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混元禦統
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 作者:令狐衝啊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公孫修命賈範起草的詔書中,全稱為《混元禦統詔》中,一共贅述三件為政舉措:</p>
其一,不管是漢人或者高句麗人,皆為燕國百姓,今後要試著講漢語、著漢人衣冠,地方縣諸官吏設置漢學府授課,教導漢語、督查衣襟,完備高句麗人的漢化,不可疏忽,一視同仁。若有欺淩百姓、挑動事端胡漢對立者,法皆斬不赦。</p>
其二:為鼓勵生育,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七,需及時安排婚配嫁娶,按年齡嫁娶者可免一人稅,生一胎官府賜二壺酒,生二胎官府賜予一頭母豬,生三胎則可賜予一頭耕牛。若女子十七未嫁之,鄉裏親朋皆有責任為其張羅,或出資或出力,早日嫁出去,早結良緣。</p>
各地縣官每年以縣中人口、獨身男女為審計,每一年審核一遍嫁娶數量,每三年統計一次人口增減。若業績達標者,有升遷之望,若無業績達標,或排在末端,則處罰之。弄虛作假安排男女假婚虛報隱瞞者,罷其官,永不錄用,情節嚴重者問斬。</p>
其三:胡漢通婚,若漢人男子娶高句麗女人,或者高句麗男子娶漢人女子,可賞賜酒三壺、絹八尺、賜米一石,並免一年徭役,二年稅。</p>
此三大措施,合稱為《混元禦統詔》,下放到遼東郡、玄菟郡、帶方郡、樂浪郡,由地方長官即日執行,不可怠慢。</p>
各地方長官瞧見燕王這樣的政策,便是曾經屍位素餐的小官小吏都急忙爬起來四處走動,挨家挨戶的普查單身男女人口數量,宣揚燕王頒布的良政。又令諸民各自說媒提親,家中有小女兒未嫁、大齡青年者都得趕緊的選黃道吉日了,燕王頒布的可是良政,利國利民。</p>
公孫修可將“父母官”三字發揮到極致,各地官吏如同又當爹又當媽,為了自身的官職,不得不施展渾身解數,為了治下未婚的適婚女子奔走相告,尋找婆家,反正就應當嫁出去,別影響本官的仕途。</p>
不出一月,民間自發的組成了高效率、成建製的大型媒婆聚集地,便好似後世的婚姻介紹所無二致。畢竟古代那是無媒不成婚,《詩經·衛風·氓》中所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即指此。</p>
在傳統的中國神話中,女媧是最早的媒人,因此公孫修聽聞此事後給予支持,並把這一說媒提親的民間團體稱之為“女媧祠”,男女兩家父母的見麵會則稱為鵲橋引,待適齡男女成婚後,媒氏收得禮金,三方皆喜。</p>
王宮內,公孫修望著西北長天,心中頗為得意,詢問身旁的賈範道:“若依此推算,三十年內可增加多少百姓呢?”</p>
賈範捋須道:“二十年為一代人,可曆三代,既一對夫婦取生子多寡的高與低,擇五子為數。二十年後五子各自成婚,每人五子,則二十五孫。再二十年,則一百二十五人。此時第一代夫婦年逾六十,五子年約四十,二十五孫則正當青壯,一百二十五名曾孫則為繈褓嬰兒,若四代同堂,便已一百五十五人。”</p>
公孫修聞言隻是點了點頭,古代女性二十幾年的生育周期,其平均懷孕生子數量都在五到六個。這一刻他想明白了什麽,長歎一聲,有些意興闌珊。</p>
賈範一愣,忙問:“王上何故歎息?”</p>
他澹澹道:“孤這一番折騰,畢竟隻是小孩子的把戲,魏國是我燕國的十倍之地,十倍之民,各方麵都雄盛十倍於我,燕國再如何改革舊製,時間上是平等的,魏國發展一年,等同燕國發展十年,在同等條件上,即使良政略勝對方,也不可能趕超。從大亨年號起用以來,已曆三年,孤治三年雖有小成,然則魏國治三年勝孤治三十年,又當如何抗之?”</p>
