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價格實際上並沒有什麽好算的。</p>
畢竟接下來距離作曲比賽的決賽剩不下多少天,他也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去寫一些其他作品,刷一下自身的時間,讓自己的總體壽命變得更長。</p>
現在身體還有十幾天的時間,而手上則是20年多9個月的時間。</p>
嶽理將自己的目光看向係統商城裏最頂端的幾首作品。</p>
不,不是幾首,而是很多很多首作品……</p>
嶽理粗略看了一下,最起碼有三十來首。</p>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20年</p>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田園,20年。</p>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20年。</p>
……</p>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20年。</p>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20年。</p>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複活,20年。</p>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夏日正午之夢,20年。</p>
……</p>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20年。</p>
莫紮特第四十號交響曲,20年。</p>
太多太多了,根本數不過來。</p>
貝多芬與馬勒兩個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全上了20年的這個層次。</p>
如果不是因為上限隻有20年,嶽理絕對不相信這些作品隻值20年。</p>
畢竟這些作品,讓一位普通的作曲家去寫,20年是絕對寫不出來的,甚至一輩子都寫不出來。</p>
特別是馬勒……</p>
嶽理將自己的視線看向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複活,陷入沉思。</p>
貝多芬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畢竟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都快聽爛了,捏住命運的咽喉,與命運鬥爭,抗爭。</p>
但是馬勒,如果不是經常聽古典音樂,或者說對於這些交響曲了解並不多的人,大概率並不清楚馬勒究竟是誰。</p>
如果說貝多芬他一腳踢開了浪漫時期的大門,以一己之力,將古典音樂從古典時期拉到了浪漫時期。</p>
而馬勒,則是以一己之力,合上了浪漫時期的大門。</p>
當然,這個地方的合上,並不是那種“流浪地球打開華國科幻大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華國科幻大門”的那種貶義。</p>
在這個地方,是極強的褒義。</p>
馬勒他的作品,基本上集成了浪漫時期的所有特點,同時還具有現代派作品的強烈特性。</p>
他,便如同貝多芬一般,是浪漫時期與現代派作品之間的樞紐,交點。</p>
而他的死亡,則是代表著浪漫時期音樂的消亡。</p>
這也便是他以一己之力合上浪漫時期音樂最主要的原因。</p>
他,就是第二個貝多芬,甚至由於他是站在貝多芬這位巨人肩膀上創作,你完全可以說,他超越了貝多芬。</p>
</p>
除了他與貝多芬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兩個時代音樂的交點,推動時代音樂的發展。</p>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是不是吹的有點過了?</p>
畢竟馬勒的音樂大眾基本上都沒有怎麽聽過,聽的人都特別少,遠遠不如貝多芬聽的人多?</p>
實際上,並不過。</p>
由於貝多芬莫紮特,李斯特肖邦等人所處的時代原因,他們在的古典時期浪漫時期音樂並不複雜,音樂本身也更加容易聽懂,知道創作者在想什麽。</p>
再加上極強的旋律性,貝多芬,或者說浪漫時期古典時期的絕大作品都能夠被眾人所接受。</p>
而到了馬勒,所有的一切正在進行變革,馬勒的音樂中對於純粹旋律性的東西,充滿質疑,他更加重視音樂之中的思考與思想。</p>
他刻意將旋律進行對撞,讓旋律變得支離破碎,讓音樂充斥著反差與難以理解。</p>
但是這一切卻又是在當時和聲學中沒有任何問題的作品,甚至運用的和聲技巧讓人咋舌。</p>
如果用繪畫中的人物來比喻的話,貝多芬可能更加有點像是達芬奇,梵高之類的人物。</p>
而馬勒,則是畢加索。</p>
你去欣賞這一首作品之中的一切,甚至不能夠使用好聽,不錯,優美這些最簡單的詞語去理解,而是需要用你的感覺。</p>
