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為,讓g省葉家重新獲得關注,“詠春拳”正式複蘇。
人們忽然發現,關於“詠春拳”的影視劇和書籍,忽然大規模出現在了市場上。
葉憲華老先生接到的采訪邀約,也如潮水般湧來。
以前采訪的內容,無非是關於葉問和李小龍之間發生的事情,尤其是關於“傳統武力家族熱捧李小龍”這件逸聞是否正確,背後有著怎樣的八卦。
對此,葉憲華總會認真的告訴媒體,在七八十年代那個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傳統武力家族的招徒情況可謂艱難異常。
那麽,推出一個代言人,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
不管真假,都沒有深挖的必要。
因為沒有意義。
就像電影市場中,有商業電影,也有藝術電影。
如果你非拿著藝術電影的標準,去要求商業電影,無疑是在找罪受、是在自討苦吃。
每個行業在每個時代,都有著其獨特性。
這種獨特性盡管並不能概括該行業所處時代的特性,但至少能反映出一部分時代特征。
就像你們媒體朋友總想深挖李小龍背後的故事,但事實上,在武學修為這個行業,李小龍並不具備可研究性。
除了能滿足人類的八卦之心外,李小龍先生在人們心中,不再是一個偉大武術家的形象,而是“武打巨星”的形象。
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
請問,你們媒體朋友是不是也應該承擔一部分責任呢?
你們肯定會說,這是時代造就的。
好,我承認是時代造就的,但你們媒體朋友,也應該承認,傳統武力家族各種逸聞,同樣是時代造就的。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上,有著所謂的“俠以武犯禁”的說法。
這是韓國貴公子韓非子的說法,是站在統治階級的角度,去解讀社會結構的一種淺薄認知。
但是,這種認知能被大量認可,是否已經說明傳統武力家族的存在,對古代華夏統治者們有著一定的威脅?
當然,我並不是說,古代的武力家族會主動擾亂社會秩序。
隻是這種說法的流行,很難讓人相信沒有統治階層的推波助瀾。
那麽,為什麽古代的華夏統治者們很反感武力家族呢?
就是因為這些人掌握了擊殺敵人的技巧。
要知道,肉搏戰在古代戰場上是常態、經常發生的,也就意味著,誰掌握了擊殺敵人的技巧,誰就掌握了戰場上一定程度的“生產資料”。
你們媒體朋友肯定會說,掌握戰場上“生產資料”的不是那些大軍事家嗎?
這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軍事家提出戰略,軍隊必然沒有方向;可如果沒有實際執行者,大軍事家們也不會功成名就。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麽來的。
可是,古代華夏的統治者們發現,在民間活躍著一群教導、訓練普通人掌握擊殺技巧的群體。
這就是韓非子口中所謂的“俠”。
他們必然要扼殺這個群體,如果不能扼殺,則會盡最大可能的將其汙名化。
例如,會將這個群體冠以“匪”、“徒”、“綠林”、“寨”,等等,組成若幹個基本與劣等劃等號的詞匯,借此讓普通民眾對該群體畏懼之、厭惡之,最後遠離之。
可你能說這是錯誤的行為嗎?站在社會穩定性的角度去看,這種做法無疑是正確的。
這就是我上麵所說的行業所處時代的特性,總會留下部分時代特征。
那麽,“俠”在民間的口碑為何逐漸好轉了呢?
也跟古代華夏統治者們有關。
當一個朝代出現極大的財政壓力、權力真空、底層失控的現象,這個朝代就會“衰老”,而朝代“衰老”的跡象,就是出現起義軍。
換句話說,舊的古代華夏統治者們,在揮霍完祖上的積累後,新的統治者便不再關心民間疾苦,就會出現屍位素餐的情況發生。
我們去看曆史書,有所謂的“文官集團”、“宦官集團”、“外戚專政”、“垂簾聽政”,等等。
但無論名字怎麽變、集團內部是由什麽人組建而成的,這些集團所做所為也無非兩點,一個是權力,一個就是錢。
基於此,就會出現自上而下的腐敗鏈條。
這就導致民不聊生。
因為基層官員要巴結上層、交遊廣泛,必然要支付相當的金額。
可這些金額相當於自己薪酬的數十倍,怎麽辦?
