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支城。
今為蹋頓所占有,此也是烏桓部落退守所在。
就在劉祈同一眾人,決議平叛之時,蹋頓同樣也在商議兵事。
像袁氏人,如袁熙、袁遺也在其中。此外,還有一名處於下方,並不算特別起眼的公孫度使者。
「劉和的人馬,有繼續東進的態勢,那位敵將潘章,且是在向盧龍塞一帶移動,看起來有切斷我等後路之打算。
出現此中情況,隻說明一件事,幽州州府,又有大軍到來,其中之部,有大敗我等之信心!
於敵情當麵,諸位有何看法?不妨到來!」
年少的烏桓單於樓蘭,未有在堂舍內,是故蹋頓居於上首而坐。
來自於習慣所為,他不像漢人那樣跪坐,而是披散著頭發,顯得有些懶散。
在之無禮神色動作下,袁熙等人,皆有皺眉,但要仰仗烏桓人的力量,遂隻能視而不見。
講起來,當日袁紹兵敗,即於劉祈放過大半袁氏子弟間,也多虧袁熙逃亡時間早上那麽一些。否則,也不會在悄然踏入並州後,尋到叔父袁遺而做匯合。時處於遼東,再做反之。
在蹋頓言語結束後,袁遺看了眼旁邊的侄子,還有堂舍內的一些同來之袁氏將領,道:「大王,請恕我直言,我等不可再做退讓,當行做正麵進攻。至於盧龍塞方向,於塞外之地,本有鮮卑人遊蕩,那潘章即便再是厲害,也不會完全將之道路阻斷。
是故,我等所有兵力,全部投入即將到來的戰事,勢在必行!
除了我等,遼東公孫太守,我想在關鍵時刻,也會有相助!」
袁遺一是憂心烏桓人在經曆前番數次大敗後,不會使出全力。另一則,是擔憂蹋頓其人,見幽州州府兵力增加後,而生退卻之心。三則以此表言,也是希望蹋頓能放下同公孫氏之前的恩怨。
早些年來,以公孫瓚為主,在遼東和遼西地方勢力幫助下,白馬義從後做建立,於幽州之所,創下了大名。不少烏桓人,也是為公孫瓚擊出塞外,而亡之。
誠因此,烏桓同遼東遼西的公孫氏,並不怎麽對付。這次如果不是有袁遺帶著侄子袁熙從旁周旋,雙方也不會暫時放下恩怨,而以烏桓人,能從後方殺出,並得遼西大部。且若是公孫瓚還活著,以見烏桓人的再度馳騁,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在袁遺言語後,蹋頓緩緩頷首,眼睛微眯。
夜幕下,經過數個時辰商議,最後勉強拿出了方案。
一離開堂舍,返回到城外營帳,看到有些士氣低沉的袁氏舊部,袁熙的臉上,寫滿了憂慮。
「叔父!」
看到侄子有話要說,袁遺掃了眼四周,沉聲道:「入帳再說!」
得入帳內,袁遺的臉色,也變得不像外麵那般從容。
他跪坐在桉幾處,向侄子頷首道:「顯奕,你也坐下說話吧!」
在袁熙落座後,袁遺歎道:「今日的情況,你也看到了,公孫度有退卻之心,即便是那蹋頓,同樣如此。
果然,烏桓人,還是靠不住!
一旦下一場戰事,無力阻擋,蹋頓說不定會率眾衝殺出塞外,哪裏還會管我們的死活?」
「那叔父方才……」袁熙欲言又止。
望著年幼的侄子,袁遺道:「此也是無奈之舉也!若我不這般道言,那蹋頓若是見劉希德之部,兵力強盛,支援到來,再做投之。
先殺之人,許就是你我!
