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爺爺?”</p>
小鼻涕不在門口,這就證明老爺子這個時候沒有在接見官員,也沒有在批閱什麽極為重要的奏折,不然的話小鼻涕是不敢在裏麵伺候的。</p>
所以,朱瞻垶也就直接進了乾清宮的大門。</p>
“垶兒來了?坐。”</p>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毛筆,伸手示意,而小鼻涕則是早早的就搬來了椅子。</p>
“爺爺,跟您說一下,孫兒打算把我大婚時用的一些東西換一下。”</p>
“換東西?換什麽?”朱棣被大孫子這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整得愣住了。</p>
“喏。”朱瞻垶將之前拿在手裏把玩的龍形玉佩遞給了老爺子。</p>
“嗯?”朱棣有些好奇地看了一眼大孫子遞過來的東西,但很快就大失所望。</p>
“這不是翠玉麽?你打算用這個替換你大婚時所用的珠寶?放棄吧,這東西的確是不錯,質地清澈也有彩色的,不過內庫裏沒有多少。”</p>
“垶兒你可能不知道,這東西是從蜀身(yuān)毒道進來的,宮裏也沒多少。”</p>
蜀身毒道是一條商路,而且還是一條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商路,和知名度極高的絲綢之路是同一時代的商路,而且也跟西漢王朝有關。</p>
蜀身毒道最早可以追朔到先秦時期,李冰父子,沒錯,就是那個修建了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蜀身毒道的開發是他們最先開始的。</p>
</p>
不過他們隻是先驅者,是最早開發西南夷道的人,但蜀身毒道的兩次大規模開發和最終通行是在西漢時期。</p>
《史記,平淮書》載:“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裏,以廣巴蜀。”然而,開鑿西南夷道的工程實在太過巨大,征發開道的士卒均為巴蜀人,曠日持久的工程勞民傷財,加上當時漢武帝的當務之急是平定北方匈奴,於是,“秋,罷西南夷。”</p>
不過後來張騫出使西域所帶回來的西域奇珍讓漢武帝再次看到了利益,堅定了漢武帝開發西南夷道的想法,也最終促使了蜀身毒道的出現。</p>
直到公元69年,也就是東漢光武帝的永平十二年,隨著永昌郡的設立,蜀身毒道全麵貫通。</p>
其實蜀身毒道的意義真的不亞於絲綢之路,因為它是從巴蜀之地起,經雲南昭通、大理等地入緬,最終抵印的一條商路,後來隨著時間推移朝代更替,商人們甚至通過這條商路入緬抵印後繼續西行,直達地中海地區。</p>
這也就是一直以來南亞以及西亞貨物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比如說很多人都知道石英玻璃是西亞甚至是埃及那邊傳過來的,就是通過這條路。</p>
“孫兒知道啊,不過這次這些翠玉並不是從內庫裏拿的。”朱瞻垶早就做好了準備,所以對於老爺子的話也他是一點兒都不著急。</p>
“不是從內庫裏拿的?”朱棣曾的一下坐直了身體。</p>
“你讓魯商劉家搞得那東西搞成了?”</p>
“沒錯!”朱瞻垶笑嘻嘻的點了點頭。</p>
除了一些超時代的東西,比如蒸汽機之外,他很少會有什麽事情瞞著老爺子,讓魯商劉家去白古弄翡翠自然也不會瞞著。</p>
“所以啊,孫兒是打算……”</p>
朱瞻垶當即就把自己的想法跟老爺子說了一遍,沒有任何藏著掖著的,因為他知道老爺子能同意。</p>
“嗯,不錯……”聽了大孫子的計劃後,朱棣不由得連連點頭。</p>
“要是這麽做的話,民間那極少數對此次垶兒你大禮的花費也不會有意見了,更別說你還打算將這些錢用到新糧育種上麵,這樣一來百姓們就都不會有什麽意見了。”</p>
其實作為統治者的朱棣很清楚,百姓們大部分時間隻要吃飽就行了,那些茶餘飯後的閑談隻不過是牢騷罷了,並不會引起多大的反響。</p>
這就跟後世常說的一句話一樣,百姓們要的其實就是個態度,不是真的要錢。</p>
