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成敗一朝趕考。
劉安江從秀才到舉人,再到參加會試,經曆了將近20個年頭。
1894年,又到了三年一次的會試年份。
春節過後,劉家上下都在忙乎劉安江進京趕考事宜。
劉鏞對劉安江道:進京趕考,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處雖水陸便利,動輒也要半月。兒可先到揚州,船轉舵,進入京杭大運河,然後進入山東境內的運河段,再進入大運河的河北段,抵達通州,然後,騎騾馬進北京。
劉安江笑道:阿爹寬心,為兒已是成人之輩,路線自有安排。
劉鏞又道:路漫漫其修遠兮。不妨雇一書童,上船下船,幫提提行囊,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劉安江笑道:不礙事,布政使“會試盤費銀”、“火牌”和“驛券”兒都已領取。兒已打聽清楚,憑這個火牌,可以在沿途的驛站,領取一輛馬車,坐這輛馬車,可以到下一個驛站。馬車上,還插了寫著“禮部會試”四個字的黃旗,這種車沿途的關卡守衛、連毛賊,看到黃色的旗幟,都不敢惹。再者全國各地的考生都湧向京城,也許,路途還會遇到同行者。
劉鏞又道:那你多帶一些銀兩,路上不必節衣縮食。
......
清晨,劉家上上下下都前來送行。俞雅晴拉著劉安江的手道:夫君,這次進京不知何時歸期,路途請自重。方便之時,報以平安,免得為妻掛念。何論功名如何,家有妻兒老小,早去早歸。
劉安江微笑道:為夫知道。為妻在家也自重。
......
劉安江雇了船,出潯溪、經鼓樓港,出太湖。
劉安江站在船頭上,遙看者浩瀚的太湖,天水一線,漁帆點點,心潮澎拜,再回頭看看漸漸遠去的家鄉小鎮,這次北上,不知何時才歸,難免有些懷鄉之情。
一天的行船,人難免感到有些乏力,劉安江回到船艙,靠在那裏打盹,不知不覺到了傍晚時分,船已經過了太湖到了東草子,進入蘇州地界。突然從蘆葦蕩中竄出一條小木船,船上有五六個人,手中拿著大刀,高喊著:船家把船靠攏,留下買路錢。否則,就把你們扔到太湖裏去喂魚。
船家一聽,知道遇到了強人,慌了神,不知所措。
劉安江聽到動靜,問清原為。不慌不忙來到船頭,微笑著道:各位好漢辛苦了。在下乃是歸安縣劉安江是也,正是進京趕考。這是布政使頒發的“火牌”不信,你們拿去瞧。
劉安江這一說,不要緊,反而把幾個強人嚇了一跳。
自古以來中國的強盜,通常也講江湖道義,不搶孤兒寡母,不搶和尚道士,不搶清官還鄉,不搶科舉考子,搶了會被同行看不起。
再說,一旦舉人老爺知情以後,告知州府查辦下來,乃是殺身之罪,那還了得
一聽劉安江是舉人進京趕考,幾個強人馬上堆著笑容。其中為首的道:老爺,這完全是一場誤會。小人有眼不識泰山,您老爺大人不記小人過。小人下次再也不敢,再也不敢了。
劉安江笑著道:要大錢沒有,我這裏碎銀有些,你們拿些去,弟兄們買些酒喝。
為首的道:不用,不用。願老爺好運,步步高升。
說完,掉轉船頭,鑽進蘆葦蕩。
......
船家嚇出一身冷汗,也不知道劉安江是如何打發這一幫強人的,好在虛驚一場。
劉安江回到船艙,笑著對船家道:沒事沒事。我處乃有布政使頒發的“火牌”,相當於朝廷的‘尚方寶劍’,誰敢冒犯,那是殺身之罪。故船家盡管放心。
船家這才放下心來。
......
