李光地的事,就此翻篇,眾人見康熙不追究安溪湖頭李氏的事情,也沒人抓著不放,不然會得罪皇上的。</p>
李光地的事兒還好說,現在大清上下苦惱的是,如此對待偽明海匪。</p>
現在海上完全沒有還手之力,最強的福建水師覆滅以後,其他像廣東水師如小貓兩三隻,完全不頂用。</p>
康熙左思右想,難辦!</p>
難道隻能議和?</p>
其實曆史上吧,鄭經和大清來來回回也議和了很多次。</p>
康熙十六年,大清的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福建沿海島嶼,退守夷州島,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明鄭“通商貿易,永無嫌猜”。</p>
對此,鄭經不予理睬。</p>
反而在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係,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攻陷海澄。</p>
康熙十七年,大清將領賴塔給鄭經寫信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夷州島,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夷州島,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發,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夷州島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倭國。</p>
如此豐厚的條件,鄭經仍堅持不議和。</p>
結果連年征戰,實力耗盡,最後的被萬正色擊退,放棄沿海各據點。</p>
一直到康熙十九年八月,清貝子賴塔複致書鄭經,準照朝鮮事例,“不剃發,不登岸,稱臣入貢,俾沿海生靈永息塗炭”。</p>
這回明鄭早已彈盡糧絕,鄭經終於同意了,隻是請求保留海澄一地為互市地。</p>
結果福建總督姚啟聖不許,和議失敗。</p>
雙方各種極限拉扯,如今很有可能重回談判桌。</p>
“皇上,為今之計,隻有重啟議和!”老成謀國的納蘭明珠建議道。</p>
“豈能如此,區區海匪,不過彈丸之地,一眾跳梁小醜,我大清何懼!”索額圖強硬懟之。</p>
“索額圖,你既然如此厲害,福建水師提督應由你來擔任。”納蘭明珠諷刺道。</p>
兩人又開啟了新的爭端,你一句我一句,大清朝廷如同菜市場一樣。</p>
隻是這次,大部分人都讚同了議和的決議。</p>
“明珠,談判之事由你全權負責。”康熙很無奈,現在大清的海岸線,隨時都會被閩海艦隊偷襲,隻有議和才能減小損失。</p>
康熙的想法是先假意談和,以爭取時間讓水師發育一段時間,即便犧牲一些條件也在所不惜。</p>
“如果談和失敗,便再讓漢人往內遷五裏地!”苦一苦百姓,總好過白白便宜那幫臭海匪。</p>
納蘭明珠的一番說辭,得到了一些漢臣擁護,西洋戰船的厲害,早些年在明朝時便是見過,甚至像紅衣大炮,弗朗機炮也都是彷照西洋,而康熙似乎也有所緩解,不過這次的戰敗,總歸是要找一個人,來堵住悠悠眾口。</p>
“皇上,如今重要的是下一步的防海計劃,不過對於施琅,此僚改殺,不殺不足以穩軍心!”施琅必須背大鍋,無論是索額圖還是納蘭明珠,都達成了共識。</p>
眼見施琅要被定罪,利益相關的內閣大學士李光地不得不出來說話。</p>
施琅一死,他家也沒了。</p>
“皇上,此次戰敗非施琅一人之罪,施琅還留有作用,不如讓其戴罪立功,鞏固福建海防。”李光地趴在地上,懇求道。</p>
這話索額圖聽了就不開心,大夥都沒提你那安溪湖頭李家族的事,你還想保住施琅,真是不識好歹。</p>
“皇上,福建大敗,朝廷數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罪將施琅不殺,不足以堵住天下眾生悠悠之口。”</p>
索額圖態度堅決,一定要將施琅明正典刑。</p>
“皇上,求您再給施琅一次機會,偽明海匪最想看到的就是大清賜死施琅提督,親者痛,仇者快!”</p>
李光地聲嘶力竭,他的哀嚎讓康熙十分為難。</p>
康熙與李光地關係十分親密。</p>
李光地其人在康熙一朝尤為獲寵,他不僅獲得了“三賜禦匾”的殊榮,還被康熙帝視為“朋友”,引為“知己”,成為最受信任的漢臣。</p>
後來,李光地病逝時,康熙情難自已,十分悲痛地說:“知之(李光地)最真,無有如朕者;知朕,變無過於光地者”。</p>
</p>
意思是說,天底下最了解李光地的,沒人比得過他康熙,而最了解他康熙的,數來數去也隻有李光地。</p>