“不過垶兒你剛才說這些翠玉還有些瑕疵,爺爺倒是認為這樣反而更好。”</p>
朱棣很是同意大孫子的想法,不過也提出了改進的意見。</p>
“有時候,不完美的東西不一定就會丟了皇家的臉麵,反而會給皇家的臉上添金。”</p>
……</p>
朱瞻垶有些無語。</p>
他何嚐不知道老爺子在想什麽?無非就是想要營造一種樸素的皇室作風的現象,畢竟皇室用的東西都這樣,而且還是在皇太孫大婚上,百姓們會怎麽說呢?</p>
不過朱瞻垶對於這種刻意的做作不太感冒,這讓他有一種很尷尬的感覺,所以他才會讓劉明正等琢玉師傅的手藝練出來之後再趕製一套出來。</p>
朱瞻垶知道這種做法對朝廷對皇室是有利的,不過他不太喜歡這種辦法,相比之下他還是更喜歡切實地做出成績來。</p>
“哈哈!爺爺知道你在想什麽!”朱棣看著大孫子那一臉的糾結就明白了,或者說他早就想到了。</p>
“垶兒你得知道,為君者,有時候什麽辦法都得用,就好像用人一樣,清官貪官你都得用,因為貪官在有些地方是能夠起到奇效的。”</p>
“孫兒記住了。”朱瞻垶低著頭接受著老爺子的教導。</p>
其實他何嚐不知道?他又不是小孩子。</p>
比如說在針對歐洲和帖木兒帝國的時候他可以說是心狠手辣,土豆一策一出,等到爆發的時候這些地方加起來死的人可能要超過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p>
他從來都不是個心慈手軟的人,也從來不介意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之所以不願意是因為他覺得沒必要。</p>
通過這種辦法得到的好處實在是太少,少到朱瞻垶看不上,因為他在民間的名望早就已經到達了一個幾乎很難再漲的地步了。</p>
“記住了就行。”朱棣拍了拍大孫子的肩膀,並沒有再多說什麽。</p>
朱棣很清楚,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況且大孫子已經很優秀了,有些缺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說這其實也算不上是什麽缺點。</p>
“喏,這個你看看,回頭應該能用得上。”</p>
朱棣從一旁拿過了一封奏折交到了大孫子的手裏,也順便轉移開了話題。</p>
“這是什麽?”朱瞻垶接過奏折,但卻驚訝的發現奏折封麵上一個字都沒有。</p>
一般來說,奏折上麵都會上署上奏者的姓名以及官職,少數人可以隻署名,比如說內閣和六部尚書,也有不署名的,但最起碼也會在封麵上寫下請奏、上奏、奏疏等字樣。</p>
但這封奏折上啥都沒有。</p>
“這是呂震整理的,裏麵有自太祖爺重啟和改製之後的科舉過程、經驗以及所出現的問題,你拿回去看看,應該會有幫助。”</p>
朱棣笑著給大孫子解釋了一下,同時也說明了這東西是有多重要。</p>
“這次是你第一次主持科舉,而且後麵還會伴隨著你的大婚,所以不能夠馬虎,也不能出現問題。”</p>
“小問題尚可,畢竟你是第一次,不管是官員還是天下百姓都不會對你太過苛刻,但是大問題不能出現。”</p>
“之前你讓禮部和吏部聯辦,錦衣衛和騰驤衛監控的法子很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杜絕科舉舞弊的情況出現,但爺爺覺得還不夠。”</p>
“孫兒知道。”朱瞻垶微微欠身,跟老爺子說起了自己的想法。</p>
“孫兒大孫等會試開考之日親自去監考,到時候應該會起到效果的。”</p>
“你親自去?”朱棣原本還想說說這事兒,但沒想到大孫子早就打算好了。</p>
“那你打算去監考哪一場?還是說三場都去?”</p>
“去第一場和第三場!”麵對老爺子的疑問,朱瞻垶立刻就給出了答桉。</p>
提到明清時期的科舉,很多人都會想到八股文,但是科舉也不可能隻考校八股文,還有其他的。</p>
科舉會試共計三場:初場,試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浩、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p>
