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晌午,暖陽融融,江都城東,留客酒肆之內。
“什麽?你說皇帝下詔征兵?難道說又要征討遼東了嗎?”
酒肆樓下的寬闊大廳之內,稀稀疏疏的坐著七八個酒客,酒酣臉熱的時候,忽然之間,角落裏的那處酒席之上,正在竊竊私語的三個人之中,中間那個的聲音突然大了起來。
聽見這話,大廳之內,那些酒客都愕然轉過頭,看見說話的是個渾身酒氣、滿麵漲紅的中年男子,都不約而同的搖了搖頭,紛紛扭回頭,各自喝起了自己的小酒。
“這是哪一年的老皇曆了?”旁邊的那個中年壯漢沒好氣的瞪了同伴一眼,“眼前天下都大亂了,皇帝連自家的屋子還沒有打掃幹淨,還怎麽去遼東征討高麗蠻子?”
“那皇帝……怎麽又征兵了?”中年男子的舌頭有些大了,翻著白眼,費勁的說道,“現在江都總算消弭了兵災,光景也好了許多,太太平平的,還要養那麽多兵幹什麽?”
“太平?”中年壯漢說到這裏,不自覺的壓低了聲音,“老弟,都說叫你不要總呆在山裏麵了----現在什麽世道?還太平?差點都天翻地覆了啊----不征兵那才叫奇怪呢。”
在酒肆的右邊的那張酒席之上,也有人在輕聲的議論著。“文遠兄,聽說,這次皇帝征兵所行,乃是春秋時候的招募之製?”
座中兩人,都是身穿著月白色的儒袍,兩鬢微霜,顯然已經有了年歲,但相貌卻隻是中年模樣,而且舉手投足之間,意態飄逸。一派儒雅風流,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感覺。
左邊的那人,國字臉龐,兩道濃密的眉毛直插入鬢,威嚴自生,而右旁的那人,臉龐微微瘦削了些,臉容有些趨向於寬和,給人一種微微的柔媚的味道。
這兩人可並非是普通人士,前者乃是當世大儒王通。名號海內皆知,後者的來頭亦是不凡,他叫徐曠,字文遠,人稱文遠先生,祖上亦是官宦出身,但到了父執一輩,卻衰落了下來,他少時便以聰穎稱名,成年之後。更是精通《左氏春秋》,世稱“《左氏》有文遠”,不過,他最出名地,卻是他有四個傑出的學生。分別為楊玄感、李密、王世充、竇威。
大業九年,楊玄感因為造反失敗而亡,這次失敗的造反事業之中,李密便是師兄楊玄感的謀主,不過當時他卻僥幸逃得性命,奔亡五年之後,成功在瓦崗東山再起。可惜,逃得過初一,逃得過十五,卻逃不過三十,他最終還是死在了楊廣的手下。
王世充、竇威,也是兩個造反的主。
不過前者因為根基尚淺,還沒有完全布置完畢,而且連造反的旗幟都還沒有光明正大的亮出來的時候,楊廣就突然重臨東都了,並非將其囚禁起來。若非他的侄女董淑妮深得楊廣地寵溺,隻怕現在屍骨早寒;而後者,因為出身於北周皇戚,與楊廣有世仇,而且又因為是李淵的正妻竇沅的堂叔,所以,現在也在長安。追隨李淵造楊廣的反了。
四個最傑出的弟子。都先後的前赴後繼的造反了,這說明了什麽?
說明這位文遠先生。恐怕於造反一途深有造詣啊!
