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事情很快就落下了帷幕。
天子到底是念在和張敷君臣一場的份上, 沒有讓他們一家死於小吏之手, 而是賜了一壺毒酒,全了這君臣之宜。
當然, 這是暨陽侯本家才有的待遇。
至於張家的旁支,出了三服的遠親全部流放邊境, 從此生死自負。
至於三服以內的成年男丁全部抄斬, 十六歲以下男丁和女眷全部官賣為奴。
候府唯一一個未成年的男丁張恒, 就混雜在這一群被官賣的少年裏。
這些人可以說都是被他們家牽連的,這些少年也對他頗為敵視。
當然,張恒可沒什麽愧疚之心。
在他看來, 他們家興盛的時候, 這些人不知道跟著得了多少好處。如今他們家落難了, 這些人卻又來怨恨自家牽連了他們。
世上哪有這麽多好事, 都讓他們給占了?
是以,雙方互相看不上眼。如果不是有差役看著, 早打起來了。
這一切, 都截止於張恒被沈介買走。
張恒並不領情,對沈介冷嘲熱諷的。
但沈介並不在意,他隻是看在雲氏的麵子上,不忍心張恒真的給人做了奴仆而已,至於再多的,也就沒有了。
把張恒買回來之後,沈介就讓人把他送到了鄉下莊子上。
這個莊子,是蹴鞠賽之後, 他用睿王殿下賞賜的一萬兩銀子置辦的幾個莊子的其中一個。
張恒這一輩子,都別想再回京城了。
對於張家的下場,在意的人並不多。
如今,朝野內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東宮。
太子被陛下禁足了。
雖然說是勒令閉門讀書,但多了這“勒令”二字,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太子不是第一次被天子禁足,但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完了,太子真的完了。
追隨太子的人惶恐不安,追隨大皇子的人興奮難遏。
還有些人自以為目光長遠,估摸著天子春秋尚且鼎盛,想要趁機攪混水,富貴險中求。
這幾天,梁靖不止一次向齊晟抱怨:“我們家的大門,恨不得被那些人給踩破了!真是的,主子們的事,是他們這些人能夠左右的嗎?”
話雖如此,但他的言辭之間,卻難掩興奮之情。
齊晟看得分明。
畢竟,這從龍之功,誰不想要呢?
齊晟歎了一口氣,覺得自己現在就像是一隻被關進了玻璃球裏的蟲子,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沒有出路。
天子的心思他就算一開始不明白,如今也都明白了。
隻是,天子想的,他不想呀。
上輩子拚死拚活,是因為家底薄,想讓自己和父母過體麵的日子去,就不得不孤注一擲。
而既然已經是孤注一擲了,自然容不得失敗。
因為,他若是敗了,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心氣再爬起來。
如今想想,他也並不後悔那時候的拚搏。
因為,他至少給了父母足夠後半生安穩的錢財。
當然,最讓他慶幸的,是他上輩子並非獨生子,他英年早逝,父母也不至於無所歸依。
這輩子不一樣了。
他的起點高,生來就是天潢貴胄,不用奮鬥就能做一條讓人欣羨的鹹魚。
當然,上輩子過勞死的痛苦,也給了他很大的心理陰影。
他為什麽還要奮鬥呢?
做一個隨心所欲的紈絝他不香嗎?
隻是,事與願違呀。
雖然這話讓他自己說出來很矯情,但的確是他爹要逼著他上進,更有強行把皇位往他手裏塞的意思。
這是明麵上的。
更讓齊晟覺得如芒在背的,是他隱隱約約地覺得,暗地裏也有一股力量,在配合天子,甚至是在推波助瀾。
所以,與他利益相悖的太子要下台了,他應該高興的,卻又有些高興不起來。
因為,他分明覺得,這是把自己往自己不願意去的境地推近了一步。
因著有謀害天子的罪名在,滿朝文武,幾乎沒有一個人敢替太子求情。
除了太子太傅。
今年的最後一次大朝會上,太子太傅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跪在大殿之上,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求情天子再給太子一個機會。
“太子一向仁孝,若非有人咄咄相逼,又怎會做出如此無君無父之事?”
查明真相之後,太子被固然禁足在東宮,被還了清白的大皇子雖然從宗人府出來了,卻也被天子以修養的名義軟禁在了府中。
但大皇子的黨羽卻沒有被禁足。
太子太傅的話分明意有所指,且話裏的意思昭然若揭,那些支持大皇子的人怎麽可能願意?
立刻就有人站了出來,不但反駁了太傅的話,更是不算隱晦地把太子給捎帶上了。
太子太傅氣得渾身發抖,但他又沒有蘇秦、張儀的才能,一張嘴怎麽可能懟得過多張嘴?