我以時下局麵勸告之,也是明著告訴他,以幽州州府,劉希德,許不會將他這個禍患留下,務必於接下來戰事間,做全力戰之!」
說到這裏,袁遺想到袁氏近兩
年的落魄,還有過去多少年的輝煌,又長長一歎道:「也幸好你兄,後歸往雒陽,今雖然為朝中監視,但那劉希德早未有讓人殺之,算是為袁家多留一些香火。」
看到侄子臉上不忿之色,袁遺也清楚,兩個侄子,也是此間親兄弟自小的恩怨,他未做多言此事,而是轉到了另一個方麵,道:「但我等也要憂慮失敗,即於接下來的戰事,若是幽州州府再有援兵,以破我等,我等必須多留一條後路!」
「叔父之意,可是南下投奔壽春?」
「正是如此!」
……
兩日後,徐無戰事先行爆發。
這一次,為魏續、侯成所領人馬,直來替補作戰後,借助著青州兵的銳氣,徐無的叛軍,沒有堅持兩日,即有潰敗。
後一旬內,即以劉祈命令下,幽州的本方人馬,按照機會,對叛軍進行分割而戰。
且是烏桓騎兵,在裝備精良的青州騎兵交鋒間,難掩頹勢。
終是半月後,為青州精銳部突擊下,再度大敗於令支城西南處的嶺安山一帶。
借此大勢,侯成等各方兵力,直入遼西。
便是烏桓王蹋頓北討間,為潘章伏擊,戰死於戰場之上。其之首級,第一時刻,被送往了薊縣。
劉祈在得蹋頓的頭顱後,親自書信一封,而往雒陽,大力表彰荀攸,鮮於輔,潘章,魏續、侯成等人的功勞。
而袁家叔侄,本打算乘坐船隻,沿海路而行,先行逃亡青州之地,誰曉得突降大雨,以船隻沉沒,隻能在敗退後,往遼東逃走。
消息傳回薊縣時,已是令支地方戰事過去的兩日後。得聞此中之事,郭嘉果斷建言,以大軍向遼東而去,以此之機,而收得遼東,將公孫氏趕出地方的核心圈之外。
荀攸等人,亦做有補充。
及待後方糧草到達遼西後,劉祈親臨,以接受二人建議,先向公孫度去了交出叛賊之文書,後以潘章、魏續等將,兵入肥如,直往陽樂而去。
就在大軍開拔之時,遼東,昌黎。
遼東太守公孫度,恰在宴請逃亡而來的袁遺、袁熙叔侄。袁氏雖然早同已亡的公孫瓚不對付,且有兵行戰事。但兩個「公孫」,並不是一夥的。包括在公孫瓚兵圍身死時,遼東公孫氏,也沒有生出救之的打算。
甚至在當年幽州戰事剛起時,還等著幾方爭鬥,有圖謀幽州之心。
實於今日,公孫度的野心,也沒有消失。隻是在看到劉祈的強悍後,才緩緩隱藏下來。
今為蹋頓所占有,此也是烏桓部落退守所在。
就在劉祈同一眾人,決議平叛之時,蹋頓同樣也在商議兵事。
像袁氏人,如袁熙、袁遺也在其中。此外,還有一名處於下方,並不算特別起眼的公孫度使者。
「劉和的人馬,有繼續東進的態勢,那位敵將潘章,且是在向盧龍塞一帶移動,看起來有切斷我等後路之打算。
出現此中情況,隻說明一件事,幽州州府,又有大軍到來,其中之部,有大敗我等之信心!
於敵情當麵,諸位有何看法?不妨到來!」
年少的烏桓單於樓蘭,未有在堂舍內,是故蹋頓居於上首而坐。
來自於習慣所為,他不像漢人那樣跪坐,而是披散著頭發,顯得有些懶散。
在之無禮神色動作下,袁熙等人,皆有皺眉,但要仰仗烏桓人的力量,遂隻能視而不見。
講起來,當日袁紹兵敗,即於劉祈放過大半袁氏子弟間,也多虧袁熙逃亡時間早上那麽一些。否則,也不會在悄然踏入並州後,尋到叔父袁遺而做匯合。時處於遼東,再做反之。
在蹋頓言語結束後,袁遺看了眼旁邊的侄子,還有堂舍內的一些同來之袁氏將領,道:「大王,請恕我直言,我等不可再做退讓,當行做正麵進攻。至於盧龍塞方向,於塞外之地,本有鮮卑人遊蕩,那潘章即便再是厲害,也不會完全將之道路阻斷。
是故,我等所有兵力,全部投入即將到來的戰事,勢在必行!
