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請命南下(下)
玄幻隋唐:我在江都種瓊花二十年 作者:姬浩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丹陽公絕對不能離開京師!”</p>
在一眾或明或暗投靠了李唐的文武朝臣之中,姚思廉的聲音顯得格外孤單,也格外突出。</p>
“關內剛剛經曆喪亂,各處郡縣官員多有缺額,如丹陽公這般對天子忠心耿耿又有才能的臣子,便是不能留任朝中各部,至少也該在關內補缺。怎能輕易調動到關外?還是遙遠的江南?”</p>
此言一出,原本爭吵不休的李唐兩派頓時休兵罷戰,並迅速達成共識。</p>
姚思廉是小皇帝楊侑的代言人,他的意見就代表楊侑的意見。</p>
楊侑越想留下楊遇安,他們就越不能讓後者留下。</p>
劉文靜當即反駁道:“關內各處實缺相府早就議定,不宜再更改。至於丹陽雖遠,卻也是大隋治下大郡,比鄰江都,不宜輕易丟失,正好讓丹陽公前去替天子戍邊!”</p>
言罷不等姚思廉反駁,劉文靜當即對李淵稟告道:“臣查閱曆年朝集使上報各地缺額,發現丹陽郡丞一職早就空缺多時。隻是過去太上皇無心理政,故而拖延至今,何妨讓丹陽公補上缺額?”</p>
李淵聞言沉吟道:“以遇安之才,當個區區郡丞是不是太委屈了?要不還是直接當個通守吧!”</p>
大隋立國之後,地方官製基本傳承自前朝,雖然楊堅一度廢郡並州,但後來楊廣又將州改回了“郡”。</p>
而一郡之中,基本仍是曆朝曆代常見的太守、郡丞、郡尉等等官職。</p>
不過隨著後來義軍蜂擁而起,楊廣發現地方太守已經不大能維持地方安寧,有些甚至跟地方盜賊、豪族同流合汙,於是便在這四個一郡主吏之外,額外設置了“通守”一職。</p>
名義上,通守是太守左官,位在太守之下,郡丞之上。</p>
但實際上通守是朝廷用來架空地方太守的中央空降官,是朝著封疆大吏的方向安排的。</p>
李淵讓楊遇安擔任丹陽通守,目的也很明顯,就是希望這個“女婿”能夠幫助他守住丹陽,以便作為將來李唐攻略江淮的橋頭堡。</p>
不過劉文靜等人顯然還有些擔憂,於是便直接對下方等候結果的楊遇安道:“丹陽公,若你擔任丹陽通守,需要從京中調集多少人馬隨行?”</p>
事關自己職務安排,楊遇安一直保持沉默以作避嫌,直到此時才終於開口:“從關中到江南,不管東出潼關,南出武關,甚至西出大散關繞道巴蜀,這沿途上都要經過大片賊軍的地盤。沒有一萬精騎隨行,楊某不敢南下!”</p>
“一萬精騎?你怎不讓唐王將麾下精銳全都派給你算了!”世子李建成當即上前嗆聲,“如今關內正是四處用兵之際,豈能為了千裏之外的飛地分兵?一千步卒,不能再多!”</p>
“哈哈哈,一千步卒?世子幹脆讓楊某直接投賊算了!”楊遇安針鋒相對,“況且這一千人便是全都順利去到丹陽,但之後呢?麵對動則以十萬計的江南群賊,這一千人能頂什麽用?”</p>
“丹陽公的瓊花盟不也有不少道兵僧兵鄉勇團練麽?你可以回到丹陽再募兵嘛!”</p>
“實在不行,太上皇身邊還有數萬驍果衛士,丹陽公大可向太上皇借兵!”</p>
李建成隻想趕緊將楊遇安打發走,並不真在意丹陽得失,所以毫無心理負地出些“餿主意”。</p>
楊遇安自然寸步不讓,揶揄道:“楊某若有本事指揮得動太上皇與驍果衛士,世子就不擔心楊某將江南傳檄而定了?嘖嘖,楊某今日才發現,原來世子是如此看重我啊!慚愧慚愧……”</p>
楊遇安陰陽怪氣,李建成自然不忿,雙方迅速陷入無休止的爭吵之中。</p>
而此時李淵已經完全代入皇帝的角色,十分樂見臣下互相爭吵,異論相攪。</p>
直到雙方都已經吵不動了,他才開口給出自己的意見,準許楊遇安從十六衛府中抽調兩千步卒南下。</p>
十六衛府,或者說十二衛四府曾是大隋最精銳的戰卒,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p>
隨著楊廣三征高麗無功而返,衛府精銳早就損失殆盡,府屬對朝廷怨氣極大。</p>
就連楊廣前年南下江都也不選衛府兵護駕,而是選擇衛府體係之外重新募集的“驍果”。</p>
如今關中真正的精銳,全都打著“李”字旗號。</p>
