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顧福昌年歲已高,他禁不住寒意,已經臥床多日。白天,聽到十萬擔大米已經到達南潯,打起了精神,非要起來上大街看看。當晚,顧福昌的體征漸漸直下。</p>
</p>
雖然顧府中暖意融融,可顧福昌的房間卻無法升炭火,此刻的他虛弱不堪,一點炭火就能熏得他喘不過氣來。他蓋著厚厚的絲綿被,被窩裏還塞了幾個湯婆子,可他仍覺得冷。</p>
丁郎中診著顧福昌的手脈,微微地搖了搖頭。他出來對壽鬆道:看來你家老爺躲得過今晚,而躲不過明天。</p>
晚飯後,壽鬆照例來父親房中探望,壽鬆媳婦手捧親自熬製的燕窩粥跟隨在後。</p>
顧福昌勉強喝了幾口燕窩粥,對壽鬆媳婦說道:以後別再熬了,我吃不下,莫要糟蹋了。</p>
壽鬆媳婦道:阿爹,您能吃一口,就不算糟蹋,就算糟蹋,咱家又不是糟蹋不起。</p>
顧福昌虛弱地揮揮手,讓壽鬆媳婦先出去,他有話要跟壽鬆單獨說。</p>
壽鬆側坐在床頭,讓父親靠在他身上。</p>
顧福昌道:壽鬆啊,我怕是過不去今晚了。</p>
壽鬆寬慰道:您這是老毛病了,每年冬天都如此,不都熬過去了嗎?等到春季就好了。剛才頂郎中也說了,老毛病問題不大。</p>
顧福昌虛弱道:我自己的身子自己心中有數,這回真不行了。趁著我還能說話,有些事情要提早交待你。”</p>
壽鬆道:您慢慢說,我聽著呢。</p>
顧福昌道:人生在世,為人最重要。我們生意人,以信為重,講信才有利。這一點,你要向貫經兄學,他這人做事,不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叫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人家。賺了黑心錢遲早要有報應的。</p>
壽鬆道:嗯。您放心,為兒都知道。</p>
顧福昌又道:你姆媽也不容易,早年跟著我受苦,我走後,你們定要好好孝敬她,不能違拗她。</p>
壽鬆:嗯。您放心</p>
顧福昌繼續道:顧家的產業,我早就請族長為證做了分配,我分了四份,你是長子,你得二,壽臧和壽朋各得一。你是長子,長子為大,大要有大的樣子,弟兄之間要團結,鄰裏之間要和睦,和氣生財。</p>
壽鬆道:是,為兒牢記阿爹的教誨。</p>
顧福昌已經有氣無力。</p>
壽鬆道:阿爹,您現在少說話,好好休息休息。</p>
顧福昌又斷斷續續地道:我,我走了,喪,喪事不可大辦,還,還不如,把,把這些錢,拿去多買點米,救,救災。至親好友,來我靈前燒柱香即可。說完,漸漸閉上眼睛。</p>
壽鬆見狀大聲呼道:快!快來人。</p>
顧家男女老少都全擁到了房間,呼天喊地。顧福昌夫人朱氏哭得死去活來。</p>
鄰居張伯伯是經常幫人家人去世以後,幫換衣服之類的,他吃了晚飯也和一些鄰居前來陪夜,這時他也進來,道:大家都不要慌,否則就亂了陣腳,先打來熱水給他洗臉擦身,然後換衣服。</p>
一切安排就緒。</p>
顧家闔府舉哀,壽鬆尊父命在大門口貼上‘謝吊’的白紙,但是前來吊唁的人仍絡繹不絕,壽鬆隻好親自守在門口,向來人一一複述顧福昌遺囑,堅決不收奠儀,也不辦喪宴,隻受來人在顧福昌靈前的三柱清香憑吊和燒一把紙錢。</p>
得知顧公公去世,劉鏞像父親去世一樣悲痛,他拿了三柱清香,跪在顧福昌靈柩前,痛哭流涕地道:顧公公,您是我人生的楷模,是您教會了我怎麽做人,您自己病重期間,還在為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嘔心瀝血。老百姓有米了,您笑了,您放心了,您卻就走了。</p>
劉鏞的話說得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p>
顧福昌出殯那天,抬喪的船在水中行走,南東街和南西街兩岸人山人海,皆素衣白花為顧六公公送葬,除了絲業同行、蠶農、本地百姓,就連不少難民都跪在地上,痛哭流涕道:恩人,一路走好!</p>
那場麵十分罕見。</p>
鎮上人人都誇讚顧六公公仁慈,一生做善事,惠及相鄰無數。</p>
扶棺的顧壽鬆見到這樣的場麵,真是感慨萬分,這是父親教給他做人的最後一堂課,父親雖然下令免辦喪儀,可眼下這隆重場麵,哪裏是花錢能辦到的。</p>
