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三叔你呢?”</p>
朱瞻垶突然想起旁邊還有一個人呢。</p>
“怎麽,這麽著急?”朱高燧笑著開口,但笑聲中卻帶著些許的不屑。</p>
成者王侯敗者寇,這是亙古不變的,現如今他趙王是失敗者了,被清掃出去也是理所當然的。</p>
然而這隻是他自己的想法,卻並非朱瞻垶的想法。</p>
“著急?”朱瞻垶灑然一笑,顯得很是不在意。</p>
“您想多了,其實我一早就跟您和二叔說過,您二位去不去都是可以的,因為不管你們去不去,最終都是會有人去的。”</p>
“唯一的區別就是去的人不一樣罷了。”</p>
“您以為我是急著想把您二位送過去?說句難聽的,您太看得起自己了。”</p>
朱瞻垶的話越來越不客氣,最後一句甚至已經可以說是完全不顧那點兒同室情誼了。</p>
可就是這麽一句話,卻說的朱高燧啞口無言。</p>
朱瞻垶的話雖然難聽,但卻不無道理。</p>
看著張口欲言但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麽的朱高燧,朱瞻垶很是不屑地撇了撇嘴。</p>
一直以來,自己這二叔和三叔不管是做了什麽他都不曾翻臉過,甚至一直都是好聲好氣的跟他們講道理,但脾氣再好的人也會有翻臉的那一天的。</p>
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兔子急了還咬人呢!</p>
以現在大明的局勢來看,漢王和趙王是真的一點優勢都沒有……</p>
不對,都不用說優勢了,他們就連原本還有的那些可能性都完全丟失了。</p>
以前的漢王和趙王是在武事方麵出色,是老爺子南討北征時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而相較之下作為太子的朱高熾在這方麵就不行。</p>
不僅不解武事還體型肥胖,就算他是個用兵如神的好手,但也注定了不能上戰場打仗。</p>
就太子爺以前的那個體型,上戰場還不夠添亂的呢。</p>
是以,當時很多的武將,尤其是靖難時期的武將都對漢王和趙王報以好感,成為了他們的擁躉,也成為了他們爭奪太子之位的助力。</p>
可現在呢?</p>
自永樂八年的北征之後,朱瞻垶的才能初顯,尤其是經過了在闊灤海子的飛雲壑外築京觀一事之後,原本作為漢王趙王擁躉的武將們明顯開始動搖了。</p>
在武將們看來,大明需要一個強硬的皇帝,比如老爺子,也需要一個強硬的繼承人。</p>
武將心中繼承人的人選一開始是漢王,後來變成了太孫。</p>
一個僅有能力又有態度,還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為什麽不支持呢?反而去支持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人?</p>
當今皇帝靖難上位就已經背負了太多太多的罵名,連帶著當初靖難的勳臣們名聲也不太好,他們已經經曆過一次了,難道還要經曆第二次。</p>
一次尚且可能洗清,再來一次就真的洗不清了。</p>
在這個契機下,後又因為朱瞻垶在文政方麵的大放異彩,最後再加上果決地斬殺沿海倭寇、北巡時對戰韃靼三王,讓朱瞻垶的地位是徹底的穩固了下來。</p>
文臣本就是太子一脈的擁躉,現在又有了武將的支持,朱瞻垶在官員層麵已經可以說是一家獨大了,這一點就連他爹也比不了。</p>
除此之外,在朝廷清洗晉商和東南海商之後,朱瞻垶所扶持的魯商劉家一躍成為大明最大的商賈團體,其掌控或其名下勢力掌控的商業足以占到大明的四成甚至是更多。</p>
最後,再加上昨天才被再次添了把火的新糧,朱瞻垶是真的上有皇帝支持,中間有官員商賈支持,下有百姓支持。</p>
名正言順,文武雙全能力出眾,民心所向。</p>
這三樣加在一起,漢王和趙王還有什麽可能?</p>
曆史上的漢王是造了反的,但你現在問問他,就算是給他兵馬他敢造反嗎?</p>
先不說那些兵馬願不願意服從他,就說天下百姓會坐視不管嗎?</p>
別以為百姓都是傻子,和一個除了打仗之外沒有什麽建樹的王爺相比,一個名正言順、文武雙全,先後提出了考成法、替補法和攤丁入地法,以及帶來了畝產幾千斤糧食的皇太孫。</p>
是個人都知道該支持誰。</p>
以前的百姓之所以置之不理或者是隨大流,那是因為不管王朝興衰還是更替,不管皇帝是誰,他們都一樣要繳稅,但是現在不一樣了。</p>
朱瞻垶給他們帶來的那些東西是肉眼可見的,清明的廉政、削減的賦稅以及高產的新糧。</p>
他們不覺得漢王能給他們帶來這些。</p>
