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來了。劉哲在龍榻上細看,見李嚴四十歲年紀,身材魁偉,四方臉,十字闊口,沒有披盔戴甲,但劉哲讀《三國演義》知道,這人其實是一員虎將,當年劉備入川時,李嚴曾大戰當時處在巔峰狀態的黃忠,二人大戰四十餘合,李嚴絲毫不落下風,實乃蜀中第一猛將,其戰力即使不如西蜀五虎將,亦不遜於魏延之流。同時,他還有一個魏延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李嚴是原西蜀派,在劉備入川後,一直存在蜀派和劉備帶來的荊州派的利益矛盾,重用李嚴可以很好的溝通蜀、荊兩派的關係。
當然,劉備的如意算盤在那個三國時空裏並沒有實現,李嚴的表現相當令人失望。現在有劉哲主政,劉哲堅信,李嚴定會蛻變成一個全能的李嚴。現在劉哲要做的就是要激活這位智勇雙全的蜀中名將,使之成為能獨當一麵的關羽式的將才。
“方正,快快請坐。”劉哲對李嚴格外熱情。
內侍端過來一個錦墩子,劉哲請李嚴坐下。李嚴受寵若驚,連連拜謝。
劉哲問道:“方正,目前軍心如何?”
李嚴目前以中書令暫管永安軍政。
李嚴道:“陛下,目前軍心穩定,猇亭失利的離散士卒陸續收攏,隻是,隻是士卒擔憂陛下龍體,士氣不高。”
劉哲點頭,對李嚴道:“要鼓舞士氣,盡快擺脫猇亭之敗的陰影,有功的要賞,即便稍有過失的暫時也不要處罰。”
李嚴點頭道:“陛下放心,臣自會照辦。”
劉哲又向李嚴了解了一些軍中的事務,臨了劉哲叮囑道:“暫時不要向軍中透露朕的病情,不久我們會有軍事行動。你心中有數即可,對外嚴格保密。”
李嚴眼睛一亮,但凡武將沒有不好鬥的,劉哲的話隱隱激起了這位武將天然的血性。事情還處在嚴格保密狀態,李嚴不便多問。
李嚴退下。劉哲傳旨,封李嚴為中都護,統掌內外軍事。
接著劉哲召見趙雲。對這位偶像級人物,劉哲幾乎要跪拜了。
常山趙子龍,知道點三國曆史的,誰不崇拜這個人,就連《三國誌》中也認為趙雲是個幾乎沒有缺點的人。
劉備對趙雲也是信任有加,封趙雲為中護軍,執掌禁軍。別小看了這個官,這等於劉備把身家性命都交到了趙雲手上。畢竟在三國這個年代,一國首腦的安全,比什麽都重要。
劉哲看著趙雲,半晌,兀的問了一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話,“子龍今年多大年紀了?”。皇帝緊急召見,什麽都不說,一見麵先問多大年紀了,什麽情況?趙雲一時懵了,半晌苦笑道:“陛下,臣今年五十有四呀。”
“哦,五十四,正當打之年。”劉哲放心了。
因為劉哲對趙雲的年齡問題始終有疑問,據傳說,六年後趙雲死的時候是七十多歲,那現在的趙雲應該比劉備的年紀還要大,那豈不是廉頗老矣?莫非趙雲改了戶籍年齡?
今見趙雲親口確認自己五十四歲,這個年齡對武將來說也算巔峰,劉哲如何不喜?
