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人對宋應星的禮遇,不僅讓宋應星本人覺得頗為慚愧,甚至可以用“受寵若驚”來形容。


    連帶著宋家的妻兒親戚,也都是惶恐不安。


    宋應星幾個兒子,年紀大的都已經三十多歲了,最小的也比沈樹人稍長些。看著剛剛被運作了從七品官職的父親坐在馬車裏,而朝廷的僉都禦史、兵備道僉事卻騎馬在車窗邊,他們始終覺得提心吊膽,頗有幾分不真實感。


    一路上,沈樹人談笑風生,話題範圍倒也豁達,聊的都是雙方都感興趣、但又大而化之的物理化學內容,並沒有很猴急地要求對方立刻解決什麽具體技術問題。


    這種態度,就愈發讓宋應星老淚縱橫,深感知遇之恩。


    不過,說著說著,沈樹人忽然就奇峰突兀,說了些和氛圍不太合拍的話語。


    兩人原本剛聊到《天工開物》,沈樹人冷不丁就冒出一句:“宋先生,晚輩這就要指出你著書立說時的一個不到之處了。”


    宋應星一愣,還以為對方是在具體機械或者農學方麵有什麽見地,要挑書裏的技術錯誤,當下他也就做好了謙虛配合的心理準備:


    “哦?不知是下官……老夫書中何處錯漏?”


    沈樹人:“最大的錯漏,就在序言上!你在此書序言的最後一段,居然說《天工開物》是無用之書,‘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此言豈非大謬!我沈某人好歹也是兩榜進士、且諍名播於天下。我考進士之前,難道沒有好好熟讀此書?


    我非但讀了,還學以致用,從其中一些奇巧機構獲啟發,中西合璧造出了一種新的起重機,還用在了當年朝廷的漕運改革上、大大降低了漕糧反複裝卸船的損耗!


    當時我還隻是國子監生,以舉監直接買的官做,雖隻八品小官,卻也不忘以經世實用之學報國!至於考上進士,那是我在河道衙門協理漕運有功、升遷到七品之後,才去考的。


    哪怕不考,我這種實用之才也能有官做!對我做官幫助這麽大的書,怎能說是‘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呢?”


    宋應星原本已經做好了被挑刺的準備,沒想到最後沈樹人說出這麽一番話語來,著實把他感動得老淚縱橫。


    他當初寫《天工開物》的序言時,最後那麽說,也是一番氣話,恨鐵不成鋼。知道自己的書得倒貼錢印,絕不會有人分攤,也不可能賣得出去。


    全書別的話他都是有感情的,唯獨對這句話,他這幾年來巴不得有人打臉,證明他是錯的,證明這本書“不是對進取毫無作用”。


    現在,一個在皇帝麵前得到諍諫美名的兩榜進士,打了這個臉,宋應星簡直甘之如飴,很想再被狠狠扇幾下。


    他心悅誠服地狠狠感慨:“沈道台教訓得是!老夫當年實在是無知短視,因為雕稿賠了多年積蓄、一時憤懣,才說出這些憤世嫉俗之言。


    天下士林,哪有人人都蠅營狗苟醉心利祿的?這不,此書問世四年後,全天下終於有第一個例外了!沈道台您就是這個例外的大賢啊!”


    沈樹人聽他提到賠本的傷心往事,也是順著往下問:


    “先生為此書、竟賠了多年積蓄?此書有精細插圖,雕版印刷使費,應該比其他隻有文字的書籍,要更貴一些吧?我也刻印過不少書,對行情有所了解,這麽大部書,怕不是花了兩三千兩銀子?”


    宋應星點點頭:“著實花了近三千兩。當時每冊首印了五百卷,結果白送都送不完。”


    沈樹人若有所思地回憶了一下,忽然恍然大悟道:“怪不得,我看您序言上說,此書原有五卷,但‘觀眾、樂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臨梓刪去’。


    現在想來,怕不是覺得那兩卷寫得不好、不得其道精要,而是沒錢了吧?那兩卷的手稿可還在?本官另有大用,拿來印了吧。


    本官也不白拿你的,這兩年,本官靠著《天工開物》著實獲益不少,還翻刻加印了許多,交給手下幕僚、屬官、匠人研讀。


    你原先虧了三千兩,再加上這兩卷沒印的,一共算五千兩。本官再加一倍給你,拿一萬兩,從此《天工開物》任由本官繼續翻印,如何?”