“好了,老三!”眼見氣氛即將陷入不可調和的尷尬,作為今日主事人的朱高煦開口做起了和事老。</p>
朱高燧依舊沒有開口,隻是將頭偏到了一邊。</p>
“那兩個地方不管是哪裏都算得上是好地方。”朱瞻垶倒也沒有不依不饒,畢竟人家是他的長輩。</p>
“那兩個地方的氣候跟大明雖然不盡相同,但能耕作能放牧,相差也不是很大,而且那邊的原住民都比較落後,不足以給您二位造成什麽威脅。”</p>
“隻要您二位想,在那裏建立起一個大明是完全沒問題的,當然了,前提是有足夠的時間。”</p>
這個時代最值錢的其實不是什麽金銀珠寶,也不是糧食或者礦產,而是人。</p>
</p>
人口其實才是一個王朝的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那這個王朝就算是再強也強不到哪去。</p>
這就和後世艾公的說法差不多。</p>
艾公說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是廣袤的國土麵積,比如新*坡,屁大點兒地方他再強也強不到哪裏去。</p>
同樣的,沒有足夠的國土麵積就無法承載更多的人口,這就跟後世的種花家和棒子差不多。</p>
你看種花家的兵役製度,你再看看棒子的。</p>
種花家是不敢全民服兵役,棒子是不敢不全民服兵役。</p>
沒有足夠的人口,漢王和趙王撐死也發展不到什麽強盛的程度,這也就是朱瞻垶想要的。</p>
“不管您二位怎麽想,也不管您二位相不相信,我真的就隻是需要三十年的時間。”</p>
朱瞻垶麵色嚴肅地看著自己的兩個叔叔,說出了一番不算承諾的承諾。</p>
“三十年,足夠您二位發展了,這段時間您二位需要充當大明的糧倉,朝廷每年都會派船隊往返於兩地之間。”</p>
“別的您二位可能不清楚,但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事情您二位都知道。”</p>
“如果把這次就藩看做是分家,那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也是我們共同的敵人,這兩個敵人若是不消滅,遲早有一天會反噬大明。”</p>
“屆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p>
朱瞻垶突然想起旁邊還有一個人呢。</p>
“怎麽,這麽著急?”朱高燧笑著開口,但笑聲中卻帶著些許的不屑。</p>
成者王侯敗者寇,這是亙古不變的,現如今他趙王是失敗者了,被清掃出去也是理所當然的。</p>
然而這隻是他自己的想法,卻並非朱瞻垶的想法。</p>
“著急?”朱瞻垶灑然一笑,顯得很是不在意。</p>
“您想多了,其實我一早就跟您和二叔說過,您二位去不去都是可以的,因為不管你們去不去,最終都是會有人去的。”</p>
“唯一的區別就是去的人不一樣罷了。”</p>
“您以為我是急著想把您二位送過去?說句難聽的,您太看得起自己了。”</p>
朱瞻垶的話越來越不客氣,最後一句甚至已經可以說是完全不顧那點兒同室情誼了。</p>
可就是這麽一句話,卻說的朱高燧啞口無言。</p>
朱瞻垶的話雖然難聽,但卻不無道理。</p>
看著張口欲言但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麽的朱高燧,朱瞻垶很是不屑地撇了撇嘴。</p>
一直以來,自己這二叔和三叔不管是做了什麽他都不曾翻臉過,甚至一直都是好聲好氣的跟他們講道理,但脾氣再好的人也會有翻臉的那一天的。</p>
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兔子急了還咬人呢!</p>
以現在大明的局勢來看,漢王和趙王是真的一點優勢都沒有……</p>
不對,都不用說優勢了,他們就連原本還有的那些可能性都完全丟失了。</p>
以前的漢王和趙王是在武事方麵出色,是老爺子南討北征時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而相較之下作為太子的朱高熾在這方麵就不行。</p>
不僅不解武事還體型肥胖,就算他是個用兵如神的好手,但也注定了不能上戰場打仗。</p>
就太子爺以前的那個體型,上戰場還不夠添亂的呢。</p>
是以,當時很多的武將,尤其是靖難時期的武將都對漢王和趙王報以好感,成為了他們的擁躉,也成為了他們爭奪太子之位的助力。</p>
可現在呢?</p>
自永樂八年的北征之後,朱瞻垶的才能初顯,尤其是經過了在闊灤海子的飛雲壑外築京觀一事之後,原本作為漢王趙王擁躉的武將們明顯開始動搖了。</p>
