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都說科舉製度起於隋,興盛於唐宋,亡於明清,但朱瞻垶卻不是這麽認為的。</p>
隋朝的科舉製度在朱瞻垶看來其實還算上不上是科舉製度,因為當時是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員舉薦的,但就這一點就已經說明了隋朝科舉的不公平性。</p>
至於唐朝?也沒啥好說的。</p>
科舉在唐朝的確是興盛起來了,不過卻也沒有宋朝那麽興盛,因為終唐一朝,把持著最大資源以及官員的最大比例還是世家。</p>
五姓七望和關隴豪族才是唐朝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百姓想要做官還是太難。</p>
所以在朱瞻垶看來,對於這科舉製度的說法並不是很對,最起碼在起始這一點上說的不對。</p>
如果隋朝的科舉也算的話,那西漢時期的察舉製也能算,因為西漢時期的察舉製也是由官員舉薦,隻不過不需要通過考試罷了。</p>
因此,朱瞻垶覺得,這科舉製應該是始於西漢,完善於隋唐,興盛於宋,亡於明清。</p>
這一世作為朱家子孫,其實他倒是挺想幫著老朱家爭辯兩句的,但他卻連個狡辯的理由都找不到。</p>
原因無他,後世人們認為科舉製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八股文,就是明朝首創的。</p>
雖然在元朝時期就有了以經義”“經疑”為題述文,把控出題範圍的情況,但真正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並且立法的還是在明朝,是太祖高皇帝的時期的洪武三年。</p>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章詔定“科舉法”,確定了應試文彷宋“經義”,到了成化年間,在多名大臣的聯合提倡下,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p>
這就是八股文的起源和發展。</p>
至於滿清,那就是順承而已,這個倒是沒啥可說的。</p>
老朱家的人都很重視科舉,也很重視人才,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章還是現在的皇帝朱棣,亦或是太子朱高熾都是如此。</p>
“您每年都下來看?”朱瞻垶跟在胖老爹的身後,一臉好奇的問道。</p>
“我怎麽記得之前的時候您好像沒來過啊?”</p>
“誰說我沒來過?那時候你還在讀書呢!知道個屁!?”朱高熾看著麵前的客棧,沒好氣的回懟了自家大兒子。</p>
自從開始修編公羊學之後,朱高熾的脾性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最起碼以前他哪怕是麵對兒子也不會有這樣的態度。</p>
“咱們大明的科舉三年一次,自你爺爺繼位之後已經舉辦過兩次了,分別是永樂二年的甲申科和永樂四年丙戌科。”</p>
“第一次自是不必說,那時候你爺爺初登大寶,是最需要人才的時候,第二次也有這個原因,因為在第一次甲申科中突出重圍的除了一甲之外也就隻有二甲九十三人,三甲三百七十四人。”</p>
“人才不足,這才讓你爺爺於永樂四年再次開了科舉。”</p>
“本來按照三年一次的慣例,用了七年應該再次舉行科舉的,但因為丘福那檔子事兒,再後來你爺爺又禦駕親征,所以這兩年就沒有舉辦過常科了。”</p>
對於科舉的事情,太子爺可謂是如數家珍。</p>
明朝的科舉三年一次,而這三年一次的科舉又被稱為常科,意思很明顯。</p>
像這次科舉是朱棣借著冊立皇太孫的由頭辦的,是屬於特別開辦的,這就是恩科。</p>
不過按照慣例,從永樂四年到八年都沒有舉辦過常科科舉,按理說今年也應該舉辦了,不過當時這事兒並沒有定下來,反倒是朱瞻垶的皇太孫先冊立了。</p>
這由頭有了,本該舉辦的常科就變成了恩科。</p>
“爺爺說的果然沒錯,要說這科舉的事情啊,還是得您。”聽著自家老爹如數家珍的說出前兩屆科舉的事情,朱瞻垶嘖嘖稱奇。</p>
能把事情記得這麽清楚,甚至就連二甲、三甲錄取幾人都能記得住並且長達六年之久,自家胖老爹果然是有能耐的。</p>
</p>
“我就當你是在誇我吧。”朱高熾翻了個白眼,然後抬步走進了麵前的客棧。</p>
如果老爺子說這話,那多半是諷刺,但朱高熾知道自家大兒子不會。</p>
朱瞻垶見狀聳了聳肩,也跟了上去。</p>
這座客棧名為上行客棧,沒錯,是上行,不是悅來。</p>
因為這裏是比較接近貢院的客棧,所以每年在這裏住下的考生是最多的,而朱高熾在前兩次科舉的時候都會在考試之前過來看看。</p>