“你可想好了,再給施琅一次機會,你全家和湖頭李族再無保全可能!”康熙嚴厲說道。</p>
意思就是,這次隻要處死施琅,之前李光地的軍令狀,他康熙可以看在情麵上,一筆劃掉。</p>
但是你要是頭鐵,下次可就沒這好事了。</p>
一聽此,李光地更來勁,再次趴在地上:“求皇上再給施提督一次機會,再有失敗,任憑皇上處置。”</p>
此等局麵,康熙左右為難,殺了就痛快,不殺也有道理。</p>
良久,乾清宮中,傳來了康熙的聲音,為了大清全局考慮,施琅得殺!</p>
“賜施琅毒酒,留全屍,索額圖,你負責聯係紅毛夷和佛朗機人,與他們合作,大清要從西洋購置新式戰船,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p>
康熙痛定思痛,顯然,這次大敗仗深深刺痛了他的神經。</p>
“另,萬正色暫任福建水師提督,兼陸路提督,重建水師由他負責。”</p>
矮子裏挑高個,福建可用之人也隻有他了。</p>
康熙真的後悔之前沒聽他的話,說的真有道理。</p>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p>
“施琅由內閣大學士李光地推舉,亦有過錯,念其勞苦功高,降為協辦大學士,罰三年俸祿。”康熙高高舉起,輕輕放下。</p>
李光地深受感動,保住家族了,頓時痛哭流涕,跪伏在地,連連磕頭。</p>
如此好奴才,康熙怎麽會舍得殺掉他。</p>
湖塗湖塗,奴才雖好,但太過孟浪,哪有拿全家性命幹事的!</p>
李光地的事,就此翻篇,眾人見康熙不追究安溪湖頭李氏的事情,也沒人抓著不放,不然會得罪皇上的。</p>
李光地的事兒還好說,現在大清上下苦惱的是,如此對待偽明海匪。</p>
現在海上完全沒有還手之力,最強的福建水師覆滅以後,其他像廣東水師如小貓兩三隻,完全不頂用。</p>
康熙左思右想,難辦!</p>
難道隻能議和?</p>
其實曆史上吧,鄭經和大清來來回回也議和了很多次。</p>
康熙十六年,大清的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福建沿海島嶼,退守夷州島,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明鄭“通商貿易,永無嫌猜”。</p>
對此,鄭經不予理睬。</p>
反而在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係,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攻陷海澄。</p>
康熙十七年,大清將領賴塔給鄭經寫信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夷州島,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夷州島,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發,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夷州島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倭國。</p>
如此豐厚的條件,鄭經仍堅持不議和。</p>
結果連年征戰,實力耗盡,最後的被萬正色擊退,放棄沿海各據點。</p>
一直到康熙十九年八月,清貝子賴塔複致書鄭經,準照朝鮮事例,“不剃發,不登岸,稱臣入貢,俾沿海生靈永息塗炭”。</p>
這回明鄭早已彈盡糧絕,鄭經終於同意了,隻是請求保留海澄一地為互市地。</p>
結果福建總督姚啟聖不許,和議失敗。</p>
雙方各種極限拉扯,如今很有可能重回談判桌。</p>
“皇上,為今之計,隻有重啟議和!”老成謀國的納蘭明珠建議道。</p>
“豈能如此,區區海匪,不過彈丸之地,一眾跳梁小醜,我大清何懼!”索額圖強硬懟之。</p>
“索額圖,你既然如此厲害,福建水師提督應由你來擔任。”納蘭明珠諷刺道。</p>
兩人又開啟了新的爭端,你一句我一句,大清朝廷如同菜市場一樣。</p>
隻是這次,大部分人都讚同了議和的決議。</p>
“明珠,談判之事由你全權負責。”康熙很無奈,現在大清的海岸線,隨時都會被閩海艦隊偷襲,隻有議和才能減小損失。</p>
康熙的想法是先假意談和,以爭取時間讓水師發育一段時間,即便犧牲一些條件也在所不惜。</p>
“如果談和失敗,便再讓漢人往內遷五裏地!”苦一苦百姓,總好過白白便宜那幫臭海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