路上,船行走還算順利。
到了揚州府,劉安江提出在揚州府住上一晚。船家就住在船上,劉安江反正可以住“驛站”,那裏憑“火牌”和“浮漂”吃住都不需要花錢。
揚州府驛站位於揚州府江都縣廣陵,這裏,毗鄰長江,水上交通便利。是水上北上交通要衝。
餘寒漸漸退去,河邊的柳樹吐出了新芽,蘆筍也從雜草中鑽出來放葉透青了,河道裏平靜的水,從冬天素淨中蘇醒過來,被大自然打扮得青青翠翠。
夜幕降臨,遠處的燈光像遠飛的螢火蟲,忽閃忽閃地越來越昏暗,整個城市像籠罩在夢幻中。揚州,這古老的城市,開始寧息。她安靜地躺在運河的懷抱裏,像銀色河床中的一朵睡蓮。
劉安江想舒展一下心境。準備獨自去院子裏邁步。路過前台,隻見一位讀書人背著箱籠正在和夥計對話:請問貴處,有否同去京城的客家,在下有意相約同行。
夥計微笑著道:應該有一位,是才息此地,是否已有相約,奴家不得而知。
劉安江聽到他們對話,相約進京趕考那是經常的事。一來,合租交通工具,路費可以省了不少,再者,路上也可互相有個照應。他看看來著被自己年長,於是湊上前去。道:這位仁兄,是進京趕考
對方回答:正是。在下有意相約。
劉安江笑道:小弟也是。請問仁兄尊姓大名。
對方笑著道:在下通州人士,張謇便是。
劉安江笑道:小弟劉安江,湖州府歸安縣南潯人士。同是進京應考。且小弟已喚舵船,若仁兄不嫌棄,可以相伴同行。
張謇笑道:那是求之不得之事。反正船費我倆平攤。
劉安江笑道:仁兄此話就不中聽了,小弟怎能要您平攤船費之事
張謇道:那是理應之事。
劉安江笑道:那您陪伴小弟同行,小弟還得付您工鈿不成
倆人哈哈大笑。
最後劉安江又道:看來仁兄還未進餐,請仁兄先安頓之後,小弟陪您小酌一杯。
張謇笑道:那也使得。
......
將圓未圓的明月,漸漸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雲,談談的遮住月光,田野上,仿佛籠起一片輕煙,股股脫脫,如同墜入夢境。晚雲飄過之後,田野上煙消霧散,水一樣的清光,衝洗著柔和的春光。
“驛站”院子裏的石榴樹底下,劉安江和張謇相對而坐,他們把酒而歡,笑談風聲。
張謇笑者問道:賢弟,歸安縣理應知道通奉大夫劉鏞之人也。
劉安江笑道:不知仁兄問他做甚
張謇笑道:此人賑災濟貧、行善積德,又在吾通州圍海造田百頃,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劉安江笑道:劉鏞那是小弟之家父。
張謇站起來雙手作揖笑道:幸會幸會,有其父必有其子。難怪賢弟如此之厚道。
劉安江笑道:乃仁兄過獎了。有些乃是為人基本之理。
倆人談談說說,不覺已到了月亮西斜。明日還得繼續趕路,就此,入寢休息。
劉安江從秀才到舉人,再到參加會試,經曆了將近20個年頭。
1894年,又到了三年一次的會試年份。
春節過後,劉家上下都在忙乎劉安江進京趕考事宜。
劉鏞對劉安江道:進京趕考,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處雖水陸便利,動輒也要半月。兒可先到揚州,船轉舵,進入京杭大運河,然後進入山東境內的運河段,再進入大運河的河北段,抵達通州,然後,騎騾馬進北京。
劉安江笑道:阿爹寬心,為兒已是成人之輩,路線自有安排。
劉鏞又道:路漫漫其修遠兮。不妨雇一書童,上船下船,幫提提行囊,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劉安江笑道:不礙事,布政使“會試盤費銀”、“火牌”和“驛券”兒都已領取。兒已打聽清楚,憑這個火牌,可以在沿途的驛站,領取一輛馬車,坐這輛馬車,可以到下一個驛站。馬車上,還插了寫著“禮部會試”四個字的黃旗,這種車沿途的關卡守衛、連毛賊,看到黃色的旗幟,都不敢惹。再者全國各地的考生都湧向京城,也許,路途還會遇到同行者。
劉鏞又道:那你多帶一些銀兩,路上不必節衣縮食。
......
清晨,劉家上上下下都前來送行。俞雅晴拉著劉安江的手道:夫君,這次進京不知何時歸期,路途請自重。方便之時,報以平安,免得為妻掛念。何論功名如何,家有妻兒老小,早去早歸。
劉安江微笑道:為夫知道。為妻在家也自重。
......
