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話未說完,段香持卻已微微嗔道:“杜鵑!就你的話最多!”


    杜鵑聽了這話,卻向令千秋做了個鬼臉兒,她自幼便在宮中與段香持一同長大,名為主仆卻情同姐妹,因此在一眾宮女之中的地位卻與別人不同。


    令千秋見段香持的脾氣倒和她的父親極像,絲毫不以一國公主之身份自矜高貴,反而極愛親近宮外的一些市井百姓。饒是如此,談吐之中卻自然而然地能夠流露出皇家王女的氣度風範,不由得點頭讚道:“公主殿下親民愛民,真是貴國皇族之典範。倘若各國公主都能如你一般,這才真是天下之幸事。”


    段香持笑道:“令皇叔真是謬讚了。我們大理國怎麽比得了你們大宋?不知道宋國卻有幾位公主?又是生得什麽樣子?令皇叔,你見過宋國的公主麽?給我講講。”


    令千秋陡然間聽段香持提起了宋國公主,便笑道:“大宋現下的皇帝原本是有四個女兒的,其中德寧公主年紀最長,寶安公主和壽康公主卻是一對孿生姊妹……那德寧公主的年紀倒好似和你差不多……另外還有一位年紀最小的舒國公主……”


    段香持見他提到舒國公主之時,忽然之間似是心事重重,不知何故,隻得問道:“舒國公主又怎麽了?”


    令千秋這才回過神來,向她笑了笑,道:“舒國公主在皇帝的諸位子女之中年紀最小……可惜還在繈褓之時便已夭折了。”


    段香持“啊”了一聲,“原來如此。”


    二人正在說話,卻見一名內侍自宮內而出,正是大理皇帝段思廉的隨身內監。他見令千秋和段香持等人卻在一處,不由得愣了一愣,忙上前行禮,這才對令千秋笑道:“令公子原來在這裏,適才皇上問起,隻說怎麽這麽許久還不回來,正要我差人去宮外相迎呢。”


    令千秋便也向他笑道:“有勞公公了。不知陛下此刻卻在何處?”


    那內監陪笑道:“皇上眼下卻在禦花園中,還吩咐老奴迎到公子之後便立刻請到禦花園相見。”


    令千秋便向段香持笑了笑道:“公主可要一同前往?”


    段香持剛要欣然答應,誰知那內監道:“眼下,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三位大人正與陛下議事……”


    他這句話乍聽起來似乎是無心說出,但聽在令千秋耳中卻似乎總是覺得有那麽一點不對勁。


    段香持聞言,神情未變,卻向令千秋笑道:“皇叔,我們忘了回宮,倒在這宮門口聊起天來了……不知不覺竟過了這許多時辰……侄女還要將點心送去給母後品嚐,就先不陪皇叔前去禦花園了。”當下向令千秋一禮,便攜著眾人入宮去了。


    令千秋見她言語舉止雖然鎮定自若,但行為卻顯得甚是倉促,心中不由得暗暗詫異。卻不知這內監的一句話,為何能令公主改變主意?


    他當下隨著內監入了宮,一路上倒也無話。不多時到了禦花園內,果然遠遠望見段思廉正帶著三名官員漫步園中,四人身邊另外還簇擁著一群宮娥彩女內監侍衛。


    段思廉回身之時正好望見了令千秋,便隔著花叢向他笑道:“賢弟怎麽這時候才回來,讓為兄苦找了半日。”


    令千秋當下也笑道:“小弟在路上貪看風景,卻為此耽擱了時辰,有勞兄長久候,罪過罪過。”


    他順便望向段思廉身側三人,卻見這三人都是二十上下的俊秀少年,段思廉見他目光落在三人身上,便笑道:“你們那日在國宴之上見過麵的,想來倉促之中,他們卻不曾向你通名道姓。”


    那三名少年齊身向令千秋長揖施禮,口中道:“令公子有禮。”


    令千秋連忙還了一禮,但見這三人皆是長身玉立,容貌俊秀,為首一人舉止沉穩,冷峻傲然;第二人生得斯文秀氣,淡然灑脫;最下首一人卻是逸然出塵,雍容不迫……當下便笑道:“這三位莫非便是天下知名的‘傾城三笑’?”


    段思廉朗聲笑道:“原來賢弟也聽說過這個,這原不過是他們三個小時候的玩笑話,想不到今日竟在你口中提了起來!”


