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狐的諫言引起了劉襄的深思,自己所坐擁天下最富饒的齊國,可卻勢單力薄,盡管有天子宣詔在這裏,可自己年紀輕輕,天下諸侯到底會不會響應自己?天下諸侯萬一皆采取觀望的態度,自己一支軍隊出師勤王,勝負難料是一方麵,豈不是會引得天下的恥笑?再有就是自己的這個老鄰居劉澤,他若是趁自己率師勤王之際,與外戚們來個裏應外合,一舉占了齊國,自己豈不是連回旋的餘地都沒了?事關重大,牽扯到方方麵麵,自己今日朝堂之上真的不該如此意氣用事,可如今後悔又有何用?心中這樣想著,劉襄沉下頭來,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公孫狐沉吟片刻開口接著說道:“大王今日於朝堂之上已亮出了詔書,起兵勤王之事便已是板上釘釘,決不能再更改了。老臣心中倒有一策,既可避免到時各路諸侯不派兵馬相助,齊國一國作戰的尷尬局麵,也可一舉撲滅劉澤這個後院的火苗,以保大王可以全心作戰,不用擔心後方。”
聞聽公孫狐此言,劉襄忙抬起頭道:“竟有此良策?相國快快請講。”
“隻是......此策著實為下策,雖可解決眼前之急,但卻難保會留下禍種,殃及日後啊。”
劉襄聞言忙看向公孫狐說道:“先解燃眉之急,日後的事日後再說,老相國快請講吧。”
見齊王如此說,公孫狐隻好歎了口氣說道:“劉澤雖非高帝血脈,但卻是高祖的遠房堂弟,大王可即刻修書至琅琊國,就對那劉澤說自己本是晚輩,資曆尚淺,況且從未經過戰陣廝殺,而大王在高帝之時便已是久經戰陣的將軍了,況且輩分資曆皆高,故而這聯軍盟主之位自然該當是大王的,請大王速來齊國,統轄齊軍,發兵平定關中之亂。那劉澤雖生性膽小,但卻異常貪婪,此番事成,聯軍盟主自然便是今後的皇帝了,那劉澤貪戀權位,必然火速前來,待他到齊之後,大王可使計將其軟禁,而後反手將琅琊國的軍隊收入麾下。這其一,諸侯見已有藩國響應,興許也會派遣軍隊來助。其二,大王將劉澤暫且軟禁於齊國,早晚使人監視,便無須擔心後院起火,待這件大事做成之後,再放了他便是。可如此的話......”公孫狐沉下頭道:“大王和琅琊王的梁子也就此結下了,後患無窮啊。”
劉襄沉吟著說道:“就算將劉澤軟禁在臨淄,又如何奪得琅琊國的軍權呢?”
公孫狐開口說道:“此事不難,郎中令祝午和琅琊國的郎中令是至交,我即刻便去知會祝午,讓其潛入琅琊,說以利害,裏應外合,奪取琅琊的軍權便不是難事。”
“好。”劉襄一拍桌案說道:“後患的事日後再說,先解決燃眉之急,就按相國的意思辦!”
琅琊國,臨沂王城。
王城的後室書房內,琅琊王劉澤背著雙手在房中來回踱步,他今年已六十六歲了,滿頭白發,臉上盡是皺紋,花白的胡子垂至前胸,但畢竟其年輕之時經曆過戰陣的廝殺,雖然如今已年過六旬,但精神氣依舊還在,果真如一員久經戰陣的老將一樣。
書房內還站著琅琊國的相國,中尉,郎中令三人,劉澤背著雙手一邊在房中來回踱步一邊說道:“劉襄前日修書予我,言說意欲聯合天下諸侯共同起兵入京,勤王殺賊,還極力推寡人為聯軍統帥,言說自己輩分小,資曆小,願將齊國之軍盡數交於寡人,不知他是真心如此,還是別有用意啊。”
相國拱手開口說道:“放眼天下郡國之中,唯大王與高皇帝同輩,資曆最大,臣想劉襄定是怕自己起兵之後,無人響應,故而推讓大王為盟主,想借大王的聲勢以使各藩王們領軍響應。”
中尉開口說道:“琅琊國與齊國是近鄰,大王的王後又是臨光侯呂嬃的女兒,劉襄必然是怕自己傾國而出之後,大王和外戚們聯手來一個後院起火,故而以盟主之位來拉攏大王。”
劉澤停下腳步,微微點了點頭後看向郎中令道:“郎中令對此事和解?為何一言不發?”
