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漢代時,我國人口就超過6000萬,墾地超過8億畝。唐代長安城麵積超過80平方公裏,人口超過100萬,宮殿金碧輝煌,佛寺寶塔高聳,東西兩市十分繁榮。詩人岑參就有“長安城中百萬家”的詩句。北宋時,國家稅收峰值達到1.6億貫,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那個時候,倫敦、巴黎、威尼斯、佛羅倫薩的人口都不足10萬,而我國擁有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


    工業革命發生後,我們就開始落伍了,西方國家則發展起來了。鴉片戰爭後,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工業革命機遇沒有抓住,盡管民族工業也有一些發展、外國資本也有一些進入,如上海的“十裏洋場”、天津的工業、武漢的軍工生產也曾名震一時,但總體上國家是貧窮落後、戰亂不已的,在時代前進潮流中掉隊了。這一狀態持續了百餘年。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毛澤東同誌提出,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上世紀50年代,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後來,由於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左”的錯誤,還發生了“文革”那樣的十年浩劫,加上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夠深入,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未能順利持續下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30多年來,盡管遇到各種困難,但我們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跡。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開放之初是第十一;2005年超過法國,居第五;2006年超過英國,居第四;2007年超過德國,居第三;2009年超過日本,居第二。2010年,我國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曆程,創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跡。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


    延伸閱讀


    漢唐盛世不僅永遠鐫刻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而且也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代表著當時世界的文明高峰。


    唐朝在極盛時期,疆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抵貝加爾湖,有人認為總麵積達到1251萬平方公裏。說到盛唐,總能想到它雍容華美的大氣、海納百川的開明、禮尚往來的文明和從容不迫的自信。當時的長安,可說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來自中亞、南亞、日本、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商人雲集於此,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阿拉伯的“胡商”最多。這些“外籍”商人不僅在長安經商,而且還能娶妻生子、安家立業,甚至還能入朝為官。有資料顯示,唐朝的宰相,有29人是外族人,而做官的外國人則多達3000人。王國維的《讀史》詩雲:“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可以作為唐朝強盛與開放的寫照。


    中國的發展繁榮在宋代延續,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記錄著宋代的工商業與城市發展盛況。但是從明清以來,西方國家逐步走上工業化的道路,中國的封建王朝卻日益僵化保守、閉關鎖國,錯失了現代化的良機。近代以來的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等都有實現工業化的追求,但由於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最後均以失敗而告終。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道路,並沿著這條道路,推動一個農耕古國向工業化轉型,讓一個古老的文明體係抽出了現代文明的新枝,完成了10億級人口規模與現代化相結合這個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特別重視曆史比較,在他的講話中,常常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裏,以開闊的曆史視野,觀察現實、思考未來。他在時間之軸上溯流而上,追溯古代中國的燦爛業績,著眼近代中國的落後屈辱,分析當代中國的彎道超車,展示出一幅中國自古及今的發展圖景;從信手拈來的曆史數字、曆史細節、曆史鏡頭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曆史的強勁脈動,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當今時代的曆史方位。


    在習近平的宏大視野裏,5000年燦爛的農耕文明,100多年跌宕起伏的屈辱曆史,30多年激情燃燒的改革開放,構成了中華民族前後相續的曆史坐標,在這樣的坐標係裏,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中國改革發展的方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中國未來的意義。“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習近平把新發展理念置於曆史的語境之中,為的就是在時間與空間的審視中,在曆史與現實的觀照中,在時代與往昔的對話中,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新發展理念的真理力量與時代意義,並使之成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精神力量與實踐指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