“可以,既不顯得你很閑,又有頭有尾。”朱棣點頭表示讚同。</p>
會試其實不是特別的重要,因為曆朝曆代統治者最重視的其實是士子中最拔尖的那一批,也就是對國家大事有獨到見解的人。</p>
除了這一小撮尖子之外,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會在縣官這種級別的小官上蹉跎一生而不得寸進。</p>
這不是說這些人就不重要,這些人構成的是大明的地基,當然很重要,但那一小撮尖子是大明的柱石,甚至會直接影響著大明未來的興盛衰敗。</p>
比如說於謙。</p>
想到於謙,朱瞻垶不由得又歎了口氣。</p>
他現在其實很需要於謙這種相對來說比較激進,但卻也不失保守的官員,可按照曆史來說於謙今年才不過十六歲。</p>
按照曆史的進程,於謙還得等到七年之後才會高中。</p>
“歎什麽氣?”朱棣很是敏銳地抓住了大孫子歎氣的聲音。</p>
“沒什麽。”不說還好,老爺子這一說朱瞻垶就又歎了一口氣。</p>
“就是感覺現如今咱們大明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了,所需要的官員也和以往不同,不知道這一成不變的科舉能不能選拔出來我們所需要的官員。”</p>
一個王朝的初建、鞏固、發展、擴張和衰敗等不同的時期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才,而之前的大明其實是在鞏固這個階段,但現在不一樣了。</p>
草原、安南、建州和奴兒幹都司平定,大明正式踏入了發展和擴張這個階段,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觀念先進且有激進心裏的官員。</p>
但想想大明的科舉內容,朱瞻垶覺得懸。</p>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於謙,這種等級的人才一代王朝能出幾個?</p>
小鼻涕不在門口,這就證明老爺子這個時候沒有在接見官員,也沒有在批閱什麽極為重要的奏折,不然的話小鼻涕是不敢在裏麵伺候的。</p>
所以,朱瞻垶也就直接進了乾清宮的大門。</p>
“垶兒來了?坐。”</p>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毛筆,伸手示意,而小鼻涕則是早早的就搬來了椅子。</p>
“爺爺,跟您說一下,孫兒打算把我大婚時用的一些東西換一下。”</p>
“換東西?換什麽?”朱棣被大孫子這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整得愣住了。</p>
“喏。”朱瞻垶將之前拿在手裏把玩的龍形玉佩遞給了老爺子。</p>
“嗯?”朱棣有些好奇地看了一眼大孫子遞過來的東西,但很快就大失所望。</p>
“這不是翠玉麽?你打算用這個替換你大婚時所用的珠寶?放棄吧,這東西的確是不錯,質地清澈也有彩色的,不過內庫裏沒有多少。”</p>
“垶兒你可能不知道,這東西是從蜀身(yuān)毒道進來的,宮裏也沒多少。”</p>
蜀身毒道是一條商路,而且還是一條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商路,和知名度極高的絲綢之路是同一時代的商路,而且也跟西漢王朝有關。</p>
蜀身毒道最早可以追朔到先秦時期,李冰父子,沒錯,就是那個修建了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蜀身毒道的開發是他們最先開始的。</p>
</p>
不過他們隻是先驅者,是最早開發西南夷道的人,但蜀身毒道的兩次大規模開發和最終通行是在西漢時期。</p>
《史記,平淮書》載:“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裏,以廣巴蜀。”然而,開鑿西南夷道的工程實在太過巨大,征發開道的士卒均為巴蜀人,曠日持久的工程勞民傷財,加上當時漢武帝的當務之急是平定北方匈奴,於是,“秋,罷西南夷。”</p>