這一天,劉鏞一早特地帶了安瀾、安江一並前來送行。開始他們也跪在那裏,待靈柩起抬以後,他們隨送行的隊伍跟在後麵。看著兩岸十裏揮淚送別的人群,劉鏞感慨地問安瀾、安江道:你們弟兄倆看到這情景,有什麽感想?</p>
安瀾道:為兒知道阿爹的用意所在。</p>
劉鏞道:有何用意,你倒道來聽聽。</p>
安瀾道:這種場景,很多人不是來看熱鬧,而發自內心來緬懷顧太公。體現了顧太公的人生價值。</p>
安瀾又道:有的人是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卻死了。</p>
才7歲,小小年紀的安江更形象地道:自古人生有一死,死也要死得要價值。人死了,死要死在人們的腳底下,而不要死在人們的手掌之中。顧太公雖然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人們永遠愛戴他。</p>
劉鏞滿意地點點頭。感慨地道:是啊。今天給你們上了一課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人生,不求流芳百世,但也不要遺臭萬年。今天,前來參加顧公公送葬的人大多數人與他素不相識,也不見得人人都得到過他的恩,但人們心裏有他,因為,他是一個好人。老百姓心裏都有一杆秤,孰是孰非,他們分得清楚。</p>
抬喪經過絲行埭,所有絲業同行在絲行埭門口等待,等抬喪經過,劉鏞等他們自發組織的送葬隊伍跟在後麵,一路送至墓地。</p>
從墓地回來,劉鏞帶著安瀾、安江回到顧府,在顧福昌靈靈堂前,磕了三個頭,然後回家。</p>
路上,劉鏞又對兩個兒子道:顧太公是我人生之師。吾歲散數千金以與人,非求福也,蓋以療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極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懲。夫膚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藥之也。</p>
回到家,安瀾洗了一把臉,直接去了自己的書房,他拿出了筆記本,拿起筆,寫了《人生的哲理》的感想。</p>
</p>
雖然顧府中暖意融融,可顧福昌的房間卻無法升炭火,此刻的他虛弱不堪,一點炭火就能熏得他喘不過氣來。他蓋著厚厚的絲綿被,被窩裏還塞了幾個湯婆子,可他仍覺得冷。</p>
丁郎中診著顧福昌的手脈,微微地搖了搖頭。他出來對壽鬆道:看來你家老爺躲得過今晚,而躲不過明天。</p>
晚飯後,壽鬆照例來父親房中探望,壽鬆媳婦手捧親自熬製的燕窩粥跟隨在後。</p>
顧福昌勉強喝了幾口燕窩粥,對壽鬆媳婦說道:以後別再熬了,我吃不下,莫要糟蹋了。</p>
壽鬆媳婦道:阿爹,您能吃一口,就不算糟蹋,就算糟蹋,咱家又不是糟蹋不起。</p>
顧福昌虛弱地揮揮手,讓壽鬆媳婦先出去,他有話要跟壽鬆單獨說。</p>
壽鬆側坐在床頭,讓父親靠在他身上。</p>
顧福昌道:壽鬆啊,我怕是過不去今晚了。</p>
壽鬆寬慰道:您這是老毛病了,每年冬天都如此,不都熬過去了嗎?等到春季就好了。剛才頂郎中也說了,老毛病問題不大。</p>
顧福昌虛弱道:我自己的身子自己心中有數,這回真不行了。趁著我還能說話,有些事情要提早交待你。”</p>
壽鬆道:您慢慢說,我聽著呢。</p>
顧福昌道:人生在世,為人最重要。我們生意人,以信為重,講信才有利。這一點,你要向貫經兄學,他這人做事,不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叫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人家。賺了黑心錢遲早要有報應的。</p>
壽鬆道:嗯。您放心,為兒都知道。</p>
顧福昌又道:你姆媽也不容易,早年跟著我受苦,我走後,你們定要好好孝敬她,不能違拗她。</p>
壽鬆:嗯。您放心</p>
顧福昌繼續道:顧家的產業,我早就請族長為證做了分配,我分了四份,你是長子,你得二,壽臧和壽朋各得一。你是長子,長子為大,大要有大的樣子,弟兄之間要團結,鄰裏之間要和睦,和氣生財。</p>
壽鬆道:是,為兒牢記阿爹的教誨。</p>
顧福昌已經有氣無力。</p>
