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的一聲,薄太後重重一拍桌案,站起身一指劉恒說道:“你要變法強國,你要列侯歸國,周勃他沒走麽?他走了呀!可你的心胸怎麽就如此容不得人呢!今日你殺了周勃,殺了這樣一個大功臣,你這是要冷了這天下所有人的心啊!”
“母後!”劉恒“撲”的跪下,拱手說道:“功是功,過是過,周勃雖有功績,可他在朝之時,對孩兒百般掣肘,阻擾新法。他當初若不是兒子在廷尉府的手裏,他肯交出相權軍權,而乖乖的回封地去麽?他……”
薄太後一把將自己頭上的頭巾摘下,重重向劉恒扔去,慌得劉恒忙重重拜道:“母親,孩兒……”
一旁侍立的薄昭忙快步上前扶住薄太後道:“太後切勿動怒,陛下他……”
薄太後看向劉恒,顫抖著伸出右手指著他說道:“謀反謀反,他周勃當年剿滅諸呂,身掛皇帝玉璽,率領北營軍士時都不去謀反,他把你從代國接來,你不思讓他安度晚年也就罷了,你一紙詔書奪了他軍權相權,讓他回絳縣,回那樣一個小縣城去謀反麽?”
“孩兒……孩兒……”劉恒何嚐不知薄太後所說的這個道理,以至於他跪在那裏,一時竟不知該如何應答。
薄昭在一旁忙扶著薄太後重新坐會座位上,端上一杯茶水:“太後勿怒,陛下已知錯了。”
薄太後將茶水推開,看向下麵跪著的劉恒說道:“你現在就去那廷尉府的大牢裏去看看周勃,去看看你口口聲聲說的那個謀逆反賊周勃,他都多大年紀了?六十五歲的人了!一個為國操勞了半生,赤膽忠心的一位老臣,六十五歲還被你以什麽謀逆罪下在大牢裏,還在被刀筆小吏羞辱,這就是你,你真是一個好國君!”
劉恒低沉著頭,眉頭緊緊鎖在一起,自周勃案發後,他再三嚴令不許告知太後這件事。可從今日的情況來看,太後早已將周勃的案子知道的一清二楚了,這到底是什麽人插手了這件事?是那個周亞夫?不該啊,他怎麽可能走通太後這條路?劉恒作為一國之君,他的直覺告訴他這件事對國君的集權絕對是一個挑釁。
薄太後依然氣的顫抖,劉恒卻跪在那裏,隻是低頭不語。一旁的薄昭忙說道:“陛下,陛下……”
劉恒隻顧沉思著這件事的利害,並沒有聽到薄昭在叫自己。“恒兒!”薄昭高聲叫了一聲,劉恒這才反應過來,抬頭看向薄昭,薄昭快步走下來說道:“恒兒,你素以仁孝治國,今日太後已是如此動怒,你難道非要做個不孝的國君麽?”
“娘……”劉恒看向薄太後忙道:“孩兒知錯了,孩兒立刻責令廷尉府開釋周勃,恢複他的爵位,俸祿……”
薄太後這才微微消了氣:“之前你擅作主張,殺了周勃的長子,晚年喪子,這對老人來說是何等悲痛?可你不思以恩德報之,如今你又使周勃受盡了牢獄之災。現在,你就想這樣草草了事麽?這今後誰還敢為國效力?”
“母後所說極是。”劉恒沉下頭片刻,抬起頭道:“周勃小兒子周亞夫,治理河內政績顯著,我下詔令封其為條侯,也算是繼承其父的名爵了。”
薄太後這才微微點了點頭:“去辦吧。”
劉恒拱手退出了長信殿後,一陣微風吹過,他才發覺,自己所穿的袍服早已被汗水所浸透。
廷尉府,死囚牢內。
牢門大開,能從廷尉府的死牢中活著走出來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當周亞夫攙扶著父親周勃邁步走出牢獄的那一刻,一縷久違的陽光灑落下來,回想起自己在牢中的經曆,周勃不住的感歎道:“人臣之道,人臣之道,我到了今日才知道什麽是人臣之道啊。”他看向周亞夫道:“亞夫,為父真的年邁了,這洶湧的朝局,為父還是早早退出為妙。今後,你要在這朝局中生存,可要謹記為父今日之禍啊。”
周亞夫忙點了點頭道:“父親,咱們是在長安休息一段時間,還是?”