“果然是常山趙子龍!”劉哲讚道。
蜀漢像趙雲這樣德才兼備的人才實在太少了。劉哲大讚了趙雲一番。
皇帝召見什麽都沒說,敘了一番家常,把自己大肆表揚了一番,趙雲帶著一肚子問號離開。
接著劉哲又傳旨從漢中調魏延來永安。
永安宮偏殿,諸葛亮主持召開了一個小範圍的軍事會議。
議題自然是皇帝給他出的那個難題:二次伐吳。蜀漢皇帝病中還念念不忘報仇雪恨,茲事體大,諸葛亮不敢專斷,緊急召集了這次軍事會議商討對策。參會的是皇帝親自召見的三位托孤重臣:諸葛亮、李嚴、趙雲,外加皇帝下詔從漢中緊急召來的大將魏延。參軍馬謖作為書記員列席會議。
諸葛丞相首先把皇帝的意思簡明扼要地向諸位做了說明。其實參會的幾人從皇帝的異常舉動中已經猜到了幾分,心裏都有準備。
這個時間點二次伐吳?也隻有雄心勃勃的皇帝敢想敢做。誰還有這種臨危不亂,雄霸天下的豪邁氣概?不過話又說回來,打仗這事不是逞一時之勇,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實力。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現在的軍情,諸葛亮讓馬參軍整理了蜀漢現今的軍備情況,向參會人員作了說明。
馬謖手裏拿著一份軍情報告,先向在座的施了一禮,用略帶湖北荊州的口音朗聲道:“陛下伐吳從蜀中調兵九萬,後借五溪蠻沙摩柯蠻兵二萬助戰,共計十一萬,自猇亭失利後,我方大將黃忠、馮習、張南、沙摩柯、傅彤、馬良、程畿歿於王事……”
眾人默然靜聽。
“現今陸續歸攏的將士共計三萬五千六百二十一人,”馬謖頓了一下道,“包括在坐諸位和皇帝本人。”馬謖報告完畢,退下叉手侍立。
誰都知道,皇帝這次大報仇出動了傾國之兵,除cd和漢中尚有少量駐軍外,蜀漢的精銳幾乎全在這了。就這麽點家底,別說主動伐吳,自保都成問題,何況除東吳外,北麵還有一個不懷好意的魏國。皇帝給大家出了一道似乎不可解的難題。
這般大事,大家都不敢率先表明態度,一時現場陷入沉寂,落針可聞。沉寂一陣後,諸葛亮問馬謖道:“幼常,你把東吳現在的兵力布置講一下。”
馬謖道:“夷陵戰後,東吳追至永安,陸遜追兵約五六萬左右,後因北魏突襲其後,陸遜退回荊州,現駐守宜都的是吳將潘璋,兵力一萬左右;吳將李異、劉阿部占我秭歸,兵力五千左右。”
在坐的都是高素質的軍事人才,馬謖說完,不用多做思考,大家馬上明白了:原來東吳的日子也不好過呀。吳國雖打了勝仗,損失亦不小,又被北魏從背後捅了一刀,現在亦不敢輕易西進。
這正應了“麻秸棍打狼,兩頭害怕。”那句老話。
諸葛亮蹙眉,對於北魏曹丕的那個近乎腦殘的攻吳的決定,諸葛亮一點也不感到奇怪,這完全符合曹姓的性格。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蜀漢夷陵戰敗後北魏應該趁機聯吳攻蜀,而這位魏文帝曹丕卻反其道而行之,兵分三路攻吳濡須、南郡和荊州,一場大戰下來兩下都有損傷,還鬧的吳、魏自此不和。
對曹魏的這個決定,諸葛亮丞相做了仔細的思考,除了曹家的血統性格因素外,這也表明曹魏絕不會坐視東吳一家獨大。在曹丕的眼裏,荊州甚至合肥、濡須都比僻遠的西川更有吸引力,曹魏不會舍近求遠,打一個對他沒有威脅的西蜀。也就是說蜀漢目前其實似危實安,真正難受的是東吳,他搶了荊州這塊肥肉,不僅使曹丕眼紅,更是直接威脅了曹魏的襄陽方向的安全。
三國鼎立猶鼎之三足,其本質就是平衡,任何一足做大都會危及另兩足。魏、蜀吳三國誰托大誰倒黴,赤壁的曹操,荊州的關羽,都是平衡利益下的犧牲品。這就是三足定律。
有此可見魏國沒有趁火打劫蜀漢的本意是不想東吳一家獨大,換句話說,東吳現在麵臨嚴重的後顧之憂,不然陸遜就不會退回荊州了。
現在形勢明朗了:陸遜在荊州不敢動,東吳在秭歸和宜都兵馬總共不過一萬五千。
局部優勢,這仗有的打!