最後,還是天子看不下去了,製止了這一場一邊倒的唇槍舌戰。
至此,廢儲之事,已成定局。
天子未免夜長夢多,當時就擼奪了太子的儲君之位,改封為成王。
然後,趁著年底祭祖的時候,直接就報告了祖宗:
雖然朕努力了很多年,但奈何太子實在愚鈍,不可教。
朕隻好將他廢黜了。
不過,諸位祖宗放心,朕已經看好了一個新的繼承人,這一個雖然和天資縱橫的朕不能比,卻比成王好上一百倍。
哦,對了,朕把太子廢了之後,改封成王了。
…………
廢太子一事塵埃落定,大皇子一係額掌相慶。
就趁著過年這段時日,他們就開始暗中串聯了,就等著來年開璽之後,就聯名上書,請陛下早立太子,早定國本。
不管怎麽說,過年總是一件讓人輕鬆的事情。
滿打滿算,齊晟在禮部苟了也有一年多了,禮部上上下下也都認識了這位郡王。
而且,對他的印象都還不錯。
如果不是出了廢太子這個驚爆的事,百裏奇還準備把撰寫天子祭告天地祖宗的祭文交給他來寫呢。
不過,齊晟也沒閑著。
因為,他又被借調了。
隻不過,這一回不是借調到鴻臚寺,而是借調到了太常寺。
為此,鴻臚寺卿熊褚墨遺憾了好久,私底下和兩個少卿抱怨了好幾回:怎麽就讓太常寺給截了胡呢?
鴻臚寺是清水衙門,熊褚墨在天子麵前也不是很得臉。
所以,他隻敢私底下抱怨一下。
戶部尚書就不一樣了,他敢直接朝天子要人。
而且,徐尚書說話特別直白。
“陛下,以睿王殿下的才能,放到太常寺去,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齊覃就想問問:你說這話,太常寺卿知道嗎?
但他到底顧念著麵前這個是自己的心腹重臣,齊覃忍住了,沒有說出來。
“他一個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在哪裏不是曆練?”
徐尚書據理力爭,痛心疾首地說:“陛下,正因為睿王殿下年紀還小,才不能讓他誤入歧途呀!”
這一回,齊覃終於忍不住了。
“徐卿,你說這話,太常寺卿他知道嗎?”
徐尚書大義凜然,“他知道了又如何?臣一心為公,無所畏懼!”
齊覃笑了笑,沒有說話。
等到臘月二十六,天子率領百官於奉先殿祭祀的時候,徐尚書跪了一天,一瘸一拐,罵罵咧咧地回家了。
——本官真是倒了血黴了,怎麽恰好就跪在麒麟浮雕上了呢?
對此,太常寺卿姚遠微微一笑,深藏功與名。
被迫看了個全場的齊晟默默抱緊自己,深覺自己在這些官場老油子麵前,弱小、可憐又無助。
唯一不在狀態的五皇子碰了碰齊晟的胳膊,納悶地問:“六弟,姚大人笑得那麽陰險做什麽?”
“噓、噓、噓!”
齊晟趕緊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亂說話,“什麽陰險?那明明是樸直。姚大人多好一個人呢,多照顧咱們,怎麽會陰險呢?”
——我的五哥誒,咱們現在可是還在人家手底下討生活呢,你說這話好歹背背人呀。
“是嗎?”
五皇子覺得,自己遇到了人間迷惑。
齊晟堅定地點了點頭,“是!”
“那……那可能是我看錯了。”
這時,出了一口惡氣的姚遠正好心滿意足地走過來,聞言問道:“兩位殿下,什麽看錯了?”
五皇子才一張嘴,就被齊晟極限搶答:“五哥說徐尚書的腿瘸了,本王說他看錯了。”
五皇子:“……對,好像是我看錯了。”
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五皇子從來不會在外人麵前拆齊晟的台。
“嗯,端王殿下的確是看錯了。依下官看來,徐尚書的腿腳,利索得很呢。”
不知道為啥,明明姚遠笑得很溫和,可五皇子就是覺得寒毛直豎。
“原來真的是我看錯了。哈哈,六弟,咱們先走吧,別讓皇祖母久等了。”
“既如此,姚大人,本王和五哥,就先回去了。”
齊晟被五皇子拽著,卻一點也不尷尬地朝姚遠告辭。
姚遠捋著胡須目送兩位皇子郡王離去,心裏對兩人自有評判。
他又想起了這兩位來之前,禮部尚書百裏大人對六皇子的評價。
——看似不羈,卻自有法度。談不上隨分從時,卻也不胡亂指點。
百裏尚書,的確老辣。
天子到底是念在和張敷君臣一場的份上, 沒有讓他們一家死於小吏之手, 而是賜了一壺毒酒,全了這君臣之宜。
當然, 這是暨陽侯本家才有的待遇。
至於張家的旁支,出了三服的遠親全部流放邊境, 從此生死自負。
至於三服以內的成年男丁全部抄斬, 十六歲以下男丁和女眷全部官賣為奴。
候府唯一一個未成年的男丁張恒, 就混雜在這一群被官賣的少年裏。
這些人可以說都是被他們家牽連的,這些少年也對他頗為敵視。
當然,張恒可沒什麽愧疚之心。
在他看來, 他們家興盛的時候, 這些人不知道跟著得了多少好處。如今他們家落難了, 這些人卻又來怨恨自家牽連了他們。
世上哪有這麽多好事, 都讓他們給占了?