賈範苦笑道:“遼東畢竟邊陲苦寒之地,魏國占盡天時地利,不可抗爭天命,我燕國自保有餘,王上功不可沒。”</p>
這是不可忽略的差距,魏國的人口跟土地比自己大了十倍,體量是天壤之別,其一年發展所帶來的增量,是他十年發展才能趕得上的水平。這就好似後世那些所謂的炒股高手複利投資,小資金一年翻八倍,股神巴菲特平均複合年化收益率是兩成出頭,收益率看似超過了股神,可五萬元翻八倍也不過四十萬元,很可能遇到一個回撤就腰斬,慘烈點的直接灰飛煙滅,畢竟來得快,去的也快。</p>
</p>
而股神的資金量是上千億美元,每年的投資收益隻有兩成,那也代表著幾百億的進賬。忽略體量的差距去單純的對比增速,那是很愚蠢的想法。</p>
公孫修搖頭一笑,沉聲道:“遼東自保也是不可能的,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賈老認為,蜀國已故的前丞相諸葛亮,為何要連接北伐?”</p>
賈範一愣:“那自然是為了劉氏故主,孔明鞠躬盡瘁,固然可敬。可蜀乃小國,舉兵北伐,終是難建功勳,反倒拖垮了自己。”</p>
“此是其一,孔明為報劉備之恩,夙夜歎息,鞠躬盡瘁,故而存興複漢室之心。其二是蜀國雖小,勝在並無經曆戰亂,現狀尚好,未有頹敗之狀。魏國則不一樣,地處中原腹地,先後有黃巾之亂、董卓之亂、二袁爭霸,各處摧殘得極其嚴重。建安十三年曹操又有赤壁之敗。待曹丕篡逆,魏國初興,正是大亂之後,人口損減情況嚴重,很多分封建國的諸侯王,一般都是借著那塊地名而‘有名無實’。”</p>
公孫修侃侃而談,續道:“試想若是再過得二十年無戰事,魏國日漸複興,中原元氣恢複,則蜀、吳、燕再無機會爭衡天下,隻能偏安一隅,束手待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p>
賈範對這一見解頗為讚同,恍然道:“這倒是不錯,孔明北伐雖大多無功而返,可也並未發生嚴重的損耗蜀國民力。反倒是孔明的統兵之術、內政兼用,騷擾得雍涼而地,連年穀麥不收,農夫廢業,民有饑色,戰士不解甲,中國不釋鞍。”</p>
通過分析,他也明白諸葛亮是真正的軍政天才。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好似批評了諸葛亮用兵不行,可實際上老諸的內政管理幾乎是千載難尋,連司馬懿進入諸葛亮留下的營寨,觀其分布都大呼“天下奇才”的地步。</p>
諸葛亮六年五伐,真正大規模的北伐軍事行動僅有三次,動用五萬大軍以上的隻有兩次,用兵策略是“用八萬,常留四萬,以為更代。”蜀軍是采取輪戰,一批人上戰場練,練熟了換下一批新手接著上。自第一次北伐後,諸葛亮從不幹傾家蕩產玩賭博的買賣。</p>
燕國的處境形同蜀、吳二國,都是偏安一隅,借天險、地利而據,這也是最終統一三國的人物是吞下魏國基業的司馬炎。倒不是說司馬家一族有多厲害,而是曹氏三代人留下的基礎,本身就具備統一天下的資格。</p>
難道真的沒有獲勝的機會了麽?</p>
若是換作三年前,公孫修肯定不去理會這樣的事,苟全性命於亂世即可,不求統一天下。誰沒事願意花幾十年心思去幹這樣的事,燕國能偏安就偏安,隻管生前瀟灑無邊,可顧不得死後洪水滔天。可如今有了王妃,有了兒子公孫霸,即使自己苟到人生結束的那天,妻兒又該怎麽辦呢?</p>
萬一按照曆史趨勢,司馬氏仍舊統一三國,燕國也不可幸免,孤兒寡母除了死路也別無可求,說不定飽受欺淩。這可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暗自想到:“務必尋求破敵之機,不論如何,也不能引頸就戮的等死。不論是司馬懿還是曹爽,想進犯燕國,都要做好脫一層皮的後果。”</p>