畢竟,按照明朝的科舉製度,能走到這一步的都可以說是精英了,因為能參加會試的那就說明他們最起碼是通過了縣試和鄉試的。</p>
按照明朝的規定,通過了鄉試的就是舉人了,這就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了,隻不過說是這麽說,在舉人裏選拔官員還是很少見的。</p>
朱瞻垶跟著進了上行客棧,隨行的太監早就進去統治所有人太子爺和皇太孫駕臨的事情了,所以人們雖然激動,但還是有序的站在院子裏迎接。</p>
“草民叩見太子殿下,叩見皇太孫殿下!”</p>
一進院子,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雖然都是文人士子,但聲音可真不小。</p>
“誒誒誒,免禮,免禮。”朱高熾一見到這幫子士子,老好人的性格再次凸顯了出來。</p>
“距離上次常科已有四年了,今日吾亦是在人群之中發現了一些熟悉的麵孔,希望四年的時間讓你們有了足夠的準備,一朝金榜題名。”</p>
“謝太子殿下吉言!”</p>
看著周圍那些雖已起身但仍舊低著頭的士子,朱高熾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後退了兩步,把大兒子推到了前麵。</p>
“嗯……”朱瞻垶沒有準備,一時之間還多少有點兒慌亂。</p>
“今年的恩科仍舊是由太子爺督辦,吾為大明皇太孫,此番過來也不過是學習罷了,諸位不必有另外的考量和想法。”</p>
“會試當前,一切皆以考試為重,若是大家有什麽覺得不適或者不好的地方可以向考官亦或是其他督辦此次恩科的官員提出,本太孫會提前告知他們,讓他們謹慎對待,及時處理。”</p>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夠金榜題名,早日一展宏圖!”</p>
“謝太孫殿下吉言!”</p>
如同朱高熾講話時一樣的聲音,但卻能從這裏麵聽出一些不太一樣的情緒。</p>
朱瞻垶冊立皇太孫之後有多受寵的事情早就傳開了,雖然不敢說傳遍天下,但文人士子向來都比較關係這個,所以自然是知道的。</p>
在他們的眼中,現在的朱瞻垶是最有潛力的一支了。</p>
雖然暫時還未聽說這位皇太孫招收過什麽門人賓客,但在場的又有幾個沒有這樣的想法呢?</p>
隋朝的科舉製度在朱瞻垶看來其實還算上不上是科舉製度,因為當時是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員舉薦的,但就這一點就已經說明了隋朝科舉的不公平性。</p>
至於唐朝?也沒啥好說的。</p>
科舉在唐朝的確是興盛起來了,不過卻也沒有宋朝那麽興盛,因為終唐一朝,把持著最大資源以及官員的最大比例還是世家。</p>
五姓七望和關隴豪族才是唐朝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百姓想要做官還是太難。</p>
所以在朱瞻垶看來,對於這科舉製度的說法並不是很對,最起碼在起始這一點上說的不對。</p>
如果隋朝的科舉也算的話,那西漢時期的察舉製也能算,因為西漢時期的察舉製也是由官員舉薦,隻不過不需要通過考試罷了。</p>
因此,朱瞻垶覺得,這科舉製應該是始於西漢,完善於隋唐,興盛於宋,亡於明清。</p>
這一世作為朱家子孫,其實他倒是挺想幫著老朱家爭辯兩句的,但他卻連個狡辯的理由都找不到。</p>
原因無他,後世人們認為科舉製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八股文,就是明朝首創的。</p>
雖然在元朝時期就有了以經義”“經疑”為題述文,把控出題範圍的情況,但真正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並且立法的還是在明朝,是太祖高皇帝的時期的洪武三年。</p>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章詔定“科舉法”,確定了應試文彷宋“經義”,到了成化年間,在多名大臣的聯合提倡下,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p>
這就是八股文的起源和發展。</p>
至於滿清,那就是順承而已,這個倒是沒啥可說的。</p>
老朱家的人都很重視科舉,也很重視人才,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章還是現在的皇帝朱棣,亦或是太子朱高熾都是如此。</p>