最為真實的感覺。</p>
比如說在聽馬勒第九交響曲的時候,那一抹絕望,心髒甚至被拿捏的痛苦,你完全可以通過音樂感受到。</p>
貝多芬,你可以去聽美感,感受作曲家的想法。</p>
而馬勒,你則需要去聽情緒,感受自己的想法。</p>
嶽理看著自己還剩下來的時間,目光在馬勒第二交響曲與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之中徘回。</p>
他在思考,自己內心最深處,真正想要表達出來的情緒,究竟是什麽。</p>
是那種痛恨命運不公,想要死死掐住命運咽喉的那種憤怒?</p>
還是從痛苦中複蘇,見證一切生死對於生命的理解?</p>
嶽理陷入了沉思。</p>
他從絕望中蘇醒,麵臨著無助,見證過死亡,感受過周圍一切都失去了意義,自己也同樣失去了意義。</p>
他也同樣從死亡中走出,重新感受著這個世界中的每一縷陽光與空氣。</p>
對於這一切,他更多的是憤怒?還是理解?</p>
嶽理沉默。</p>
相比較不停地抗爭著命運,想要扭轉這一切,如同一位鬥士一般,讓全世界見證者著自己的戰鬥,他更希望可以活好每一天。</p>
是的,就是這麽的……簡單?</p>
嶽理苦笑一聲,他突然發現自己的想法其實並沒有那麽的高尚,他也沒有如同貝多芬那種鬥士一般的力量。</p>
他更多的,是想要好好活下去,想要將自己的一切,用音樂展現給眾人。</p>
告訴所有人,音樂究竟是什麽,他的一切,又有何種意義。</p>
正如他自己之前跟裴泣說的那句話。</p>
為藝術而生,而藝術而死。</p>
藝術並不僅僅是單純的陽春白雪,讓藝術家麵對群眾展現出高人一等的姿態。</p>
藝術,更多的應該是藝術家本人的思考,對於自身的剖析,對於萬物的靈感。</p>
而藝術作品,則不應該隻是藝術家思考,更多的引起觀眾的思考,所有人的思考。</p>
“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p>
嶽理仰躺在病床上,口中帶著呼吸機喃喃道。</p>
他的聲音並不大,一直坐在一邊分析嶽理那一首《鱒魚》的裴泣卻猛地抬頭,皺眉看向嶽理。</p>
“怎麽了?發生了什麽事?你剛剛要說什麽?”</p>
“不,沒有什麽……”</p>
嶽理搖了搖頭,他現在已經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那麽就根本不用多想。</p>
他最後決賽所需要用的作品,已經定了下來。</p>
“購買作品,馬勒第二交響曲……複活!”</p>
【馬勒第二交響曲複活購買成功,時間扣除成功,剩餘時間自動結算】</p>
【剩餘時間:11月:10天,2小時,3分,21秒】</p>
畢竟接下來距離作曲比賽的決賽剩不下多少天,他也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去寫一些其他作品,刷一下自身的時間,讓自己的總體壽命變得更長。</p>
現在身體還有十幾天的時間,而手上則是20年多9個月的時間。</p>
嶽理將自己的目光看向係統商城裏最頂端的幾首作品。</p>
不,不是幾首,而是很多很多首作品……</p>
嶽理粗略看了一下,最起碼有三十來首。</p>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20年</p>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田園,20年。</p>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20年。</p>
……</p>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20年。</p>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20年。</p>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複活,20年。</p>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夏日正午之夢,20年。</p>
……</p>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20年。</p>
莫紮特第四十號交響曲,20年。</p>
太多太多了,根本數不過來。</p>
貝多芬與馬勒兩個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全上了20年的這個層次。</p>
如果不是因為上限隻有20年,嶽理絕對不相信這些作品隻值20年。</p>
畢竟這些作品,讓一位普通的作曲家去寫,20年是絕對寫不出來的,甚至一輩子都寫不出來。</p>
特別是馬勒……</p>
嶽理將自己的視線看向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複活,陷入沉思。</p>
貝多芬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畢竟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都快聽爛了,捏住命運的咽喉,與命運鬥爭,抗爭。</p>