最低限度可以下秭歸,控製峽口,這是出入四川的咽喉,進可攻退可守,蜀漢可立於相對有利的位置。
李嚴首先開口道:“陛下的提議並非沒有道理,我軍可以在峽口一帶發起一次有限度的反擊,先奪回秭歸,占西陵峽口,保證蜀中的安全。”李嚴的職位是中都護,統掌內外軍事,亦即目前在永安地區最高軍事首領,他的話給這次伐吳定了基調:自衛反擊。
這也是軍方的意見。
諸葛亮未點頭,輕輕搖起了他那招牌式的鵝毛扇。
魏延剛從漢中來,並不太了解這裏的情況,在聽完馬謖的軍情報告後,還是忍不住搶先發言道:“未將以為,我軍發動突然襲擊,乘其不備,複奪荊州都不成問題。”
這倒不是魏延空口說大話,魏延明白,皇帝一道詔書把他千裏迢迢調到這裏,不是為了打仗來幹什麽?伐吳是皇帝親自提議的,他當然要做皇帝的馬前卒,為皇帝的英明決斷搖旗呐喊,吹牛就往大裏吹,吹炸了有皇帝兜著呢。
諸葛亮難得一笑道:“文長所言突襲很有道理,可從這裏到荊州有近千裏路程,你怎麽突襲?”魏延經常出些看似合理卻經不起推敲的計謀。突襲者,貴在趁人不備,哪有千裏奔襲敵人的?按最快的推進速度荊州到也要月餘,那樣的話,即使最笨的敵人也該準備妥當了,何談突襲?
魏延被諸葛亮一語道破,不好意思地幹笑道:“如果水路並進,東吳未必防範的了。”魏延後麵這句話存粹是為了找回點麵子,諸葛亮一笑,不值得反駁。
現在隻有趙雲沒有發言了,看來子龍還在醞釀,這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沒有把握的事從不輕易下手,戰則必勝,戰必有所得,所以謂之常勝將軍。
諸葛亮點名道:“子龍,你的看法呢?”
趙雲略一沉吟道:“末將在想如果拿下宜都,能不能守得住?”
當然,劉備的如意算盤在那個三國時空裏並沒有實現,李嚴的表現相當令人失望。現在有劉哲主政,劉哲堅信,李嚴定會蛻變成一個全能的李嚴。現在劉哲要做的就是要激活這位智勇雙全的蜀中名將,使之成為能獨當一麵的關羽式的將才。
“方正,快快請坐。”劉哲對李嚴格外熱情。
內侍端過來一個錦墩子,劉哲請李嚴坐下。李嚴受寵若驚,連連拜謝。
劉哲問道:“方正,目前軍心如何?”
李嚴目前以中書令暫管永安軍政。
李嚴道:“陛下,目前軍心穩定,猇亭失利的離散士卒陸續收攏,隻是,隻是士卒擔憂陛下龍體,士氣不高。”
劉哲點頭,對李嚴道:“要鼓舞士氣,盡快擺脫猇亭之敗的陰影,有功的要賞,即便稍有過失的暫時也不要處罰。”
李嚴點頭道:“陛下放心,臣自會照辦。”
劉哲又向李嚴了解了一些軍中的事務,臨了劉哲叮囑道:“暫時不要向軍中透露朕的病情,不久我們會有軍事行動。你心中有數即可,對外嚴格保密。”
李嚴眼睛一亮,但凡武將沒有不好鬥的,劉哲的話隱隱激起了這位武將天然的血性。事情還處在嚴格保密狀態,李嚴不便多問。
李嚴退下。劉哲傳旨,封李嚴為中都護,統掌內外軍事。
接著劉哲召見趙雲。對這位偶像級人物,劉哲幾乎要跪拜了。
常山趙子龍,知道點三國曆史的,誰不崇拜這個人,就連《三國誌》中也認為趙雲是個幾乎沒有缺點的人。
劉備對趙雲也是信任有加,封趙雲為中護軍,執掌禁軍。別小看了這個官,這等於劉備把身家性命都交到了趙雲手上。畢竟在三國這個年代,一國首腦的安全,比什麽都重要。
劉哲看著趙雲,半晌,兀的問了一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話,“子龍今年多大年紀了?”。皇帝緊急召見,什麽都不說,一見麵先問多大年紀了,什麽情況?趙雲一時懵了,半晌苦笑道:“陛下,臣今年五十有四呀。”
“哦,五十四,正當打之年。”劉哲放心了。
因為劉哲對趙雲的年齡問題始終有疑問,據傳說,六年後趙雲死的時候是七十多歲,那現在的趙雲應該比劉備的年紀還要大,那豈不是廉頗老矣?莫非趙雲改了戶籍年齡?