郎中令抬頭看向劉澤拱手道:“臣隻想問大王一句話,大王是願助呂氏還是願助劉氏呢?”
劉澤聞聽此言,略作沉吟開口說道:“漢國是我高祖皇帝奮戰而來,如今外戚幹權,寡人也常常深感痛心,焉能倒向呂氏?”
“既然如此。”郎中令拱手說道:“臣以為,無論劉襄是想借大王聲勢也好,還是擔心後院起火也罷,大王都該前往齊國,一來,憑借大王的資曆,聯軍盟主的位置本就該是大王的,天下諸侯必然群起而應,到時大王率軍攻破函穀,剿除國賊,這曠世奇功自然便是大王的。二來,琅琊國弱,而齊國勢強,此番既然劉襄肯將軍權相讓,大王若是還推辭不受,豈非坐失良機?到時大王手握琅琊齊國兩國軍力,剿除國賊之後,上可代天子,下可代劉襄。”
此言一出,全場一片沉靜,盡管大家都明白,誰是這次聯軍的統帥,誰便極有可能是剿滅外戚之後的新皇帝,可這樣的話怎麽能隨便說出口呢?劉澤忙看向郎中令開口說道:“寡人忠心為國,豈敢有覬覦皇位的心思?郎中令說話欠妥啊。”
“是是。”郎中令忙低頭拱手說道:“微臣知罪。”
“既然三位都這樣說。”劉澤撫了撫垂到胸前的花白胡須笑道:“寡人決意,明日便前往齊國臨淄。”劉澤轉臉看向中尉道:“中尉將軍,你即刻開始調集全國軍馬,準備籌措起兵事宜。”
“諾!”
劉澤看向相國道:“相國大人,立刻清查國庫存糧,此番寡人既然是盟主,這軍糧自然也要留出一些,給那些藩國們分一點嘛。”
“臣領命。”
劉澤又看向郎中令道:“郎中令將軍,你即刻帶上千餘兵馬,隨寡人一同前往臨淄。”
“臣領命。”郎中令拱手應命之後,沉下頭道:“大王,微臣還有一言,不知當講否?”
劉澤笑了笑道:“郎中令今日說話怎麽變得如此小心謹慎了?有什麽話但講無妨。”
“王後她......”郎中令抬頭看向劉澤道:“大王若已決意與外戚兵戎相見,就該提防些王後,她若將大王與齊王聯合的事情告知其母呂嬃,後果不堪設想啊。”
聞聽郎中令此言,劉澤緩緩點了點頭,他歎了口氣說道:“當年寡人是迫於形勢才娶的她,此一時彼一時了嘛。”
聞聽劉澤此言,相國,中尉,郎中令三人立刻領會了他的用意,忙一同拱手說道:“諾!”
三日之後,齊國琅琊國交界處。
琅琊王劉澤的車駕共一千餘人向齊與琅琊的北部交界開來,齊王劉襄早已率領眾人於交界處搭建臨時行轅,恭迎琅琊王。
劉澤邁步從車中下來,劉襄忙迎上前來拱手笑道:“琅琊王年過六旬,虎威仍在,齊王劉襄恭迎大王入齊!”
劉澤抬頭望著齊國搭建的臨時行轅,不由點頭笑道:“齊王果然有心了,剿除外戚,扶我漢室,義不容辭。”
劉襄忙笑著說道:“此番聯合天下諸侯入京勤王,該當大王當這個盟主啊。”
劉澤忙連連擺手說道:“不敢不敢,寡人年邁,怎能擔此重任?”
“琅琊王謙虛了。”劉襄一邊笑著,一邊指了指自己手旁站著的齊國中尉魏豹道:“大王啊,這是中尉魏豹將軍,是此番齊軍的統帥。”劉襄轉頭看向魏豹道:“魏豹將軍,自今日起,齊軍三萬兵馬全數交於琅琊王指揮,你不可抗命。”
魏豹忙向劉澤拱手說道:“末將與麾下三萬將士全數聽命於大王。”
劉澤忙要開口回應,劉襄上前拉住劉澤的手道:“大王,你我到中軍行轅一敘,此番出兵,幹係重大,晚輩初次領軍,還有好多事情要向大王討教呢。”
“齊王少年英雄,老夫豈敢言教,豈敢言教......”劉澤一邊推脫著,一邊跟隨劉襄向中軍行轅而去。魏豹與琅琊國的郎中令交換了一下眼神後,也忙轉身提劍緊緊跟了上去。郎中令則轉身看向琅琊國的那千餘護從道:“眾軍聽令,紮營修整!”