是以,雙方互相看不上眼。如果不是有差役看著, 早打起來了。
這一切, 都截止於張恒被沈介買走。
張恒並不領情,對沈介冷嘲熱諷的。
但沈介並不在意,他隻是看在雲氏的麵子上,不忍心張恒真的給人做了奴仆而已,至於再多的,也就沒有了。
把張恒買回來之後,沈介就讓人把他送到了鄉下莊子上。
這個莊子,是蹴鞠賽之後, 他用睿王殿下賞賜的一萬兩銀子置辦的幾個莊子的其中一個。
張恒這一輩子,都別想再回京城了。
對於張家的下場,在意的人並不多。
如今,朝野內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東宮。
太子被陛下禁足了。
雖然說是勒令閉門讀書,但多了這“勒令”二字,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太子不是第一次被天子禁足,但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完了,太子真的完了。
追隨太子的人惶恐不安,追隨大皇子的人興奮難遏。
還有些人自以為目光長遠,估摸著天子春秋尚且鼎盛,想要趁機攪混水,富貴險中求。
這幾天,梁靖不止一次向齊晟抱怨:“我們家的大門,恨不得被那些人給踩破了!真是的,主子們的事,是他們這些人能夠左右的嗎?”
話雖如此,但他的言辭之間,卻難掩興奮之情。
齊晟看得分明。
畢竟,這從龍之功,誰不想要呢?
齊晟歎了一口氣,覺得自己現在就像是一隻被關進了玻璃球裏的蟲子,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沒有出路。
天子的心思他就算一開始不明白,如今也都明白了。
隻是,天子想的,他不想呀。
上輩子拚死拚活,是因為家底薄,想讓自己和父母過體麵的日子去,就不得不孤注一擲。
而既然已經是孤注一擲了,自然容不得失敗。
因為,他若是敗了,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心氣再爬起來。
如今想想,他也並不後悔那時候的拚搏。
因為,他至少給了父母足夠後半生安穩的錢財。
當然,最讓他慶幸的,是他上輩子並非獨生子,他英年早逝,父母也不至於無所歸依。
這輩子不一樣了。
他的起點高,生來就是天潢貴胄,不用奮鬥就能做一條讓人欣羨的鹹魚。
當然,上輩子過勞死的痛苦,也給了他很大的心理陰影。
他為什麽還要奮鬥呢?
做一個隨心所欲的紈絝他不香嗎?
隻是,事與願違呀。
雖然這話讓他自己說出來很矯情,但的確是他爹要逼著他上進,更有強行把皇位往他手裏塞的意思。
這是明麵上的。
更讓齊晟覺得如芒在背的,是他隱隱約約地覺得,暗地裏也有一股力量,在配合天子,甚至是在推波助瀾。
所以,與他利益相悖的太子要下台了,他應該高興的,卻又有些高興不起來。
因為,他分明覺得,這是把自己往自己不願意去的境地推近了一步。
因著有謀害天子的罪名在,滿朝文武,幾乎沒有一個人敢替太子求情。
除了太子太傅。
今年的最後一次大朝會上,太子太傅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跪在大殿之上,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求情天子再給太子一個機會。
“太子一向仁孝,若非有人咄咄相逼,又怎會做出如此無君無父之事?”
查明真相之後,太子被固然禁足在東宮,被還了清白的大皇子雖然從宗人府出來了,卻也被天子以修養的名義軟禁在了府中。
但大皇子的黨羽卻沒有被禁足。
太子太傅的話分明意有所指,且話裏的意思昭然若揭,那些支持大皇子的人怎麽可能願意?
立刻就有人站了出來,不但反駁了太傅的話,更是不算隱晦地把太子給捎帶上了。
太子太傅氣得渾身發抖,但他又沒有蘇秦、張儀的才能,一張嘴怎麽可能懟得過多張嘴?