楊遇安已經能想象到自己就算精挑細選,最終也隻能得到兩千個老弱殘兵……甚至很可能糧草軍械都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純屬累贅。</p>
不過,這都無所謂。</p>
因為他從一開始就不指望李唐會派兵跟隨自己南下。</p>
他先前故意高調提出絕對沒有任何可能性的“一萬精騎”,不過是為了自己真正目的作鋪墊。</p>
“唐王!”楊遇安拱手上前道,“楊某剛剛是意氣之爭了。如今冷靜下來細想,世子方才所言不無道理。眼下朝廷正是四麵用兵之際,確實不宜分兵南下。楊某與其帶著一群老弱招搖過市,最終資敵,還不如孤身喬裝間行來得方便。隻是楊某要在丹陽招募新軍,少不了征辟僚屬以協助治軍,還望唐王再額外賜予我開府之權。”</p>
楊遇安在丹陽說一不二,是無冕之王,就算不開府征辟僚屬,眾人都已經奉他為主。</p>
但有“編製”也有額外好處,譬如讓眾人身份過了明路,從江湖人士變成朝廷命官,更有歸屬感。</p>
譬如能讓丹陽郡縣官員無縫對接歸入楊遇安治下,不必因為身份問題產生溝通障礙。</p>
就好比魏征,若要協助楊遇安治理郡縣,是“瓊花盟魏當家”還是“丹陽通守主簿”,這兩個身份給人的觀感完全不同。</p>
</p>
甚至更進一步說,楊遇安在驍果軍中同樣有不少熟人。他剛剛故意跟李建成陰陽怪氣自己指揮不動驍果,李建成等人也確實這樣認為。</p>
但其實楊遇安對那支大隋碩果僅存的精銳,還真的存了幾分念想。</p>
再不濟,那幾個自己曾幫元德太子楊昭招募的猛將,總能試著挖一挖吧?</p>
而如果要挖人,那對方本身已經有官身,自己也不能說你們都別做官了,來我瓊花盟落草當個頭目吧?</p>
這前後的落差太大,難免會讓人心裏犯滴咕。</p>
而有了開府之權,楊遇安便能讓這些人順理成章調到麾下,保持品秩不掉,甚至還有一定提拔獎賞的空間。</p>
楊遇安深暗人心鬼蜮,明白這些看似繁文縟節的東西,其實在不少時候能帶來極大助力。</p>
也算是他離開京師之前,最後榨一榨隋室的剩餘價值。</p>
“遇安深入虎穴替朝廷安撫一方,堪比後漢之班超,乃真英雄也!”</p>
李淵大讚一聲,同意了楊遇安所請。</p>
他不知楊遇安心中小九九,或者就算猜到一些也不甚在意。</p>
比起真刀真槍地派兵給糧援助,這種幾乎空頭支票的好處他自然更加樂意,更加大方。</p>
在一眾或明或暗投靠了李唐的文武朝臣之中,姚思廉的聲音顯得格外孤單,也格外突出。</p>
“關內剛剛經曆喪亂,各處郡縣官員多有缺額,如丹陽公這般對天子忠心耿耿又有才能的臣子,便是不能留任朝中各部,至少也該在關內補缺。怎能輕易調動到關外?還是遙遠的江南?”</p>
此言一出,原本爭吵不休的李唐兩派頓時休兵罷戰,並迅速達成共識。</p>
姚思廉是小皇帝楊侑的代言人,他的意見就代表楊侑的意見。</p>
楊侑越想留下楊遇安,他們就越不能讓後者留下。</p>
劉文靜當即反駁道:“關內各處實缺相府早就議定,不宜再更改。至於丹陽雖遠,卻也是大隋治下大郡,比鄰江都,不宜輕易丟失,正好讓丹陽公前去替天子戍邊!”</p>
言罷不等姚思廉反駁,劉文靜當即對李淵稟告道:“臣查閱曆年朝集使上報各地缺額,發現丹陽郡丞一職早就空缺多時。隻是過去太上皇無心理政,故而拖延至今,何妨讓丹陽公補上缺額?”</p>
李淵聞言沉吟道:“以遇安之才,當個區區郡丞是不是太委屈了?要不還是直接當個通守吧!”</p>
大隋立國之後,地方官製基本傳承自前朝,雖然楊堅一度廢郡並州,但後來楊廣又將州改回了“郡”。</p>
而一郡之中,基本仍是曆朝曆代常見的太守、郡丞、郡尉等等官職。</p>
不過隨著後來義軍蜂擁而起,楊廣發現地方太守已經不大能維持地方安寧,有些甚至跟地方盜賊、豪族同流合汙,於是便在這四個一郡主吏之外,額外設置了“通守”一職。</p>
名義上,通守是太守左官,位在太守之下,郡丞之上。</p>
但實際上通守是朝廷用來架空地方太守的中央空降官,是朝著封疆大吏的方向安排的。</p>
李淵讓楊遇安擔任丹陽通守,目的也很明顯,就是希望這個“女婿”能夠幫助他守住丹陽,以便作為將來李唐攻略江淮的橋頭堡。</p>
不過劉文靜等人顯然還有些擔憂,於是便直接對下方等候結果的楊遇安道:“丹陽公,若你擔任丹陽通守,需要從京中調集多少人馬隨行?”</p>