中軍行轅內,劉襄和劉澤二人攜手步入之後,劉襄忙推讓劉澤坐了正上方的主位,自己則坐於下方,魏豹坐於劉襄對麵。劉澤率先開口問道:“齊王在書信中有天子血詔在,可否讓寡人一觀?”
“這是自然。”劉襄忙站起身從懷中取出血詔雙手交於劉澤,劉澤忙展開血詔,看罷之後,一拍桌案,連連歎道:“外戚弄權,漢室已到生死存亡之際,此番寡人定當全力以赴,誅殺國賊!”劉澤看向劉襄繼續說道:“不知齊王打算何時起兵,何時發布檄文,何時聯絡各路諸侯呢?”
“襄尚是未經戰陣的晚輩,此次誅殺國賊,說心裏話,心中一直無底啊。”劉襄抬頭看向劉澤笑道:“今大王到此,襄心中的這塊石頭總算是落地了。若是大王肯為盟主,那就立刻知會各路諸侯,即刻起兵。”
“既然齊王苦苦想讓,那老夫就勉為其難了。”劉澤看向劉襄笑道:“到時各路諸侯兵馬到時,老夫自當讓賢。”
劉襄一拱手再次笑道:“大王果然長者風範!不知大王此番欲出兵多少?何時能到?”
劉澤扶著花白的胡須道:“老夫身為漢室宗親,飽食漢祿,當此國難之時,願出全國兵馬五萬,現已調度完畢,兩三天之內便可到達。”
劉襄微微點了點頭,看向對麵坐著的魏豹,魏豹也微微點頭相示意,而最上方居坐的劉澤仍沉浸於盟主的美夢之中,尚未有絲毫的察覺。
劉襄抬頭看向劉澤笑道:“大王今年貴庚了?”
劉澤摸著胡須說道:“老夫六十有六了。”
劉襄笑著說道:“大王身體可還好?腿腳可還便利?”
劉澤忽然覺察到劉襄的笑容中似乎另包含著別的東西,他心中一緊,看向劉襄說道:“齊王何意?”
“大王年邁了,要不我看......”劉襄看向劉澤繼續笑著說道:“此番大王不如就留在齊國,齊國濱臨東海,山河秀麗,戰陣廝殺的事情還是交給晚輩們吧。”
此言一出,劉澤立刻意識到了事情的不對,他忙站起身要出帳,劉襄向魏豹使了個眼色,魏豹站起身一揮手臂道:“甲士進帳!”
話音方落,一隊甲士挎劍而入,劉澤大驚失色,忙看向劉襄道:“劉襄,你想幹什麽?”
“大王不必如此緊張。”劉襄笑著站起身說道:“晚輩決無歹心,這些甲士都是百裏挑一的勇士,負責這段時間保護大王的。”
“劉襄。”劉澤伸手一指劉襄喝道:“你......你小子敢軟禁我?”
劉襄笑著說道:“不是軟禁,不是軟禁,晚輩是真心請大王在齊國多住些時日,遊覽遊覽山水,豈不是更好麽?大王放心,大王隻管寄情於山水,這征討國賊的事一定會記上大王這一頭功的。”
劉澤眉頭緊鎖,他忙仰頭朝帳外高聲喊道:“郎中令!來人!來人!”
魏豹笑著說道:“大人吼破喉嚨也不會有人進來的。”說著,魏豹向劉澤一拱手道:“大王安心在齊國好好住一段時間吧。”說罷,魏豹轉頭看向帳中的甲士們道:“帶琅琊王回臨淄。”甲士們高聲應諾之後,邁步上前將劉澤拖出帳去。
琅琊國郎中令邁步入帳,劉襄忙拱手說道:“此番有勞將軍了。”
“不敢不敢。”郎中令忙說道:“再有兩日,琅琊國的五萬兵馬便要開到,統軍的將軍是在下的好友,在下早已知會過他,五萬兵馬開到,盡歸齊王麾下。”
“好!”劉襄轉頭看向魏豹說道:“立刻祝午率軍前來與琅琊國合師,再發信於相國公孫狐令他負責轉運大軍糧草,並將討賊檄文遍告全國,邀請各路諸侯會師討賊!”