不過後來張騫出使西域所帶回來的西域奇珍讓漢武帝再次看到了利益,堅定了漢武帝開發西南夷道的想法,也最終促使了蜀身毒道的出現。</p>
直到公元69年,也就是東漢光武帝的永平十二年,隨著永昌郡的設立,蜀身毒道全麵貫通。</p>
其實蜀身毒道的意義真的不亞於絲綢之路,因為它是從巴蜀之地起,經雲南昭通、大理等地入緬,最終抵印的一條商路,後來隨著時間推移朝代更替,商人們甚至通過這條商路入緬抵印後繼續西行,直達地中海地區。</p>
這也就是一直以來南亞以及西亞貨物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比如說很多人都知道石英玻璃是西亞甚至是埃及那邊傳過來的,就是通過這條路。</p>
“孫兒知道啊,不過這次這些翠玉並不是從內庫裏拿的。”朱瞻垶早就做好了準備,所以對於老爺子的話也他是一點兒都不著急。</p>
“不是從內庫裏拿的?”朱棣曾的一下坐直了身體。</p>
“你讓魯商劉家搞得那東西搞成了?”</p>
“沒錯!”朱瞻垶笑嘻嘻的點了點頭。</p>
除了一些超時代的東西,比如蒸汽機之外,他很少會有什麽事情瞞著老爺子,讓魯商劉家去白古弄翡翠自然也不會瞞著。</p>
“所以啊,孫兒是打算……”</p>
朱瞻垶當即就把自己的想法跟老爺子說了一遍,沒有任何藏著掖著的,因為他知道老爺子能同意。</p>
“嗯,不錯……”聽了大孫子的計劃後,朱棣不由得連連點頭。</p>
“要是這麽做的話,民間那極少數對此次垶兒你大禮的花費也不會有意見了,更別說你還打算將這些錢用到新糧育種上麵,這樣一來百姓們就都不會有什麽意見了。”</p>
其實作為統治者的朱棣很清楚,百姓們大部分時間隻要吃飽就行了,那些茶餘飯後的閑談隻不過是牢騷罷了,並不會引起多大的反響。</p>
這就跟後世常說的一句話一樣,百姓們要的其實就是個態度,不是真的要錢。</p>
“不過垶兒你剛才說這些翠玉還有些瑕疵,爺爺倒是認為這樣反而更好。”</p>
朱棣很是同意大孫子的想法,不過也提出了改進的意見。</p>
“有時候,不完美的東西不一定就會丟了皇家的臉麵,反而會給皇家的臉上添金。”</p>
……</p>
朱瞻垶有些無語。</p>
他何嚐不知道老爺子在想什麽?無非就是想要營造一種樸素的皇室作風的現象,畢竟皇室用的東西都這樣,而且還是在皇太孫大婚上,百姓們會怎麽說呢?</p>
不過朱瞻垶對於這種刻意的做作不太感冒,這讓他有一種很尷尬的感覺,所以他才會讓劉明正等琢玉師傅的手藝練出來之後再趕製一套出來。</p>
朱瞻垶知道這種做法對朝廷對皇室是有利的,不過他不太喜歡這種辦法,相比之下他還是更喜歡切實地做出成績來。</p>
“哈哈!爺爺知道你在想什麽!”朱棣看著大孫子那一臉的糾結就明白了,或者說他早就想到了。</p>
“垶兒你得知道,為君者,有時候什麽辦法都得用,就好像用人一樣,清官貪官你都得用,因為貪官在有些地方是能夠起到奇效的。”</p>
“孫兒記住了。”朱瞻垶低著頭接受著老爺子的教導。</p>
其實他何嚐不知道?他又不是小孩子。</p>
比如說在針對歐洲和帖木兒帝國的時候他可以說是心狠手辣,土豆一策一出,等到爆發的時候這些地方加起來死的人可能要超過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p>
他從來都不是個心慈手軟的人,也從來不介意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之所以不願意是因為他覺得沒必要。</p>
通過這種辦法得到的好處實在是太少,少到朱瞻垶看不上,因為他在民間的名望早就已經到達了一個幾乎很難再漲的地步了。</p>
“記住了就行。”朱棣拍了拍大孫子的肩膀,並沒有再多說什麽。</p>
朱棣很清楚,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況且大孫子已經很優秀了,有些缺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說這其實也算不上是什麽缺點。</p>