當然,這也隻是世人並不能宣之於口的猜測罷了,不過,因為這個原因,他的名聲倒是響亮了些,雖然,這個名聲並非他這位儒教大家所想要的。
“正是。”徐曠輕輕地頷首,柔聲說道,“由此可見,楊廣之誌非小矣。”
當年吳起仗之橫行列國,便是招募而來的五萬武卒,如今楊廣重開募兵之製,顯然是想要訓練一批虎賁之士,其誌與吳起並無二致,甚者還可能依之仗之,收拾舊日山河。
“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此乃聖人治世之法,”王通沉吟著說道,“楊廣奮發圖治,征發武卒,推行霸略,這原是極好之事,可惜就是有點主次不分。”
徐曠的性格方正,信守儒道,但是為人卻又靈活機變,從不拘泥於先儒經典,敢於大膽議論前賢的局限之處,看事看人往往有新意,聞言,便搖了搖頭:“公達兄,雖然我們說要在馬下治天下,但如今天下板蕩,凡事當以武略為先,楊廣此舉,我看才是明智的作法。”
“文遠兄,事關社稷,怎能隻著盯眼前一寸,”王通反駁著說道,“楊廣如若還是輕視王道教化,一味沉迷武力,即便有朝能夠振奮,恐怕也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啊。”
在此問題之上,徐曠與他早有過一番爭執,可惜互相都說服不了對方,此時聽到王通又在老調重彈,當下苦笑了一聲,搖了搖手,正要答話地時候,這時,卻聽見外邊的街道,忽然傳來了一聲尖銳綿長的哨子聲,接著就是一陣一陣的喧鬧之聲。
“看!那些黑衣督察又出動了!”酒肆之中,臨窗的座位中,有人高聲叫道。
徐曠與王通聽見這話,都是心中一動,對視了一眼,雙袖微拂,頓時起身,與周圍那些人站到了臨街的軒窗之前,朝著外邊的街道凝目望了出去。
寬闊街道地兩旁,已經站滿了麵帶敬畏之色的行人,他們的目光齊齊的投向了街道的左端,循著他們的視線望將過去,隻見那邊踏著整齊的步伐走來了兩列身穿黑衣的隊伍。
黑色方正的襆頭,黑色緊身的勁裝,黑色堅硬地靴子,再加上他們手扶腰刀,臉上呈現出莊肅冷凝的神色,登時給人一種陰冷壓抑的感覺,不由的心底微微的打顫。
“黑衣督察!楊廣新組建的城坊督察部隊!”
王通背負著雙手,麵色複雜的望著正從眼前走過去地兩列黑衣壯漢,他微微轉頭,正要對著徐曠說話地時候,忽然之間,他的視線餘光突然掃過了一個昂藏修長地身影,腦中仿佛轟隆的一聲,霎時之間,他的眼睛便猛的睜大了開來。
“什麽?你說皇帝下詔征兵?難道說又要征討遼東了嗎?”
酒肆樓下的寬闊大廳之內,稀稀疏疏的坐著七八個酒客,酒酣臉熱的時候,忽然之間,角落裏的那處酒席之上,正在竊竊私語的三個人之中,中間那個的聲音突然大了起來。
聽見這話,大廳之內,那些酒客都愕然轉過頭,看見說話的是個渾身酒氣、滿麵漲紅的中年男子,都不約而同的搖了搖頭,紛紛扭回頭,各自喝起了自己的小酒。
“這是哪一年的老皇曆了?”旁邊的那個中年壯漢沒好氣的瞪了同伴一眼,“眼前天下都大亂了,皇帝連自家的屋子還沒有打掃幹淨,還怎麽去遼東征討高麗蠻子?”
“那皇帝……怎麽又征兵了?”中年男子的舌頭有些大了,翻著白眼,費勁的說道,“現在江都總算消弭了兵災,光景也好了許多,太太平平的,還要養那麽多兵幹什麽?”
“太平?”中年壯漢說到這裏,不自覺的壓低了聲音,“老弟,都說叫你不要總呆在山裏麵了----現在什麽世道?還太平?差點都天翻地覆了啊----不征兵那才叫奇怪呢。”
在酒肆的右邊的那張酒席之上,也有人在輕聲的議論著。“文遠兄,聽說,這次皇帝征兵所行,乃是春秋時候的招募之製?”