計議已定,劉襄邁步走出中軍行轅,隻見日頭已漸漸西沉,血紅的晚霞布滿了天空,觀望著如此壯麗的景觀,他在心中默默說道:“剿除國賊,匡扶漢室,定要成功啊。”(未完待續)
公孫狐沉吟片刻開口接著說道:“大王今日於朝堂之上已亮出了詔書,起兵勤王之事便已是板上釘釘,決不能再更改了。老臣心中倒有一策,既可避免到時各路諸侯不派兵馬相助,齊國一國作戰的尷尬局麵,也可一舉撲滅劉澤這個後院的火苗,以保大王可以全心作戰,不用擔心後方。”
聞聽公孫狐此言,劉襄忙抬起頭道:“竟有此良策?相國快快請講。”
“隻是......此策著實為下策,雖可解決眼前之急,但卻難保會留下禍種,殃及日後啊。”
劉襄聞言忙看向公孫狐說道:“先解燃眉之急,日後的事日後再說,老相國快請講吧。”
見齊王如此說,公孫狐隻好歎了口氣說道:“劉澤雖非高帝血脈,但卻是高祖的遠房堂弟,大王可即刻修書至琅琊國,就對那劉澤說自己本是晚輩,資曆尚淺,況且從未經過戰陣廝殺,而大王在高帝之時便已是久經戰陣的將軍了,況且輩分資曆皆高,故而這聯軍盟主之位自然該當是大王的,請大王速來齊國,統轄齊軍,發兵平定關中之亂。那劉澤雖生性膽小,但卻異常貪婪,此番事成,聯軍盟主自然便是今後的皇帝了,那劉澤貪戀權位,必然火速前來,待他到齊之後,大王可使計將其軟禁,而後反手將琅琊國的軍隊收入麾下。這其一,諸侯見已有藩國響應,興許也會派遣軍隊來助。其二,大王將劉澤暫且軟禁於齊國,早晚使人監視,便無須擔心後院起火,待這件大事做成之後,再放了他便是。可如此的話......”公孫狐沉下頭道:“大王和琅琊王的梁子也就此結下了,後患無窮啊。”
劉襄沉吟著說道:“就算將劉澤軟禁在臨淄,又如何奪得琅琊國的軍權呢?”
公孫狐開口說道:“此事不難,郎中令祝午和琅琊國的郎中令是至交,我即刻便去知會祝午,讓其潛入琅琊,說以利害,裏應外合,奪取琅琊的軍權便不是難事。”
“好。”劉襄一拍桌案說道:“後患的事日後再說,先解決燃眉之急,就按相國的意思辦!”
琅琊國,臨沂王城。
王城的後室書房內,琅琊王劉澤背著雙手在房中來回踱步,他今年已六十六歲了,滿頭白發,臉上盡是皺紋,花白的胡子垂至前胸,但畢竟其年輕之時經曆過戰陣的廝殺,雖然如今已年過六旬,但精神氣依舊還在,果真如一員久經戰陣的老將一樣。
書房內還站著琅琊國的相國,中尉,郎中令三人,劉澤背著雙手一邊在房中來回踱步一邊說道:“劉襄前日修書予我,言說意欲聯合天下諸侯共同起兵入京,勤王殺賊,還極力推寡人為聯軍統帥,言說自己輩分小,資曆小,願將齊國之軍盡數交於寡人,不知他是真心如此,還是別有用意啊。”
相國拱手開口說道:“放眼天下郡國之中,唯大王與高皇帝同輩,資曆最大,臣想劉襄定是怕自己起兵之後,無人響應,故而推讓大王為盟主,想借大王的聲勢以使各藩王們領軍響應。”
中尉開口說道:“琅琊國與齊國是近鄰,大王的王後又是臨光侯呂嬃的女兒,劉襄必然是怕自己傾國而出之後,大王和外戚們聯手來一個後院起火,故而以盟主之位來拉攏大王。”
劉澤停下腳步,微微點了點頭後看向郎中令道:“郎中令對此事和解?為何一言不發?”
郎中令抬頭看向劉澤拱手道:“臣隻想問大王一句話,大王是願助呂氏還是願助劉氏呢?”
劉澤聞聽此言,略作沉吟開口說道:“漢國是我高祖皇帝奮戰而來,如今外戚幹權,寡人也常常深感痛心,焉能倒向呂氏?”