壽鬆道:阿爹,您現在少說話,好好休息休息。</p>
顧福昌又斷斷續續地道:我,我走了,喪,喪事不可大辦,還,還不如,把,把這些錢,拿去多買點米,救,救災。至親好友,來我靈前燒柱香即可。說完,漸漸閉上眼睛。</p>
壽鬆見狀大聲呼道:快!快來人。</p>
顧家男女老少都全擁到了房間,呼天喊地。顧福昌夫人朱氏哭得死去活來。</p>
鄰居張伯伯是經常幫人家人去世以後,幫換衣服之類的,他吃了晚飯也和一些鄰居前來陪夜,這時他也進來,道:大家都不要慌,否則就亂了陣腳,先打來熱水給他洗臉擦身,然後換衣服。</p>
一切安排就緒。</p>
顧家闔府舉哀,壽鬆尊父命在大門口貼上‘謝吊’的白紙,但是前來吊唁的人仍絡繹不絕,壽鬆隻好親自守在門口,向來人一一複述顧福昌遺囑,堅決不收奠儀,也不辦喪宴,隻受來人在顧福昌靈前的三柱清香憑吊和燒一把紙錢。</p>
得知顧公公去世,劉鏞像父親去世一樣悲痛,他拿了三柱清香,跪在顧福昌靈柩前,痛哭流涕地道:顧公公,您是我人生的楷模,是您教會了我怎麽做人,您自己病重期間,還在為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嘔心瀝血。老百姓有米了,您笑了,您放心了,您卻就走了。</p>
劉鏞的話說得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p>
顧福昌出殯那天,抬喪的船在水中行走,南東街和南西街兩岸人山人海,皆素衣白花為顧六公公送葬,除了絲業同行、蠶農、本地百姓,就連不少難民都跪在地上,痛哭流涕道:恩人,一路走好!</p>
那場麵十分罕見。</p>
鎮上人人都誇讚顧六公公仁慈,一生做善事,惠及相鄰無數。</p>
扶棺的顧壽鬆見到這樣的場麵,真是感慨萬分,這是父親教給他做人的最後一堂課,父親雖然下令免辦喪儀,可眼下這隆重場麵,哪裏是花錢能辦到的。</p>
這一天,劉鏞一早特地帶了安瀾、安江一並前來送行。開始他們也跪在那裏,待靈柩起抬以後,他們隨送行的隊伍跟在後麵。看著兩岸十裏揮淚送別的人群,劉鏞感慨地問安瀾、安江道:你們弟兄倆看到這情景,有什麽感想?</p>
安瀾道:為兒知道阿爹的用意所在。</p>
劉鏞道:有何用意,你倒道來聽聽。</p>
安瀾道:這種場景,很多人不是來看熱鬧,而發自內心來緬懷顧太公。體現了顧太公的人生價值。</p>
安瀾又道:有的人是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卻死了。</p>
才7歲,小小年紀的安江更形象地道:自古人生有一死,死也要死得要價值。人死了,死要死在人們的腳底下,而不要死在人們的手掌之中。顧太公雖然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人們永遠愛戴他。</p>
劉鏞滿意地點點頭。感慨地道:是啊。今天給你們上了一課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人生,不求流芳百世,但也不要遺臭萬年。今天,前來參加顧公公送葬的人大多數人與他素不相識,也不見得人人都得到過他的恩,但人們心裏有他,因為,他是一個好人。老百姓心裏都有一杆秤,孰是孰非,他們分得清楚。</p>
抬喪經過絲行埭,所有絲業同行在絲行埭門口等待,等抬喪經過,劉鏞等他們自發組織的送葬隊伍跟在後麵,一路送至墓地。</p>
從墓地回來,劉鏞帶著安瀾、安江回到顧府,在顧福昌靈靈堂前,磕了三個頭,然後回家。</p>
路上,劉鏞又對兩個兒子道:顧太公是我人生之師。吾歲散數千金以與人,非求福也,蓋以療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極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懲。夫膚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藥之也。</p>
回到家,安瀾洗了一把臉,直接去了自己的書房,他拿出了筆記本,拿起筆,寫了《人生的哲理》的感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