在武將們看來,大明需要一個強硬的皇帝,比如老爺子,也需要一個強硬的繼承人。</p>
武將心中繼承人的人選一開始是漢王,後來變成了太孫。</p>
一個僅有能力又有態度,還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為什麽不支持呢?反而去支持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人?</p>
當今皇帝靖難上位就已經背負了太多太多的罵名,連帶著當初靖難的勳臣們名聲也不太好,他們已經經曆過一次了,難道還要經曆第二次。</p>
一次尚且可能洗清,再來一次就真的洗不清了。</p>
在這個契機下,後又因為朱瞻垶在文政方麵的大放異彩,最後再加上果決地斬殺沿海倭寇、北巡時對戰韃靼三王,讓朱瞻垶的地位是徹底的穩固了下來。</p>
文臣本就是太子一脈的擁躉,現在又有了武將的支持,朱瞻垶在官員層麵已經可以說是一家獨大了,這一點就連他爹也比不了。</p>
除此之外,在朝廷清洗晉商和東南海商之後,朱瞻垶所扶持的魯商劉家一躍成為大明最大的商賈團體,其掌控或其名下勢力掌控的商業足以占到大明的四成甚至是更多。</p>
最後,再加上昨天才被再次添了把火的新糧,朱瞻垶是真的上有皇帝支持,中間有官員商賈支持,下有百姓支持。</p>
名正言順,文武雙全能力出眾,民心所向。</p>
這三樣加在一起,漢王和趙王還有什麽可能?</p>
曆史上的漢王是造了反的,但你現在問問他,就算是給他兵馬他敢造反嗎?</p>
先不說那些兵馬願不願意服從他,就說天下百姓會坐視不管嗎?</p>
別以為百姓都是傻子,和一個除了打仗之外沒有什麽建樹的王爺相比,一個名正言順、文武雙全,先後提出了考成法、替補法和攤丁入地法,以及帶來了畝產幾千斤糧食的皇太孫。</p>
是個人都知道該支持誰。</p>
以前的百姓之所以置之不理或者是隨大流,那是因為不管王朝興衰還是更替,不管皇帝是誰,他們都一樣要繳稅,但是現在不一樣了。</p>
朱瞻垶給他們帶來的那些東西是肉眼可見的,清明的廉政、削減的賦稅以及高產的新糧。</p>
他們不覺得漢王能給他們帶來這些。</p>
“好了,老三!”眼見氣氛即將陷入不可調和的尷尬,作為今日主事人的朱高煦開口做起了和事老。</p>
朱高燧依舊沒有開口,隻是將頭偏到了一邊。</p>
“那兩個地方不管是哪裏都算得上是好地方。”朱瞻垶倒也沒有不依不饒,畢竟人家是他的長輩。</p>
“那兩個地方的氣候跟大明雖然不盡相同,但能耕作能放牧,相差也不是很大,而且那邊的原住民都比較落後,不足以給您二位造成什麽威脅。”</p>
“隻要您二位想,在那裏建立起一個大明是完全沒問題的,當然了,前提是有足夠的時間。”</p>
這個時代最值錢的其實不是什麽金銀珠寶,也不是糧食或者礦產,而是人。</p>
</p>
人口其實才是一個王朝的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那這個王朝就算是再強也強不到哪去。</p>
這就和後世艾公的說法差不多。</p>
艾公說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是廣袤的國土麵積,比如新*坡,屁大點兒地方他再強也強不到哪裏去。</p>
同樣的,沒有足夠的國土麵積就無法承載更多的人口,這就跟後世的種花家和棒子差不多。</p>
你看種花家的兵役製度,你再看看棒子的。</p>
種花家是不敢全民服兵役,棒子是不敢不全民服兵役。</p>
沒有足夠的人口,漢王和趙王撐死也發展不到什麽強盛的程度,這也就是朱瞻垶想要的。</p>
“不管您二位怎麽想,也不管您二位相不相信,我真的就隻是需要三十年的時間。”</p>
朱瞻垶麵色嚴肅地看著自己的兩個叔叔,說出了一番不算承諾的承諾。</p>
“三十年,足夠您二位發展了,這段時間您二位需要充當大明的糧倉,朝廷每年都會派船隊往返於兩地之間。”</p>
“別的您二位可能不清楚,但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事情您二位都知道。”</p>
“如果把這次就藩看做是分家,那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也是我們共同的敵人,這兩個敵人若是不消滅,遲早有一天會反噬大明。”</p>
“屆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