“既然如此。”郎中令拱手說道:“臣以為,無論劉襄是想借大王聲勢也好,還是擔心後院起火也罷,大王都該前往齊國,一來,憑借大王的資曆,聯軍盟主的位置本就該是大王的,天下諸侯必然群起而應,到時大王率軍攻破函穀,剿除國賊,這曠世奇功自然便是大王的。二來,琅琊國弱,而齊國勢強,此番既然劉襄肯將軍權相讓,大王若是還推辭不受,豈非坐失良機?到時大王手握琅琊齊國兩國軍力,剿除國賊之後,上可代天子,下可代劉襄。”
此言一出,全場一片沉靜,盡管大家都明白,誰是這次聯軍的統帥,誰便極有可能是剿滅外戚之後的新皇帝,可這樣的話怎麽能隨便說出口呢?劉澤忙看向郎中令開口說道:“寡人忠心為國,豈敢有覬覦皇位的心思?郎中令說話欠妥啊。”
“是是。”郎中令忙低頭拱手說道:“微臣知罪。”
“既然三位都這樣說。”劉澤撫了撫垂到胸前的花白胡須笑道:“寡人決意,明日便前往齊國臨淄。”劉澤轉臉看向中尉道:“中尉將軍,你即刻開始調集全國軍馬,準備籌措起兵事宜。”
“諾!”
劉澤看向相國道:“相國大人,立刻清查國庫存糧,此番寡人既然是盟主,這軍糧自然也要留出一些,給那些藩國們分一點嘛。”
“臣領命。”
劉澤又看向郎中令道:“郎中令將軍,你即刻帶上千餘兵馬,隨寡人一同前往臨淄。”
“臣領命。”郎中令拱手應命之後,沉下頭道:“大王,微臣還有一言,不知當講否?”
劉澤笑了笑道:“郎中令今日說話怎麽變得如此小心謹慎了?有什麽話但講無妨。”
“王後她......”郎中令抬頭看向劉澤道:“大王若已決意與外戚兵戎相見,就該提防些王後,她若將大王與齊王聯合的事情告知其母呂嬃,後果不堪設想啊。”
聞聽郎中令此言,劉澤緩緩點了點頭,他歎了口氣說道:“當年寡人是迫於形勢才娶的她,此一時彼一時了嘛。”
聞聽劉澤此言,相國,中尉,郎中令三人立刻領會了他的用意,忙一同拱手說道:“諾!”
三日之後,齊國琅琊國交界處。
琅琊王劉澤的車駕共一千餘人向齊與琅琊的北部交界開來,齊王劉襄早已率領眾人於交界處搭建臨時行轅,恭迎琅琊王。
劉澤邁步從車中下來,劉襄忙迎上前來拱手笑道:“琅琊王年過六旬,虎威仍在,齊王劉襄恭迎大王入齊!”
劉澤抬頭望著齊國搭建的臨時行轅,不由點頭笑道:“齊王果然有心了,剿除外戚,扶我漢室,義不容辭。”
劉襄忙笑著說道:“此番聯合天下諸侯入京勤王,該當大王當這個盟主啊。”
劉澤忙連連擺手說道:“不敢不敢,寡人年邁,怎能擔此重任?”
“琅琊王謙虛了。”劉襄一邊笑著,一邊指了指自己手旁站著的齊國中尉魏豹道:“大王啊,這是中尉魏豹將軍,是此番齊軍的統帥。”劉襄轉頭看向魏豹道:“魏豹將軍,自今日起,齊軍三萬兵馬全數交於琅琊王指揮,你不可抗命。”
魏豹忙向劉澤拱手說道:“末將與麾下三萬將士全數聽命於大王。”
劉澤忙要開口回應,劉襄上前拉住劉澤的手道:“大王,你我到中軍行轅一敘,此番出兵,幹係重大,晚輩初次領軍,還有好多事情要向大王討教呢。”
“齊王少年英雄,老夫豈敢言教,豈敢言教......”劉澤一邊推脫著,一邊跟隨劉襄向中軍行轅而去。魏豹與琅琊國的郎中令交換了一下眼神後,也忙轉身提劍緊緊跟了上去。郎中令則轉身看向琅琊國的那千餘護從道:“眾軍聽令,紮營修整!”
