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朗傑獲得勳章的理由,是在發動機開發中做出了突出數學貢獻。
當然不是刷題,而是在數學工具上有成果。
包括他這枚,發動機組總共三枚,組長因為已經有三等勳章,這次隻有獎金和一枚紀念章,剩下的兩枚都屬於燃燒賦能成就。
化學燃料的本質是“能量的穩定儲存狀態”,既然有魔法,往裏麵加一點能量自然會有人想探索下。
其實這個項目很早就存在於藍天重工燃燒實驗室,隻是到了渦噴一號才有了突破進展,能進入實用階段。
報告寫得清楚,實驗室最終放棄了“燃燒控溫”等奇奇怪怪的目標,改為以省油為主,這才開花結果。
前麵的閃雷戰鬥機,高速時每分鍾要燒掉二十幾升油,渦噴機更高的速度會麵臨數倍的阻力,光是對抗阻力,油都要燒到飛起。
現在有魔法賦予凝固附麵層的技術,能有效降低空氣摩擦,但這與燃燒實驗室無關,他們隻能從燃燒方麵想辦法。
這項技術大概能為飛機帶來兩成的燃料節省,不過它是集成在發動機裏麵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推廣到新生產的其他類型發動機上。
大飛機團隊的勳章更多,總共有八枚,一個是人多,其子項目組工作也確實很難。
他們的勳章裏,也同樣有不少是發明,隻有一枚是副廠長靠著項目管理拿到的。
在藍天重工發了勳章,沒急著回去,作車去了一趟已經遷至東山道大學的農學院。
農學院的存在意義是保住大家的飯碗,雖然環境很惡劣,但研究工作不能放下。
農學院的實驗田裏,有著各種各樣的作物,第一期基本都是本地作物,差不多都凍絕收了,偶爾有收獲的也就稀稀拉拉幾根,還不夠投下去的種子數量。
第二批實驗田,則有不少主世界來的種子。
其中寒帶堅果利用魔法設施催熟,已經臨近結果期。
魔法催熟是個很成熟的係統,都不是鳳凰王國的成果,而是原本的魔法體係裏就有。
隻是很可惜,一顆兩顆,哪怕十顆二十顆都還好說,但用來解決數百上千萬人口的糧食,這種手段就有些局限。
找塊空地丟顆種子用魔法一催,很快就能成樹,厲害法師可能隻要一分鍾,可要讓一片樹反複結果,地裏那些資源可不夠。
意思是哪怕搞一堆法師去催,每顆樹都催的到結果,後續沒人管,樹甚至會自己死掉。
實際會相關魔法的法師比例也很低,占比和幻術係差不多,僅比創造和預言好點,再疊加法師在普通人群裏的占比,連大規模種下去都做不到。
農學院有幾顆耐寒堅果,兩個在魔法學院那邊結業的老師是直接功臣,當然照料工作則是學生的事。
王齊也不是來看樹的,這樹是耐寒,也隻是冰點以下不會死,並不會在冰期結果。溫度繼續降下去,它們也隻能在一些溫度比其他地區偏高的特殊小地形裏做貢獻。
要有足夠的供應量,還得看草本植物。
兩族從李想老家帶來大豆,最低種植溫度的品種就是極圈地區的,為14到18度,如果以“產出比種子多”為標準,還能再降個幾度。
主世界的耐寒種子更神奇,也許是常年經過魔法培育,這些作物本身就有魔力反應,與神樹隻是把魔力存起來不同,它們更像寒冰樹,會形成一個魔法效果。
單株植物基本沒效果,成片種下去時,會形成一個溫熱層,有的是保護植株本身,有得則是保護土地溫度。
“陛下,這東西肥料消耗特別多,尤其喜歡有機肥,我們看下來感覺很難長期種啊。”
“能頂一陣是一陣,肥料不夠境外的人總要想辦法的。”
有機肥的來源很多,糞肥不夠就用樹葉發酵,再不行還有鋸木屑,等到能砍的樹都砍到差不多,就隻能用屍體來堆肥了。
燃料、肥料和糧食,隨著溫度降低,衝突越來越大。
煤不是哪裏都有,大部分地區還是要燒木頭,露娜河流域前兩年植被大量死亡,根本來不及儲存,被真菌吃掉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剩下這些不知道能用多久,反正沒辦法指望低溫植物的生長速度。