今見趙雲親口確認自己五十四歲,這個年齡對武將來說也算巔峰,劉哲如何不喜?
“果然是常山趙子龍!”劉哲讚道。
蜀漢像趙雲這樣德才兼備的人才實在太少了。劉哲大讚了趙雲一番。
皇帝召見什麽都沒說,敘了一番家常,把自己大肆表揚了一番,趙雲帶著一肚子問號離開。
接著劉哲又傳旨從漢中調魏延來永安。
永安宮偏殿,諸葛亮主持召開了一個小範圍的軍事會議。
議題自然是皇帝給他出的那個難題:二次伐吳。蜀漢皇帝病中還念念不忘報仇雪恨,茲事體大,諸葛亮不敢專斷,緊急召集了這次軍事會議商討對策。參會的是皇帝親自召見的三位托孤重臣:諸葛亮、李嚴、趙雲,外加皇帝下詔從漢中緊急召來的大將魏延。參軍馬謖作為書記員列席會議。
諸葛丞相首先把皇帝的意思簡明扼要地向諸位做了說明。其實參會的幾人從皇帝的異常舉動中已經猜到了幾分,心裏都有準備。
這個時間點二次伐吳?也隻有雄心勃勃的皇帝敢想敢做。誰還有這種臨危不亂,雄霸天下的豪邁氣概?不過話又說回來,打仗這事不是逞一時之勇,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實力。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現在的軍情,諸葛亮讓馬參軍整理了蜀漢現今的軍備情況,向參會人員作了說明。
馬謖手裏拿著一份軍情報告,先向在座的施了一禮,用略帶湖北荊州的口音朗聲道:“陛下伐吳從蜀中調兵九萬,後借五溪蠻沙摩柯蠻兵二萬助戰,共計十一萬,自猇亭失利後,我方大將黃忠、馮習、張南、沙摩柯、傅彤、馬良、程畿歿於王事……”
眾人默然靜聽。
“現今陸續歸攏的將士共計三萬五千六百二十一人,”馬謖頓了一下道,“包括在坐諸位和皇帝本人。”馬謖報告完畢,退下叉手侍立。
誰都知道,皇帝這次大報仇出動了傾國之兵,除cd和漢中尚有少量駐軍外,蜀漢的精銳幾乎全在這了。就這麽點家底,別說主動伐吳,自保都成問題,何況除東吳外,北麵還有一個不懷好意的魏國。皇帝給大家出了一道似乎不可解的難題。
這般大事,大家都不敢率先表明態度,一時現場陷入沉寂,落針可聞。沉寂一陣後,諸葛亮問馬謖道:“幼常,你把東吳現在的兵力布置講一下。”
馬謖道:“夷陵戰後,東吳追至永安,陸遜追兵約五六萬左右,後因北魏突襲其後,陸遜退回荊州,現駐守宜都的是吳將潘璋,兵力一萬左右;吳將李異、劉阿部占我秭歸,兵力五千左右。”
在坐的都是高素質的軍事人才,馬謖說完,不用多做思考,大家馬上明白了:原來東吳的日子也不好過呀。吳國雖打了勝仗,損失亦不小,又被北魏從背後捅了一刀,現在亦不敢輕易西進。
這正應了“麻秸棍打狼,兩頭害怕。”那句老話。
諸葛亮蹙眉,對於北魏曹丕的那個近乎腦殘的攻吳的決定,諸葛亮一點也不感到奇怪,這完全符合曹姓的性格。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蜀漢夷陵戰敗後北魏應該趁機聯吳攻蜀,而這位魏文帝曹丕卻反其道而行之,兵分三路攻吳濡須、南郡和荊州,一場大戰下來兩下都有損傷,還鬧的吳、魏自此不和。