座中兩人,都是身穿著月白色的儒袍,兩鬢微霜,顯然已經有了年歲,但相貌卻隻是中年模樣,而且舉手投足之間,意態飄逸。一派儒雅風流,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感覺。
左邊的那人,國字臉龐,兩道濃密的眉毛直插入鬢,威嚴自生,而右旁的那人,臉龐微微瘦削了些,臉容有些趨向於寬和,給人一種微微的柔媚的味道。
這兩人可並非是普通人士,前者乃是當世大儒王通。名號海內皆知,後者的來頭亦是不凡,他叫徐曠,字文遠,人稱文遠先生,祖上亦是官宦出身,但到了父執一輩,卻衰落了下來,他少時便以聰穎稱名,成年之後。更是精通《左氏春秋》,世稱“《左氏》有文遠”,不過,他最出名地,卻是他有四個傑出的學生。分別為楊玄感、李密、王世充、竇威。
大業九年,楊玄感因為造反失敗而亡,這次失敗的造反事業之中,李密便是師兄楊玄感的謀主,不過當時他卻僥幸逃得性命,奔亡五年之後,成功在瓦崗東山再起。可惜,逃得過初一,逃得過十五,卻逃不過三十,他最終還是死在了楊廣的手下。
王世充、竇威,也是兩個造反的主。
不過前者因為根基尚淺,還沒有完全布置完畢,而且連造反的旗幟都還沒有光明正大的亮出來的時候,楊廣就突然重臨東都了,並非將其囚禁起來。若非他的侄女董淑妮深得楊廣地寵溺,隻怕現在屍骨早寒;而後者,因為出身於北周皇戚,與楊廣有世仇,而且又因為是李淵的正妻竇沅的堂叔,所以,現在也在長安。追隨李淵造楊廣的反了。
四個最傑出的弟子。都先後的前赴後繼的造反了,這說明了什麽?
說明這位文遠先生。恐怕於造反一途深有造詣啊!
當然,這也隻是世人並不能宣之於口的猜測罷了,不過,因為這個原因,他的名聲倒是響亮了些,雖然,這個名聲並非他這位儒教大家所想要的。
“正是。”徐曠輕輕地頷首,柔聲說道,“由此可見,楊廣之誌非小矣。”
當年吳起仗之橫行列國,便是招募而來的五萬武卒,如今楊廣重開募兵之製,顯然是想要訓練一批虎賁之士,其誌與吳起並無二致,甚者還可能依之仗之,收拾舊日山河。
“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此乃聖人治世之法,”王通沉吟著說道,“楊廣奮發圖治,征發武卒,推行霸略,這原是極好之事,可惜就是有點主次不分。”
徐曠的性格方正,信守儒道,但是為人卻又靈活機變,從不拘泥於先儒經典,敢於大膽議論前賢的局限之處,看事看人往往有新意,聞言,便搖了搖頭:“公達兄,雖然我們說要在馬下治天下,但如今天下板蕩,凡事當以武略為先,楊廣此舉,我看才是明智的作法。”
“文遠兄,事關社稷,怎能隻著盯眼前一寸,”王通反駁著說道,“楊廣如若還是輕視王道教化,一味沉迷武力,即便有朝能夠振奮,恐怕也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啊。”
在此問題之上,徐曠與他早有過一番爭執,可惜互相都說服不了對方,此時聽到王通又在老調重彈,當下苦笑了一聲,搖了搖手,正要答話地時候,這時,卻聽見外邊的街道,忽然傳來了一聲尖銳綿長的哨子聲,接著就是一陣一陣的喧鬧之聲。
“看!那些黑衣督察又出動了!”酒肆之中,臨窗的座位中,有人高聲叫道。
徐曠與王通聽見這話,都是心中一動,對視了一眼,雙袖微拂,頓時起身,與周圍那些人站到了臨街的軒窗之前,朝著外邊的街道凝目望了出去。
寬闊街道地兩旁,已經站滿了麵帶敬畏之色的行人,他們的目光齊齊的投向了街道的左端,循著他們的視線望將過去,隻見那邊踏著整齊的步伐走來了兩列身穿黑衣的隊伍。
黑色方正的襆頭,黑色緊身的勁裝,黑色堅硬地靴子,再加上他們手扶腰刀,臉上呈現出莊肅冷凝的神色,登時給人一種陰冷壓抑的感覺,不由的心底微微的打顫。
“黑衣督察!楊廣新組建的城坊督察部隊!”
王通背負著雙手,麵色複雜的望著正從眼前走過去地兩列黑衣壯漢,他微微轉頭,正要對著徐曠說話地時候,忽然之間,他的視線餘光突然掃過了一個昂藏修長地身影,腦中仿佛轟隆的一聲,霎時之間,他的眼睛便猛的睜大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