要保糧食,結果救木頭竟然成了關鍵。
沒有煤,又要減少木頭在取暖用途上的損耗,唯一的辦法就是靠魔法設備。
但魔法要組合出取暖爐,複雜度比電爐還高,價格也很貴。不能指望別人不撿柴燒去買貴東西,很多領主也沒那個號召力和治理能力。
所以木頭問題其實解決不了,隻能走一步看一部。
想著改善流放地的環境,不如想想怎麽擴大和主世界的貿易規模。
先滿足口糧,再進行布料貿易,有了足夠的衣服,自然也不需要燒那麽多柴。
這一點王國倒是力所能及。
王齊看過主世界的耐寒作物,倒也不是隻有這一個收獲,新的產糧區也有了思路。
現有的糧食體係都圍繞著溫室和大鵬進行,優點是到處都能弄,舍得花錢的話,就算到零下十幾度也能用魔法燈保障種植。缺點是投入巨大,建設物資也跟不上,境外幾年內都很難靠這個滿足當地居民的糧食需求。
花生和深根塊莖也隻能覆蓋兩百來萬人,還有很多人坐等餓死。
主世界的耐寒作物性質特殊,能夠在室外避免土地結冰,可以考慮把一些地點改造成露天產糧基地。
這個產糧基地不是哪裏都行,必須是山窩窩裏。
為確保大氣流動足夠低,減少熱量運輸,甚至不能是普通盆地,種植區和外麵的落差最少也得一兩百米。
南部區沒戲,隻有東部才有足夠龐大的山區地形。
已經合作過的荷美地區可以考慮,但距離南部太遠,運費過高。
另外再找些個近點的合作對象。
派外交人員先去談談風,王齊在家裏安排流程。
類似於中心水庫工程,耐寒作物糧食產地,是要把山窩改造成超級溫室,按一個山窩每平方公裏單季產出200噸糧食算,五百萬人的口糧,要幾千平方公裏的地方。
有點離譜,但其實還好,因為主世界作物本身就能保熱,改造工作主要是補熱補水,以及耕作機械化。
每平方公裏二百萬投入,三千平方公裏,也就六十億,和境內存款量差不多。
可以往外借。
(本章完)
當然不是刷題,而是在數學工具上有成果。
包括他這枚,發動機組總共三枚,組長因為已經有三等勳章,這次隻有獎金和一枚紀念章,剩下的兩枚都屬於燃燒賦能成就。
化學燃料的本質是“能量的穩定儲存狀態”,既然有魔法,往裏麵加一點能量自然會有人想探索下。
其實這個項目很早就存在於藍天重工燃燒實驗室,隻是到了渦噴一號才有了突破進展,能進入實用階段。
報告寫得清楚,實驗室最終放棄了“燃燒控溫”等奇奇怪怪的目標,改為以省油為主,這才開花結果。
前麵的閃雷戰鬥機,高速時每分鍾要燒掉二十幾升油,渦噴機更高的速度會麵臨數倍的阻力,光是對抗阻力,油都要燒到飛起。
現在有魔法賦予凝固附麵層的技術,能有效降低空氣摩擦,但這與燃燒實驗室無關,他們隻能從燃燒方麵想辦法。
這項技術大概能為飛機帶來兩成的燃料節省,不過它是集成在發動機裏麵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推廣到新生產的其他類型發動機上。
大飛機團隊的勳章更多,總共有八枚,一個是人多,其子項目組工作也確實很難。
他們的勳章裏,也同樣有不少是發明,隻有一枚是副廠長靠著項目管理拿到的。
在藍天重工發了勳章,沒急著回去,作車去了一趟已經遷至東山道大學的農學院。
農學院的存在意義是保住大家的飯碗,雖然環境很惡劣,但研究工作不能放下。
農學院的實驗田裏,有著各種各樣的作物,第一期基本都是本地作物,差不多都凍絕收了,偶爾有收獲的也就稀稀拉拉幾根,還不夠投下去的種子數量。
第二批實驗田,則有不少主世界來的種子。
其中寒帶堅果利用魔法設施催熟,已經臨近結果期。
魔法催熟是個很成熟的係統,都不是鳳凰王國的成果,而是原本的魔法體係裏就有。
隻是很可惜,一顆兩顆,哪怕十顆二十顆都還好說,但用來解決數百上千萬人口的糧食,這種手段就有些局限。
