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中國人民喜愛的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了中國,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一踏上中國的土地,泰戈爾就說:“我不知道什麽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在離開中國時,他傷感地說:“我的心留在這裏了。”
——《攜手追尋民族複興之夢——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2014年9月18日)
對印度文明,我從小就有著濃厚興趣。印度跌宕起伏的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對有關恒河文明、對有關吠陀文化、對有關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帝國等的曆史書籍都有涉獵,特別關注印度殖民地曆史以及印度人民頑強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史,也十分關注聖雄甘地的思想和生平,希望從中參透一個偉大民族的發展曆程和精神世界。泰戈爾的《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等詩集我都讀過,許多詩句讓我記憶猶新。他寫道,“如果你因為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麽你也失去了群星”,“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錯誤經不起失敗,但真理卻不怕失敗”,“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我們”,“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等等,這些優美又充滿哲理的詩句給了我很深的人生啟迪。
——《攜手追尋民族複興之夢——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2014年9月18日)
延伸閱讀
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被視為印度文明在國際上的“代言人”。他在長達60多年的文學生涯裏,創作出了包括《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名作在內的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近百篇短篇小說、20多個劇本。在印度,泰戈爾影響巨大,與同時期的印度偉人甘地並稱為印度文學和政治領域的兩大聖賢,甘地“聖雄”的稱號便由泰戈爾所起,而泰戈爾則被甘地稱為“大智者”。
泰戈爾與中國的情誼由來已久。在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泰戈爾的許多著作被介紹到中國,並持續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1924年3月,應梁啟超、蔡元培之邀,泰戈爾一行六人組成訪華團來到中國。在杭州參觀訪問時,泰戈爾在浙江教育廳發表了名為《從友愛上尋光明的路》的演講,聽眾超過3000人。泰戈爾感懷杭州之美麗,現場作詩一首:“山站在那兒,高入雲中,水在他的腳下,隨風波蕩,好像請求他似的,但是他高傲的不動。”
泰戈爾訪華期間,正值64歲壽辰,梁啟超在為其祝壽之時,合中國對印度的古稱——天竺,以及印度對中國的古稱——震旦為一體,贈送給泰戈爾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泰戈爾欣然接受。珠聯璧合的名字,也表達了中國朋友對泰戈爾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期望。
之後,泰戈爾以其不懈的努力,回應了這個美麗的名字。1937年,他在印度國際大學設立中國學院,開印度研究中國之先河。中國作家許地山、畫家徐悲鴻、教育學家陶行知等都曾赴該學院講學。我們現在常見的那幅泰戈爾畫像,便是徐悲鴻在印度講學時所作。1941年,泰戈爾還在自己的最後一個生日上,口述了《我曾踏上中國的土地》一詩,深情地回顧了他在中國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
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對外交流的有效載體。經典的篇章、哲思的語言,往往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鳴。2014年9月18日,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中,講述自己讀泰戈爾作品的故事,並引用泰戈爾的名句,拉近了心靈的距離。從告訴世人對印度文明“從小就有著濃厚興趣”,到如數家珍般地講述印度曆史,再到朗聲誦讀泰戈爾的名句,習近平娓娓道來的敘述,就像是老朋友間的對話,情深意長。
1990年,習近平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在即將離開他工作了近兩年的寧德之際,他引用了泰戈爾訪華回國時的一則故事,作為給當地領導幹部的臨別贈言。友人問泰戈爾,你到中國丟失了什麽?他回答:什麽也沒丟,就是留下了一顆心。習近平以此為喻說道:“人雖然即將離開閩東,但我留下了一顆熱愛閩東的赤誠之心。”人都是一樣的,都會因相知而相惜,因知心而暖心。以情暖人,以誠動人,感情的水溫就會慢慢升高。
——《攜手追尋民族複興之夢——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2014年9月18日)
對印度文明,我從小就有著濃厚興趣。印度跌宕起伏的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對有關恒河文明、對有關吠陀文化、對有關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帝國等的曆史書籍都有涉獵,特別關注印度殖民地曆史以及印度人民頑強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史,也十分關注聖雄甘地的思想和生平,希望從中參透一個偉大民族的發展曆程和精神世界。泰戈爾的《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等詩集我都讀過,許多詩句讓我記憶猶新。他寫道,“如果你因為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麽你也失去了群星”,“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錯誤經不起失敗,但真理卻不怕失敗”,“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我們”,“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等等,這些優美又充滿哲理的詩句給了我很深的人生啟迪。
——《攜手追尋民族複興之夢——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2014年9月18日)
延伸閱讀
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被視為印度文明在國際上的“代言人”。他在長達60多年的文學生涯裏,創作出了包括《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名作在內的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近百篇短篇小說、20多個劇本。在印度,泰戈爾影響巨大,與同時期的印度偉人甘地並稱為印度文學和政治領域的兩大聖賢,甘地“聖雄”的稱號便由泰戈爾所起,而泰戈爾則被甘地稱為“大智者”。
泰戈爾與中國的情誼由來已久。在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泰戈爾的許多著作被介紹到中國,並持續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1924年3月,應梁啟超、蔡元培之邀,泰戈爾一行六人組成訪華團來到中國。在杭州參觀訪問時,泰戈爾在浙江教育廳發表了名為《從友愛上尋光明的路》的演講,聽眾超過3000人。泰戈爾感懷杭州之美麗,現場作詩一首:“山站在那兒,高入雲中,水在他的腳下,隨風波蕩,好像請求他似的,但是他高傲的不動。”
泰戈爾訪華期間,正值64歲壽辰,梁啟超在為其祝壽之時,合中國對印度的古稱——天竺,以及印度對中國的古稱——震旦為一體,贈送給泰戈爾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泰戈爾欣然接受。珠聯璧合的名字,也表達了中國朋友對泰戈爾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期望。
之後,泰戈爾以其不懈的努力,回應了這個美麗的名字。1937年,他在印度國際大學設立中國學院,開印度研究中國之先河。中國作家許地山、畫家徐悲鴻、教育學家陶行知等都曾赴該學院講學。我們現在常見的那幅泰戈爾畫像,便是徐悲鴻在印度講學時所作。1941年,泰戈爾還在自己的最後一個生日上,口述了《我曾踏上中國的土地》一詩,深情地回顧了他在中國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
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對外交流的有效載體。經典的篇章、哲思的語言,往往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鳴。2014年9月18日,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中,講述自己讀泰戈爾作品的故事,並引用泰戈爾的名句,拉近了心靈的距離。從告訴世人對印度文明“從小就有著濃厚興趣”,到如數家珍般地講述印度曆史,再到朗聲誦讀泰戈爾的名句,習近平娓娓道來的敘述,就像是老朋友間的對話,情深意長。
1990年,習近平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在即將離開他工作了近兩年的寧德之際,他引用了泰戈爾訪華回國時的一則故事,作為給當地領導幹部的臨別贈言。友人問泰戈爾,你到中國丟失了什麽?他回答:什麽也沒丟,就是留下了一顆心。習近平以此為喻說道:“人雖然即將離開閩東,但我留下了一顆熱愛閩東的赤誠之心。”人都是一樣的,都會因相知而相惜,因知心而暖心。以情暖人,以誠動人,感情的水溫就會慢慢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