最後,還是天子看不下去了,製止了這一場一邊倒的唇槍舌戰。
至此,廢儲之事,已成定局。
天子未免夜長夢多,當時就擼奪了太子的儲君之位,改封為成王。
然後,趁著年底祭祖的時候,直接就報告了祖宗:
雖然朕努力了很多年,但奈何太子實在愚鈍,不可教。
朕隻好將他廢黜了。
不過,諸位祖宗放心,朕已經看好了一個新的繼承人,這一個雖然和天資縱橫的朕不能比,卻比成王好上一百倍。
哦,對了,朕把太子廢了之後,改封成王了。
…………
廢太子一事塵埃落定,大皇子一係額掌相慶。
就趁著過年這段時日,他們就開始暗中串聯了,就等著來年開璽之後,就聯名上書,請陛下早立太子,早定國本。
不管怎麽說,過年總是一件讓人輕鬆的事情。
滿打滿算,齊晟在禮部苟了也有一年多了,禮部上上下下也都認識了這位郡王。
而且,對他的印象都還不錯。
如果不是出了廢太子這個驚爆的事,百裏奇還準備把撰寫天子祭告天地祖宗的祭文交給他來寫呢。
不過,齊晟也沒閑著。
因為,他又被借調了。
隻不過,這一回不是借調到鴻臚寺,而是借調到了太常寺。
為此,鴻臚寺卿熊褚墨遺憾了好久,私底下和兩個少卿抱怨了好幾回:怎麽就讓太常寺給截了胡呢?
鴻臚寺是清水衙門,熊褚墨在天子麵前也不是很得臉。
所以,他隻敢私底下抱怨一下。
戶部尚書就不一樣了,他敢直接朝天子要人。
而且,徐尚書說話特別直白。
“陛下,以睿王殿下的才能,放到太常寺去,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齊覃就想問問:你說這話,太常寺卿知道嗎?
但他到底顧念著麵前這個是自己的心腹重臣,齊覃忍住了,沒有說出來。
“他一個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在哪裏不是曆練?”
徐尚書據理力爭,痛心疾首地說:“陛下,正因為睿王殿下年紀還小,才不能讓他誤入歧途呀!”
這一回,齊覃終於忍不住了。
“徐卿,你說這話,太常寺卿他知道嗎?”
徐尚書大義凜然,“他知道了又如何?臣一心為公,無所畏懼!”
齊覃笑了笑,沒有說話。
等到臘月二十六,天子率領百官於奉先殿祭祀的時候,徐尚書跪了一天,一瘸一拐,罵罵咧咧地回家了。
——本官真是倒了血黴了,怎麽恰好就跪在麒麟浮雕上了呢?
對此,太常寺卿姚遠微微一笑,深藏功與名。
被迫看了個全場的齊晟默默抱緊自己,深覺自己在這些官場老油子麵前,弱小、可憐又無助。
唯一不在狀態的五皇子碰了碰齊晟的胳膊,納悶地問:“六弟,姚大人笑得那麽陰險做什麽?”
“噓、噓、噓!”
齊晟趕緊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亂說話,“什麽陰險?那明明是樸直。姚大人多好一個人呢,多照顧咱們,怎麽會陰險呢?”
——我的五哥誒,咱們現在可是還在人家手底下討生活呢,你說這話好歹背背人呀。
“是嗎?”
五皇子覺得,自己遇到了人間迷惑。
齊晟堅定地點了點頭,“是!”
“那……那可能是我看錯了。”
這時,出了一口惡氣的姚遠正好心滿意足地走過來,聞言問道:“兩位殿下,什麽看錯了?”
五皇子才一張嘴,就被齊晟極限搶答:“五哥說徐尚書的腿瘸了,本王說他看錯了。”
五皇子:“……對,好像是我看錯了。”
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五皇子從來不會在外人麵前拆齊晟的台。
“嗯,端王殿下的確是看錯了。依下官看來,徐尚書的腿腳,利索得很呢。”
不知道為啥,明明姚遠笑得很溫和,可五皇子就是覺得寒毛直豎。
“原來真的是我看錯了。哈哈,六弟,咱們先走吧,別讓皇祖母久等了。”
“既如此,姚大人,本王和五哥,就先回去了。”
齊晟被五皇子拽著,卻一點也不尷尬地朝姚遠告辭。
姚遠捋著胡須目送兩位皇子郡王離去,心裏對兩人自有評判。
他又想起了這兩位來之前,禮部尚書百裏大人對六皇子的評價。
——看似不羈,卻自有法度。談不上隨分從時,卻也不胡亂指點。
百裏尚書,的確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