“您每年都下來看?”朱瞻垶跟在胖老爹的身後,一臉好奇的問道。</p>
“我怎麽記得之前的時候您好像沒來過啊?”</p>
“誰說我沒來過?那時候你還在讀書呢!知道個屁!?”朱高熾看著麵前的客棧,沒好氣的回懟了自家大兒子。</p>
自從開始修編公羊學之後,朱高熾的脾性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最起碼以前他哪怕是麵對兒子也不會有這樣的態度。</p>
“咱們大明的科舉三年一次,自你爺爺繼位之後已經舉辦過兩次了,分別是永樂二年的甲申科和永樂四年丙戌科。”</p>
“第一次自是不必說,那時候你爺爺初登大寶,是最需要人才的時候,第二次也有這個原因,因為在第一次甲申科中突出重圍的除了一甲之外也就隻有二甲九十三人,三甲三百七十四人。”</p>
“人才不足,這才讓你爺爺於永樂四年再次開了科舉。”</p>
“本來按照三年一次的慣例,用了七年應該再次舉行科舉的,但因為丘福那檔子事兒,再後來你爺爺又禦駕親征,所以這兩年就沒有舉辦過常科了。”</p>
對於科舉的事情,太子爺可謂是如數家珍。</p>
明朝的科舉三年一次,而這三年一次的科舉又被稱為常科,意思很明顯。</p>
像這次科舉是朱棣借著冊立皇太孫的由頭辦的,是屬於特別開辦的,這就是恩科。</p>
不過按照慣例,從永樂四年到八年都沒有舉辦過常科科舉,按理說今年也應該舉辦了,不過當時這事兒並沒有定下來,反倒是朱瞻垶的皇太孫先冊立了。</p>
這由頭有了,本該舉辦的常科就變成了恩科。</p>
“爺爺說的果然沒錯,要說這科舉的事情啊,還是得您。”聽著自家老爹如數家珍的說出前兩屆科舉的事情,朱瞻垶嘖嘖稱奇。</p>
能把事情記得這麽清楚,甚至就連二甲、三甲錄取幾人都能記得住並且長達六年之久,自家胖老爹果然是有能耐的。</p>
</p>
“我就當你是在誇我吧。”朱高熾翻了個白眼,然後抬步走進了麵前的客棧。</p>
如果老爺子說這話,那多半是諷刺,但朱高熾知道自家大兒子不會。</p>
朱瞻垶見狀聳了聳肩,也跟了上去。</p>
這座客棧名為上行客棧,沒錯,是上行,不是悅來。</p>
因為這裏是比較接近貢院的客棧,所以每年在這裏住下的考生是最多的,而朱高熾在前兩次科舉的時候都會在考試之前過來看看。</p>
畢竟,按照明朝的科舉製度,能走到這一步的都可以說是精英了,因為能參加會試的那就說明他們最起碼是通過了縣試和鄉試的。</p>
按照明朝的規定,通過了鄉試的就是舉人了,這就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了,隻不過說是這麽說,在舉人裏選拔官員還是很少見的。</p>
朱瞻垶跟著進了上行客棧,隨行的太監早就進去統治所有人太子爺和皇太孫駕臨的事情了,所以人們雖然激動,但還是有序的站在院子裏迎接。</p>
“草民叩見太子殿下,叩見皇太孫殿下!”</p>
一進院子,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雖然都是文人士子,但聲音可真不小。</p>
“誒誒誒,免禮,免禮。”朱高熾一見到這幫子士子,老好人的性格再次凸顯了出來。</p>
“距離上次常科已有四年了,今日吾亦是在人群之中發現了一些熟悉的麵孔,希望四年的時間讓你們有了足夠的準備,一朝金榜題名。”</p>
“謝太子殿下吉言!”</p>
看著周圍那些雖已起身但仍舊低著頭的士子,朱高熾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後退了兩步,把大兒子推到了前麵。</p>
“嗯……”朱瞻垶沒有準備,一時之間還多少有點兒慌亂。</p>
“今年的恩科仍舊是由太子爺督辦,吾為大明皇太孫,此番過來也不過是學習罷了,諸位不必有另外的考量和想法。”</p>
“會試當前,一切皆以考試為重,若是大家有什麽覺得不適或者不好的地方可以向考官亦或是其他督辦此次恩科的官員提出,本太孫會提前告知他們,讓他們謹慎對待,及時處理。”</p>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夠金榜題名,早日一展宏圖!”</p>
“謝太孫殿下吉言!”</p>
如同朱高熾講話時一樣的聲音,但卻能從這裏麵聽出一些不太一樣的情緒。</p>
朱瞻垶冊立皇太孫之後有多受寵的事情早就傳開了,雖然不敢說傳遍天下,但文人士子向來都比較關係這個,所以自然是知道的。</p>
在他們的眼中,現在的朱瞻垶是最有潛力的一支了。</p>
雖然暫時還未聽說這位皇太孫招收過什麽門人賓客,但在場的又有幾個沒有這樣的想法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