“回絳縣。”周勃抬頭望了望天空:“回絳縣吧……”
次日清晨,一輛再樸素不過的軺車轔轔駛出長安,待軺車駛出北門之後,周亞夫一勒馬韁,軺車停在了北門之外。
周勃掀開車簾,回首望著長安城高大的城門,口中默默說道:“走了,走了……”
伴隨著呼嘯淩冽的寒風,任誰也無法想象三朝元老的周勃,最後竟是以這樣落魄的姿態離開了帝都。天氣的寒冷使得每個人心裏都是陰森森的,大家在此刻都不得不再次重新審視當今這位年青的天子。當初我要任用新銳大臣展開變法,你們群起而攻,逼得我不得不罷免新銳。可你們不要高興的太早了,罷免新銳乃是暫時做出的退讓,你們的每一步緊逼,我都不會無動於衷,我想做的事,任誰也無法阻止。
窩在各自府邸中過冬的老臣們此刻終是再也坐不住了,看到了周勃的下場,他們終於領略到了當今天子的手段。漫長的冬天還沒有過完,長安城內一座座列侯府便都開始了大搬家,一張張告病還鄉的奏疏雪片似的送入未央宮中。
長安城北門外,一名身著冬衣的青年策馬向城內而來,城門令忙上前準備阻攔,待他看到那青年的容貌後,才慌得忙閃退在一旁撲的跪下。青年勒住馬頭,口中說了句:“免禮。”後翻身下馬,牽著馬向城內走去,他身後還跟著隨從模樣的人,那三人也忙跟隨著翻身下馬,向城內而去。
冬天的長安早早便封了市,路上行人極少,顯得不像是帝都,反倒像一座偏遠的小城一般。青年一邊走著,一邊說道:“京中的老列侯們都走了,這京城似乎也冷清下來了。”
身後一中年隨從開口說道:“兩年了……該走的走了,該回來的也該回來了。”
主仆二人就這樣隨意的說這話,穿過了兩條街市之後便隱隱的聽到西邊的街上傳來陣陣喧鬧之聲。青年心下一疑:“目下正是嚴冬,哪家如此熱鬧?”轉頭吩咐身後的三名仆從道:“走,看看去。”
穿過街口,一名仆從遙遙一指,口中說道:“知道了,鬧嚷聲是從軹侯府傳來的。”
薄昭的府邸?青年心下更加疑惑,他忙帶著仆從走近看去,隻見軹侯府前張燈結彩,門庭若市,家院和一幹仆役們正站在府門前向前來拜謁的賓客們紛紛拱手稱謝。另一家院正一邊接著進府拜謁的賓客們的禮單,一邊高聲報道:“孫大人贈燕趙珠寶三車,帛三車,金十斤!張大人贈…….”
青年站在一旁聽的分明,不由冷笑了一聲:“好啊,一份份多厚的禮啊。”一邊說著,兩手已握成了拳頭。他轉頭對身後一隨從道:“袁盎,你去問問,看看軹侯大人今天過的什麽節。”
袁盎答應一聲,邁步剛走上台階,一仆役便迎麵上來拱手說道:“客人可將禮單先行呈來。”
上來便要禮單,袁盎身上可並沒有帶多少銀兩,他看向那仆役道:“在下是路過此地,看到貴府如此熱鬧,故而想問一問,府上可有什麽喜事麽?”
原來不是拜謁的賓客,仆役的臉色瞬間便陰沉了下來,轉頭便去迎別的賓客了,竟連正眼也不再看袁盎一下。袁盎一人站在階上,又羞又怒,他正要上前去和那仆役爭論一番,隻聽耳邊傳來一聲:“袁兄,可先回來。”
袁盎這才轉身下了台階走回青年身邊苦笑了一下:“軹侯好大的牌麵啊,連一個看門的惡犬都如此厲害……”
青年上前拍了拍袁盎的肩膀:“剛剛聽旁人說過了,軹侯大人又娶了一房小妾,原來今天是人家大喜的日子啊,難怪這麽多的賓客來祝賀。”
身後另一隨從開口說道:“這老列侯們走了以後,軹侯的地位一下提高了千丈,這京都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不來討好他。”
袁盎沉吟片刻,看向青年說道:“咱們進去,也給軹侯賀聲喜?”