事關自己職務安排,楊遇安一直保持沉默以作避嫌,直到此時才終於開口:“從關中到江南,不管東出潼關,南出武關,甚至西出大散關繞道巴蜀,這沿途上都要經過大片賊軍的地盤。沒有一萬精騎隨行,楊某不敢南下!”</p>
“一萬精騎?你怎不讓唐王將麾下精銳全都派給你算了!”世子李建成當即上前嗆聲,“如今關內正是四處用兵之際,豈能為了千裏之外的飛地分兵?一千步卒,不能再多!”</p>
“哈哈哈,一千步卒?世子幹脆讓楊某直接投賊算了!”楊遇安針鋒相對,“況且這一千人便是全都順利去到丹陽,但之後呢?麵對動則以十萬計的江南群賊,這一千人能頂什麽用?”</p>
“丹陽公的瓊花盟不也有不少道兵僧兵鄉勇團練麽?你可以回到丹陽再募兵嘛!”</p>
“實在不行,太上皇身邊還有數萬驍果衛士,丹陽公大可向太上皇借兵!”</p>
李建成隻想趕緊將楊遇安打發走,並不真在意丹陽得失,所以毫無心理負地出些“餿主意”。</p>
楊遇安自然寸步不讓,揶揄道:“楊某若有本事指揮得動太上皇與驍果衛士,世子就不擔心楊某將江南傳檄而定了?嘖嘖,楊某今日才發現,原來世子是如此看重我啊!慚愧慚愧……”</p>
楊遇安陰陽怪氣,李建成自然不忿,雙方迅速陷入無休止的爭吵之中。</p>
而此時李淵已經完全代入皇帝的角色,十分樂見臣下互相爭吵,異論相攪。</p>
直到雙方都已經吵不動了,他才開口給出自己的意見,準許楊遇安從十六衛府中抽調兩千步卒南下。</p>
十六衛府,或者說十二衛四府曾是大隋最精銳的戰卒,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p>
隨著楊廣三征高麗無功而返,衛府精銳早就損失殆盡,府屬對朝廷怨氣極大。</p>
就連楊廣前年南下江都也不選衛府兵護駕,而是選擇衛府體係之外重新募集的“驍果”。</p>
如今關中真正的精銳,全都打著“李”字旗號。</p>
楊遇安已經能想象到自己就算精挑細選,最終也隻能得到兩千個老弱殘兵……甚至很可能糧草軍械都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純屬累贅。</p>
不過,這都無所謂。</p>
因為他從一開始就不指望李唐會派兵跟隨自己南下。</p>
他先前故意高調提出絕對沒有任何可能性的“一萬精騎”,不過是為了自己真正目的作鋪墊。</p>
“唐王!”楊遇安拱手上前道,“楊某剛剛是意氣之爭了。如今冷靜下來細想,世子方才所言不無道理。眼下朝廷正是四麵用兵之際,確實不宜分兵南下。楊某與其帶著一群老弱招搖過市,最終資敵,還不如孤身喬裝間行來得方便。隻是楊某要在丹陽招募新軍,少不了征辟僚屬以協助治軍,還望唐王再額外賜予我開府之權。”</p>
楊遇安在丹陽說一不二,是無冕之王,就算不開府征辟僚屬,眾人都已經奉他為主。</p>
但有“編製”也有額外好處,譬如讓眾人身份過了明路,從江湖人士變成朝廷命官,更有歸屬感。</p>
譬如能讓丹陽郡縣官員無縫對接歸入楊遇安治下,不必因為身份問題產生溝通障礙。</p>
就好比魏征,若要協助楊遇安治理郡縣,是“瓊花盟魏當家”還是“丹陽通守主簿”,這兩個身份給人的觀感完全不同。</p>
</p>
甚至更進一步說,楊遇安在驍果軍中同樣有不少熟人。他剛剛故意跟李建成陰陽怪氣自己指揮不動驍果,李建成等人也確實這樣認為。</p>
但其實楊遇安對那支大隋碩果僅存的精銳,還真的存了幾分念想。</p>
再不濟,那幾個自己曾幫元德太子楊昭招募的猛將,總能試著挖一挖吧?</p>
而如果要挖人,那對方本身已經有官身,自己也不能說你們都別做官了,來我瓊花盟落草當個頭目吧?</p>
這前後的落差太大,難免會讓人心裏犯滴咕。</p>
而有了開府之權,楊遇安便能讓這些人順理成章調到麾下,保持品秩不掉,甚至還有一定提拔獎賞的空間。</p>
楊遇安深暗人心鬼蜮,明白這些看似繁文縟節的東西,其實在不少時候能帶來極大助力。</p>
也算是他離開京師之前,最後榨一榨隋室的剩餘價值。</p>
“遇安深入虎穴替朝廷安撫一方,堪比後漢之班超,乃真英雄也!”</p>
李淵大讚一聲,同意了楊遇安所請。</p>
他不知楊遇安心中小九九,或者就算猜到一些也不甚在意。</p>
比起真刀真槍地派兵給糧援助,這種幾乎空頭支票的好處他自然更加樂意,更加大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