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我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工作時,從報紙上看到一篇《啊,鼓嶺!》的文章,講述了一對美國夫婦對中國一個叫“鼓嶺”的地方充滿眷念與向往,渴望故地重遊而未能如願的故事。丈夫密爾頓·加德納生前是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他1901年隨父母來到中國,在福州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福州的鼓嶺給他留下了特別難忘的印象。1911年他們全家遷回美國加州。在此後的幾十年裏,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再回到兒時的中國故園看一看。令人惋惜的是,加德納直到去世也未能如願。臨終前,他仍不斷念叨著“kuli
g,kuli
g”。加德納夫人雖然不知丈夫所說的“kuli
g”在什麽地方,但為了實現丈夫魂牽夢縈了一生的心願,她多次到中國尋訪,最終都無果而返。後來,她在一位中國留美學生的幫助下,終於查明加德納所說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嶺。放下報紙,我立即通過有關部門與加德納夫人取得聯係,專門邀請她訪問鼓嶺。1992年8月,我和加德納夫人見了麵,並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時曾念念不忘的鼓嶺。那天鼓嶺有9位年屆90高齡的加德納兒時的玩伴,同加德納夫人圍坐在一起暢談往事,令她欣喜不已。加德納夫人激動地說,丈夫的遺願終於實現了,美麗的鼓嶺和熱情的中國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納為什麽那樣深深地眷戀著中國。她表示要把這份情誼永遠傳承下去。我相信,像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兩國人民中間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堅實的民意基礎。
——《共創中美合作夥伴關係的美好明天——在美國友好團體歡迎午宴上的演講》(2012年2月15日)
延伸閱讀
1992年4月8日,《人民日報》第七版發表了一篇叫《啊,鼓嶺!》的文章,作者鍾翰是一位中國留美學生。鍾翰認識加德納夫人時,加德納已去世兩年。從加德納夫人口中,鍾翰了解到,加德納的父母是美國前駐華人員,他出生後不到10個月,他們就舉家遷到中國。他在中國生活了好幾年,“直到民國建立,複又遷回”。
孩童時的生活,給加德納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記”。文章寫道,在加德納的客廳裏,有著非常多的“中國元素”:有唐寅的《仕女圖》,有一隻小小的木雕城隍,有一尊鐵鑄昭烈帝劉玄德的全身像……而加德納更是一直有顆“中國心”,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兒時的中國故園看上一看,怎奈當時中美尚未建交。等中美關係好轉後,老人又不幸癱瘓並罹患癌症。彌留之際,老人口中仍喃喃不絕地呼喚著“kuli
g,kuli
g”。
為了圓丈夫的心願,加德納夫人曾於1988年初夏造訪中國,但無果而返。直到1990年春,她在整理加德納的遺物時,從其幼時的藏書與作業中發現了11枚郵票,多枚郵票上都有“福州·鼓嶺”字樣,由此才知道,“kuli
g”就是“鼓嶺”。
1992年春天,在福建省福州市擔任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看到報道之後,馬上指示有關部門與加德納夫人取得聯係,熱情邀請她訪問鼓嶺。隨後,加德納夫人從舊金山轉道北京抵達福州。在習近平安排下,加德納夫人來到其丈夫生前念茲在茲的鼓嶺,親眼看到那個美麗的地方,看到丈夫兒時曾徜徉其間的空蒙雲霧、滴翠青山。來華期間,加德納夫人還將丈夫生前收藏的一對脫胎漆花瓶贈送給福州人民,如今,這對花瓶仍珍藏在福州市博物館。
一個心中的地名,一段友誼的佳話。鼓嶺、馬斯卡廷,相距萬裏,卻在那個春天隔洋交匯。習近平講述的鼓嶺之緣,是根深葉茂的中美友誼史的一個掠影。跨越20年,習近平用這個動人的故事告訴世界:人民的參與和支持,始終是國家間友好的根本。