青年緩緩搖了搖頭,嘴上笑道:“賀喜?咱們四個人總共帶的錢還不夠跨進軹侯府的門檻呢。”青年抬頭再次看向門庭若市的軹侯府,嘴上的笑容漸漸收攏了。
“舅舅……”青年嘴裏輕輕的嘟囔了一聲後,轉身牽著馬說道:“走,回宮。”袁盎等三名隨從忙牽上各自的馬緊緊跟了上去,片刻之間,四人便消失在夜色中。
那青年人正是劉恒,三名隨從便是袁盎,張武,宋昌三人。
吳國,姑蘇王城。
吳國的冬天雖比不上關中淩冽,可卻極為濕冷。殿外寒風刺骨,殿內卻是溫暖如春。吳王劉濞正身著一件裘衣,一邊自斟自飲,一邊觀看歌舞,如此生活,真是比天子還要愜意。
一邊是鶯歌燕舞,一邊是主管吳國財政的官員正展開竹簡稟報著今年結算的各項開支,劉濞開山鑄錢,下海煮鹽,不但壟斷了鹽鐵大權,還不遵中央詔令,自己製定各項稅收政策,中央早就下詔全國實行三十稅一,可劉濞卻對詔令不管不顧,依舊實行舊製,而到年底上交中央錢糧時,又以三十稅一的標準上交。如此一年下來,吳國的國庫簡直的富得流油。
待財政官員稟明開支之後,劉濞心中更加欣喜,他叫停麵前進行的歌舞,一指領舞的舞女道:“來,來,陪寡人飲了此杯!”舞女邁步上前,剛要端起酒杯,隻見一內侍邁步上殿低聲說道:“大王,吳相到了。”
劉濞的臉色立刻陰了下來,舞女忙低聲道:“大王既有國政,妾身告退。”還不待舞女說完,劉濞便將其一把攬入懷中,抬頭看向那內侍道:“請國相進來說話。”
吳相邁步上殿,一眼看到吳王當著自己的麵竟和舞女嬉鬧,分明時對他這個國相的羞辱,可他此刻心中有更重要的事情,便來不及計較這許多了。
“大王。”吳相一拱手開口說道。
劉濞卻似沒聽到一般,隻是和懷中的舞女嬉鬧著。吳相大感憤怒,隻好提高嗓音再次喝了一聲:“大王!”
劉濞這才不緊不慢抬頭看向吳相道:“相國大人來此何幹?”
吳相拱手說道:“臣受中央委命來此擔當吳相,是來輔佐大王共同治理吳國的。那麽臣想請問大王,今年歲末吳國的財政賬單為何不見主管官員來和臣對賬?”說著,吳相看向一旁立著的財政官員道:“必是你在財政上做了手腳,請大王治他的罪!”
財政官吏聞言,慌忙朝劉濞跪下說道:“大王明察,臣……”劉濞向財政官吏做了個手勢後,財政官吏忙起身拱手告退。吳相忙上前一步:“大王這是何意?”
“寡人明人不說暗話。”劉濞向一旁的舞女擺了擺手,舞女也起身退出去後,他才又看向吳相說道:“是寡人所命,今年的財政就不必知會相國大人了。”
吳相聞言,眉頭立刻鎖成一團,他朝劉濞一拱手道:“既然大王如此對待國相,那臣隻好告辭回長安了!”說罷,吳相轉身大步出了王庭。
望著吳相遠去的背影,劉濞一聲冷笑,口中說道:“開章!”
一名身著黑衣的少年邁步走了進來,麵向劉濞撲的跪倒,口中說道:“開章在。”
劉濞指了指外麵說道:“剛剛出去的那個人你看到了吧?”
那名被叫作開章的少年拱手說道:“小臣看到了。”
劉濞點了點頭道:“在他離開吳國之前幹掉他。”
“諾!”開章應了一聲後,起身便要離開。
“慢!”劉濞忽然想到了什麽,他嘴角微微揚起,繼續說道:“把屍身埋在淮南國的邊界上,一定要做好標記,能辦好麽?”