其一,不管是漢人或者高句麗人,皆為燕國百姓,今後要試著講漢語、著漢人衣冠,地方縣諸官吏設置漢學府授課,教導漢語、督查衣襟,完備高句麗人的漢化,不可疏忽,一視同仁。若有欺淩百姓、挑動事端胡漢對立者,法皆斬不赦。</p>
其二:為鼓勵生育,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七,需及時安排婚配嫁娶,按年齡嫁娶者可免一人稅,生一胎官府賜二壺酒,生二胎官府賜予一頭母豬,生三胎則可賜予一頭耕牛。若女子十七未嫁之,鄉裏親朋皆有責任為其張羅,或出資或出力,早日嫁出去,早結良緣。</p>
各地縣官每年以縣中人口、獨身男女為審計,每一年審核一遍嫁娶數量,每三年統計一次人口增減。若業績達標者,有升遷之望,若無業績達標,或排在末端,則處罰之。弄虛作假安排男女假婚虛報隱瞞者,罷其官,永不錄用,情節嚴重者問斬。</p>
其三:胡漢通婚,若漢人男子娶高句麗女人,或者高句麗男子娶漢人女子,可賞賜酒三壺、絹八尺、賜米一石,並免一年徭役,二年稅。</p>
此三大措施,合稱為《混元禦統詔》,下放到遼東郡、玄菟郡、帶方郡、樂浪郡,由地方長官即日執行,不可怠慢。</p>
各地方長官瞧見燕王這樣的政策,便是曾經屍位素餐的小官小吏都急忙爬起來四處走動,挨家挨戶的普查單身男女人口數量,宣揚燕王頒布的良政。又令諸民各自說媒提親,家中有小女兒未嫁、大齡青年者都得趕緊的選黃道吉日了,燕王頒布的可是良政,利國利民。</p>
公孫修可將“父母官”三字發揮到極致,各地官吏如同又當爹又當媽,為了自身的官職,不得不施展渾身解數,為了治下未婚的適婚女子奔走相告,尋找婆家,反正就應當嫁出去,別影響本官的仕途。</p>
不出一月,民間自發的組成了高效率、成建製的大型媒婆聚集地,便好似後世的婚姻介紹所無二致。畢竟古代那是無媒不成婚,《詩經·衛風·氓》中所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即指此。</p>
在傳統的中國神話中,女媧是最早的媒人,因此公孫修聽聞此事後給予支持,並把這一說媒提親的民間團體稱之為“女媧祠”,男女兩家父母的見麵會則稱為鵲橋引,待適齡男女成婚後,媒氏收得禮金,三方皆喜。</p>
王宮內,公孫修望著西北長天,心中頗為得意,詢問身旁的賈範道:“若依此推算,三十年內可增加多少百姓呢?”</p>
賈範捋須道:“二十年為一代人,可曆三代,既一對夫婦取生子多寡的高與低,擇五子為數。二十年後五子各自成婚,每人五子,則二十五孫。再二十年,則一百二十五人。此時第一代夫婦年逾六十,五子年約四十,二十五孫則正當青壯,一百二十五名曾孫則為繈褓嬰兒,若四代同堂,便已一百五十五人。”</p>
公孫修聞言隻是點了點頭,古代女性二十幾年的生育周期,其平均懷孕生子數量都在五到六個。這一刻他想明白了什麽,長歎一聲,有些意興闌珊。</p>
賈範一愣,忙問:“王上何故歎息?”</p>
他澹澹道:“孤這一番折騰,畢竟隻是小孩子的把戲,魏國是我燕國的十倍之地,十倍之民,各方麵都雄盛十倍於我,燕國再如何改革舊製,時間上是平等的,魏國發展一年,等同燕國發展十年,在同等條件上,即使良政略勝對方,也不可能趕超。從大亨年號起用以來,已曆三年,孤治三年雖有小成,然則魏國治三年勝孤治三十年,又當如何抗之?”</p>
賈範苦笑道:“遼東畢竟邊陲苦寒之地,魏國占盡天時地利,不可抗爭天命,我燕國自保有餘,王上功不可沒。”</p>