    古人也不可能談版權分成,所以沈樹人爽快一點,直接買斷製,也沒說這是版權,就當是潤筆,外加彌補宋應星之前的虧損。


    沈樹人提到的《天工開物》序裏的“觀眾、樂律”兩卷,曆史上宋應星缺錢沒有雕印,就失傳了,


    不過有零星片段為後來其他書所引用,根據考古研究,可以大致推測出,


    這兩卷書分別研究的是樂器聲學原理、還有一些明末時的舞台表演技術、道具技術,皮影戲人偶戲萬花筒之類的原理剖析。


    其中“樂律”這卷更有價值一點,因為涉及到了物理學的聲學部分,比如從流出的殘句裏可以看到,宋應星有寫“一根琴弦繃緊的長度縮短多少比例後,音高就能提高五度(宮商角徵羽一輪,對應西方一個八度)”,還有很多其他的樸素聲學研究。


    當然了,必須承認,在這方麵華夏文明古代並不占優。因為古代都不喜歡用數學工具來精確定量研究藝術,隻喜歡大而化之地泛泛論道不論術。


    相比之下,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6世紀就總結出弦長變化和音高變化之間的數學比例了。(中國古代調音師手藝是很不錯的,甚至更好,但隻是憑經驗憑手感,沒人去總結聲學數學原理)


    宋應星雖然比畢達哥拉斯晚了兩千年,但好歹也是補上了這塊不受重視的短板,他的一部分內容,也是從徐光啟翻譯的西方數學思想借鑒來的。


    說白了,這兩卷比前三卷涉及的工業、手工業要更加不務正業一些,純粹是娛樂產業,類似後來電影行業的服化道、配樂技術,才那麽不被待見。


    所以,如果說《天工開物》的前三卷,隻會被極個別非常死板的衛道士抨為“奇技淫巧”,那後兩卷要是印出來,按照當時的社會開放程度,恐怕是開明人士都會噴是“奇技淫巧”了。


    畢竟到21世紀,還有很多人噴娛樂科技是“為戲子服務”呢,何況是17世紀?


    都服務於倡伎優伶了,這不“淫”巧還有什麽是“淫”巧?


    不過,不論別人有什麽心理負擔,這一切在沈樹人這種坦蕩君子這兒,都是不存在的。


    研究那些倡伎優伶用到的技術怎麽了?那些“眾正盈朝”的士大夫,特麽的哪個不往秦淮煙花之地鑽?


    天天勾欄聽曲、還不許人研究聲學物理了?


    宋應星感動涕零之餘,也不忘提醒了沈樹人這一點:“沈道台,您開的價,老夫無有不允,老夫知道這是您抬舉我。不過這倡伎優伶之術,由您推廣出去,怕是對您名聲有所不便……”


    沈樹人霸氣回應:“我怕個鳥?我少年得誌,功成名就,該考的功名全有了,早就無所畏懼。適逢其會能搶救兩卷本該失傳的科學著作,舍我其誰?回到大冶就讓人給您拿銀子,剩下的交給我。”


    宋應星一家被拿捏得死死的,對沈道台的義薄雲天、光明磊落,也是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


    一行人很快回到大冶鐵山,沈樹人給宋家非常優待,找了個大宅院給宋應星養老,讓他每天畫圖紙做計算搞些研究,也不用親自下礦山、鐵廠考察,畢竟上了年紀了。


    一萬兩銀子的“版權費”,也是說給就給,住下後當天,沈樹人直接就讓家丁把白花花的現銀送過去了。


    宋應星做官六年,才攢出三千兩刻書。現在卻忽然進賬一萬兩,以他原本那種沒得貪汙的做官套路,怕是得做二十年官才能攢這麽多錢。


    銀子到位,還充分感受到了尊重,宋家人也如同打了雞血一樣,很快投入到了努力報效沈道台的狀態中。


    此後短短幾日,沈樹人原本還在為高爐耐火磚材料、燒焦碳技術等一些技術細節發愁。宋應星來了之後,雖然也沒法直接給他報答案,卻能幫著一起研究,還提供了不少細節思路。


    沈樹人能提供大方向,卻提供不了細節原理,跟宋應星一合謀,補足短板,工作效率也一下子提升了數倍。


    僅僅十天之內,宋應星就拿出了第一個讓他值回票價的技術創新——


    沈樹人前世對化學不太在行,他前世看的主流科技史書籍,也隻會說要“研究耐火磚”,但耐火磚具體是什麽化學成分配比,沈樹人就不知道了。


    宋應星是江西人,跟著一起琢磨鼓搗燒製了幾天,忽然就靈光一閃,建議沈樹人再花點錢、重金去他江西老家,找景德鎮弄些擅長燒製高溫窯的工匠,一起總結排查。


    “沈道台,老夫在江西住了大半輩子,對燒窯也是頗有研究觀摩的,有些瓷土摻到普通燒磚土中之後,可以讓窯的耐火變強,不如咱就順著這個思路繼續配比。”


    被這麽一提醒,沈樹人也意識到了,有些含鋁酸鹽、鋁土礦成分的燒磚土,好像是更有耐高溫前途一點。


    有了細節前進方向,他也就大筆一揮,批了銀子,讓宋應星要造實驗室就造實驗室,要機器要材料隨便買,留下賬目即可。要去景德鎮請燒窯師傅做實驗,也隨便開支,不要怕花錢。


    宋應星大受鼓舞,在緊隨而來的十二月份,一個月時間裏,就幫沈樹人鼓搗明白了好幾個技術難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姓竊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浙東匹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浙東匹夫並收藏國姓竊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