開章拱手應道:“屬下定不辱命!”說罷,便轉身迅速出了王庭。
王庭內隻剩劉濞一人,他一麵為自己再次斟滿一杯酒,一邊細細的想著:“淮南國……淮南國……”(未完待續)
“母後!”劉恒“撲”的跪下,拱手說道:“功是功,過是過,周勃雖有功績,可他在朝之時,對孩兒百般掣肘,阻擾新法。他當初若不是兒子在廷尉府的手裏,他肯交出相權軍權,而乖乖的回封地去麽?他……”
薄太後一把將自己頭上的頭巾摘下,重重向劉恒扔去,慌得劉恒忙重重拜道:“母親,孩兒……”
一旁侍立的薄昭忙快步上前扶住薄太後道:“太後切勿動怒,陛下他……”
薄太後看向劉恒,顫抖著伸出右手指著他說道:“謀反謀反,他周勃當年剿滅諸呂,身掛皇帝玉璽,率領北營軍士時都不去謀反,他把你從代國接來,你不思讓他安度晚年也就罷了,你一紙詔書奪了他軍權相權,讓他回絳縣,回那樣一個小縣城去謀反麽?”
“孩兒……孩兒……”劉恒何嚐不知薄太後所說的這個道理,以至於他跪在那裏,一時竟不知該如何應答。
薄昭在一旁忙扶著薄太後重新坐會座位上,端上一杯茶水:“太後勿怒,陛下已知錯了。”
薄太後將茶水推開,看向下麵跪著的劉恒說道:“你現在就去那廷尉府的大牢裏去看看周勃,去看看你口口聲聲說的那個謀逆反賊周勃,他都多大年紀了?六十五歲的人了!一個為國操勞了半生,赤膽忠心的一位老臣,六十五歲還被你以什麽謀逆罪下在大牢裏,還在被刀筆小吏羞辱,這就是你,你真是一個好國君!”
劉恒低沉著頭,眉頭緊緊鎖在一起,自周勃案發後,他再三嚴令不許告知太後這件事。可從今日的情況來看,太後早已將周勃的案子知道的一清二楚了,這到底是什麽人插手了這件事?是那個周亞夫?不該啊,他怎麽可能走通太後這條路?劉恒作為一國之君,他的直覺告訴他這件事對國君的集權絕對是一個挑釁。
薄太後依然氣的顫抖,劉恒卻跪在那裏,隻是低頭不語。一旁的薄昭忙說道:“陛下,陛下……”
劉恒隻顧沉思著這件事的利害,並沒有聽到薄昭在叫自己。“恒兒!”薄昭高聲叫了一聲,劉恒這才反應過來,抬頭看向薄昭,薄昭快步走下來說道:“恒兒,你素以仁孝治國,今日太後已是如此動怒,你難道非要做個不孝的國君麽?”
“娘……”劉恒看向薄太後忙道:“孩兒知錯了,孩兒立刻責令廷尉府開釋周勃,恢複他的爵位,俸祿……”
薄太後這才微微消了氣:“之前你擅作主張,殺了周勃的長子,晚年喪子,這對老人來說是何等悲痛?可你不思以恩德報之,如今你又使周勃受盡了牢獄之災。現在,你就想這樣草草了事麽?這今後誰還敢為國效力?”
“母後所說極是。”劉恒沉下頭片刻,抬起頭道:“周勃小兒子周亞夫,治理河內政績顯著,我下詔令封其為條侯,也算是繼承其父的名爵了。”
薄太後這才微微點了點頭:“去辦吧。”
劉恒拱手退出了長信殿後,一陣微風吹過,他才發覺,自己所穿的袍服早已被汗水所浸透。
廷尉府,死囚牢內。
牢門大開,能從廷尉府的死牢中活著走出來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當周亞夫攙扶著父親周勃邁步走出牢獄的那一刻,一縷久違的陽光灑落下來,回想起自己在牢中的經曆,周勃不住的感歎道:“人臣之道,人臣之道,我到了今日才知道什麽是人臣之道啊。”他看向周亞夫道:“亞夫,為父真的年邁了,這洶湧的朝局,為父還是早早退出為妙。今後,你要在這朝局中生存,可要謹記為父今日之禍啊。”
周亞夫忙點了點頭道:“父親,咱們是在長安休息一段時間,還是?”