那就隻能剝削底層大眾,搜刮民脂民膏。
有清一朝大肆宣傳的“康乾盛世”,實則不過是帝國崩塌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在這個所謂的“盛世”裏麵,出現了大量的腐敗官員。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即清朝的百姓們會對“俠以武犯禁”產生極大的聯想與認同感。
因此,“俠”不再是一個令人可怖的形象,而是救萬民於水火的大英雄。
這些,都是有曆史條件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們媒體朋友要深挖“李小龍背後的傳統武力家族勢力”也是可以的,因為媒體有監督權、報導權嘛。
但不要太危言聳聽。
假如是真的,也不過是時代造就的行為之一而已,實在算不上什麽大陰謀。
就像香港的金庸先生寫武俠,不再是像古代的羅貫中、吳承恩等人寫“俠”了,不再是什麽綠林好漢、瓦崗寨一百單八將,不再涉及戰爭層麵,而是更關注於個人成長。
金庸先生給出的定義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也就是,為了國家民族勇於犧牲個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人,就是“俠”,跟韓非子所說的“犯禁”再無關係,跟有沒有功夫也再無關係。
這說明什麽呢?
說明隨著時代的前進,文學家、藝術家、社會大眾,是對傳統武力家族們有著更為先進的認識的。
我們這些會功夫的,也隻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隻因為會一些花拳繡腿,響應國家號召,努力做一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是非常的知足的。
但比起基層官兵、指戰員、消防員、邊防戰士,我們對國家和百姓的貢獻不及他們之萬一。
所以你們媒體朋友讓我去討論時代的局限性,去討論“李小龍背後是整個傳統武力家族”,我想,以我有限的知識水平、社會認知,我還不夠資格去討論這個話題。
因此,希望你們媒體朋友,可以多多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遠離娛樂至死的陷阱。
葉憲華說得滴水不漏,采訪者啞口無言,隻好失望離場。
人們忽然發現,關於“詠春拳”的影視劇和書籍,忽然大規模出現在了市場上。
葉憲華老先生接到的采訪邀約,也如潮水般湧來。
以前采訪的內容,無非是關於葉問和李小龍之間發生的事情,尤其是關於“傳統武力家族熱捧李小龍”這件逸聞是否正確,背後有著怎樣的八卦。
對此,葉憲華總會認真的告訴媒體,在七八十年代那個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傳統武力家族的招徒情況可謂艱難異常。
那麽,推出一個代言人,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
不管真假,都沒有深挖的必要。
因為沒有意義。
就像電影市場中,有商業電影,也有藝術電影。
如果你非拿著藝術電影的標準,去要求商業電影,無疑是在找罪受、是在自討苦吃。
每個行業在每個時代,都有著其獨特性。
這種獨特性盡管並不能概括該行業所處時代的特性,但至少能反映出一部分時代特征。
就像你們媒體朋友總想深挖李小龍背後的故事,但事實上,在武學修為這個行業,李小龍並不具備可研究性。
除了能滿足人類的八卦之心外,李小龍先生在人們心中,不再是一個偉大武術家的形象,而是“武打巨星”的形象。
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
請問,你們媒體朋友是不是也應該承擔一部分責任呢?
你們肯定會說,這是時代造就的。
好,我承認是時代造就的,但你們媒體朋友,也應該承認,傳統武力家族各種逸聞,同樣是時代造就的。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上,有著所謂的“俠以武犯禁”的說法。
這是韓國貴公子韓非子的說法,是站在統治階級的角度,去解讀社會結構的一種淺薄認知。
但是,這種認知能被大量認可,是否已經說明傳統武力家族的存在,對古代華夏統治者們有著一定的威脅?
當然,我並不是說,古代的武力家族會主動擾亂社會秩序。
隻是這種說法的流行,很難讓人相信沒有統治階層的推波助瀾。
那麽,為什麽古代的華夏統治者們很反感武力家族呢?