“喏,這個你看看,回頭應該能用得上。”</p>
朱棣從一旁拿過了一封奏折交到了大孫子的手裏,也順便轉移開了話題。</p>
“這是什麽?”朱瞻垶接過奏折,但卻驚訝的發現奏折封麵上一個字都沒有。</p>
一般來說,奏折上麵都會上署上奏者的姓名以及官職,少數人可以隻署名,比如說內閣和六部尚書,也有不署名的,但最起碼也會在封麵上寫下請奏、上奏、奏疏等字樣。</p>
但這封奏折上啥都沒有。</p>
“這是呂震整理的,裏麵有自太祖爺重啟和改製之後的科舉過程、經驗以及所出現的問題,你拿回去看看,應該會有幫助。”</p>
朱棣笑著給大孫子解釋了一下,同時也說明了這東西是有多重要。</p>
“這次是你第一次主持科舉,而且後麵還會伴隨著你的大婚,所以不能夠馬虎,也不能出現問題。”</p>
“小問題尚可,畢竟你是第一次,不管是官員還是天下百姓都不會對你太過苛刻,但是大問題不能出現。”</p>
“之前你讓禮部和吏部聯辦,錦衣衛和騰驤衛監控的法子很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杜絕科舉舞弊的情況出現,但爺爺覺得還不夠。”</p>
“孫兒知道。”朱瞻垶微微欠身,跟老爺子說起了自己的想法。</p>
“孫兒大孫等會試開考之日親自去監考,到時候應該會起到效果的。”</p>
“你親自去?”朱棣原本還想說說這事兒,但沒想到大孫子早就打算好了。</p>
“那你打算去監考哪一場?還是說三場都去?”</p>
“去第一場和第三場!”麵對老爺子的疑問,朱瞻垶立刻就給出了答桉。</p>
提到明清時期的科舉,很多人都會想到八股文,但是科舉也不可能隻考校八股文,還有其他的。</p>
科舉會試共計三場:初場,試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浩、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p>
“可以,既不顯得你很閑,又有頭有尾。”朱棣點頭表示讚同。</p>
會試其實不是特別的重要,因為曆朝曆代統治者最重視的其實是士子中最拔尖的那一批,也就是對國家大事有獨到見解的人。</p>
除了這一小撮尖子之外,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會在縣官這種級別的小官上蹉跎一生而不得寸進。</p>
這不是說這些人就不重要,這些人構成的是大明的地基,當然很重要,但那一小撮尖子是大明的柱石,甚至會直接影響著大明未來的興盛衰敗。</p>
比如說於謙。</p>
想到於謙,朱瞻垶不由得又歎了口氣。</p>
他現在其實很需要於謙這種相對來說比較激進,但卻也不失保守的官員,可按照曆史來說於謙今年才不過十六歲。</p>
按照曆史的進程,於謙還得等到七年之後才會高中。</p>
“歎什麽氣?”朱棣很是敏銳地抓住了大孫子歎氣的聲音。</p>
“沒什麽。”不說還好,老爺子這一說朱瞻垶就又歎了一口氣。</p>
“就是感覺現如今咱們大明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了,所需要的官員也和以往不同,不知道這一成不變的科舉能不能選拔出來我們所需要的官員。”</p>
一個王朝的初建、鞏固、發展、擴張和衰敗等不同的時期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才,而之前的大明其實是在鞏固這個階段,但現在不一樣了。</p>
草原、安南、建州和奴兒幹都司平定,大明正式踏入了發展和擴張這個階段,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觀念先進且有激進心裏的官員。</p>
但想想大明的科舉內容,朱瞻垶覺得懸。</p>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於謙,這種等級的人才一代王朝能出幾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