“回絳縣。”周勃抬頭望了望天空:“回絳縣吧……”
次日清晨,一輛再樸素不過的軺車轔轔駛出長安,待軺車駛出北門之後,周亞夫一勒馬韁,軺車停在了北門之外。
周勃掀開車簾,回首望著長安城高大的城門,口中默默說道:“走了,走了……”
伴隨著呼嘯淩冽的寒風,任誰也無法想象三朝元老的周勃,最後竟是以這樣落魄的姿態離開了帝都。天氣的寒冷使得每個人心裏都是陰森森的,大家在此刻都不得不再次重新審視當今這位年青的天子。當初我要任用新銳大臣展開變法,你們群起而攻,逼得我不得不罷免新銳。可你們不要高興的太早了,罷免新銳乃是暫時做出的退讓,你們的每一步緊逼,我都不會無動於衷,我想做的事,任誰也無法阻止。
窩在各自府邸中過冬的老臣們此刻終是再也坐不住了,看到了周勃的下場,他們終於領略到了當今天子的手段。漫長的冬天還沒有過完,長安城內一座座列侯府便都開始了大搬家,一張張告病還鄉的奏疏雪片似的送入未央宮中。
長安城北門外,一名身著冬衣的青年策馬向城內而來,城門令忙上前準備阻攔,待他看到那青年的容貌後,才慌得忙閃退在一旁撲的跪下。青年勒住馬頭,口中說了句:“免禮。”後翻身下馬,牽著馬向城內走去,他身後還跟著隨從模樣的人,那三人也忙跟隨著翻身下馬,向城內而去。
冬天的長安早早便封了市,路上行人極少,顯得不像是帝都,反倒像一座偏遠的小城一般。青年一邊走著,一邊說道:“京中的老列侯們都走了,這京城似乎也冷清下來了。”
身後一中年隨從開口說道:“兩年了……該走的走了,該回來的也該回來了。”
主仆二人就這樣隨意的說這話,穿過了兩條街市之後便隱隱的聽到西邊的街上傳來陣陣喧鬧之聲。青年心下一疑:“目下正是嚴冬,哪家如此熱鬧?”轉頭吩咐身後的三名仆從道:“走,看看去。”
穿過街口,一名仆從遙遙一指,口中說道:“知道了,鬧嚷聲是從軹侯府傳來的。”
薄昭的府邸?青年心下更加疑惑,他忙帶著仆從走近看去,隻見軹侯府前張燈結彩,門庭若市,家院和一幹仆役們正站在府門前向前來拜謁的賓客們紛紛拱手稱謝。另一家院正一邊接著進府拜謁的賓客們的禮單,一邊高聲報道:“孫大人贈燕趙珠寶三車,帛三車,金十斤!張大人贈…….”
青年站在一旁聽的分明,不由冷笑了一聲:“好啊,一份份多厚的禮啊。”一邊說著,兩手已握成了拳頭。他轉頭對身後一隨從道:“袁盎,你去問問,看看軹侯大人今天過的什麽節。”
袁盎答應一聲,邁步剛走上台階,一仆役便迎麵上來拱手說道:“客人可將禮單先行呈來。”
上來便要禮單,袁盎身上可並沒有帶多少銀兩,他看向那仆役道:“在下是路過此地,看到貴府如此熱鬧,故而想問一問,府上可有什麽喜事麽?”
原來不是拜謁的賓客,仆役的臉色瞬間便陰沉了下來,轉頭便去迎別的賓客了,竟連正眼也不再看袁盎一下。袁盎一人站在階上,又羞又怒,他正要上前去和那仆役爭論一番,隻聽耳邊傳來一聲:“袁兄,可先回來。”
袁盎這才轉身下了台階走回青年身邊苦笑了一下:“軹侯好大的牌麵啊,連一個看門的惡犬都如此厲害……”
青年上前拍了拍袁盎的肩膀:“剛剛聽旁人說過了,軹侯大人又娶了一房小妾,原來今天是人家大喜的日子啊,難怪這麽多的賓客來祝賀。”
身後另一隨從開口說道:“這老列侯們走了以後,軹侯的地位一下提高了千丈,這京都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不來討好他。”
袁盎沉吟片刻,看向青年說道:“咱們進去,也給軹侯賀聲喜?”