找塊空地丟顆種子用魔法一催,很快就能成樹,厲害法師可能隻要一分鍾,可要讓一片樹反複結果,地裏那些資源可不夠。
意思是哪怕搞一堆法師去催,每顆樹都催的到結果,後續沒人管,樹甚至會自己死掉。
實際會相關魔法的法師比例也很低,占比和幻術係差不多,僅比創造和預言好點,再疊加法師在普通人群裏的占比,連大規模種下去都做不到。
農學院有幾顆耐寒堅果,兩個在魔法學院那邊結業的老師是直接功臣,當然照料工作則是學生的事。
王齊也不是來看樹的,這樹是耐寒,也隻是冰點以下不會死,並不會在冰期結果。溫度繼續降下去,它們也隻能在一些溫度比其他地區偏高的特殊小地形裏做貢獻。
要有足夠的供應量,還得看草本植物。
兩族從李想老家帶來大豆,最低種植溫度的品種就是極圈地區的,為14到18度,如果以“產出比種子多”為標準,還能再降個幾度。
主世界的耐寒種子更神奇,也許是常年經過魔法培育,這些作物本身就有魔力反應,與神樹隻是把魔力存起來不同,它們更像寒冰樹,會形成一個魔法效果。
單株植物基本沒效果,成片種下去時,會形成一個溫熱層,有的是保護植株本身,有得則是保護土地溫度。
“陛下,這東西肥料消耗特別多,尤其喜歡有機肥,我們看下來感覺很難長期種啊。”
“能頂一陣是一陣,肥料不夠境外的人總要想辦法的。”
有機肥的來源很多,糞肥不夠就用樹葉發酵,再不行還有鋸木屑,等到能砍的樹都砍到差不多,就隻能用屍體來堆肥了。
燃料、肥料和糧食,隨著溫度降低,衝突越來越大。
煤不是哪裏都有,大部分地區還是要燒木頭,露娜河流域前兩年植被大量死亡,根本來不及儲存,被真菌吃掉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剩下這些不知道能用多久,反正沒辦法指望低溫植物的生長速度。
要保糧食,結果救木頭竟然成了關鍵。
沒有煤,又要減少木頭在取暖用途上的損耗,唯一的辦法就是靠魔法設備。
但魔法要組合出取暖爐,複雜度比電爐還高,價格也很貴。不能指望別人不撿柴燒去買貴東西,很多領主也沒那個號召力和治理能力。
所以木頭問題其實解決不了,隻能走一步看一部。
想著改善流放地的環境,不如想想怎麽擴大和主世界的貿易規模。
先滿足口糧,再進行布料貿易,有了足夠的衣服,自然也不需要燒那麽多柴。
這一點王國倒是力所能及。
王齊看過主世界的耐寒作物,倒也不是隻有這一個收獲,新的產糧區也有了思路。
現有的糧食體係都圍繞著溫室和大鵬進行,優點是到處都能弄,舍得花錢的話,就算到零下十幾度也能用魔法燈保障種植。缺點是投入巨大,建設物資也跟不上,境外幾年內都很難靠這個滿足當地居民的糧食需求。
花生和深根塊莖也隻能覆蓋兩百來萬人,還有很多人坐等餓死。
主世界的耐寒作物性質特殊,能夠在室外避免土地結冰,可以考慮把一些地點改造成露天產糧基地。
這個產糧基地不是哪裏都行,必須是山窩窩裏。
為確保大氣流動足夠低,減少熱量運輸,甚至不能是普通盆地,種植區和外麵的落差最少也得一兩百米。
南部區沒戲,隻有東部才有足夠龐大的山區地形。
已經合作過的荷美地區可以考慮,但距離南部太遠,運費過高。
另外再找些個近點的合作對象。
派外交人員先去談談風,王齊在家裏安排流程。
類似於中心水庫工程,耐寒作物糧食產地,是要把山窩改造成超級溫室,按一個山窩每平方公裏單季產出200噸糧食算,五百萬人的口糧,要幾千平方公裏的地方。
有點離譜,但其實還好,因為主世界作物本身就能保熱,改造工作主要是補熱補水,以及耕作機械化。
每平方公裏二百萬投入,三千平方公裏,也就六十億,和境內存款量差不多。
可以往外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