有這麽兩段話,真切地表達了習近平對深化中美人文交流和地方合作的殷殷期許。一段是加德納夫人訪問鼓嶺成功後,習近平給她發去賀信,其中說道:“我相信,由《人民日報》刊登的鍾翰先生的《啊,鼓嶺!》一文引出的感人故事,將在福州以至更大範圍內廣為流傳,將激勵更多的人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繼續做出努力。”另一段是習近平2012年到訪馬斯卡廷市後,寄語老朋友:“中美關係的發展,離不開兩國人民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持。進一步增進中美兩國16億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將決定兩國關係的未來。”
g,kuli
g”。加德納夫人雖然不知丈夫所說的“kuli
g”在什麽地方,但為了實現丈夫魂牽夢縈了一生的心願,她多次到中國尋訪,最終都無果而返。後來,她在一位中國留美學生的幫助下,終於查明加德納所說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嶺。放下報紙,我立即通過有關部門與加德納夫人取得聯係,專門邀請她訪問鼓嶺。1992年8月,我和加德納夫人見了麵,並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時曾念念不忘的鼓嶺。那天鼓嶺有9位年屆90高齡的加德納兒時的玩伴,同加德納夫人圍坐在一起暢談往事,令她欣喜不已。加德納夫人激動地說,丈夫的遺願終於實現了,美麗的鼓嶺和熱情的中國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納為什麽那樣深深地眷戀著中國。她表示要把這份情誼永遠傳承下去。我相信,像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兩國人民中間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堅實的民意基礎。
——《共創中美合作夥伴關係的美好明天——在美國友好團體歡迎午宴上的演講》(2012年2月15日)
延伸閱讀
1992年4月8日,《人民日報》第七版發表了一篇叫《啊,鼓嶺!》的文章,作者鍾翰是一位中國留美學生。鍾翰認識加德納夫人時,加德納已去世兩年。從加德納夫人口中,鍾翰了解到,加德納的父母是美國前駐華人員,他出生後不到10個月,他們就舉家遷到中國。他在中國生活了好幾年,“直到民國建立,複又遷回”。
孩童時的生活,給加德納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記”。文章寫道,在加德納的客廳裏,有著非常多的“中國元素”:有唐寅的《仕女圖》,有一隻小小的木雕城隍,有一尊鐵鑄昭烈帝劉玄德的全身像……而加德納更是一直有顆“中國心”,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兒時的中國故園看上一看,怎奈當時中美尚未建交。等中美關係好轉後,老人又不幸癱瘓並罹患癌症。彌留之際,老人口中仍喃喃不絕地呼喚著“kuli
g,kuli
g”。
為了圓丈夫的心願,加德納夫人曾於1988年初夏造訪中國,但無果而返。直到1990年春,她在整理加德納的遺物時,從其幼時的藏書與作業中發現了11枚郵票,多枚郵票上都有“福州·鼓嶺”字樣,由此才知道,“kuli
g”就是“鼓嶺”。
1992年春天,在福建省福州市擔任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看到報道之後,馬上指示有關部門與加德納夫人取得聯係,熱情邀請她訪問鼓嶺。隨後,加德納夫人從舊金山轉道北京抵達福州。在習近平安排下,加德納夫人來到其丈夫生前念茲在茲的鼓嶺,親眼看到那個美麗的地方,看到丈夫兒時曾徜徉其間的空蒙雲霧、滴翠青山。來華期間,加德納夫人還將丈夫生前收藏的一對脫胎漆花瓶贈送給福州人民,如今,這對花瓶仍珍藏在福州市博物館。
一個心中的地名,一段友誼的佳話。鼓嶺、馬斯卡廷,相距萬裏,卻在那個春天隔洋交匯。習近平講述的鼓嶺之緣,是根深葉茂的中美友誼史的一個掠影。跨越20年,習近平用這個動人的故事告訴世界:人民的參與和支持,始終是國家間友好的根本。
有這麽兩段話,真切地表達了習近平對深化中美人文交流和地方合作的殷殷期許。一段是加德納夫人訪問鼓嶺成功後,習近平給她發去賀信,其中說道:“我相信,由《人民日報》刊登的鍾翰先生的《啊,鼓嶺!》一文引出的感人故事,將在福州以至更大範圍內廣為流傳,將激勵更多的人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繼續做出努力。”另一段是習近平2012年到訪馬斯卡廷市後,寄語老朋友:“中美關係的發展,離不開兩國人民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持。進一步增進中美兩國16億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將決定兩國關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