但是馬勒,如果不是經常聽古典音樂,或者說對於這些交響曲了解並不多的人,大概率並不清楚馬勒究竟是誰。</p>
如果說貝多芬他一腳踢開了浪漫時期的大門,以一己之力,將古典音樂從古典時期拉到了浪漫時期。</p>
而馬勒,則是以一己之力,合上了浪漫時期的大門。</p>
當然,這個地方的合上,並不是那種“流浪地球打開華國科幻大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華國科幻大門”的那種貶義。</p>
在這個地方,是極強的褒義。</p>
馬勒他的作品,基本上集成了浪漫時期的所有特點,同時還具有現代派作品的強烈特性。</p>
他,便如同貝多芬一般,是浪漫時期與現代派作品之間的樞紐,交點。</p>
而他的死亡,則是代表著浪漫時期音樂的消亡。</p>
這也便是他以一己之力合上浪漫時期音樂最主要的原因。</p>
他,就是第二個貝多芬,甚至由於他是站在貝多芬這位巨人肩膀上創作,你完全可以說,他超越了貝多芬。</p>
</p>
除了他與貝多芬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兩個時代音樂的交點,推動時代音樂的發展。</p>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是不是吹的有點過了?</p>
畢竟馬勒的音樂大眾基本上都沒有怎麽聽過,聽的人都特別少,遠遠不如貝多芬聽的人多?</p>
實際上,並不過。</p>
由於貝多芬莫紮特,李斯特肖邦等人所處的時代原因,他們在的古典時期浪漫時期音樂並不複雜,音樂本身也更加容易聽懂,知道創作者在想什麽。</p>
再加上極強的旋律性,貝多芬,或者說浪漫時期古典時期的絕大作品都能夠被眾人所接受。</p>
而到了馬勒,所有的一切正在進行變革,馬勒的音樂中對於純粹旋律性的東西,充滿質疑,他更加重視音樂之中的思考與思想。</p>
他刻意將旋律進行對撞,讓旋律變得支離破碎,讓音樂充斥著反差與難以理解。</p>
但是這一切卻又是在當時和聲學中沒有任何問題的作品,甚至運用的和聲技巧讓人咋舌。</p>
如果用繪畫中的人物來比喻的話,貝多芬可能更加有點像是達芬奇,梵高之類的人物。</p>
而馬勒,則是畢加索。</p>
你去欣賞這一首作品之中的一切,甚至不能夠使用好聽,不錯,優美這些最簡單的詞語去理解,而是需要用你的感覺。</p>
最為真實的感覺。</p>
比如說在聽馬勒第九交響曲的時候,那一抹絕望,心髒甚至被拿捏的痛苦,你完全可以通過音樂感受到。</p>
貝多芬,你可以去聽美感,感受作曲家的想法。</p>
而馬勒,你則需要去聽情緒,感受自己的想法。</p>
嶽理看著自己還剩下來的時間,目光在馬勒第二交響曲與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之中徘回。</p>
他在思考,自己內心最深處,真正想要表達出來的情緒,究竟是什麽。</p>
是那種痛恨命運不公,想要死死掐住命運咽喉的那種憤怒?</p>
還是從痛苦中複蘇,見證一切生死對於生命的理解?</p>
嶽理陷入了沉思。</p>
他從絕望中蘇醒,麵臨著無助,見證過死亡,感受過周圍一切都失去了意義,自己也同樣失去了意義。</p>
他也同樣從死亡中走出,重新感受著這個世界中的每一縷陽光與空氣。</p>
對於這一切,他更多的是憤怒?還是理解?</p>
嶽理沉默。</p>
相比較不停地抗爭著命運,想要扭轉這一切,如同一位鬥士一般,讓全世界見證者著自己的戰鬥,他更希望可以活好每一天。</p>
是的,就是這麽的……簡單?</p>
嶽理苦笑一聲,他突然發現自己的想法其實並沒有那麽的高尚,他也沒有如同貝多芬那種鬥士一般的力量。</p>
他更多的,是想要好好活下去,想要將自己的一切,用音樂展現給眾人。</p>
告訴所有人,音樂究竟是什麽,他的一切,又有何種意義。</p>
正如他自己之前跟裴泣說的那句話。</p>
為藝術而生,而藝術而死。</p>
藝術並不僅僅是單純的陽春白雪,讓藝術家麵對群眾展現出高人一等的姿態。</p>
藝術,更多的應該是藝術家本人的思考,對於自身的剖析,對於萬物的靈感。</p>
而藝術作品,則不應該隻是藝術家思考,更多的引起觀眾的思考,所有人的思考。</p>
“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p>
嶽理仰躺在病床上,口中帶著呼吸機喃喃道。</p>
他的聲音並不大,一直坐在一邊分析嶽理那一首《鱒魚》的裴泣卻猛地抬頭,皺眉看向嶽理。</p>
“怎麽了?發生了什麽事?你剛剛要說什麽?”</p>
“不,沒有什麽……”</p>
嶽理搖了搖頭,他現在已經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那麽就根本不用多想。</p>
他最後決賽所需要用的作品,已經定了下來。</p>
“購買作品,馬勒第二交響曲……複活!”</p>
【馬勒第二交響曲複活購買成功,時間扣除成功,剩餘時間自動結算】</p>
【剩餘時間:11月:10天,2小時,3分,21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