對曹魏的這個決定,諸葛亮丞相做了仔細的思考,除了曹家的血統性格因素外,這也表明曹魏絕不會坐視東吳一家獨大。在曹丕的眼裏,荊州甚至合肥、濡須都比僻遠的西川更有吸引力,曹魏不會舍近求遠,打一個對他沒有威脅的西蜀。也就是說蜀漢目前其實似危實安,真正難受的是東吳,他搶了荊州這塊肥肉,不僅使曹丕眼紅,更是直接威脅了曹魏的襄陽方向的安全。
三國鼎立猶鼎之三足,其本質就是平衡,任何一足做大都會危及另兩足。魏、蜀吳三國誰托大誰倒黴,赤壁的曹操,荊州的關羽,都是平衡利益下的犧牲品。這就是三足定律。
有此可見魏國沒有趁火打劫蜀漢的本意是不想東吳一家獨大,換句話說,東吳現在麵臨嚴重的後顧之憂,不然陸遜就不會退回荊州了。
現在形勢明朗了:陸遜在荊州不敢動,東吳在秭歸和宜都兵馬總共不過一萬五千。
局部優勢,這仗有的打!
最低限度可以下秭歸,控製峽口,這是出入四川的咽喉,進可攻退可守,蜀漢可立於相對有利的位置。
李嚴首先開口道:“陛下的提議並非沒有道理,我軍可以在峽口一帶發起一次有限度的反擊,先奪回秭歸,占西陵峽口,保證蜀中的安全。”李嚴的職位是中都護,統掌內外軍事,亦即目前在永安地區最高軍事首領,他的話給這次伐吳定了基調:自衛反擊。
這也是軍方的意見。
諸葛亮未點頭,輕輕搖起了他那招牌式的鵝毛扇。
魏延剛從漢中來,並不太了解這裏的情況,在聽完馬謖的軍情報告後,還是忍不住搶先發言道:“未將以為,我軍發動突然襲擊,乘其不備,複奪荊州都不成問題。”
這倒不是魏延空口說大話,魏延明白,皇帝一道詔書把他千裏迢迢調到這裏,不是為了打仗來幹什麽?伐吳是皇帝親自提議的,他當然要做皇帝的馬前卒,為皇帝的英明決斷搖旗呐喊,吹牛就往大裏吹,吹炸了有皇帝兜著呢。
諸葛亮難得一笑道:“文長所言突襲很有道理,可從這裏到荊州有近千裏路程,你怎麽突襲?”魏延經常出些看似合理卻經不起推敲的計謀。突襲者,貴在趁人不備,哪有千裏奔襲敵人的?按最快的推進速度荊州到也要月餘,那樣的話,即使最笨的敵人也該準備妥當了,何談突襲?
魏延被諸葛亮一語道破,不好意思地幹笑道:“如果水路並進,東吳未必防範的了。”魏延後麵這句話存粹是為了找回點麵子,諸葛亮一笑,不值得反駁。
現在隻有趙雲沒有發言了,看來子龍還在醞釀,這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沒有把握的事從不輕易下手,戰則必勝,戰必有所得,所以謂之常勝將軍。
諸葛亮點名道:“子龍,你的看法呢?”
趙雲略一沉吟道:“末將在想如果拿下宜都,能不能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