中軍行轅內,劉襄和劉澤二人攜手步入之後,劉襄忙推讓劉澤坐了正上方的主位,自己則坐於下方,魏豹坐於劉襄對麵。劉澤率先開口問道:“齊王在書信中有天子血詔在,可否讓寡人一觀?”
“這是自然。”劉襄忙站起身從懷中取出血詔雙手交於劉澤,劉澤忙展開血詔,看罷之後,一拍桌案,連連歎道:“外戚弄權,漢室已到生死存亡之際,此番寡人定當全力以赴,誅殺國賊!”劉澤看向劉襄繼續說道:“不知齊王打算何時起兵,何時發布檄文,何時聯絡各路諸侯呢?”
“襄尚是未經戰陣的晚輩,此次誅殺國賊,說心裏話,心中一直無底啊。”劉襄抬頭看向劉澤笑道:“今大王到此,襄心中的這塊石頭總算是落地了。若是大王肯為盟主,那就立刻知會各路諸侯,即刻起兵。”
“既然齊王苦苦想讓,那老夫就勉為其難了。”劉澤看向劉襄笑道:“到時各路諸侯兵馬到時,老夫自當讓賢。”
劉襄一拱手再次笑道:“大王果然長者風範!不知大王此番欲出兵多少?何時能到?”
劉澤扶著花白的胡須道:“老夫身為漢室宗親,飽食漢祿,當此國難之時,願出全國兵馬五萬,現已調度完畢,兩三天之內便可到達。”
劉襄微微點了點頭,看向對麵坐著的魏豹,魏豹也微微點頭相示意,而最上方居坐的劉澤仍沉浸於盟主的美夢之中,尚未有絲毫的察覺。
劉襄抬頭看向劉澤笑道:“大王今年貴庚了?”
劉澤摸著胡須說道:“老夫六十有六了。”
劉襄笑著說道:“大王身體可還好?腿腳可還便利?”
劉澤忽然覺察到劉襄的笑容中似乎另包含著別的東西,他心中一緊,看向劉襄說道:“齊王何意?”
“大王年邁了,要不我看......”劉襄看向劉澤繼續笑著說道:“此番大王不如就留在齊國,齊國濱臨東海,山河秀麗,戰陣廝殺的事情還是交給晚輩們吧。”
此言一出,劉澤立刻意識到了事情的不對,他忙站起身要出帳,劉襄向魏豹使了個眼色,魏豹站起身一揮手臂道:“甲士進帳!”
話音方落,一隊甲士挎劍而入,劉澤大驚失色,忙看向劉襄道:“劉襄,你想幹什麽?”
“大王不必如此緊張。”劉襄笑著站起身說道:“晚輩決無歹心,這些甲士都是百裏挑一的勇士,負責這段時間保護大王的。”
“劉襄。”劉澤伸手一指劉襄喝道:“你......你小子敢軟禁我?”
劉襄笑著說道:“不是軟禁,不是軟禁,晚輩是真心請大王在齊國多住些時日,遊覽遊覽山水,豈不是更好麽?大王放心,大王隻管寄情於山水,這征討國賊的事一定會記上大王這一頭功的。”
劉澤眉頭緊鎖,他忙仰頭朝帳外高聲喊道:“郎中令!來人!來人!”
魏豹笑著說道:“大人吼破喉嚨也不會有人進來的。”說著,魏豹向劉澤一拱手道:“大王安心在齊國好好住一段時間吧。”說罷,魏豹轉頭看向帳中的甲士們道:“帶琅琊王回臨淄。”甲士們高聲應諾之後,邁步上前將劉澤拖出帳去。
琅琊國郎中令邁步入帳,劉襄忙拱手說道:“此番有勞將軍了。”
“不敢不敢。”郎中令忙說道:“再有兩日,琅琊國的五萬兵馬便要開到,統軍的將軍是在下的好友,在下早已知會過他,五萬兵馬開到,盡歸齊王麾下。”
“好!”劉襄轉頭看向魏豹說道:“立刻祝午率軍前來與琅琊國合師,再發信於相國公孫狐令他負責轉運大軍糧草,並將討賊檄文遍告全國,邀請各路諸侯會師討賊!”
計議已定,劉襄邁步走出中軍行轅,隻見日頭已漸漸西沉,血紅的晚霞布滿了天空,觀望著如此壯麗的景觀,他在心中默默說道:“剿除國賊,匡扶漢室,定要成功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