    令千秋“誒”了一聲道:“這哪裏是玩笑話,我在汴梁之時便曾聽人說過,大理國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位,無論人品相貌、文韜武略,皆是世間罕見的少年人才,更難得的是這三位的名字裏麵都有一個‘笑’字,因此才會有‘傾城三笑’這個美稱,未知小弟說得可對麽?”


    段思廉微笑不語,卻轉頭向身後那三人看去。


    隻見其中一人便也笑道:“下官三人不過是後學末進,莫說難以和貴國之中的人物相提並論,便是我大理國中,亦是人才濟濟……我們三人不過是有幸德蒙聖上隆恩,這才小有薄名,令公子實在是抬舉了。”


    令千秋見他談吐斯文有禮,便道:“大人莫非便是大司徒容笑語?”


    那少年不意令千秋竟能直呼其名,卻也微笑道:“正是下官。”


    ——這大理國中的“三公”之職位亦是學自中原。夏、商、周三朝,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於宰相。《周禮》之中曾有六官的記載,分別是天官大塚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其職責大致相當於後世之“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鼎》中亦有“令女作司土,官司籍田”等句。這司土便是司徒,與司馬、司空二職合稱為“三有司”。


    ——春秋之時,各諸侯國的官製之中仍有司徒等三官,但因與當時的官製變化有關,朝中重臣已不止這三官。另外,司徒等官在各國的地位也不一樣。魯國的執政三卿中,季孫為司徒,叔孫為司馬,孟孫為司空,其他各國很少與此相似。宋國有時以大司馬為六卿之首,有時以司城為執政。與宋為鄰的曹國也有司城聽政之例。晉國因僖侯名司徒,故無司徒之官。楚國的官製與中原諸國尤為相異,以令尹、司馬為執政。春秋時司徒等官名之前也有加一大字者,如宋、楚有大司馬,宋、魯有大司徒,晉、鄭有大司空。宋的司馬與大司馬並列於六卿,可知兩官雖有差異,但俱屬顯職。楚、曾兩國在司馬或大司馬以外,又有左司馬、右司馬,兩者當為司馬之屬官。在軍隊中也設有這一類的官,如晉軍中有司馬、司空,是較軍尉為低的官職。齊有銳司徒、辟司徒,是專管銳利兵器和堡壘的官吏。


    ——戰國之時,司徒等官仍為諸國朝中重臣。《周禮》的六官,即包括三官在內。《禮記·曲禮》所說的五官,則於三官之外再加上司士、司寇。《荀子·王製》之中所列的朝中諸要職中,也有司徒等三官。戰國之製,設相以總攬朝中百事,而司徒、司馬居其下,已不能專攝國政。《商君書·境內》有國司空,而秦律中有邦司空。則國司空本作邦司空,當是丞相之下主管一國水土等事務之高官。戰國時常稱軍將或軍師為司馬,如《戰國策》言齊田單“禽燕之司馬而收千裏之齊”,燕司馬指燕將騎劫。《管子》說大司馬為三軍之帥。在軍隊的將帥之下還設有擔負不同任務的司馬之官,如《墨子·號令》中有役司馬,銀雀山本《孫子兵法》的《見吳王》曾雲軍中有司馬、司空、輿司空。


    地方的縣、都也設有司馬、司空等官,如秦律中縣有縣司馬,《墨子·雜守》有都司空、次司空。春秋戰國的銅官璽中也有不少縣、都的司徒、司馬、司空之璽。


    ——到了漢代,中央職官曾一度取消司徒、司馬、司空三官。漢武帝時,改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曾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旋複舊名。哀帝時,又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並稱三公。東漢之時,大司空、大司徒去“大”字,改大司馬為太尉,稱三公。魏晉以後,司徒、司空、司馬曆代或並置,或單設,或皆廢,但即使設置,一般亦皆為帝王向臣子賞賜之虛銜,無實際職務。


    容笑語身邊左右二人,分別便是大理國的大司馬段笑談和大司空應笑問。雖然大理國難比中原之疆域,但這三人年紀輕輕便已位列三公,實是罕見之事。


    眾人又閑講了幾句,段思廉便向三人道:“今日時辰不早,三位愛卿可回府休息去了……方才所議之事,明日起便盡快去辦罷!”


    三人聞言,便向段思廉和令千秋二人行禮退下。園中除了段令二人,盡是一幹內侍宮女。


    隻見段思廉又向周遭人等道:“你們也退下!”眾人依言而退。令千秋見段思廉顯是有些話講,便等著他開口。


    段思廉道:“賢弟,今日去赴鄯闡侯滇池之宴……他卻有什麽話說?”


    令千秋微微笑道:“一切皆在意料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乾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成至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成至柔並收藏天下乾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