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堅持了兩天,他倆就都覺得累得慌。於是商量後就換了另一種形式,采用了即興演出的方式。經過考慮,選取了幾個景點,又雇了一個大學裏的巴黎男生舉背景牌。自然地,背景牌上加注了法語。從哪個典型儀式做起呢?他說,一場中隻有選一個內容,但隨時換成不同年代的內涵和形式,展示東方改革變化的節奏與神奇。第一個選的是學校上課的起立儀式,成人的開會儀式。第二個選的是晨曲的演變,早晨是《東方紅》,中午是那時的農村盛行的歌曲。第三個選的是八十年代初期農村青年幹活時的歌曲;第四個是城市青年的服飾變化。


    這些基本內容和形式確定下來之後,他倆就開始準備道具了。


    按照事先的計劃,實行了幾次,效果也很好。但他們還是感覺味兒不足,有故意為之的意思,還不足以還原過去的時光,歲月的滄桑感差了許多。於是,他就說,要想找到原型的那種感覺與更加近似的味道,咱就得在具體的生活裏回到過去,隻是換換服裝,像演戲似的,還真不行。王鳳婕想了想就說,行,那咱就日日月月的堅持,每一個季度按過去生活一回,完全按照那時的情景、語言和習慣來生活。


    說幹就幹,到了下一周他倆就按九零到九五年間的行裝和做派去生活了。無論是鳳婕去上課,還是羅天星教巴黎的小孩兒學漢語,都穿戴如舊,言行還原,就連吃喝等細節也回到了當年的時光。但也有主題,一個時段就換一個主題,演繹當年的實際情景了。


    日常行為與演出藝術合二為一,這也是一種創舉。


    她是生活藝術化的追隨者,也是踐行著,在這個大都市裏,她再沒了其他人的影響和幹擾,怎麽過,怎樣活,幾乎都是她自己說了算。當然,這也是羅天星認可的一種高標準的生活追求,她也認同,因此就有了狼狽為奸一起上演人間活劇的設想與行動了。


    行為藝術是一種實踐,穿越時間的限製,回歸過去,更是他倆的最愛。到了巴黎的他們,就過上了自個兒想要的日子了,點點滴滴的都有個性化的色彩,因為在外國,沒有熟人,原本就有的文化隔膜,他們也徹底不在乎了,隻做自個兒喜歡的事情。


    這是去了歐洲第二年的經曆與生活,前一年在德國柏林時,他倆也做過一些另類的事情。


    在這個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現代精神而聞名的陸空樞紐大都市裏,羅天星和王鳳婕兩個人也沒閑著,每逢節假日都有預先準備好的一些活動。他倆今天穿著唐裝,明天又身著明清服飾,自由自在地穿行在首都這個多姿多彩的建築叢林裏。無論行人怎樣看他們,他倆都毫不關心,該幹嘛照舊不誤。就像這裏就是自家的地盤一般,沒有絲毫的禁忌。他倆要做的就是經常化的體現個性化的生活方式,還有特立獨行的行為標準,不為世人所左右。生活的藝術化,以及藝術的生活化,就是他們追求的本身,其目的無非是想從形式到內容處處標榜人的尊貴和自由精神,也許還有東方的審美情結與神秘意味呢。


    有時,他們也去附近的鄉間感受這個平原城市邊緣的精美自然風光,兩個戀人各自騎著一輛自行車,賽著飛奔,口裏還哼唱著祖國的歌曲。到了目的地,不是去跟農家收割,就是去牧場玩耍,仿佛那裏就是自己的故鄉,溫馨,靜好,到處都充溢著祥和與自然之美,給他們帶去一種回家的溫暖的感覺。


    當然,更多的,他們還是跟隨同學或校友去市裏的文化名聲之地,領略德國古老的文明和又就的曆史文化。徜徉在這個到處是綠色環抱、景點繁複的大都市裏,他倆就有一種在歐洲心髒載歌載舞的願望。您看看吧——


    在亞曆山大廣場,他倆用40秒登上柏林最高的建築電視塔,來到最高層的旋轉咖啡屋,喝上一杯咖啡,俯瞰一番廣場的行人,然後在下來,繼續下一個景點駐足。


    來到勃蘭登堡門,回想著這個柏林以及德國象征的建築物的由來,想象著這座莊嚴肅穆、巍峨壯麗的建築,是如何充分顯示處於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尊嚴的。瞭望著青銅鑄造的那輛兩輪四馬戰車疾駛的勝利女神,他倆就好像回到了久遠的曆史長河之中了。


    走在菩提樹下大街上,感受著菩提樹的樹葉婆娑,清香撲鼻,又恍若回到了亞洲佛國的懷抱裏,每當此時,他倆就雙手合十,口裏念念有詞地念誦阿彌陀佛,是為時刻警示自己積德行善,諸惡莫作,當下得自在的信條。