就是因為這些人掌握了擊殺敵人的技巧。
要知道,肉搏戰在古代戰場上是常態、經常發生的,也就意味著,誰掌握了擊殺敵人的技巧,誰就掌握了戰場上一定程度的“生產資料”。
你們媒體朋友肯定會說,掌握戰場上“生產資料”的不是那些大軍事家嗎?
這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軍事家提出戰略,軍隊必然沒有方向;可如果沒有實際執行者,大軍事家們也不會功成名就。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麽來的。
可是,古代華夏的統治者們發現,在民間活躍著一群教導、訓練普通人掌握擊殺技巧的群體。
這就是韓非子口中所謂的“俠”。
他們必然要扼殺這個群體,如果不能扼殺,則會盡最大可能的將其汙名化。
例如,會將這個群體冠以“匪”、“徒”、“綠林”、“寨”,等等,組成若幹個基本與劣等劃等號的詞匯,借此讓普通民眾對該群體畏懼之、厭惡之,最後遠離之。
可你能說這是錯誤的行為嗎?站在社會穩定性的角度去看,這種做法無疑是正確的。
這就是我上麵所說的行業所處時代的特性,總會留下部分時代特征。
那麽,“俠”在民間的口碑為何逐漸好轉了呢?
也跟古代華夏統治者們有關。
當一個朝代出現極大的財政壓力、權力真空、底層失控的現象,這個朝代就會“衰老”,而朝代“衰老”的跡象,就是出現起義軍。
換句話說,舊的古代華夏統治者們,在揮霍完祖上的積累後,新的統治者便不再關心民間疾苦,就會出現屍位素餐的情況發生。
我們去看曆史書,有所謂的“文官集團”、“宦官集團”、“外戚專政”、“垂簾聽政”,等等。
但無論名字怎麽變、集團內部是由什麽人組建而成的,這些集團所做所為也無非兩點,一個是權力,一個就是錢。
基於此,就會出現自上而下的腐敗鏈條。
這就導致民不聊生。
因為基層官員要巴結上層、交遊廣泛,必然要支付相當的金額。
可這些金額相當於自己薪酬的數十倍,怎麽辦?
那就隻能剝削底層大眾,搜刮民脂民膏。
有清一朝大肆宣傳的“康乾盛世”,實則不過是帝國崩塌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在這個所謂的“盛世”裏麵,出現了大量的腐敗官員。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即清朝的百姓們會對“俠以武犯禁”產生極大的聯想與認同感。
因此,“俠”不再是一個令人可怖的形象,而是救萬民於水火的大英雄。
這些,都是有曆史條件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們媒體朋友要深挖“李小龍背後的傳統武力家族勢力”也是可以的,因為媒體有監督權、報導權嘛。
但不要太危言聳聽。
假如是真的,也不過是時代造就的行為之一而已,實在算不上什麽大陰謀。
就像香港的金庸先生寫武俠,不再是像古代的羅貫中、吳承恩等人寫“俠”了,不再是什麽綠林好漢、瓦崗寨一百單八將,不再涉及戰爭層麵,而是更關注於個人成長。
金庸先生給出的定義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也就是,為了國家民族勇於犧牲個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人,就是“俠”,跟韓非子所說的“犯禁”再無關係,跟有沒有功夫也再無關係。
這說明什麽呢?
說明隨著時代的前進,文學家、藝術家、社會大眾,是對傳統武力家族們有著更為先進的認識的。
我們這些會功夫的,也隻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隻因為會一些花拳繡腿,響應國家號召,努力做一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是非常的知足的。
但比起基層官兵、指戰員、消防員、邊防戰士,我們對國家和百姓的貢獻不及他們之萬一。
所以你們媒體朋友讓我去討論時代的局限性,去討論“李小龍背後是整個傳統武力家族”,我想,以我有限的知識水平、社會認知,我還不夠資格去討論這個話題。
因此,希望你們媒體朋友,可以多多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遠離娛樂至死的陷阱。
葉憲華說得滴水不漏,采訪者啞口無言,隻好失望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