這是不可忽略的差距,魏國的人口跟土地比自己大了十倍,體量是天壤之別,其一年發展所帶來的增量,是他十年發展才能趕得上的水平。這就好似後世那些所謂的炒股高手複利投資,小資金一年翻八倍,股神巴菲特平均複合年化收益率是兩成出頭,收益率看似超過了股神,可五萬元翻八倍也不過四十萬元,很可能遇到一個回撤就腰斬,慘烈點的直接灰飛煙滅,畢竟來得快,去的也快。</p>
</p>
而股神的資金量是上千億美元,每年的投資收益隻有兩成,那也代表著幾百億的進賬。忽略體量的差距去單純的對比增速,那是很愚蠢的想法。</p>
公孫修搖頭一笑,沉聲道:“遼東自保也是不可能的,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賈老認為,蜀國已故的前丞相諸葛亮,為何要連接北伐?”</p>
賈範一愣:“那自然是為了劉氏故主,孔明鞠躬盡瘁,固然可敬。可蜀乃小國,舉兵北伐,終是難建功勳,反倒拖垮了自己。”</p>
“此是其一,孔明為報劉備之恩,夙夜歎息,鞠躬盡瘁,故而存興複漢室之心。其二是蜀國雖小,勝在並無經曆戰亂,現狀尚好,未有頹敗之狀。魏國則不一樣,地處中原腹地,先後有黃巾之亂、董卓之亂、二袁爭霸,各處摧殘得極其嚴重。建安十三年曹操又有赤壁之敗。待曹丕篡逆,魏國初興,正是大亂之後,人口損減情況嚴重,很多分封建國的諸侯王,一般都是借著那塊地名而‘有名無實’。”</p>
公孫修侃侃而談,續道:“試想若是再過得二十年無戰事,魏國日漸複興,中原元氣恢複,則蜀、吳、燕再無機會爭衡天下,隻能偏安一隅,束手待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p>
賈範對這一見解頗為讚同,恍然道:“這倒是不錯,孔明北伐雖大多無功而返,可也並未發生嚴重的損耗蜀國民力。反倒是孔明的統兵之術、內政兼用,騷擾得雍涼而地,連年穀麥不收,農夫廢業,民有饑色,戰士不解甲,中國不釋鞍。”</p>
通過分析,他也明白諸葛亮是真正的軍政天才。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好似批評了諸葛亮用兵不行,可實際上老諸的內政管理幾乎是千載難尋,連司馬懿進入諸葛亮留下的營寨,觀其分布都大呼“天下奇才”的地步。</p>
諸葛亮六年五伐,真正大規模的北伐軍事行動僅有三次,動用五萬大軍以上的隻有兩次,用兵策略是“用八萬,常留四萬,以為更代。”蜀軍是采取輪戰,一批人上戰場練,練熟了換下一批新手接著上。自第一次北伐後,諸葛亮從不幹傾家蕩產玩賭博的買賣。</p>
燕國的處境形同蜀、吳二國,都是偏安一隅,借天險、地利而據,這也是最終統一三國的人物是吞下魏國基業的司馬炎。倒不是說司馬家一族有多厲害,而是曹氏三代人留下的基礎,本身就具備統一天下的資格。</p>
難道真的沒有獲勝的機會了麽?</p>
若是換作三年前,公孫修肯定不去理會這樣的事,苟全性命於亂世即可,不求統一天下。誰沒事願意花幾十年心思去幹這樣的事,燕國能偏安就偏安,隻管生前瀟灑無邊,可顧不得死後洪水滔天。可如今有了王妃,有了兒子公孫霸,即使自己苟到人生結束的那天,妻兒又該怎麽辦呢?</p>
萬一按照曆史趨勢,司馬氏仍舊統一三國,燕國也不可幸免,孤兒寡母除了死路也別無可求,說不定飽受欺淩。這可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暗自想到:“務必尋求破敵之機,不論如何,也不能引頸就戮的等死。不論是司馬懿還是曹爽,想進犯燕國,都要做好脫一層皮的後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