    市中心的克思-恩格斯廣場,他倆是經過光顧的,不為別的,就為經常看看這兩位思想家,爾後繼續回味賢者思想的深遠與現實意義。


    在國外的好處,就是可以由著自個兒的性子耍子也,既沒人理你,更沒人幹涉你。你就是你自己的。當然,還得有足夠的經濟條件作為支撐。


    引以為驕傲的節目和事件,也有不少。比如,他倆自編自演的文革節目,演出“憶苦思甜”時,他吹著笛子,她表演舞蹈,嘴裏還在唱:不忘那一年,月牙亮晶晶,生產隊裏開大會,訴苦把冤伸,萬惡的舊社會,窮人的血淚恨......在表演文革期間紅衛兵鬧革命的節目時,那種紅歌他們都唱得很起勁,她最愛唱的是草原牧歌,他就還用笛子伴奏,還有《東風吹》。她呢,最愛樣板戲裏的舞蹈,如《送色娘子軍》裏那段著名的連歌舞蹈戲,“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她穿著軍裝,上台表演,他就在台下吹著吐音和顫音,常常配合得默契極了。


    他倆的演出時間和地點也是隨機的,走到哪兒,就演到哪兒,隻要心情好,哪裏都可以表演。


    除了革命題材,也有民間小調的演出或表演。他倆曾合演過中國特有的相聲節目,演出《濟公活佛》時,小羅拿著一把芭蕉扇,穿著破爛的衣裳,樂嗬嗬幫老百姓救困扶危,她就學著男聲唱那首鞋兒破帽兒破的幽默戲謔的主題歌,而且還是分別是用德語和法語演出的,深得師生的歡迎和喜愛。


    單說個人的特長,她是運動場上的健將,球類樣樣行,中短跑也沒問題,最拿手的還是功夫,她兒時學的是大洪拳,最拿手的是三節鞭,還有棍術,三兩個年輕人是近不了身的。她呢,筆力雄健,文學功底較好,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也寫出了三部中篇,一部長篇,均有國際背景,人物也是出國留學生,或者在國外學習或勤工儉學的角色。


    當然,小說中也有他們路演的情節。他倆和她的同學演唱各革命歌曲的情節,還是聽熱鬧的,她教幾個外國同學唱漢語歌曲,很來勁的,比如學唱陝北民歌《山丹丹開化紅豔豔》時,他倆就帶領著一幹外國大學生群情激昂地唱開了“千家萬戶,哎嗨哎嗨喲,把門兒開哎哎,哎嗨哎嗨喲,咱們的親人圍定親人坐哦,伊爾丫兒來吧喲嗬喲”,她的動作和曲調,由她的愛人矯正。有的時候,羅天星也參與進去,跟她們一起演唱——“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擊流,為了親人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崢嶸歲月,何懼風流。”外國同學的眼神,動作都不到位,她就用德語或法語給她的同學講解當時的情景,以圖激起他們的革命熱情,但翻來覆去的總是難達標,氣得她直搖頭,還說,你們的國家就沒有過改天換地之後的那種鬥誌嗎?他們聽了直搖頭。最後實在沒辦法了,他就跟她說,還說物質刺激來得快,她就點頭照辦,一下午就練習得很像樣了,其後他們就用節假日的閑暇時間去宿舍區演出了,效果還是令他倆滿意的。


    應該到改革初期了,他倆就讓國內的朋友郵寄來當時的各種服飾,給他倆召集的演員穿上,開始了改革進程的路演。一場演出裏,換四次服裝,還要重新化妝,但化妝也很簡單,就是臉上改改,重描一下,能看出時代變遷的表情和物質豐富的節奏即可。當然,隨之而來的歌曲也變成了符合時代的流行歌曲或抒情歌曲,《萬裏長城永不倒》,汪明荃演唱的《萬水千山總是情》,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多》,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他們的演出雖然屬於即興表演,但在國外卻還是依然新鮮的。在這過程中,他倆還真培養出了幾個漢語演唱人才,因此,這些演員的漢語也學得越來鉞起勁,逐漸培養起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到了第三年的時候,就有其中幾個到中國留學了,這裏麵,自然有他們夫婦的艱辛付出和長久的努力。這也是他倆從不氣餒和懈怠的重大原因,在他倆看來,自己的行動總是有所收獲的嘛。還因為,這畢竟是他們自己要幹的事,也不無需有多大的結果去支撐的,隨心所欲的事,到哪兒算哪兒吧。當然,他倆也經常更新表演的路數,無論形式,還是內容,總是堅持多變的原則,這也是他倆出於自己的需要而來的,並無其他更為深遠的打算。言行與生活,藝術和人生盡量結合起來就是他們的最佳標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愛的拋物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真情歌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真情歌手並收藏愛的拋物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