青年緩緩搖了搖頭,嘴上笑道:“賀喜?咱們四個人總共帶的錢還不夠跨進軹侯府的門檻呢。”青年抬頭再次看向門庭若市的軹侯府,嘴上的笑容漸漸收攏了。
“舅舅……”青年嘴裏輕輕的嘟囔了一聲後,轉身牽著馬說道:“走,回宮。”袁盎等三名隨從忙牽上各自的馬緊緊跟了上去,片刻之間,四人便消失在夜色中。
那青年人正是劉恒,三名隨從便是袁盎,張武,宋昌三人。
吳國,姑蘇王城。
吳國的冬天雖比不上關中淩冽,可卻極為濕冷。殿外寒風刺骨,殿內卻是溫暖如春。吳王劉濞正身著一件裘衣,一邊自斟自飲,一邊觀看歌舞,如此生活,真是比天子還要愜意。
一邊是鶯歌燕舞,一邊是主管吳國財政的官員正展開竹簡稟報著今年結算的各項開支,劉濞開山鑄錢,下海煮鹽,不但壟斷了鹽鐵大權,還不遵中央詔令,自己製定各項稅收政策,中央早就下詔全國實行三十稅一,可劉濞卻對詔令不管不顧,依舊實行舊製,而到年底上交中央錢糧時,又以三十稅一的標準上交。如此一年下來,吳國的國庫簡直的富得流油。
待財政官員稟明開支之後,劉濞心中更加欣喜,他叫停麵前進行的歌舞,一指領舞的舞女道:“來,來,陪寡人飲了此杯!”舞女邁步上前,剛要端起酒杯,隻見一內侍邁步上殿低聲說道:“大王,吳相到了。”
劉濞的臉色立刻陰了下來,舞女忙低聲道:“大王既有國政,妾身告退。”還不待舞女說完,劉濞便將其一把攬入懷中,抬頭看向那內侍道:“請國相進來說話。”
吳相邁步上殿,一眼看到吳王當著自己的麵竟和舞女嬉鬧,分明時對他這個國相的羞辱,可他此刻心中有更重要的事情,便來不及計較這許多了。
“大王。”吳相一拱手開口說道。
劉濞卻似沒聽到一般,隻是和懷中的舞女嬉鬧著。吳相大感憤怒,隻好提高嗓音再次喝了一聲:“大王!”
劉濞這才不緊不慢抬頭看向吳相道:“相國大人來此何幹?”
吳相拱手說道:“臣受中央委命來此擔當吳相,是來輔佐大王共同治理吳國的。那麽臣想請問大王,今年歲末吳國的財政賬單為何不見主管官員來和臣對賬?”說著,吳相看向一旁立著的財政官員道:“必是你在財政上做了手腳,請大王治他的罪!”
財政官吏聞言,慌忙朝劉濞跪下說道:“大王明察,臣……”劉濞向財政官吏做了個手勢後,財政官吏忙起身拱手告退。吳相忙上前一步:“大王這是何意?”
“寡人明人不說暗話。”劉濞向一旁的舞女擺了擺手,舞女也起身退出去後,他才又看向吳相說道:“是寡人所命,今年的財政就不必知會相國大人了。”
吳相聞言,眉頭立刻鎖成一團,他朝劉濞一拱手道:“既然大王如此對待國相,那臣隻好告辭回長安了!”說罷,吳相轉身大步出了王庭。
望著吳相遠去的背影,劉濞一聲冷笑,口中說道:“開章!”
一名身著黑衣的少年邁步走了進來,麵向劉濞撲的跪倒,口中說道:“開章在。”
劉濞指了指外麵說道:“剛剛出去的那個人你看到了吧?”
那名被叫作開章的少年拱手說道:“小臣看到了。”
劉濞點了點頭道:“在他離開吳國之前幹掉他。”
“諾!”開章應了一聲後,起身便要離開。
“慢!”劉濞忽然想到了什麽,他嘴角微微揚起,繼續說道:“把屍身埋在淮南國的邊界上,一定要做好標記,能辦好麽?”
開章拱手應道:“屬下定不辱命!”說罷,便轉身迅速出了王庭。
王庭內隻剩劉濞一人,他一麵為自己再次斟滿一杯酒,一邊細細的想著:“淮南國……淮南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