除了我等,遼東公孫太守,我想在關鍵時刻,也會有相助!」
袁遺一是憂心烏桓人在經曆前番數次大敗後,不會使出全力。另一則,是擔憂蹋頓其人,見幽州州府兵力增加後,而生退卻之心。三則以此表言,也是希望蹋頓能放下同公孫氏之前的恩怨。
早些年來,以公孫瓚為主,在遼東和遼西地方勢力幫助下,白馬義從後做建立,於幽州之所,創下了大名。不少烏桓人,也是為公孫瓚擊出塞外,而亡之。
誠因此,烏桓同遼東遼西的公孫氏,並不怎麽對付。這次如果不是有袁遺帶著侄子袁熙從旁周旋,雙方也不會暫時放下恩怨,而以烏桓人,能從後方殺出,並得遼西大部。且若是公孫瓚還活著,以見烏桓人的再度馳騁,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在袁遺言語後,蹋頓緩緩頷首,眼睛微眯。
夜幕下,經過數個時辰商議,最後勉強拿出了方案。
一離開堂舍,返回到城外營帳,看到有些士氣低沉的袁氏舊部,袁熙的臉上,寫滿了憂慮。
「叔父!」
看到侄子有話要說,袁遺掃了眼四周,沉聲道:「入帳再說!」
得入帳內,袁遺的臉色,也變得不像外麵那般從容。
他跪坐在桉幾處,向侄子頷首道:「顯奕,你也坐下說話吧!」
在袁熙落座後,袁遺歎道:「今日的情況,你也看到了,公孫度有退卻之心,即便是那蹋頓,同樣如此。
果然,烏桓人,還是靠不住!
一旦下一場戰事,無力阻擋,蹋頓說不定會率眾衝殺出塞外,哪裏還會管我們的死活?」
「那叔父方才……」袁熙欲言又止。
望著年幼的侄子,袁遺道:「此也是無奈之舉也!若我不這般道言,那蹋頓若是見劉希德之部,兵力強盛,支援到來,再做投之。
先殺之人,許就是你我!
我以時下局麵勸告之,也是明著告訴他,以幽州州府,劉希德,許不會將他這個禍患留下,務必於接下來戰事間,做全力戰之!」
說到這裏,袁遺想到袁氏近兩
年的落魄,還有過去多少年的輝煌,又長長一歎道:「也幸好你兄,後歸往雒陽,今雖然為朝中監視,但那劉希德早未有讓人殺之,算是為袁家多留一些香火。」
看到侄子臉上不忿之色,袁遺也清楚,兩個侄子,也是此間親兄弟自小的恩怨,他未做多言此事,而是轉到了另一個方麵,道:「但我等也要憂慮失敗,即於接下來的戰事,若是幽州州府再有援兵,以破我等,我等必須多留一條後路!」
「叔父之意,可是南下投奔壽春?」
「正是如此!」
……
兩日後,徐無戰事先行爆發。
這一次,為魏續、侯成所領人馬,直來替補作戰後,借助著青州兵的銳氣,徐無的叛軍,沒有堅持兩日,即有潰敗。
後一旬內,即以劉祈命令下,幽州的本方人馬,按照機會,對叛軍進行分割而戰。
且是烏桓騎兵,在裝備精良的青州騎兵交鋒間,難掩頹勢。
終是半月後,為青州精銳部突擊下,再度大敗於令支城西南處的嶺安山一帶。
借此大勢,侯成等各方兵力,直入遼西。
便是烏桓王蹋頓北討間,為潘章伏擊,戰死於戰場之上。其之首級,第一時刻,被送往了薊縣。
劉祈在得蹋頓的頭顱後,親自書信一封,而往雒陽,大力表彰荀攸,鮮於輔,潘章,魏續、侯成等人的功勞。
而袁家叔侄,本打算乘坐船隻,沿海路而行,先行逃亡青州之地,誰曉得突降大雨,以船隻沉沒,隻能在敗退後,往遼東逃走。
消息傳回薊縣時,已是令支地方戰事過去的兩日後。得聞此中之事,郭嘉果斷建言,以大軍向遼東而去,以此之機,而收得遼東,將公孫氏趕出地方的核心圈之外。
荀攸等人,亦做有補充。
及待後方糧草到達遼西後,劉祈親臨,以接受二人建議,先向公孫度去了交出叛賊之文書,後以潘章、魏續等將,兵入肥如,直往陽樂而去。
就在大軍開拔之時,遼東,昌黎。
遼東太守公孫度,恰在宴請逃亡而來的袁遺、袁熙叔侄。袁氏雖然早同已亡的公孫瓚不對付,且有兵行戰事。但兩個「公孫」,並不是一夥的。包括在公孫瓚兵圍身死時,遼東公孫氏,也沒有生出救之的打算。
甚至在當年幽州戰事剛起時,還等著幾方爭鬥,有圖謀幽州之心。
實於今日,公孫度的野心,也沒有消失。隻是在看到劉祈的強悍後,才緩緩隱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