劉安江雇了船,出潯溪、經鼓樓港,出太湖。
劉安江站在船頭上,遙看者浩瀚的太湖,天水一線,漁帆點點,心潮澎拜,再回頭看看漸漸遠去的家鄉小鎮,這次北上,不知何時才歸,難免有些懷鄉之情。
一天的行船,人難免感到有些乏力,劉安江回到船艙,靠在那裏打盹,不知不覺到了傍晚時分,船已經過了太湖到了東草子,進入蘇州地界。突然從蘆葦蕩中竄出一條小木船,船上有五六個人,手中拿著大刀,高喊著:船家把船靠攏,留下買路錢。否則,就把你們扔到太湖裏去喂魚。
船家一聽,知道遇到了強人,慌了神,不知所措。
劉安江聽到動靜,問清原為。不慌不忙來到船頭,微笑著道:各位好漢辛苦了。在下乃是歸安縣劉安江是也,正是進京趕考。這是布政使頒發的“火牌”不信,你們拿去瞧。
劉安江這一說,不要緊,反而把幾個強人嚇了一跳。
自古以來中國的強盜,通常也講江湖道義,不搶孤兒寡母,不搶和尚道士,不搶清官還鄉,不搶科舉考子,搶了會被同行看不起。
再說,一旦舉人老爺知情以後,告知州府查辦下來,乃是殺身之罪,那還了得
一聽劉安江是舉人進京趕考,幾個強人馬上堆著笑容。其中為首的道:老爺,這完全是一場誤會。小人有眼不識泰山,您老爺大人不記小人過。小人下次再也不敢,再也不敢了。
劉安江笑著道:要大錢沒有,我這裏碎銀有些,你們拿些去,弟兄們買些酒喝。
為首的道:不用,不用。願老爺好運,步步高升。
說完,掉轉船頭,鑽進蘆葦蕩。
......
船家嚇出一身冷汗,也不知道劉安江是如何打發這一幫強人的,好在虛驚一場。
劉安江回到船艙,笑著對船家道:沒事沒事。我處乃有布政使頒發的“火牌”,相當於朝廷的‘尚方寶劍’,誰敢冒犯,那是殺身之罪。故船家盡管放心。
船家這才放下心來。
......
路上,船行走還算順利。
到了揚州府,劉安江提出在揚州府住上一晚。船家就住在船上,劉安江反正可以住“驛站”,那裏憑“火牌”和“浮漂”吃住都不需要花錢。
揚州府驛站位於揚州府江都縣廣陵,這裏,毗鄰長江,水上交通便利。是水上北上交通要衝。
餘寒漸漸退去,河邊的柳樹吐出了新芽,蘆筍也從雜草中鑽出來放葉透青了,河道裏平靜的水,從冬天素淨中蘇醒過來,被大自然打扮得青青翠翠。
夜幕降臨,遠處的燈光像遠飛的螢火蟲,忽閃忽閃地越來越昏暗,整個城市像籠罩在夢幻中。揚州,這古老的城市,開始寧息。她安靜地躺在運河的懷抱裏,像銀色河床中的一朵睡蓮。
劉安江想舒展一下心境。準備獨自去院子裏邁步。路過前台,隻見一位讀書人背著箱籠正在和夥計對話:請問貴處,有否同去京城的客家,在下有意相約同行。
夥計微笑著道:應該有一位,是才息此地,是否已有相約,奴家不得而知。
劉安江聽到他們對話,相約進京趕考那是經常的事。一來,合租交通工具,路費可以省了不少,再者,路上也可互相有個照應。他看看來著被自己年長,於是湊上前去。道:這位仁兄,是進京趕考
對方回答:正是。在下有意相約。
劉安江笑道:小弟也是。請問仁兄尊姓大名。
對方笑著道:在下通州人士,張謇便是。
劉安江笑道:小弟劉安江,湖州府歸安縣南潯人士。同是進京應考。且小弟已喚舵船,若仁兄不嫌棄,可以相伴同行。
張謇笑道:那是求之不得之事。反正船費我倆平攤。
劉安江笑道:仁兄此話就不中聽了,小弟怎能要您平攤船費之事
張謇道:那是理應之事。
劉安江笑道:那您陪伴小弟同行,小弟還得付您工鈿不成
倆人哈哈大笑。
最後劉安江又道:看來仁兄還未進餐,請仁兄先安頓之後,小弟陪您小酌一杯。
張謇笑道:那也使得。
......
將圓未圓的明月,漸漸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雲,談談的遮住月光,田野上,仿佛籠起一片輕煙,股股脫脫,如同墜入夢境。晚雲飄過之後,田野上煙消霧散,水一樣的清光,衝洗著柔和的春光。
“驛站”院子裏的石榴樹底下,劉安江和張謇相對而坐,他們把酒而歡,笑談風聲。
張謇笑者問道:賢弟,歸安縣理應知道通奉大夫劉鏞之人也。
劉安江笑道:不知仁兄問他做甚
張謇笑道:此人賑災濟貧、行善積德,又在吾通州圍海造田百頃,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劉安江笑道:劉鏞那是小弟之家父。
張謇站起來雙手作揖笑道:幸會幸會,有其父必有其子。難怪賢弟如此之厚道。
劉安江笑道:乃仁兄過獎了。有些乃是為人基本之理。
倆人談談說說,不覺已到了月亮西斜。明日還得繼續趕路,就此,入寢休息。